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之旅托伦篇

徐迪华

<h3>出于对条顿骑士团的好奇和对哥白尼的景仰,我们去托伦,一个在二战中侥幸没被摧毁的中世纪古城</h3> <h3>托伦是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故乡,波兰哥特式小镇的典范</h3> <h3>托伦位于维斯瓦河畔,城里的建筑大多使用红色的砖块砌成,采用汉萨同盟所流行的哥特风格妆点。</h3> <h3>远远望去,一座座尖塔林立,在绿树丛林的掩映下,整座城市犹如淹没在一片火红色的海洋中,温暖而迷人</h3> <h3>走过横跨维斯瓦河上的铁桥,进入托伦小城</h3> <h3>托伦是波兰最古老、最有魅力的古城镇之一,它的魅力值得我们走近前来细细端详</h3> <h3>这漂亮屋顶的建筑,曾经是银行,现已属于哥白尼大学</h3> <h3>1232年,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在此修建城堡,也就是托伦的雏形。星转斗移,当年条顿骑士团的城堡,只剩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h3> <h3>在这里可以领略到中世纪的城市建设和历史痕迹。这幢高耸的哥特式建筑曾经是粮仓,它那阶梯状山墙是典型的汉萨同盟建筑风格。</h3> <h3>在维瓦斯河边,环绕着古城保存着完整的古城墙,并有多个著名的城门</h3> <h3>城墙最西端的大门是修道院之门,始建于14世纪,门中央有三个逐渐增大的哥特式尖拱。名字来源于曾经矗立于此的伯纳丁圣灵修道院。我们从此门进入托伦</h3> <h3>除保存完好的城门外,还有一系列防御性塔楼。这个斜塔最为著名,之所以变得倾斜主要是由于这里的砂质土壤,但曾被传说为上帝警告哥白尼所致</h3> <h3>不用按图所骥,朝着尖顶方向就能找到老城中心</h3> <h3>步行街上的石板路,彩色房屋,托伦果然有它的美丽之处</h3> <h3>只要有鲜花装扮,再平凡的建筑也会生动起来</h3> <h3>老城中央广场上的圣灵教堂,是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在周边清一色的红砖哥特式建筑中显得格格不入。</h3> <h3>18世纪中叶,由于天主教徒日益强盛,新教徒没有任何一处礼拜场所可去。在得到皇室许可后,在如今的圣灵教堂位置上建造一座新教堂</h3> <h3>新教徒反对奢华装饰,圣灵教堂极为朴素,它东立面高耸的华丽塔楼是19世纪才增建的</h3> <h3>这栋火红色新哥特式建筑是托伦市的邮政局。</h3> <h3>外墙上布满了活泼多彩的细节装饰,由褐色、黄色和绿色构成的图案十分精致,迷人的弗兰德斯式阶梯状山墙,妆点了屋顶的四周。这是老城广场周边最亮丽的一通风景线</h3> <h3>广场周边一圈中世纪建筑,有三个尖顶的是圣玛利亚教堂</h3> <h3>如同其他城市的老城中心广场,一排排商铺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活力所在</h3> <h3>在托伦起着统帅作用的,无疑是位于老城核心位置的旧市政厅了。</h3> <h3>这座始建于14世纪的宏伟哥特式建筑,历经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妆扮整修,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炮火的侵袭,毅然屹立至今,成为整座城市最有价值的历史古迹之一</h3> <h3>市政厅塔楼原有的高耸尖顶,在瑞典军队入侵时被摧毁,至今未再建,倒也有一种独特的风格</h3><h3><br></h3> <h3>在17世纪修复重建过程中,建筑师保留了原有的哥特式基本架构,在顶层的四角增建了四座小型塔楼,在中央增建了小的山墙</h3> <h3>哥白尼是托伦最著名的居民了。在老城中心的市政厅所在位置,立有一尊哥白尼青铜雕像</h3> <h3>这位天文学家的雕塑无论在他的出生地托伦,还是首都华沙,都能一眼认出,他手里举着的那个太阳系轨道模型就是他的标志</h3> <h3>哥白尼白天是神父,晚上成天文学家,他的"日心学说"是用拉丁文书写,也是他避开宗教审查的措施</h3> <h3>市政厅门楣上,天使护着城徽</h3> <h3>复兴时期的建筑也有不用红砖,不釆用哥特风格。这中间一幢灰泥色骑楼建筑,繁琐复杂的雕塑,在彩色房屋中突显出它的典雅</h3> <h3>拉提琴的男孩是个颇有意思的雕塑。传说有女巫来到托伦后不受待见,于是下了诅咒,城市就被无穷无尽的青蛙入侵了</h3><h3><br></h3> <h3>这时一个男孩挺身而出,拉起他的小提琴。不曾想那些青蛙随着琴声,跟着男孩走到城外的森林,托伦得救了。于是这个拉提琴的男孩塑像,伴随周围一圈青蛙,就留在了托伦的显眼地方</h3> <h3>旧市政厅在二战前一直是托伦的行政和商业中心</h3> <h3>如今的旧市政厅变成了托伦地区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各种年代的当地手工艺品及绘画</h3> <h3>街头上的铜毛驴也颇有来历。中世纪这儿立着的是一头木驴,用来处决犯人。而今却成为一个景点</h3> <h3>这幢红砖房子,也没有哥特式标志性的尖拱。但红色中镶嵌着绿色也不失美观</h3> <h3>托伦建筑的山墙与别处有些不同。它是阶梯状垂直山墙,很富有跃动韵律,使整栋房子更为高耸</h3> <h3>除了大型的市政或宗教建筑外,托伦老城还保留许多古老的民居,有些就隐藏在狭窄的老巷子内,等待游人的探索</h3> <h3>托伦人大多很平和,看见我们注视小狗,特地停步让我们拍摄</h3> <h3>过了这幢房子就是新城了。所谓新城,是相对于最古老的老城区而言</h3> <h3>新城的雕塑也仿佛是近代人</h3> <h3>在新城广场上,有一座19世纪修建的福音派教堂</h3> <h3>托伦是汉萨同盟的加盟城市,同盟內的城市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故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富足。从这些建筑可见一斑</h3> <h3>在15世纪时,托伦市内的人口数量竟然不亚于当时的首都克拉科夫,足见它的繁华</h3> <h3>圣凯瑟琳教堂十分漂亮,红砖绿顶,它的尖顶山墙非常纤细精巧。</h3> <h3>在老城东侧是建于14世纪的圣詹姆斯教堂,它拥有两座相连的塔楼,是与圣约翰教堂、圣玛利亚教堂齐名的托伦三大哥特式教堂之一</h3> <h3>圣詹姆斯塑像</h3> <h3>托伦被称为北方的哥特之城,但它的砖红色给人一种温暖,而非像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那么森然</h3> <h3>由于托伦在二战时期逃过战火摧毁,这里有众多的中世纪建筑,也有着浓浓的条顿骑士团的影子</h3> <h3>看似随意的摆放,却是奇妙构思的体现</h3> <h3>与波兰其他城镇相仿,现代化步伐都止步于老城区外</h3> <h3>回到老城,品尝波兰风味美食</h3> <h3>听说托仑姜饼很出名,但只尝到同样著名的波兰大饺子</h3> <h3>托伦是条顿骑士团所建,城堡建于13世纪。可惜1454年在波兰一普鲁士联军打败条顿骑士团时破坏了城堡</h3> <h3>如今的残存的城堡是个文化中心,时不时会有不同主题的活动在此举行</h3> <h3>残缺不全的城堡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却只多了沧桑,而无破败之感</h3> <h3>古老的托伦充满了现代的韵律,无论哪个年代的建筑,都令人赏心悦目</h3> <h3>一尊负球力士的房屋装饰,十分另类,不知是取之神话还是宗教故事?</h3> <h3>圣约翰大教堂始建于1260年,釆用当时流行的哥特风格,用红色砖块砌成。它巨大的身形和红色外观在老城中分外醒目</h3> <h3>据说是哥白尼就在这座教堂受洗的</h3> <h3>这两栋由红砖砌成的哥特式房子是哥白尼出生和居住的地方。它尖拱和三角楣的混合使用,阶梯状的垂直山墙,是中世纪汉萨同盟建筑特有的哥特风格。故居完好保留至今,现巳是博物馆。</h3> <h3>圣玛利亚教堂由方济各会修士建于14世纪末期,至今保存完好。按照方济各会的规定,教堂没有塔楼,而是建有三座小尖塔,细高的尖塔逐级上升,成为托伦天际线上最独特的存在</h3> <h3>教堂内最有的艺术珍品是绘制于14世纪末的圣徒壁画,虽内墙大部分巳田白色灰泥粉刷一新,壁画大多保存,使我们得以遥想当年的模样</h3> <h3>市政厅对面的一幢华丽的砖红色大房子,叫Artus House。左右两座塔楼上,分别标了两个年代。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楼是基于1386年的原建筑基础上,在1891年进行了改造,形成现在的样子。这座楼是圣乔治兄弟会馆</h3> <h3>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远去了,巧夺天工的匠人远去了,这些伟大的建筑留了下来,是给后人的珍贵遗产</h3> <h3>别过托伦,我们的波兰之行即将结束。波兰有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忍辱负重的历史过往。它,饱经风霜,风采依旧</h3><h3>对我们来说,在观光中学习历史,在景点里感知文化,在行走时体验习俗。这就是旅游的真谛</h3><h3><br></h3><h3>丁宁</h3><h3>迪华制作</h3><h3>音乐:肖邦圆舞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