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拍照片不再去影楼,不再用相机,手机随时随地随手随意一按,一切似乎不再需要那种庄重,那种仪式感。喜欢那种随意,但必要的该有的仪式感还是必须的。</h3> <h3> 旻奇,今年你奶奶80周岁,你18周岁,必定是要给予些仪式感的。尽管生日当天安排不了是个遗憾,但为父还是设法在休息日带上一家去影楼补上这个该有的仪式。</h3> <h3>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他们咒骂着社会不公,吐槽着春晚无味,在酒店里吃着年夜饭,用微信替代家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他们把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一切节日简化,把这一切当成形式,甚至把这些该有的仪式当成了无聊,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连过年都没了年味,真该反思并寻回我们缺失的的那些该有的仪式感了。<br></h3> <h3> 太多''务实"的国人会认为“仪式”繁琐、矫情、做作、无病呻吟、华而不实、俗不可耐,是形式主义,毫无意义可言。他们更喜欢埋头过日子,很努力,很拼命,很多的小心翼翼,总觉得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平平淡淡,有风花雪月的空闲,不如想想如何升职加薪,如何凑钱买房。其实平淡生活里真的需要调味品,留一个仪式的时间感受日常里的珍贵,如此我们的焦虑失眠症或许会少些。也许仪式感就是为了麻醉自己而存在,让我们短暂的感受生活,欣赏一下自己的美好,又有什么不好?<br></h3> <h3> 看到太多的家庭,忙碌着奔波着焦虑着,两点一线,疲于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琐碎,他们凑合着填饱肚子,将就着婚姻,应付着工作,把生活过得灰头土脸。而他们的孩子,休息天除了作业还有补课,父母眼里只有孩子的成绩,生活缺少乐趣,他们看到的只有生活的艰辛与困难,工作的敷衍与不堪。长久的情绪压力导致焦躁易怒,这种日子无疑会带来慢病缠身。<br></h3> <h3> 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婚丧红白之事,固然需要仪式感赋予其持久的纪念意义。而平常的日子,更要时常赋予仪式感,才能时刻告知、提醒自己,我还活着,有意义地活着,为了自己、家人、亲朋、社会很好地活着,而非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仪式感能够不断地给自己输送自我暗示,用庄重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情。<br></h3> <h3>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书里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在漫长而无边的黑夜里,只有善待自己,才能让生活变得精致而丰盛。<br></h3> <h3> 希望我女儿重视仪式感,做个精致的女人,尽可能把一些正事、琐事都做成值得回味的纪念版,不耽误最美好的大学时光。把精致和细腻的作风带到为人处事、工作生活上,让自己精神抖擞地在仪式感中开启美妙的一天,秩序中享受学习、工作、社交的乐趣,如此良性循环,你会比别人更有潜能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才会比一般人更有品味地享受生活。<br></h3> <h3> 让我们做的每件事,过的每一天都比别人精致和丰盛。正是这些仪式感,让我们原本朝九晚五,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生活变得慢了一些、庄重了一些、色彩丰富了一些,也让我们平庸忙碌的日常生活有了一些不同的体验。<br></h3> <h3> 医生的职责是救治身体,而文学则是救赎灵魂,貌似各司其责,可两者又岂可严格区分,难怪好多医者从文。作为医生,让我对世界、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生命对于宇宙,真的毫无意义,管他发展毁灭,一切终归虚无。恰如医生兼作家毕淑敏说: 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我常想,若真有转世,亲朋离世也无需哭别,过些年又可重逢,何来悲伤。可从医让我切实悟到生命真的仅有一次,没有来生,我们必须更加庄严的对待自己,更加需要珍惜每个相遇、每个缘份、每个感动。<br></h3> <h3> 生活的意义,在于自己赋予。工作时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尽责。在日历本上记下每天的锻练,看看哪天缺席。把桌子整理干净,手机置静音扔在一边,备一杯茶,端正的坐在书桌前,手中拿支笔时而划划写写,时而闭目感悟。或写写日记、练练字、弹弹琴、拿麦克风雅唱或怒吼,来次舍身的跳伞,蹦极的一跳,过山车时的惊叫,山下烧烤,海边散步,湖中钓鱼……干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不论做什么,只有专注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时间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彻悟失败的痛楚,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br></h3> <h3> 工作就像个工作的,学就像个学的,玩就像个玩的,吃就像个吃的,一切都应是该有的模样,都应有该有的仪式。否则坐无坐相,睡无睡姿,歪脖斜颈,颈椎病势必增多,眩晕症也应运而生。当赋予仪式,心态就变得端正起来,你干什么都会更认真更专注,更有条理和秩序,学得精髓,悟得透彻,当然也就会完成得更完美。 </h3> <h3> 有时外出有事,常有人随便手一伸让给把脉,我往往会微笑着回绝,自认为看病就该屏气凝神,心无旁骛,是件该认真的事,岂可随意应付。每当有人来看病,哪怕下班了,我也会重新穿上白大褂,总觉得工作该有种仪式感,那是对就诊患者的尊重,也是对医疗职业的敬畏。<br></h3> <h3> 女儿,你已过18周岁,不再是懵懂少年,拍照不仅是留存纪念的仪式,更是成年礼的警醒,它应带给你庄重感和使命感。你已步入成年,你已该独立,你已可独自飞翔,你已应能挡风遮雨,你不再是独自的你,你还有一个家族等你去撑起。在大学你一言一行代表着家乡,出国则代表着中国,以后工作则代表着"汉光诊所"。任重而道远,切不可混沌度日。<br></h3> <h3> 女儿,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力,吃零食、刷微博、看朋友圈等会经常打断学习,要跟自己约法三章,用书面形式列出,保证不触碰协议上的规定。如果完成了某项任务,可以在休息时间奖励自己一份水果等。你已过18岁,不可以再任性,仅顾口感吃些垃圾食品,仅凭兴趣看些无聊信息,仅因课多而懒得锻炼,你要慎独、自律,你身体是否健康、学业是否进步,已不仅属于你自己,而是属于整个"汉光''家族。仪式感主要是让你达到某个状态,也就是要你兑现你的契约。所以一旦你和自己签了协议,就不要轻易打破。<br></h3> <h3> 所谓仪式感,就是在你身体和精神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有序地计划和安排你的学习工作,让其有条不紊地高效进行。幸福感,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学习、工作中的成就感,而成就则源于仪式感中的自律,从而自强,以至更加自信。<br></h3> <h3> 活着,就要尽可能健康的活着,还要充满阳光的活着,活出尊严,活出自信,活出洒脱。我们要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如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br></h3> <h3> 现代生活快节奏,手机碎片式阅读,沟通用微信,购物逛淘宝,吃饭点外卖,一切简单便捷,人心更易浮躁,有仪式感的体验越来越少。一切将就着,学习工作心不在焉,生活敷衍应付,零碎片状时间都给了手机。常常因为赖床,早餐不吃或随意买个包子对付一下;周末在家睡一天,打开手机点个外卖,或者干脆泡面解决三餐,草草了事;下班回家后与伴侣相对无言,各自打开微信。父母吩咐关照几句,厌烦且无心去聆听,更懒得去嘘寒问暖。<br></h3> <h3> 其实仪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质做基础,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开学前准备的文具、上课前班长的一声“起立”、出差前爱妻送上新擦的皮鞋、餐桌上的一份拼盘水果、春节时门上的那一幅幅春联......形式主义再怎么不好,都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太多。</h3> <h3> 记得以前开学最开心的事就是领到一批新书,一回家就会仔细将新书一本本用牛皮纸包好,然后再一本本工整的写上自己的名字,完成对它的仪式感。而如今,现成的书皮一套,不会再有那种体会。<br></h3> <h3> 仪式感的背后,是对生活深深的尊重和热爱。它并非强迫症,那种不经意的自觉,缘于一种责任已深植于内心。它不必华丽,也无需刻意,当有意识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时刻,仪式感就已经呈现。面对琐粹的生活,可以努力过得用心一点、有趣一点,生活的色彩也就多了一点。<br></h3> <h3>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无序的、混乱的、无规则的世界里,如果把某件事情赋予了仪式感,就像在无涯的黑夜里为自己点了一盏灯,整个人都能散发能量和底气,把一切变得有序有趣,化解掉漫长人生里的纷繁和苦涩。<br></h3> <h3> 其实,生活中的仪式感无处不在。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不懈怠,不放纵,不偷懒就是一种仪式感。它可以是周末挑上一本书,寻一个静谧的去处;也可去发小处品一品功夫茶的味道;亦或晨雾间去林中体会一下朗诵诗文的美好;更可去同行处探讨一些医疗的最新进展……而出门前少不了给镜子里的自己认真理一下衣领,并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如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br></h3> <h3> 注重仪式感,会让你的旅行并非说走就走,而必须先做一下攻略,提前了解一下当地风土人情,法规禁忌,人文历史,就不致出现最近在瑞典旅馆要求提前入住,随之像在国内任性大吵大闹,以至满球风语,甚至于导致外交纠纷的笑谈。<br></h3> <h3> 当然“仪式感”并不等同于“形式感”。如不能给它赋予更好的精神内涵和个性价值,从而仅沦为形式,那就毫无意义可言。真正有仪式感的生活是对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用心,它让你积极、乐观地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寻找着别样的生活之美。只有仪式感,才能让你放大每一种情绪,让缱绻在岁月中的日常琐碎,变成充满感动的细水长流。<br></h3> <h3> 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希望我女儿寻回该有的仪式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赋予自己美好幸福的未来……</h3> <h3><i><font color="#ff8a00">【有一认可叫点赞,有一种赞赏叫转发,
衷心感谢您的点赞及转发!】</font></i>
南通汉光诊所.老微信号已满,可长按或扫以下新二维码或加新微信号:15365588309<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