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陈健康

<h3> 2018年9月16日,四川 .雅安市雨城区格外的风和日丽,在银鹏农家山庄原62军后代们迎来了俩位深受爱戴的老前辈,他(她)就是原62军老战士陈荣超叔叔和杨玉仙阿姨。</h3><h3> </h3> <h3><br></h3><div> </div><div> 继今年2月1日在雅安雨城成功举办庆祝雅安解放68周年纪念活动后,我们雅安片区在雅原第62军、晋绥警三团、晋绥第五野战医院的革命老前辈叔叔、阿姨及后代兄弟姐妹们,又在这里与陈荣超叔叔、杨玉仙阿姨共同欢聚一堂,开展《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联谊活动。受雅安片区联络人牛文奇同志委托(文奇同志外出),陈雅康同志和我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牛文英和武勤同志及工作小组的全体同志负责本次活动的相关服务工作,谢谢大家给予大力地支持和配合。</div><div> </div><div> </div> <h3><br></h3><div> 原第62军185师革命老前辈陈荣超叔叔、杨玉仙阿姨,不顾86岁高龄,不畏疲惫辛劳,再次回到他(她)们曾经挺进西康,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前赴后继,英勇战斗,解放的这片热土一一雅安雨城。雅安人民及我们后代永远铭记原第62军、晋绥警三团、晋绥第五野战医院及南下干部团等革命老前辈解放西康、建设西康的丰功伟绩,永远缅怀为解放西康、建设西康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div><div> </div> <h3><br></h3><div> 陈荣超叔叔,中共党员,1950年1月入伍,退休前是装甲兵指挥学院学员大队政委,退休后是北京市丰台区第十三军休所的军休干部。杨玉仙阿姨退休前是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干部。他(她)们退休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里装着人民,情注希望工程,坚持捐资助学,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退休不褪色,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党员强烈的宗旨意识,一名老军人的优秀品质,一名老干部的高尚思想境界。</div><div> </div> <div>  1989年,退休后的陈荣超叔叔与杨玉仙阿姨商量决定以捐资助学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发挥余热。根据有关规定,捐建一所希望小学至少需要20万元。但,他(她)们的家庭积蓄远远不够。于是,他们开始了精卫填海般的攒钱历程,不吃营养品,粗茶淡饭,省吃俭用,儿子因病下岗,自己生病住院,也舍不得花费积攒的钱。2000年10月,陈荣超叔叔、杨玉仙阿姨终于如愿以偿,在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捐建成一座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芦山县龙门晨阳希望学校”。此后,他(她)们又出资为学校购置了1台彩电和300多张教学光盘,教学参考书籍和中外经典名著,捐赠1.5万元作为奖学金。如今,该校学生已由最初的600余名发展到1300余名,连续多年升学率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陈荣超叔叔常说:“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2005年,陈荣超叔叔、杨玉仙阿姨再次拿出20万元积蓄,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捐建了第二所希望学校——晨阳中心校。近年来,他(她)们捐资助学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每攒够3、5万元就建一个希望图书室。</div><div> </div> <h3><br></h3><div> 二十八年来,陈荣超叔叔、杨玉仙阿姨心系革命老少边地区,重视教育,关爱孩子,先后捐资助学110余万元,捐建了2所希望小学,33个爱心图书屋,他们先后资助了48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资助芦山县6名贫困学生上中学。累计捐赠图书8.2万册。他(她)们日常生活俭朴,对自己非常苛刻,而对捐资助学却非常大方。陈荣超叔叔、杨玉仙阿姨热心公益,慈善义举,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党和政府的表彰,光荣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陈荣超叔叔曾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军休干部”、荣获首届“中华慈善奖”、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称号、入选2009年度“中国好人”榜、并于2013年12月12日同杨玉仙阿姨一起荣获“2013北京榜样”称号。陈荣超叔叔、杨玉仙阿姨把对贫困老少边地区的捐资助学作为自己余生的生命工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兵精神,为贫困学子点亮了成长道路上的希望之光,是我们后代敬仰和学习的楷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