<h1> 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寄畅园是一座有近五百年历史的园林,原址原是惠山寺僧舍。</h1><h1> 明嘉靖初年(公元1527年),曾历任两都(北京、南京礼部、兵部、户部、工部),号称“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秦金得此地。晚年他告老还乡,以僧舍为基础,初步建成了江南园林的雏形,秦金号“凤山”故把这园林取名“凤谷行窝”又叫“秦园”</h1><h1>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失意于官场被解职回乡,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凤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二十景。并每景题诗一首,散发出汉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气质与神韵。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寄畅园。</h1><h1> 康熙、乾隆两朝皇帝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地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俩人分别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来此游玩和住在这里。清高宗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他深爱其幽致,还特地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乾隆还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园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颐和园的谐趣园。</h1> <h1> 寄畅园朝房,是当时地方官员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此恭候的地方。建成后只用过十几次。</h1> <h1>朝房的正厅。</h1> <h1> 尽管使用频率不高,但内部的园林构造也小巧精致。</h1> <h1>廊柱基石。</h1> <h1>寄畅园入口。</h1> <h1> 大厅(会客厅)上朱屺瞻题写的匾额。</h1> <h1> 康熙御书“山色溪光”刻石。它概括了园内的景色。</h1> <h1> 乾隆御书“玉戛jia金摐cong”刻石。赞美园内20景之一八音洞的美妙声音。戛和摐都是敲击之意。“玉戛金摐”出自“摐金戛玉,水乐琅然”,大意是,敲击金属和玉石做的各种乐器。</h1> <h1> 中国的风水哲学在古典园林建造的细节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道走廊上的西门取名为“碍月”从这里可眺望九龙山峰,因峰高阻碍了月色,故名之。</h1> <h1> 走道东门取名为“侵云”,“侵云”锡峰塔的别名,出此门可望锡峰塔。</h1> <h1> 郁盘长廊。长廊内有一郁盘亭,亭中有青石圆台与石鼓凳。民门间传说: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僧人,棋艺高超。乾隆游惠山时,常和他在青石圆台上对弈。结果,乾隆连连得胜。皇帝想:我的棋艺远不如老憎,为何连连得胜?无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胜罢了。因此,乾隆虽获胜,仍郁郁不欢,后人就把此石台取名“郁盘",亭子就叫“郁盘亭”,长廊也叫郁盘长廊。</h1> <h1> 郁盘亭内的圆石桌与石鼓凳,均是建园时的原物。(此图片来自网络)</h1> <h1> 水色秀丽的“锦汇漪”,因它汇集全园锦绣景色而得名。寄畅园二十景正是围绕着这一池水为中心展开的。</h1> <h1> “知鱼槛”,它三面环水,方亭翼然。建成后,园主人常常在比凭槛观鱼,怡然自得。园主还为此赋诗一首: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h1> <h1> 寄畅园最北面的建筑嘉树堂与七星桥。</h1> <h1> 七星桥是用七段青麻石铺就的,因名七星桥。</h1> <h1> 鹤步滩后面是园中的主山,用本地山石围叠。假山下有弯曲的谷道,八音涧水顺流而下,水石相谐,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鹤漫步。</h1> <h1>窗外有景。</h1> <h1> 园内有大片树龄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樟树。</h1> <h1> 寄畅园东南角有一太湖石,三米多高,颇如美人亭亭玉立,故曰《美女石》。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此,看见美女石,帝认为此石昂首挺立,有大丈夫气概,遂将它改名为《介如峰》。</h1> <h1> 凌虚阁,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都察院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第三代园主泰耀所建。楼阁为园内最高建筑,登楼可俯视内外景色,近看街景,远眺惠山和锡山。</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