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的味道

黔北茶人

<h3>说起苦瓜的味道,大家都感同身受:苦瓜,因其味苦而得名,是瓜果蔬菜中口感偏苦的一种。但是,苦瓜虽味苦却苦中带甘,清香可口,向来被人们视为难得的食疗佳蔬。民间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热、苦味能健胃之说。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寒冷,能清热解毒,润燥生津,尤其在秋暑天气里食用最好。苦瓜的微苦吃后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令人食欲大增,清热解暑。实验发现,苦瓜所含的生物碱类物质奎宁,可利尿活血、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不仅如此,苦瓜蛋白质成分及大量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抗癌防癌之效。苦瓜的新鲜汁液,含有苦瓜甙和类似胰岛素的物质,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br></h3> <h3>这是妈妈今天87岁生日时的合影,我们的背后有爷爷和爸爸在深情地望着我们!</h3> <h3>相传,苦瓜在明初就传入我国南方,它的茎、叶、花和果实都十分奇特,可作观赏植物栽培。特别是广东人讲究意头,忌苦瓜名中带“苦”字,粤人又唤其做凉瓜。然而我今天想说的是妈妈亲手种的苦瓜,甚至经她的手捎带过来的苦瓜,貌似在我口里就会品出一种特殊的味道,既不是苦,也不是脆,更不只是清香……<br></h3> <h3>妈妈今天作为寿星,在满堂儿孙唱着生日歌时,露出了平生中最真诚的笑容!</h3> <h3>论年龄,妈妈属猴1932年生,又恰好是中秋节生日,而今已经八十有七了,应当说已过了含饴弄孙的年纪,理所当然应颐养天年了,托上天保佑祖先福报,她也有了曾孙,名下的子孙外甥一众人等,算起来有几十号人了,然而,妈妈不仅坚持独居乡下、起居自理,她还在为我这个年近花甲、甚至当了爷爷的儿子操心,这真是舐犊之爱、情何以堪!不得不让人极易感悟到春蚕到死、烛炬成灰这些词语的深刻内涵!<br></h3> <h3>因此我在咀嚼品味妈妈给我的苦瓜时,总会品出另外一种味道,那种自有味蕾以来就刻在记忆深处的那种味道,那种堪比母乳、浸透母爱的味道,那种亘古不变、相随一生的味道,那种给我力量、给我坚强的味道,那种化成基因、蝶成性格的味道!<br></h3> <h3>妈妈至今认不得药食同源四个字,但自从知道我血糖偏高,听说多吃苦瓜对降糖有好处之后,妈妈就开始每年在地里种上苦瓜,见面就叮嘱我多吃苦瓜,每次回到乡下看望她老人家,她都会亲自炒几个菜,其中少不了豆豉炒苦瓜。平时一旦听闻有人到城里办事,她就记得摘好苦瓜托人带来给我吃,就是有人送些苦瓜给她,老人家就会当作一个天大的事,立即到处打听哪里有人到城里,指望顺便捎带给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多年如一日而从不厌烦从不忘却。有时苦瓜多了捎带不方便,妈妈舍不得自己吃,又怕浪费掉,于是就趁着天晴晒成干苦瓜片,让我留着慢慢泡水喝。特别是上次我因出差在外,妈妈硬要弟弟从乡下带苦瓜给我吃,后来只有我打长途电话给她解释清楚了,她才深感惋惜而作罢。此时此刻,我内心深处被频频触动,一转头眼泪止不住刷刷地喷涌而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场景像电影一样渐次浮现,苦瓜里蕴含的特殊味道也慢慢的得到升华、明晰!<br></h3> <h3>在这种特殊的味道里,我品出了妈妈担当作为的基因。妈妈七八岁的时候,国家还没有解放,正是青壮年又是唯一的舅舅因病卧床不起,外公身体不好又不能下地干活,外婆一个人实在撑不起这个家,只好让妈妈去十多华里外的地方做童养媳。当时的妈妈虽然还只是个垂髫少女,为了讨得东家的喜欢,不仅忍气吞声乖巧嘴甜,而且没日没夜拼死拼活,然后再悄悄把一些炒米粉等干粮省吃俭用藏起来,趁着婆家人都夜深熟睡之后清晨醒来之前,偷偷送到老家给外公父子接济充饥,往往三五天一个来回,一个来回就是一个通宵,妈妈曾动情地告诉我,甚至有时会因为太困了而在池塘边洗衣服时竟睡着掉进水里,被水灌醒后才落汤鸡似的爬起来,想起来后果是多么可怕。这样到了解放前夕,妈妈因为东家男子溺水死亡才又回到娘家,直至与爸爸结婚。当时爸爸在部队服役,落下一身的病,后来退伍了也是个半脱产干部,工资收入并不高,加上当时家里一无所有,连结婚用的被子都是临时借用的,妈妈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两个家庭的生计操持。记得还在我幼小时,因外公和舅舅先后病逝,妈妈索性把外婆接到我们家里,让外婆帮助料理全部家务,以腾出时间全副身心地像男子汉一样天天到生产队劳动赚工分。因为那个时候的粮食分配机制是“工分带粮”,即以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所得工分为分粮主要依据。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我大概读初中了,听到仓库保管员在村里敲着锣喊着到仓库分谷子时,因为妈妈不在家,我就糊里糊涂拿着谷萝去仓库等着分谷子,直到所有人都分谷回家了,我还是没有听到喊我的名字,结果我斗胆上前问仓库保管员,怎么没有听到我家分谷子的喊声?仓库保管员重重地斜了我一眼,语带讥讽的对我说,谷是人在田里种出来的,你们只晓得去读书,没有劳动工分哪有谷分呢?!我怔怔地呆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是不甘心地追问了一句,我妈妈天天在队里做工分呀?这下仓库保管员把嗓音提高了八度,你妈的工分带粮早分完了,你们啃书去!这位我叫堂哥的仓库保管员,虽然己逝世二十多年了,但那当时说这话的神情,我至今还清晰记得犹在眼前!在那个时代,姐弟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粮食就是我们的生命,可见妈妈当时是承受了多么重的责任担当!我也曾想退学到生产队劳动赚工分,结果就被妈妈用鞭子赶我到学校读书,后来到我读高中时,一放假回家就参加生产队劳动,印象特别深的是,生产队长每天记10分,妈妈每天记5分,而我每天只记2.5分,正好呈倍减幅度。直到七七年我高中毕业后,有幸当上了民办老师,年薪以工分形式由大队平衡支付,每年工分高达4300分,一下子超越了生产队长的年收入,更把那位堂哥抛得很远很远,我的家庭也由“缺粮户”一跃变成了“余粮户”,这让曾经叫我啃书的堂哥们,才看到妈妈再若再累也要执着地送我们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当时妈妈那种扬眉吐气的神情,在脸上洋溢了几个月。现在认真想来,妈妈还是童养媳时,就用她柔弱稚嫩的肩头挑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后来与爸爸结婚了,妈妈一个人又同时挑起了两家人的生活重担,而且即使遇到天塌下来的困难也决不放弃送我们上学。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这是要怎样的一种勇气和毅力、责任与担当!妈妈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启发我们,人生总会有狭窄处,越是困难面前越要有担当!庆幸的是,在我们不断成长过程中,妈妈把这种勇气和毅力,加上责任与担当,深深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让我们内化成一种不惧困难、积极作为的人生信念,外化成一种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行动指南!<br></h3> <h3>在这种特殊的味道里,我品出了妈妈勤俭持家的品格。因为妈妈出生时家境特别贫寒,她从没有进过学校门,至今连自己的名字还只依稀认得而写不出,一生中遇到签字都是盖上那枚唯一终生相伴的印章,认识的三个扁担数字还是五六十年代妇女扫盲运动给“扫”出来的。但仔细品读妈妈一生的是非得失,我深深感到妈妈真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她一生注定是从一个苦难人家走到另一个贫穷家庭,并且注定要同时承担操持两个家庭生计、培养三个儿子的重任,也因此让她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吃苦耐劳、节俭惜福的人生理念,承前启后地培育了我们整个家族勤于耕读、戒懒戒奢的优良家风。记得妈妈一直告诫我们,成家立业总是怕懒怕奢不怕穷,懒会坐吃山空,奢则金山雪崩,她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生下来,只有打拼,从未埋怨;只有劳作,从未享受;只有奉献,从未索取;只有利他,从未利已。据说当年生我时,妈妈早晨还下地割稻子,肚子有反应后才急急忙忙跑上田岸回家,结果不到一个时辰就生下了我!从我有记忆后,就记得家里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为了多赚一些工分、多分一些粮食,妈妈拼命地参加生产队劳动,甚至做一些只有男子汉才能做的重活累活。这还不够,按照当时粮食分配奖励制度,想尽千方百计多积攒些家肥,以期分得“缴肥奖粮”的红利。在这方面,妈妈可以说是处心积虑苦心经营,她本人几乎一天不漏地在队里做工分,下工回家时还附带捡些畜粪挟些杂草回来烧土粪沤家肥,但家里粮食依然不够吃。在这种万般无奈的情势下,妈妈让我们天天放学捡粪积家肥,甚至规定捡不到一定量的畜粪是不给饭吃的,想想与现在父母费尽心机努力让小孩多吃吃好,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记得十来岁时,每次一放学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家,把书包一扔就用锄头扛起畚箕,跑到课堂上就想好了的地方去捡狗屎牛粪,有时运气好可以满载而归及时吃饭;而有时会被人捷足先登,只得到更远的地方甚至放牛的山坡上去寻找。印象特别深的一次,也是人生唯一的一次,学校下午要举行单元测验,那天中午又一直扑空,时间不允许再去远处寻找,我硬着头皮往回走,半路上灵机一动捡了几块石头放在畚箕里,小心翼翼、装模作样地倒进粪坑里,结果被妈妈发现后对我一顿恶打,并且还要求在傍晚放学时补上了当天的任务,从此以后我在任何时候不敢也不会有投机取巧蒙混过关的念头!还特别记得七十年代初,妈妈当时小腿上有一疖子破皮流脓了,本应敷药休息,但妈妈舍不得误工,恰又遇到当天用氨水拌土粪,结果妈妈的脚中毒后严重肿胀并大面积溃烂,后来不断扩大化脓,一发不可收拾,最严重时溃烂化脓处可以看到白色骨头,妈妈好几年都只能拄着半高凳走路,当时我们一放学,先是做家务,作业晚上做,不是抬水就是扯猪草,后来直到爸爸一位三汊港高中同事托人从上海谋来药方,才逐渐好转起来。现在回想起来,妈妈在那么多疾病痛苦加生活艰苦的情势下,从没有为病痛折磨而畏缩,总是为耽误工夫而焦躁!还记得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前,家里往往是在主粮中掺完红薯干再掺薯渣粑,稀饭中不是萝卜丝就是大白菜,虽然我们当时也吃得津津有味,但绝对不同于现在酒店水泡饭那么实在有内涵。我依稀记得,妈妈尽管要下地干重活,仍然把米饭等干货刻意捞给我们吃,还给我们解释说,她可以在生产队弄到东西吃,后来到我参加队里劳动时,才听村里人说,妈妈过去往往利用工余休息时上山寻找野果充饥,当时听到后我眼睛就禁不住湿润了。还记得那时我们穿的衣服虽然总是大的改成小的穿,但妈妈一年四季除了年节外出都是补丁加补丁。特别是上山砍柴时,看到妈妈赤脚上山,我曾经好奇问妈妈,您不怕刺头刺破皮肤吗?妈妈的回答至今犹在耳旁:刺头刺破了皮肤会长好,刺破了衣服没有时间补上!时至今日,有时我们回家,发现妈妈吃的饭菜不够新鲜,反复劝说无效后,就偷偷倒掉然后谎称我们自己吃了,但妈妈还是猜想到是我们刻意倒掉,对于一生没有浪费过半粒粮食的妈妈来说,这真是大不韪,也因此往往被她厉声指责,严重时甚至抡起拐杖就打!甚至在前不久,我因吃多了妈妈那有些变味的煎豆腐,回到城里就拉肚子,用了两天药才止住了。就是这样用一个个的生活细节,妈妈教会我们,人生必须唯勤唯俭,因为唯勤才能够增收,因为唯俭才能够节支,而且节支比增收更加重要更可管控!由此不难想见,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景下,妈妈是要有怎样的决心和意志,通过辛勤劳作、苦心经营、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才能把我们拉扯成人、长大成才?!庆幸的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妈妈把这种决心和意志,苦心与理念,深深印记在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内化成一种勤是美德、奢是耻辱的人生观念,外化成一种任劳任怨、戒懒戒奢的行为准则。</h3> <h3>在这种特殊的味道里,我品出了妈妈舐犊大爱的情怀。在我们看来,妈妈一生真正称得上是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一生,同时又是烧尽自己、温暖我们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苦瓜的命〃。且不论年少时身强力壮,吃些苦头还可以扛得住。到与爸爸结婚后,她可以带着两斤炒米粉用几天功夫跋山涉水步行几百里路。后来生育了我们,还一边下地干重活,一边又要回家做家务。记得我们很小的时候,往往深夜醒来总发现妈妈在煤油灯下做鞋补衣服,有时候我懵懵懂懂问妈妈,为什么这么晚还不睡,妈妈说等用灯照着我们起床拉尿了就睡。九四年到零零年,两个弟弟先后结婚生子,六十多岁的妈妈义不容辞丢下地里的活,来到九江硬是把两个刚出生的婴儿带大到上幼儿园,虽然前后六年呆在九江,能够听懂甚至还可以说上几句“九普话”,结果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乡下种地。当时我们兄弟仨就劝妈妈住在九江,好好安享晚年,妈妈惦记着自家一亩多地,坚决吵着回老家。前些年,妈妈手脚关节乃至全身关节患有风湿类风湿等疾患,一旦关节肿痛起来,生活都不能自理,有时甚至痛得在床上打滚。七十多岁时,妈妈为了能够继续下地干活,倒也听从我们的意见建议,到南昌九江等地寻访名医诊治,但终因过去劳损太重、又不能静养而不得痊愈,特别是经放射检查,妈妈腿脚骨骼中钙质流失特别严重,小腿骨骼比鸡蛋壳还要薄。知道这种情况后,妈妈后来坚决拒绝去外地治疗,无论我们软磨硬缠花言巧语,她依然不松口。有时我在想,就是她上为父母兄弟、下为子孙后代劳碌拼搏了一生,也不给别人包括子孙带来半点麻烦,真是宁可苦己一生,不烦他人半日!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四处求医打听,只要听说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病的药,不管是出差在外顺带购买,还是采用网购方式四处邮购,都想办法弄来让妈妈试试,经过内服中药外敷药膏,妈妈的风湿病居然慢慢好转,我们至今还弄不明白,是药物有了效果,还是田地集中流转后得到了静养,抑或足妈妈倔强的意志发挥了作用?!就这样,妈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到现在我们儿女都成家立业过上小康生活时,她完全可以在我们兄弟家过上几年好日子享享清福,但任凭我们苦口婆心,任凭我们连拐带骗,任凭我们动情劝说,甚至任凭我们威胁利诱,妈妈始终不肯答应。她甚至编出一个貌似非常充足的理由,说她不适应城里地面砖上行走,有时又说你们都上班去了一人在家等于坐牢,真让我们手足无措、哭笑不得!虽然我们经常去乡下看望她,但每次返回城里时也都是大包小包,既有刚做的新鲜豆腐,也有各色瓜果蔬菜,当然在应季时总少不了苦瓜,让我们收获并分享她的劳动成果和洋溢在她脸上的喜悦!或许这才是妈妈终生不倦地追求的幸福?妈妈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情怀,启迪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庆幸的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妈妈把这种忘我与付出,深深铭刻在我们的骨子里,让我们内化成一种克己为人、奉献为上的人生理念,外化成一种多予少取、终生奉献的行事规则!<br></h3> <h3>是的,此时此刻,我一边默默地揩着眼泪,一边打开思绪闸子,双手敲着键盘,记录此时心境,再回味妈妈给我的苦瓜味道,我更加品味到这味道里透出了一种苦中带甘的寓意,充溢着一种至高母爱的情愫,感受到一种舔犊情深的触动,获得了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