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游芳草地,夏赏莲花池”。每至夏季,呼市满都海公园的荷花便应时绽放,红花绿叶相互衬映,随风摇曳婀娜多姿,一片亮丽而又盎然的景象,引得人们纷至沓来,观赏、赞叹、评论、拍摄,不一而足。简单一池花朵,却给人们带来了极美的欣赏、快乐的心情、青春的活力乃至于生活的希望!</p><p> 荷花年年都会开放,可人们次次都要观赏,不会厌烦;荷花每年都有人咏叹,可文人墨客的赞美已延续了千百年,未有穷期;同样,荷花大致都一样,可能够拍摄出千姿百态,不可穷尽。这一点,也许就是荷花永远吸引摄影人的奥妙之处。</p><p> 美,是人世间必有的景象,而感受美,是人在生命过程中滋润心情不可或缺的营养。</p><p> 让我们凝固美,感受美!</p> <h3>满都海公园荷花池。</h3> <h3> 在中国大地上,考古学家在辽宁的盘山,天津的北大港,山东垦利县和海南省长昌等地,先后发现了荷花的孢粉化石和植物化石。证明一亿多年前我国已有了荷花的分布。<br></h3> <h3> 荷的存在虽年代久远,但近4000年前人类才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文字,才将荷花用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中国2000多年来记述荷花有关的文献主要有十几部,到清康熙年间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中博物编、草木典、第93~98卷的莲部,将大部分内容均已纳入,同时还有大量有关的诗词,可以说是荷莲方面十分丰富的一部古籍汇编。这些虽然偏重于荷的类别,形态、栽培、食用、药用等方面,但为后世留存了这一植物的知识,为后人不断欣赏荷之美创造了条件,为我们如今能有根有据地继续探索荷之美打下了基础。为此,应当欣感前人不朽的贡献。<br></h3> <h3> 荷花的用途很广,它可以供食用、药用和观赏。莲蓬子含的淀粉很多,营养丰富。剥开莲蓬,一粒粒的莲子,就像翡翠玉一样,再剥去外皮和一层薄膜,里面就是雪白可口的莲子仁。荷藕是一种美味的蔬菜,它含各种维生素和蛋白质等成分,既可以当水果吃,也可以烹饪成熟吃。
荷花还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中药。荷叶能请暑解热;莲梗能通气宽胸;莲瓣能治暑热烦渴;莲子能健脾止泻;莲心能清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藕节还有解酒毒的功用,自叶到茎,自花到果实,真是无一不可入药。<br></h3> <h3> 中国古文化对许多物品常喜品评其优劣。荷的全身是宝,故长期受到赞美,到明代万历二十四年,马斯和的“瑞莲赋”中精辟地总结出以荷喻人的高度评价:“出泥不污、中通外直、不枝不蔓、亭亭净植、袪饹清标,君子之质”,每句都指人的品质要像荷一样,暗喻人格美、道德美、行为美等许多人品的要求。 <br></h3> <h3> 历代文人墨客, 通过视觉和嗅觉对荷花的色彩及形体乃至香气的触及,或挥毫,或泼墨,将其洋溢在诗词中,表达出美好的感觉。</h3><h3> 自晋代(265~420年)就有晋武帝时中书令张华的<荷诗>吟咏荷的形态与生态,如诗句“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就十分真切。到南朝(420~589年)的梁代(502~557年)就有萧纲、吴均、刘缓、沈约、江洪等文人纷纷写诗咏荷,出现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沈约“咏芙蓉诗”);“圆叶一蒂卷,交叶半心开。景前光照耀,香里蝶徘徊”(萧纲:“咏芙蓉诗”)都是令人神往的如画美诗。从年代看,这是1500年前花文化中的璨烂之星。以后逐代增多乃至清代。如果从《诗经》歌颂“湿有荷花”的野生状态算起,应该说人类能体会荷之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br></h3> <h3> 大量的咏荷诗中,最早的如西晋(265~402年)陆云“芙蓉”诗:“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窣;俯仰随风倾,炜煜照清流。”;到南宋的梁代(503~555年)诗人江洪“咏荷”诗:“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这两首都赞咏了果实、花和叶,尤其是“随风倾”与“喜翻风”的动态美触动了诗人,是十分绝妙的。以后的咏荷诗中很少提到莲蓬和莲子。赞美莲子味美的诗词,更是绝少。只有少数诗词提到莲子中间的莲心(古称薏)味苦,以此比喻人们内心的苦楚。如宋代诗人黄庭坚的“食莲有感”诗中谓:“……实中有薏荷,拳如小儿手。令我忆诸雏,迎门索梨枣,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餐恐极毒,素食则怀惭,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诗人从“莲甘心苦”中悟出甘与苦的韵味,很有启发意义。<br></h3> <h3> 在荷塘中,花、叶相辅相映、互相承托之美也不乏诗人的赞誉。如白居易诗句“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李商隐诗句:“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韩琦句:“钿扇相倚绿,香囊独立红”;韩琦句:“风卷莲香不断头,田田荷影动清流”。这些名句都描述花、叶与四周情景结合在一起,衬托出和谐之美。
<br></h3> <h3>
荷与其他植物构成的美景,十分常见,也能引人入胜。如:“袅袅数茎欹竹屿,美人和露入淇园”(丁明登句)。这说明水中之荷与岸边之竹是很好的组合。还有荷与柳的组景更为常见。如南北朝的祖孙登诗句“弱柳垂江翠,新莲夹岸红”;杨万里诗句:“想得熏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乡”。荷柳相映成趣的诗也很多。<br></h3> <h3> 荷叶的表面有一层密生的刺状角质突起,水珠落在叶面上附着力很小,因此向低处滚动。这一自然现象诗人们看作是悲欢离合的象征,写出不少赞咏的佳句。如温庭筠句:“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刘永之句:‘向晓珠摇荡,时泻玉盘中”;张昱句:“露荷又作琼珠碎,藕丝织锦香满机”;王月浦诗“雨余无事倚栏杆,媚水荷花粉未干,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李白的名句“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期采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可见荷叶上的水珠成了感人的的媒体。
</h3><h3><br></h3> <h3>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br></h3> <h3>莲花宝座</h3> <h3>荷塘月色</h3> <h3> </h3><h3> 谢谢欣赏</h3><h3>(介绍荷花的文字,是在搜集借鉴的基础上形成)</h3> <h3>刘敏(流云观世)</h3><h3> 内蒙古大学退休教师</h3><h3> 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h3><h3> 内蒙古老摄影家协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