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萨湖:一片汪洋都不见

曾经风趣

<h1>洞里萨湖,东南亚最大淡水湖泊,它狭长的湖面,从暹粒延展到金边。</h1> <h1>从暹粒市出发,去洞里萨湖看水,途径柬埔寨6号公路,转道乡村公路,最后在这样的红色堤岸上绕行10公里,就到了湖边。</h1> <h1>柬埔寨很小,国土面积和广东省差不多。但洞里萨湖很大,丰水期湖面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青海湖。</h1> <h1>我们从这里乘船去看湖,红土上面是收费站,下面是简易码头,飘在水面的就是突突船。</h1> <h1>去洞里萨湖需要坐突突车,一种很别致的交通工具。其实就是普通摩托车拉上一个豪华有顶的篷车。</h1> <h1>洞里萨湖完全颠覆了我对湖泊的印象。这个巨大的湖泊没有明显的湖岸,湖边找不到立足观景的地方。要想看看湖水,必须花20美金,坐上突突船,到湖上去寻找水上人家。</h1> <h1>你没法想象湖有多大。这是湖中一个政府机构,政府旁边是水上村落的社区 活动中心。</h1> <h1>洞里萨湖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为高棉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是柬埔寨人民的“生命之湖”。</h1> <h1>柬埔寨中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势广阔,成就了这个巨大的湖泊。洞里萨湖长500公里、宽110多公里,从西北到东南,横穿整个柬埔寨。</h1> <h1>在湖中游玩,都坐这种突突船,迎面吹来的风柔和极了,看着周边的风景,感觉很惬意。</h1> <h1>柬埔寨摩托真多,坐在船上,看见堤岸上飞奔的摩托,是一种畅快的风景。</h1> <h1>这里土地肥沃,河道纵横,其间多沼泽地,且林地茂密,和湄公河三角洲一起组成了柬埔寨“中部大平原”,是柬重要农业区及稻米产地。鱼产丰富,周围还盛产稻。</h1> <h1>一位勤劳的柬埔寨妇女,我们凝目望着她,她好奇地望着我们。</h1> <h1>因为湄公河水内含冲积物质所带来的养份,使得湖中滋生大量的鱼虾,无论旱、雨季都出产甚丰。目前洞里萨湖是柬埔寨北部的主要“肉食仓库”,湖的周围有三百万以上人民直接或间接地以渔业为生。</h1> <h1>这就是柬埔寨桐油树,一种高度超过百米的巨大乔木,树干很直。</h1> <h1>居住在洞里萨湖的居民,都是住在高脚木屋内,随着雨季来临,湖水变化,房子可以“整间”用船拖走或是用卡车搬走。</h1> <h1>每年的5-10月雨季,洞里萨湖面积可达11,132平方公里,水深达14米;当旱季来临时,湖深只有1公尺。旱季时露出的湖底淤泥,是当地农民播种早稻的肥沃良田。</h1> <h1>雨季时,藏匿无数昆虫及微生物的杂草沉入湖底,成为滋养鱼类的天然饲料。</h1> <h1>这一群逐水而居的人,千百年以来,他们的家就浮在湖水上。不管水位多高、湖面多小,这个湖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h1> <h1>湖中的寺庙,辉煌的庙堂建在湖中一个小土包上,旁边还有一所十年制学校。</h1> <h1>漂浮在湖面上的医院,旁边是医用品仓库。</h1> <h1>洞里萨湖流传着一个神话,说湖里有一条七头蛇神,他的女儿即将嫁给印度王子,于是这蛇神便张开大嘴,把大部分湖水吸进肚里,很快就变出了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作为女儿的嫁妆。据说,因为有蛇神驻守,洞里萨湖的旱雨两季变化才会如此明显。</h1> <h1>旁边的突突船开过来了,无论国籍人种,大家都喜欢在湖面上挥手相互致意。 </h1> <h1>远处的绿色岸线,旱季时是高大的树木,雨季时,这些树沉入湖水,只有树梢露出水面。</h1> <h1>突突车司机和我们一起上了船,他可以用生硬的汉语,给我们讲解湖中的故事。 </h1> <h1>9月初正是柬埔寨的雨季,天气晴朗,虽有些热,泥土和着草木的幽香却也使人陶醉。</h1> <h1>岸上的丛林迅速地后退,岸边的孩子光着身子互相扔石子玩耍。河边,时常出现妇女洗衣服的景象。</h1> <h1>这是水上学校的四年级学生,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脸上写着呆板木讷,让我想起当年中国农村的孩子。</h1> <h1>我来拍几张风景。洞里萨湖的人很淳朴,过着较原始的生活,这里除了机电船外,很少看到现代化设施。但从他们的脸上,分明看到他们的幸福,看到发自内心的微笑。</h1> <h1>离开洞里萨湖,我们的突突车经过一个村庄,原来柬埔寨农舍是这个样子,上面睡觉,下面存放东西。</h1> <h1>这里的高脚楼真是空中楼阁,或许是地势低的缘故,造就了如此奇景。平生首见,算开了眼。高脚楼的脚细细的,象鹿脚,远看就如房子踩着高跷,样子着实可爱。</h1> <h1>房子都很简陋,而楼梯更简单,用一些木板条随意订在一起,间隔达二三十公分。令人惊奇的是2岁的小孩,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能自己上下楼梯。</h1> <h1>湖边的风吹来凉爽,我爬上屋顶,眼前无遮无拦,视野宽广,景致秀美。夕阳将天边的云烤成金红色,湖水黄黄的,让我们想起了母亲河-嘉陵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