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一一梅陇金盘围

清廉姐姐

<h3>  金盘围名村名片:旗杆夹、黄智略(二甲第一名、进士、金殿传胪)、黄殿元(文秀武举,反清英雄)、黄旦群(将军)、五福狮舞、十月朝、鱼包粿、奖学助学基金</h3> <h3>  梅陇永红金盘围村(包括坑仔、田中央)是一个古村落,位于梅陇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约3公里,大村面积2250亩、坑仔村面积475亩、田中央面积180亩。本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年(公元1717年),&nbsp;本村原在梅西新寮村寨内居住,因姓多地窄无法发展,先祖对外择建家园,,定居现金盘围村。本村原名太平围,后因周围地势呈圆盘形,有“金城汤池”之寓意而取名金盘围,又名新厝黄。相邻自然村,东至郭厝寨;西至红阳孔子门;南至梅联下寮村;北至梅西新寮村。 金盘围清代属惠州府杨安都三墩港约;民国时期属海丰县第三区三墩港乡;1950年4月梅陇建政,属海丰县人民政府第三区公所梅新乡;1952年属三区新厝乡; 1955年10月属梅陇区新厝乡; 1958年4月属梅陇乡政府新厝乡;1958年9月属梅陇人民公社永红大队;1962年1月属梅陇区梅陇公社永红大队;1984年1月属梅陇区永红乡;1985年3月,区镇合并,成立建制镇,属梅陇镇永红管理区;1998年12月属梅陇镇永红村委会至今。 <br></h3> <h3>  本村地形如莲花露艳,巧夺天工,特有四维金水环金盘之义。附近主要山岭有石罗山、羊蹄山、东都岭;附近水库有村后面渔仔潭水库;西北方向红阳水库。 </h3> <h3> 本村独姓黄,始祖居湖北省,后转居福建省,宋代迁往江西省,后来迁往东莞茶园。明朝景泰七年从东莞茶园迁移至海丰县后门鹿仔坑,公元1680年从后门鹿仔坑迁移至梅西新寮村寨内,1717年在本地建居,1719年建成本村。 </h3> <h3>  2015年末,村户籍人口1443人。其中:男性740人,女性703人;80岁以上25人,最年长者年龄102岁(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30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近1000人,实际在村人口500人左右,农村留守儿童50人左右,外来非户籍人口30人左右。村民均为汉族,主要为潮汕民系,原客家方言后使用闽方言,讲福佬话。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有400人、澳门同胞有80人、台湾同胞有60人。祖籍本村的华人华侨1600人左右,分布世界各地,主要在越南,归侨1500 人左右。 </h3> <h3>  本村的传统经营以种水稻、蕃茨、甘蔗、蔬菜为主。现经营产业规模小,农耕特色农产品有番茨、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特色传统食品大米、蕃茨等。“鱼包粿”是本村传统特色食品文化,手工制作“鱼包粿”是本村传统手艺。 </h3> <h3>  另外本村环境整洁,村中设有多个垃圾处理站,每天垃圾及时清运。2013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广东省文明卫生村”。还有本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1995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路面硬底化;1996年通自来水;1982年通电;1998年通电话;2011年通网络。</h3> <h3>  本村有小学一所名为挹翠小学的学校,6个级,6个班,在校学生110人,教职工15人。挹翠小学始名于1940年,“挹翠小学”的前身是“挹翠私塾”。 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改名“永红小学”,八十年代初又恢复“挹翠小学”校名。 </h3><h3><br></h3> <h3>  本村体育设施有: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象棋室等,本村象棋比较普及,村民黄锦平是国家一级象棋手,经常代表省队参加全国的象棋比赛。本村还有镇级村民活动场所,在村前作为娱乐活动中心,有村图书馆,藏书5000多册。<br></h3> <h3>  本村现存宗祠有3座。主要宗祠为驷马拖车全村总宗祠,名为金盘围村祖祠,始建于清代康熙56年(1717年)。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驷马拖车祠宇为四座落、十八间包七角为格局108间,中间为宗,以祭祀先灵,周围室处以居后嗣,驷马拖车祠宇是古建筑中的精华。现仍作宗祠使用。</h3> <h3>  本村传统民居为潮汕民居,现存80座,居屋108间。代表性民居有三间过二伸手瓦屋平房,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74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以大三元八卦风水理论,五行属金,保存现状不太好,但还有人居住。</h3><h3> 其他传统建筑有三层瓦顶古楼,始建于清代。三层瓦顶古楼内设枪眼可防盗贼,也可做瞭望哨所,建筑坚固古朴。</h3><h3> 现存私塾旧址有挹翠私塾旧址,始建于清代康熙58年(1719年),重修于2015年。挹翠私塾是其先祖着重培养人才、文武并进的地方。现作为本村存放五福狮道具和其他古物的地方。 代表性碑刻有先祖在清代中取举人以上功名的石雕旗杆夹9盾18副&nbsp;,立于清代,现存于祠堂前半圆形鱼芋园町树立善。 代表性楹联:孝传江夏,政着颖川。木雕楹联,书于清代康熙58年,现存于宗祠门前两边挂着。 代表性匾额:先祖在清代中了功名的举人、进士匾额&nbsp;,书于清代,现存于宗祠殿内挂着。</h3><h3> 重要文献:《黄殿元公绝笔诗二首 》,现存县文史馆,是黄殿元公1856年绝笔诗;《黄氏金盘围族谱 》,1995年续修。</h3> <h3> 本村特色民俗:十月朝(读:zhao)节 &nbsp;,流行于&lt;明朝景泰七年间。十月朝节是本开基太祖妣冯氏妈携带幼子文惠公跟随娘家亲人自东莞茶园奔至海丰县境,当时还有冯、叶、罗、陈等11姓人群逃难,途中遭山贼追劫财物,前面有深河阻隔,危急之中,幸遇牧牛老翁以牛背载渡始得脱险,正欲回拜谢恩,忽而老翁不见。逃至海丰县境时,刚好是农历十月初一。为报答老翁救命之恩,子孙后代便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定为谢恩纪念日(十月朝),尊其(老翁)为牛王菩萨,建庙奉祀。 另外村供奉地藏王佛祖、城隍老爷,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月小廿九)拜祭地藏王佛祖,虔略清香宝锭,香茗果品,金银衣帛,众人跪拜读拜祭文;七月廿四拜祭城隍老爷,也是虔略清香宝锭,香茗果品,金银衣帛,众人跪拜读拜祭文。<br></h3> <h3>  特色技艺,五福狮舞(又名:猴子狮)&nbsp;,形成于清末1909年,五福狮舞具有传统特色的表演技艺,还有打拳、舞棒、刀、矛、盾等单打和对打,又在二米宽大桌上架刀架叉,前滚翻越过,表演尤其精彩,富有时代气息 。五福狮舞&nbsp;,2012年已经列入省级(已经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黄梅英。五福狮多次到市县展演。 <br></h3> <h3>  不可移动文物有石雕旗杆夹18副,始建于 清朝,属县级保护文物;宗祠内殿石雕楹联,始建于清代1719年;黄殿元公练武石(1856年),均属县级保护文物。 <br></h3> <h3>  主要历史事件:清朝咸丰四年甲寅年(公元1854年)本祖黄殿元公看到清庭腐败,民生困苦,国趋伦亡,黄殿元公汇集各路起义队伍,内有九举人十八秀才,于梅陇南山岭宋存庵前挚起义旗讨清,后因起义失败,金盘围村舍遭焚,族人遭清庭杀害16人,乡人四处逃亡。</h3> <h3>  主要人物:黄智略(?-1846),自幼聪慧勤奋,才思敏捷,胆识过人,既习文又练武。清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乡试中举;清道光三年癸未科(1823年)赴京会试,荣获殿试第四名(二甲进士第一名),钦赐金殿传胪。至清道光中期,封一等带刀内侍卫,擢升卫正堂。智略公创办“四房私塾”,训育子侄学文习武,侄子黄殿元深受影响。 </h3> <h3>  黄殿元(1808-1856 ),清朝道光八年戊子岁(1828年)中文秀才,道光十一年辛卯科(1831年)中武举人[历史记载为:二十三年癸卯科(1843年),有误]。主要事迹: 1853年清庭腐败,民生困苦,国趋伦亡,黄殿元公汇集各路起义队伍,内有九举人十八秀才,于梅陇南山岭宋存庵前挚起义旗誓师讨清,后因起义失败,公于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在海城西校场英勇就义,公就义时年仅46岁,公就义后,其夫人收殓遗体时,在其襟衣袋里发现绝笔书二首,还有赋好友马逢九诗一首。</h3><h3><br></h3> <h3>  黄殿元与《道光11年恩科广东武乡试题名录》的传奇:2018年3月,本文编者得《道光11年恩科广东武乡试题名录》《康熙38年广东乡试题名录》两份题名录复印件。这两份题名录一份记载洪晨绂、洪晨孚兄弟同榜中式,洪晨孚全省第一名;一份记载殿元公武乡试中式,武举人全省第10名。(这题名录,为更正《海丰县志》、《梅陇镇志》对黄殿元中举时间的记载启到极其重要的佐证作用。县志镇志记载黄殿元中举为道光23年(1843年,癸卯科),题名录展现黄殿元真实中举时间为道光11年(1831年,辛卯科)。说起这两份题名录,据说数年前台湾某高级官员访问大地,在首都北京文史馆带走有关清科举考试资料复印件,存放台湾文史馆。今年海丰朋友参观台湾文史馆,发现有关海丰人清科举中式资料,转陈宝荣,又转编者。</h3><h3><br></h3> <h3>  本村人物还有黄旦群(1940-),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学院。1985年任北京军区防化部部长(正师职),1990年任总参谋部副部长(副军职),1992年调任防化学院第一副院长,兼任研究生导师,1993年入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学习,1988年授予大校军衔,1991年7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2001年退休。曾参加过核试验和化学武器防护试验,发表过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并出版《关于核化事故应急救援研究问题》等专著,是《黄氏金盘围族谱》续修编辑主编。</h3><h3> </h3> <h3>  本村黄力群值得一提,他原是汕尾市华帝山矿泉水厂董事长,曾任梅陇永红大队支部书记,汕尾市政协第二届委员,汕尾市人大第三届代表。1961—1977他任永红大队支部书记期间,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村族一些老革命,坚定顶住极“左”路线压力,大事不糊涂,尊重人权,使永红大队无出现乱斗乱杀无辜的事件。 另外,黄力群为村做了很多公益,1980年牵头引进一部大型柴油发电机,使金盘围在梅陇第一个有电力供应照明和农业生产;90年代初,牵头建梅陇第一个村级自来水厂;1997年牵头恢复文化大革命被破坏的村重点文物—9盾18副石雕旗杆夹;同时牵头历经10年编写《黄氏金盘围族谱》。</h3> <h3>  另外本村清代有恩进士一名;举子荣登甲科100多人。解放后本族仍然人才辈出,政府各部门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10多人,任科局级职务的40多人 ,当选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10多人。</h3> <h3>  金盘围是历史文化名村,也是英雄故里,红色村庄,村有黄伯驹、黄永伦、黄群渐、黄果、黄光汉、黄群转、黄鼎凤、黄冠見、黄克址、黄娘稳等多位革命烈士;有黄雪心、黄江、黄旭光、黄河(黄伯驹烈士儿子)等老革命;有“抗战时期金盘围村地下党联络点旧址——挹翠私塾”、“东江纵队金盘围联络点旧址”等两处革命旧址。</h3><h3> &nbsp; &nbsp; &nbsp;&nbsp;&nbsp; &nbsp; &nbsp;<br></h3> <h3>  革命旧址一:抗战时期金盘围村地下党联络点旧址——挹翠私塾 位于梅陇镇永红村委金盘围村内。 挹翠私塾始建于1719年。抗日战争时期,金盘围村作为红色乡村,群众基础好,一批共产党员经常到村开展革命工作,并以办学的名誉,创办“挹翠学校”,共产党员周权同志任校长,陈子民同志任教导主任。挹翠学校实质上是地下党联络站,学校共产党员教师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宣传抗日,配合游击队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打击日本、汉奸。还经常到学校周边民屋召开秘密会议。 当时校长周权为了扩大革命队伍,动员金盘围青年参加革命,黄雪心、黄江等青年就是在周权、陈子民的带领下加入革命队伍,参加游击队,参加抗日战争,开展地下组织工作。 解放后,创办公立学校,挹翠学校被改为新厝小学;1969年又被改为永红小学。为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在挹翠私塾开展革命活动,1984年在时任省副厅干部周权同志的倡议下,梅陇镇“永红小学”改名为“挹翠小学”。 &nbsp;</h3> <h3>  革命遗址二、东江纵队金盘围联络点旧址 位于梅陇镇永红村委金盘围村内,为清代进士黄智略自费在村中所建的私塾学堂“四房学堂”。 1946年,黄鉴群由黄雪心、黄江等二位同志介绍,参加了东江游击纵队,时负责通讯联络,送粮送药,后勤保障等工作,“四房学堂”成为地下党秘密联络点。学校共产党老师经常以上课为名宣传革命道理,鼓励年轻人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当时就有黄群立、黄英利七八人参加东江游击纵队。 <br></h3> <h3>  为弘扬先祖重文习武的传统,本村2007年开始,经黄旦群、黄惠铭等人发起,由宗亲集资110万元作为本村奖学(助学)基金,并制定章程,规定本村学子(包括在国内居住的本族宗亲)考上大学都有奖励,最多的奖励1万元。至2015年末,本族考上大学的学子250人,其中3人考上中山大学,本族<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坑仔2010年</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毕业于中山大学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黄海平</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是</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科家。现是中山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从事人工智能研究。</span></h3><h3> &nbsp; <br></h3> <h3>  择建家园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巧合, 2017年因永红村委被定为第三轮精准扶贫村,市县镇对金盘围村建设大力支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村正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热潮。市县镇领导多次到村检查指导工作。巧合的是金盘围1717年开始建居,2017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间刚好相隔5个甲子300年,都是丁酉年。</h3><h3> </h3> <h3>  借助中央的好政策,借助深圳扶贫单位及市县镇大力支持的东风,在党建引领的示范带动下,金盘围新农村建设已全面启动,乡村面貌已初显成效,党建氛围也日渐浓郁!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硬底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焕然一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呈现在大家眼前。<br></h3><h3><br></h3> <h3>本文资料搜集及填报:黄镇群、黄子澄、清廉姐姐; 初稿撰写:清廉姐姐; 总纂:黄健群、黄旦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