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119师356团1炮连战友赤峰聚会留念解说词(上)

第四青春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战友,军队是一所所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大学校,军营是一座座轮流洗礼锤炼战士的大熔炉,军人是经过一所所大学校、大熔炉,在基层连队百炼成为共和国千千万万名保卫者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前夕,曾经生活在一个连队的战友们,重逢相聚在已经阔别三十多年的第二故乡——赤峰。她——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40军119师356团1营炮兵连。</p><p class="ql-block"> 在军队这所大学校里,1营炮兵连有着辉煌的历史。她于1939年在北平西部门头沟组建,是抗日战争中由李运昌司令员领导的第一支主力部队——冀东12团。</p><p class="ql-block"> 经过数次的整编、扩编,从东北民主自卫军改编为陆军第40军119师356团1营机炮连。</p><p class="ql-block"> 在参加了驰名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解放海南岛、广西追击战、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后,于1956年1月,经部队“三三制”改编,组建了营属炮兵连。</p><p class="ql-block"> 1970年以后,1营炮兵连移防进驻赤峰十五里堡后,先后在赤峰热电厂、辽宁兴隆店、赤峰铁路专运线上执行军管、生产、卸运水泥和沙石材料建设营房等任务。于11月搬进了梦想中的美好家园。 </p><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连队开赴内蒙古赤峰北部巴林右旗执行国防施工任务。连队战士陈建武和李忠普在暴风雪天帮助牧民找到走失的羊群,分别荣立三等功,他们的事迹在连、营乃至全团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 1977年和1978年,连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拓进取,出色地完成了全年训练任务和团砖厂烧砖出砖任务,业余时间学文化蔚然成风,在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学航空兵一师党委的“三学”活动中,被师党委批准为“学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成为全师15个先进连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1979年1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连队全体官兵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毫不犹豫地参加了1个月紧急战备和临战训练后,开赴到赤峰市林西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在此期间,有心人司务长童顺华制作的连队战士花名册由接任者郭道玉保存至今,在泛黄的纸面上清晰的记载着班长、副班长、战士的自然情况,仿佛把大家又拉回到那生龙活虎的当年。</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以后,连队圆满地完成营属炮兵各项专业训练任务,连续两年被上级评为“基础训练先进连”。在赤峰北部乌丹地区继续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受到军区的通报表扬,为连队历史再添新的光环。</p><p class="ql-block"> 1985年,356团改编为师属炮兵教导团。1营炮兵连与其他部队一样,完成了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永远消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1营炮兵连战斗过、生活过、工作过的战友们,他们的辛勤汗水,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姓氏名谁,他们的青春年华,永远铭记在战友们的记忆中,永远镌刻在连队的史册中,永远载入军队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排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他们在人类的历史中彪炳永传。</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部分连队的无名英雄,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和平时期的生产训练,而牺牲的先烈们;还有在和平时期病故的战友们;还有在简历中,没有写上自己从事的具体职业的战友们;还有没有上报名单、没有参加这次聚会的战友们。虽然没有提到他们的名字、没有看到他们的照片、没有听到他们的事迹,但是,他们永远是356团1营炮兵连的战友和兄弟,他们的名字就叫——1营炮兵连。</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知道:连队似如摇篮,连队又如课堂,连队是他们起步的基础,连队是他们成长的铺垫。今天,战友们相聚1营炮兵连,难忘连队的经历,更难忘培养、教育、关心、爱护他们的保育员和教员,他们就是排长、司务长、副连长、副指导员,特别是当年的连长和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聚在一个连,散开遍地星,是星就要发光,有星就会灿烂。在1营炮兵连近37年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轮流交替,战斗、训练、生活在一个连的有近千名战友,转业退伍后,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不同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奉献着不平凡。</p><p class="ql-block"> 在相册的记载中,连队有5人成长为部队师团职领导干部;有39人成为地方教育、金融、公安、司法、医疗、外贸、邮电、城建、民政、工商税务等各条战线的精英;有16人成为乡镇长、村主任和书记,光荣地战斗在“三农”工作第一线;还有11人在各级企业成长为经理、厂长、总经理;有12人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种粮大户、个体工商户。</p><p class="ql-block"> 30多年间,他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为部队、为社会、为家乡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结出一颗颗、一束束、一捧捧、一抱抱丰硕成熟的果实,更使连队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