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雨花石登仙,留取清气满人间。——拜读余音先生《雨花石家族探究》

邹顺驹

<h3></h3><h1>魂系雨花石登仙,留取清气满人间。</h1> ——拜读余音先生《雨花石家族探究》<h3><br></h3><h3>文/邹顺驹 早就听说余音先生在为雨花石著书立说,直到最近我才完整见到他披阅三载、增删数次的全书。雨花石在全国的知名度极高,它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尤其是撰写雨花石家族更是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大题材,他一个人能够驾御得了吗?但我笃信不疑,一再鼓励他去完成。因为,早在这本书之前,余音所在的“三峡音像出版社”就有获得文化部图书类“五个一工程獎”的《中国三峡石》和与中石协合编的《中国观赏石之乡》问世。这次果然不负众望,“青出于兰而胜于兰”。正如南京不少石友所言,“这本书具有教科书的价值。”书中精华不胜枚举,但我最欣赏、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笫一部分:“雨花石芳踪溯源”。现在就着重谈一点对此的感受。 这段描述洋洋洒洒足有一万多字,但却异彩纷呈,旁征博引如长河泻月。这里面除有搏览群书的功力外,还得益于其深入华夏诸多雨花石产地深入调查、潜心钻研,始能声成金石,曲尽其妙,写出这种辞约而旨达、銜华而佩实的好文章。 书中围绕雨花石,从“5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沿着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由先秦讲到两汉;再由古代、近代和现代讲到“新中国雨花石名称定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雨花石经历的沧桑巨变和最终“羽化而登仙”的历史轨迹。更让我们从中深刻悟出了“雨花石主要产在灵岩,但它却不以灵岩、而以雨花命名”、将美和艺术置于雨花石生命之巅的玄机。 观赏石是一门艺术,尽管除了艺术之外,它还具有文化、经济、科技等等多样化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是艺术。这一点在书中有鲜明的反映:如张轮远认为雨花台的石子远远比不了灵岩石,那些所谓的“雨花石”实际上是来自六合的灵岩石。他觉得雨花石产于灵岩而聚于金陵,喜爱雨花石而不皈依雨花石圣地灵岩山,确乎历史的悲哀。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书中也作了详尽的分析,大致上有利益驱使(售石者故弄悬虚)、物理现象(雨不洒,花不开)、秀美雅(艺术特性)。显然只有笫三种“艺术”,才是雨花石的本质特征,前两种正如书中言,“就一个字,俗”,它难登大雅之堂,不配成为雨花石华丽转身的真正原因。 作者认为,“称其为灵岩石或称为六合石,是根据其出产之山名或县名命名的,而五色石、文石、绮石、锦石、螺子石、江石子、花石子,是依据其纹理色彩等基本特征命名的。这种命名不存在什么深文奥义,自然用不着细究。 而雨花石这个名称则不同,她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张伦远说出了雨花石成名的两个因素,即雨花台的人文因素和石名的优雅,这无疑是正确的。” 那么作者所指的“深文奧义”和张伦远“石名的优雅”究竟有何玄机呢?十分明显,这个“千年一叹”的奥秘终于浮出水面:它就是雨花石中的“艺术真缔”! 雨花台与产地灵岩近在咫尺,从物质结构上看,它身在灵岩,魂系雨花,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精灵。 雨花中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云光法师在聚宝山(今雨花台)开坛讲经。其微言大义如悬河流水、咳唾成珠,竟然感动了上苍,遂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石头。” 雨花中还有历代骚人墨客意境隽永的秀美辞章:“五色石子出六合山玛瑙涧,雨后胭痕螺髻,累累濯出”。(明未陈貞慧《秋源杂佩·五色石》) 可见“雨花”中有美学的影子,不管是“说法”还是“天降雨花”,均被艺术化了。尤其是它在石种命名上坚持了“艺术至上,审美先行”的原则,为我们的赏石价值观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在雨花石(其中也包含所有观赏石)的赏玩结构中,美和艺术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尽管它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有机结合体,但它们之间却有主次之分、本末之别。 好的雨花石不仅需要形态美,更需要悠远深遂的意境和內涵,需要承载更多的人文价值和情感信息。这一点自古及今,概莫能外。古人看重雨花石的,绝不仅仅是商业利润,而是“睹物思人”。言犹尽,而意无穷,他们不仅看到的是雨花,更看到的是“雨画”,是那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所以,有诗、有画、有故事的“通灵宝玉”和灵岩雨花,才是能够“天下夺魁”的最美雨花石!<br></h3> <h1>注:以上五幅图中的雨花石均为南京雨花石协会戴康乐会长所藏。</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