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方…

M.m

<h3>沿黄 巡游侧记……</h3> <h3>出塞:…清晨,同事好友,迎着金色的阳光,驶离古城长乐门。向着百公里外的天下雄关--潼关进发…</h3> <p dir="ltr"><br></h3><h3> 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官方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古称桃林塞,系东汉末年所设。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境。地处关中东部,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南障秦岭,北阻黄河,东连函谷,西拱华山,形势险要,为长安的东大门。《山海关志》载:“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潼关建关后,最初以黄河由北向南冲击关山而取名“冲关”,后因关西有潼水更名为“潼关”… </h3> <h3> 古潼关城门外横额书“第一关”,里额书“金陡关”,均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关隘当险而立,山峰夹道,仅容单车,行走五里,视力所及,一线青天。唐代诗人杜甫有“丈人视要处,窄路容单车。艰难奋长戢,万古用一夫”的诗句,以赞其险… </h3><h3><br></h3> <h3> 在河南和陕西交界处有一条绵延的山脉,叫肴山。肴山是秦岭的支脉,突入河南西部,纵贯南北,横亘在陕西和河南之间,与山西的中条山隔黄河遥相呼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河南和陕西沟通联结的必经之处。函谷关就位于肴山的卡谷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想东出中原,西进关中,必须过函谷关。函谷关同时也是陕西的重要屏障,占据此地进可攻退可守。秦国据雍凉而守崤函虎视六国,所以霸业得成。东方六国想攻秦国必须破函谷,由于六国一直攻不破函谷,所以战火一直没有烧到秦国本土,秦国得以安心发展,越养越壮,最终耗死了六国。 潼关位于函谷关以西,过了函谷关沿着狭长的山道走一百多里就到潼关了。潼关是关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出了潼关就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潼关北依华山,南临黄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天下著名的雄关。老潼关城楼多次修缮几千年不倒,抗日时期日本飞机大炮也没被炸毁。建国后,由于修建三门峡,潼关被划入淹没区,所以潼关人都迁走了,潼关也被遗弃。但三门峡蓄水后的水位,从没有到达和淹没过潼关古城,但当地居民都迁走了再也回不来了,老潼关也被损毁的面目全非,因此老潼关也就废了。后来为了发展旅游,当地政府又在附近的山上新修了一个新潼关,但在也找不回原来古潼关的味道了…<br></h3> <h3>潼关三河口湿地公园 洛河、渭河、黄河在这里汇聚潼关三河口,洛河入渭河,渭河入黄河。境内地势平坦宽阔,沿黄河呈南北带状,沿渭河又呈东西带状。受黄河泥沙影响,常年积水,形成沼泽、草甸和盐碱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湿地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 <br></h3> <h3> 依托黄、渭、洛三河交汇,东至河南、西至华阴、南至港口、北至大荔,有大面积的河流水面和芦苇沼泽,整体植被丰富,水草茂盛,水鸟众多,生态环境佳,自然景观罕见……<br></h3> <h3>这里传说中是整个人类的诞生地,《上下五千年》载:“女娲在此抟地造人,创造了人类”;《水经注》等书载:“女娲陵在潼关东门外三华里左右的黄河岸边,且建有女娲祠”。皇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女娲则是整个人类的始祖……<br></h3> <h3>风陵渡,中国历史上最早载入史册的渡口…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很多人因为金庸的《神雕侠侣》而知道了风陵渡。 风陵渡,位于山西运城市芮城县黄河边。风陵渡的"风",不是风雨的风,而是一个人。这里葬着一个叫风后的人。相传他制造了指南车,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距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仅一箭之遥的西王村,是个古老得让人无法想象的村庄… 1960年春天,西王村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专家们断定,早在5000多年前,大河北岸的西王村人就与南岸的半坡人有了交往,在当时的大河之上,两地族人划着独木舟或其它渡河工具,开始摆渡往来。 春秋战国时代,风陵渡又是秦晋、秦魏争霸的战场。公元前615年冬天,秦康公衔令狐之恨,自统大军,从风陵渡过黄河,进攻晋国,晋国上卿赵盾率军迎敌。两军皆深沟高垒,依河而战。大战开始前,黄河岸边北风猎猎、涛声轰鸣,秦康公手持玉璧,匍匐跪拜,向大河祈祷,请求河神保佑。大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此战史称秦晋河曲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也曾与马超大战风陵渡,同样是两败俱伤。 风陵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载入史册的渡口之一。秦、汉两朝均定都长安,风陵渡面对潼关,为京城门户。早在西汉初年,全国还没有统一时,汉高祖刘邦便迫不及待地在潼关、风陵渡设立管理机构,名为船司空衙门,专门管理潼关与风陵渡之间的航运。风陵渡从此正式成为官渡,纳入了朝廷管理序列。 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大将窦泰率军进攻西魏,"济自风陵渡,顿军潼关"。唐代,虽有蒲津渡近在咫尺,唐王朝对风陵渡仍十分重视,唐圣历元年,武则天在风陵渡南置关,称风陵关。唐代之后,风陵渡的要津地位一天天增强,黄河漕运异常繁忙,渡口过往船只连绵不断。明洪武八年,设置风陵渡巡检司船政,隶属潼关卫,统管两岸渡口,稽查往来商贾征收税金… …黄河流经风陵渡段,因为渭河、泾河、北洛河几条支流的汇入,水势浩大,水流平缓,河道反而相对稳定。河对面的潼关城虽也经多次迁徙,却是步步向东… 随着河水东移,河面变窄,水流深且平缓,风陵渡更利于摆渡。至清代,风陵渡有"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续潼关县志》)。乾隆年间,风陵古渡达到鼎盛时期。《同州府志》载:"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来于河上,有客船、货船、游舟,星罗棋布,飘忽无定,煞是繁华壮观… 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为观览民风、考察吏治、检阅军旅,于当年十月十一至十二月十九,途经直隶、山西、陕西抵达西安。十一月十一,出蒲州,至风陵渡。面对滚滚河水,康熙帝意气风发,谈笑风生,率诸皇子张弓拉箭,并亲射二矢,皆中。当日就渡过黄河,驻跸潼关。 风陵渡再次见证历史,已经到了清王朝日暮西山之时。清光绪二十六年,被八国联军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从大同一路南逃,于当年的闰八月二十六,与康熙皇帝一样,舍古老的蒲津渡不用,浩浩荡荡,来到风陵渡,仓促渡河逃往西安… <br></h3> <h3>…这里的肉夹馍一样有名;为了寻找即正宗又地道的这口;不惜“头顶烈日,饥肠辘辘”!绕城一周,终遇县衙 一明君,指点迷津…</h3><h3>店铺不大,设在路边。虽不咋眼,"却有神仙”。一父 率二妞;且看二位形似、神也似,杏眼双对,同胞姊妹儿,如沐春风…!麻利的收拾好桌椅,引客入座,茶水伺候。不大离儿功夫,香酥可人的肉夹馍上桌,卤水点的老豆腐菜汤,味道 久违了…众客官停止了拨弄手机,好像也不谈天说地了,静逸中,一片吃食声…</h3> <h3>。。咥毕,即刻挥师西北,一个多时辰,便到了传说中的“天下粮倉”……</h3> <h3>。。自古是:年丰民安,粮食永远是民生的第一要务…!</h3> <h3> 丰图义仓坐落在大荔县朝邑镇仰圣堡(南寨子)村内的黄河西岸老崖上,是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至今仍在存粮的全国唯一一座古代粮仓,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载,1877年(清光绪三年),关中大旱,饿死很多人,朝邑尤其严重。1882年(光绪八年)由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朝邑人阎敬铭倡议修建的民仓,1885年(光绪十一年)竣工,一共用白银四万余两,一部分由当地人捐献,一部分朝廷拨付,于1886年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存粮,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建成后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的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救活无数人,阎敬铭被人们尊称为“救时宰相”…… <br></h3> <h3><br></h3><h3><br></h3>。。大荔朝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发生过很多改变政治时局的历史事件,丰图义仓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标本,在15个人的守护下,继续向世人展示绵延不绝的历史……<br> <h3>。。这里没有保安,没有保洁,没有门卫,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动手干。” 丰图义仓一共有15个人,早上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保洁区域,从储粮到给游客讲解…<br></h3> <h3>。。在丰图义仓西北角,“那是金龙寺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倒毁,明末重建。旁边是岱祠楼,俗名东岳庙戏楼。始建于宋政和八年(1118),明清多次重建。一眼能看完唐、宋、清时期的历史建筑……<br></h3> <h3>。。开东门说明丰收了,打开西门的时候,是天下遭灾了,需要放粮了。丰图义仓是民仓,与官仓的层层管理和手续繁杂不同,民仓相对灵活,日常都由民间组成的机构管理,储粮放粮手续简便,管理认真细致,灾害年份作用巨大。丰图义仓还是朝邑起义的指挥旧址……</h3> <h3>。。出大荔,一路向北,两个时辰不到就进入了洽川湿地风景区… 景区位于陕西省合阳县城以东20公里的黄河之滨,景区内的黄河湿地“万顷芦荡,千眼瀵泉,百种珍禽,十里荷塘,一条黄河”,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诗经文化、黄河文化、古莘文化源远流长,帝喾、伊尹、太姒、大禹、达摩、子夏以及古有莘国等遗迹、遗址丰富,面积176平方公里。 洽川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清乾隆三十四年,关中名士许秉简在《洽川记略》序言中称“洽阳古莘园地,山有飞浮之异,水有神瀵之奇,大河浩荡,又自龙门环绕之,人烟辐辏,庐舍之屯,花鸟航舟之胜,不殊楚越,盖名区也。以故古帝高辛殒于斯,有商阿衡耕于斯,三代圣母诞于斯,子夏设教志于斯,达摩西游憩于斯,其他学士、大夫、孝子、贞节延于斯者,累代不绝。《诗经·大雅》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求”及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均源于此,意指洽川这块丰水宝地,人杰地灵,多出美女、 才女,风光迷人,堪称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秦末楚汉争雄,韩信在此木罂渡军,直逼魏都安邑,活捉了魏王豹。现存隶书精品汉《合阳令曹全碑》也在此出土,被公认为书法界的瑰宝;清代著名女诗人雷敬儿生于洽川…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散文学家王鲁彦赞叹 洽川是“冬天里逃出来的春天”。 洽川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大的湖泊型湿地,黄河母亲,神工鬼斧雕刻的人间奇观,万众瞻目!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开辟了自京城咸阳至全国各地的多条驿道,通往河东的驿道由洽川经过,在秦驿山下的 德丰镇设置了驿站… 芦荡湿地是水深不超过6米的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被称为“地球之肾”,在全球生态系统平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洽川湿地中15万亩芦苇荡一望无际,被誉为“天下第一荡”,堪与宁夏沙湖和河北白洋淀相媲美… 洽川地处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中轴线上,大片的黄河滩涂是鸟类的乐园。这里水源充足,鱼虾丰富,芦苇茂密,气候湿润,每年10月至来年4月,都会有丹顶鹤、白天鹅、大鸨、灰鹤等70余种国家保护的一二级鸟类来此越冬,而黑鹳、苍鹭、鸳鸯以及赤麻鸭等40余种留鸟则常年在这里繁衍生息,为洽川增添了无限生机。 洽川有天下罕见的瀵泉,水质优良、水源充足,又有千秋贤相伊尹当年耕作过的有莘之野,土壤肥沃,为栽植莲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洽川出产的九眼莲藕呈象牙色,脆嫩清香。目前已建成数处连片荷塘,多达数千亩,每到农历五、六月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是一番动人景象。游人可以在此起彼伏的蛙鸣声中远望“万亩荷塘接天际”,近观“小荷才露尖尖角”,或者顺着田间小埂漫步荷塘中间,采荷花,摘莲蓬……<br></h3> <h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睢》中所描写的地方就在洽川,生动地描写了周文王和太姒人定情、迎娶的场面。洽川曾有“四圣母庙”,供奉禹母,汤妃,太妊,太姒人四圣母,是洽谈川独有的庙宇,今拟恢复。处女泉边广袤的河滩上,清风徐来,天高云淡,芦苇茂密,夏日芦絮漂香,冬季泉水水气浮空,绵延十里不绝。环顾四野,令人心旷神怡,对于远离了喧嚣的城市的人们来说,置身于野趣盎然的处女泉边,确实是难得的人生享受,因而有“不下处女泉等于没到洽川”的说法…<br></h3> <h3>…处女泉人入水不沉,飘飘欲仙,有“沙浪浴”之美誉;还有王村瀵、渤池瀵等,一眼瀵泉就是一处天然浴场…<br></h3> <h3>处女泉又名东鲤瀵,伏鱼泉、位于洽川景区的芦荡之中。其得名来源于当地一个古老的民俗,古代洽川的女子在出嫁前都要由姊妹陪伴到该泉洗浴净身。在幽静的黄河滩涂之中,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怀抱里,飘浮着白云的蓝天下,茂密的芦苇围成一道天然屏障,用清纯的泉水洗去姑娘满身的尘土和疲劳,光彩照人地去迎接人生的幸福时刻,泉由此而得名……<br></h3> <h3>。。天作之合的成语故事就发生在这… 西周初年,周武王联合西部八个诸侯,兴兵讨伐荒淫暴虐的商纣王,经牧野决战,一举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贵族统治者为了宣扬自己的功德,用诗歌记叙一系列建功立业的大事。《大明》就是这样一部史诗,其中讲到周文王的天作之合。 商代末期,洽川的莘野村出了一位美女,是姒家的大姑娘,起名叫太姒。 人们都说:“天上神仙是什么样儿,咱没见过,可这太姒,却真正是人间的仙女!”太姒不光长得美,还心灵手巧。 她纺的线又细又匀,织的布又平又展,巷院中不论谁家有了事,她都乐意帮忙,见了老人态度和气,老人们都夸这姑娘心眼儿好。 太姒的名气越传越远,远在西岐的周文王就打发使者来到洽川访查。使者无论是明查还是暗访,人人都夸太姒好,没有一个人说不字。 使者回去—汇报,周文王心里非常高兴。但他担心使者的话里是不是会有夸大的成分,便决定亲自到洽川走—趟。 周文王与太姒一见钟情,征得父母的同意,太姒领着文王在故乡各处走走看看。 周文王看了天下罕见的洽川瀵泉,观赏了黄河滩里—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幽静的沙洲上。 耳畔上只有雎鸟关关的叫声,那是它们求偶的信号。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南奔流,显示出母亲河的宽宏和慈祥。 太姒看着文王被陶醉的样儿,问他:“你看洽川这地方好吗?”文王深情地说:“地方好,人更好,我要把你带到西岐,娶你做妃子。” 太姒问:“西岐也好吗?”文王答:“那里也是—块宝地。先人们几经选择,才在那些扎下根来。我觉得,只有你,才是我的好配偶。” 太姒说:“我虽然舍不得家乡,但我向往去西岐,你放心,我会尽力做一个好妻子。” 当下两人在沙滩上对天盟誓,要做一辈子好夫妻。人们都认为文王和太姒是再好不过的一对,她们的结合是天意,夸赞他们是“天作之合”。 后来人们在喜庆新婚的横批上总爱写上“天作之合”,就是打这儿来的……<br></h3> <h3>。。穿过了 湿地风景区,直奔韩城… 韩城古称“龙门”、位于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 韩城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史圣太史公司马迁的故乡。西周初,周武王封子于此,称韩国,春秋战国之交,周平王封秦仲之子康于此,称梁国,战国时,秦设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韩城县。韩城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有“大红袍花椒之乡”美誉… 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城”,“雍州东抵少梁西河”的记载。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 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春秋间晋灭韩。后秦灭梁为少梁邑。 战国属魏,魏文侯六年(公元前440年)筑城少梁(今少梁村),后属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改少梁名为夏阳,后置县。秦属内史; 西汉属左冯翊;王莽始建国改冀亭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名夏阳县; 三国时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仍因之。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同州武乡郡。 隋初废夏阳县入郃阳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韩城县,因原为韩侯封国故名,属冯翊郡。 唐武德三年(620),韩城改属西韩州。八年(625), 将西韩州迁驻于韩城县城,领韩城、合阳、河西三县。太宗贞观八年(634)废州。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韩城为夏阳,隶河中府。昭宗帝天祜二年(905),更名韩原县。 五代后梁时,属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隶同州。 北宋时,隶永兴路定国军冯翊郡。金宣宗贞辛右三年(1215)韩城升为桢州,领韩城、合阳二县。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废州为县。至元二年,又复设祯州。元顺帝至元六年(1340),撤祯州,改属同州。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西安府同州。 清初沿于明制,属陕西西安府同州。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韩城始属陕西潼商道同州府。 辛亥革命后属陕西省关中道…… <br></h3> <h3>。。韩城自古重文教,是陕西省重点文化县级市……  历史上 最有名的当属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公…… 薛国观 (?~1641)   薛国观(?-1641)韩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莱州推官。天启四年,擢户部给事中,数有建白。 崇祯即位后,薛国观奉命巡视北疆,严查将吏克扣兵饷事。后因先前曾附魏忠贤,被南京御史袁耀然-,罢职归里。崇祯九年(1636),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 刘荫枢 (1637~1723)   刘荫枢(1637~1723年),字乔南,一字相斗。陕西韩城县人。康熙十五年(1676)考中进士,授河南兰阳(治今河南兰考县)县令。他在任勤慎治理,甚有政绩,被提升为吏科给事中。他曾向皇帝上疏说,廉吏必行节俭,但现在居官者多奢侈浪费,互相结交,送礼、行贿之风盛行……    王杰 (1725~1805)   王杰(1725~1805年),字伟人,号惺园,亦号畏堂、葆淳。清代大臣,陕西韩城县人。幼年以武功孙景烈为师,学习理学。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生,被选蓝田县教谕,因父丧未赴任。丧假满后,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幕府中任过随员。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殿试第……    王笃   王笃字宝珊,号实夫。陕西韩城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四川学政等职,官至布政使。王学识博深,文风严谨,在川任学政时被誉为“文翁”。学政三年任满后,调都察院任河南道御史,曾稽查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及中仓事务,后出任福建…… 张昪 (992~1077)   张昪(992─1077)字杲卿,陕西韩城人。北宋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卒,年八十六,谥康节。…… 董翳   董翳(?—前204年),秦朝都尉,夏阳龙川(今陕西韩城西北)人,春秋晋国太史董狐后裔。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而后投降楚军,获项羽封为十八路诸侯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北),后来在成皋被汉军击败,死于汜水之畔。秦二世二年冬,陈胜部将周文(又名周章)等人率兵十万…… 张廷枢 (?~1728)    张廷枢(?~1728年),字景峰,陕西韩城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三十八年(1699)以侍读主持江南乡试,四十一年以内阁学士衔督江南学政。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南巡,知其有政绩,曾题字褒奖。四十五年即被擢为吏部侍郎,并充任经筵馆讲官……       高辛传 (?~1685)   高辛传(?~1685年),陕西韩城县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中进士,授任大理评事。第二年朱明王朝灭亡,清朝政权建立。顺治元年(1644),他被授任京兆府少尹,提调顺天府乡试。内宫官员私下找他,意欲托他例外录用两名考生,他拒绝徇情枉法。顺治皇帝知道此事后,于…… <br></h3> <h3>。。欢迎各位光临,我是店小二,韩家排行小六。这是祖上的大宅,历经风雨600年…</h3><h3>吃住都很便宜,客房一间80刀两人住。农家饭,经济实惠又可口…!</h3><h3>我们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选址于水、塬之间的坡地上。元至顺二年(1331年)始建,初名东阳湾,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更名党家湾,后称党家村。明永乐十二年(1414 年)起扩建,界划出长门、二门、三门住区与发展区,清代继续修葺、扩建,为防御匪盗,筑上寨沁阳堡。主要居民为党、贾二姓族人… 全村结构由巷道组成:主巷走向东西穿村 而过,次巷、端巷与主巷连接,并符合地形排水方向。巷道地面一律石墁,断面凹形,交通与排水共用之。巷 道与院落布局按风水说“盖以街巷作水论”,采用“巷不对巷”、“门不对门”方式,并于村口 设一水口。现存民居群由村、堡组成,共计宅院120 余座(其中祖祠12 座)、房屋近千间,宅 院均为四合院布局。 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分”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到现在保持不乱。 清朝前期,党家村党贾两姓分几处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由于能抓住时机,经营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据传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步,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咸丰初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几十座四合院。至此,党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闻名遐迩了。 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国保单位… …走进党家村,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艺术荟萃。家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的形体生动,神态逼真。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几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大门内照墙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像这样把现实生活起居的空间拓展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美化建筑空间,还具有跨时空对多代人进行教化的功能。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学、道德、美学的融合,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是劳动人民在建筑装饰上创造的文明成果。 村中的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御 设施的了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从内容上看,可以得知党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风水塔,表达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寄托着"修身治家"的一种生活理想。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经济富裕之后,不仅大兴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两代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几乎半数家户取得功名。可谓:“元明清三朝建筑耀高堡,七百年历史专家赞古村”…… <br></h3> <h3>。。四周观望,俯查客房,上下打量主子言行举止…当下决定,夜宿老店!</h3><h3>夕阳西下,风轻气爽,晚歺丰满。主人热情周到,众客官尽兴肚圆……</h3><h3>聊毕,各自安歇。时至午夜,一道电光划过星空,直射客官女舍。霎那间,传来嘶咧地呐喊!此时可有人 偷乐…</h3><h3><br></h3> <h3>。。晨早起,清风凉,金色阳光普天照!咥早歺,亮清嗓,高歌一曲出宅门……<br></h3> <h3>…。。秦川自古东潼关,三河口岸渡行船。丰义天下大粮仓,清朝沿用到如今。沿黄公路向北行,洽川湿地处女泉。夜宿韩城党家村,六世大宅农家歺……</h3> <h3>。。清晨,老宅里亮过嗓,咥过食,迎着清凉的小风,众客官披着金色的阳光,向着下一个目标延川县文安驿进发…</h3><h3><br></h3> <h3>。。看到窑洞,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h3> <h3>。。当年北京知青住过的 窑洞,现已成知青文化的一部分……</h3> <h3>。。来一段陕北酸曲儿,哦想你…</h3> <h3>。。像陕北伢子吗?</h3> <h3>…延川知青酒店,从装修到布置,充满了知青文化……</h3> <h3>。。窑洞式的窗户,火炕似的床……</h3> <h3>。。知青大食堂,已不比当年喽?有点贵的离谱哎……</h3> <h3>夜宿延川城,晨起天不晴,准备咥早点,出发老榆林…[偷笑]<br></h3> <h3>榆林,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九边重镇“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康熙皇帝赐“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实属罕见,这也是榆林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标志。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14],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清涧笔架山景区等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翟族境内。  战国时的陕北上郡(古榆林 周代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19]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军事屯田 隋末唐初,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 自称梁国,僭皇帝位。 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榆林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设上郡(今绥德)…  秦统一后,全国郡县制时的陕北上郡辖区 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横三县。[19] 西汉与匈奴战争地…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 <br></h3> <h3>。。夜宿塞上老榆林,洋芋擦擦当宵夜。午后阳光当头照,黑了风凉已知寒……[偷笑]<br></h3> <h3>。。吃毕早点,溜达溜达榆林老城,还真有点古城的味道…</h3><h3>驱车向北72公里,就到了那个传说中的沙漠之湖… 红碱淖景区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境内,处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盆地交汇处,海拔高度1100米,大陆性季风气候。湖面大致呈三角形状,沿岸有七条季节性河流注入,红碱淖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湖区面积67平方公里,属神木县尔林兔镇管辖。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新街镇刀劳窑村陕蒙交界处,总面积为90平方公里,淖上水光粼粼,烟波浩渺,水草丰盛,环境宜人,景色壮观,融草原风光与江南泽国景象于一体,是旅游度假的理想水上乐园。红碱淖的“淖”是蒙古族语,是水泊、湖泊的意思。 红碱淖被称作“昭君泪”,来自当地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现在就有了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h3> <h3>。。才饮小米粥,又食沙湖鱼。前个驶离文安驿…走横山,绕 靖边,穿越塞外老榆林,直奔红碱淖。遥想当年王 昭君,恨嫁外 戚过沙湖。琵琶一曲才女怨,芳名永留汉人情……[咖啡]<br></h3> <h3>。。不远千里就为了这口鱼;传说中的沙湖鱼,其实就是大鲤鱼。但很新鲜,原生态!美女一家三口为我们忙活,老爷子亲自掌勺,两条共五斤的鲜鱼,现做要炖半个时辰,一家人很实在。姑娘在西安科技大学上学,今年大四,面临着找工作…。当妈的忙里忙外,为我们准备了两个凉菜,(当地野菜)别说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好吃…!</h3><h3>鱼上桌,众客官放下手中利器(手机),操碟上快,各自忙活!功夫不大,再看那鱼,首尾不能相接,骨肉已经分离……</h3> <h3>。。难得的休闲;水色一天,白云朵朵,极目远眺。燕鸥轻掠,粼粼波光,撒着金色…</h3><h3>多年的愿望:头顶兰天白云,面对一望无迹的绿色草原,躺在清清的湖边,羊群中传来羔羊的喵喵声。远处飘来姑娘优美的长调,憨态可掬吃草的老牛,奔腾中撒欢儿的馬儿仰天长啸!天苍苍,野茫茫,芦苇荡中飞来的鸿雁…此刻;严重怀疑,我的上辈子该不是草原上的牧羊人吧……?</h3> <h3>。。“哥俩儿“难得这么优闲的坐在一起,仔细想来,坐在一起吃饭聊天儿这点事那可都得上朔40年前了…</h3><h3>当年帅气的“乔爷儿”;球场上的小前锋,快、停、中投均有篮。悠扬的琴弦竟也声声入耳,</h3><h3>一口流利的英语听着我是头大蒙圈…$¥#^0^?五毛钱一份的“地勤灶”小 炒,那是我们共同的小菜……</h3> <h3>。。景色优美,微风习习。“乔老爷儿”已进入状态,闭目养神,放空一切,神交穹宇……</h3> <h3>。。燕鸥轻掠红碱淖,夕阳余辉映湖清。极目远眺云天外,风起波澜忆平生……[咖啡]<br></h3><h3><br></h3><h3>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昭君”和 自由飞翔的燕鸥,一步一回头地看着夕阳金色的余辉,撒在 波澜起伏的湖面上,不忍离去……</h3><h3>。。车子启动,收起我们的眷恋,回过头来,向着下一个目标高家堡进发……</h3> <h3>。。约 公元前4000年,仰韶文化时期。远古先民在高家堡周秃尾河东的桑树塔,桑树渠等地形成聚落。从事远古农耕畜牧渔猎和采集。使用磨制石器彩陶,红陶,和灰陶。高家堡古文明肇始于此……</h3><h3>约公元前2300年,龙山文化中期略晚,石峁古城崛起,成为中国北方超大型聚落。星耀中华文明起源的前夜。石城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建筑技术先进,城防体系完备。达到了新石器时期城市建设的巅峰……</h3><h3>约公元前1800年,至夏朝,存在了500余年的中国史前最大城市石峁石城遭到毁弃,石峁文明就此衰落……</h3> <h3>。。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右副都御史陈镒始建高家堡。为延绥三十六堡之一,从此高家堡名称在外并有建置。三晋江南军民驻防移民此地屯垦戊边……</h3> <h3>。。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十月,皇帝朱厚照巡边,经高家堡并住宿…</h3> <h3>。。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大将李过率部过境 攻打神木县城……</h3> <h3>。。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3月29日,康熙御驾西征 葛尔丹,经高家堡并住宿城南。陕西巡抚党爱和按察使纳垒在高家堡迎候……</h3> <h3>。。平凡的世界外景地…</h3> <h3>。。这里,还有许多文革时期的遗迹……</h3> <h3>。。老城墙上的青苔,诉说着历史长河上的 瘢痕……</h3> <h3>。。离离城上草,一岁一枯荣。上下五百年,神木高家堡。自古边关多战事,戍疆卫国 屯垦忙。长歌一曲仰天啸,多少英雄好儿郎……<br></h3> <h3>。。离开高家堡,长途跋涉直奔靖边县东22公里处的龙洲,这里的丹霞地貌那可是亿万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产物。整个面积30平方公里,系红沙岩地貌…</h3><h3>北宋著名军事政治文学家范仲淹曾在这里屯兵。斯人已逝,而 当年屯兵的寨子闫家寨,保存完好,硝烟散尽而烽火台依然瞭望。明长城在这里蜿蜒起伏,像一条巨龙由西向东穿过,远处的龙州古堡城垣,静静的耸立在那诉说着 远古的故事……</h3> <h3>。。这里是个发呆的好地方,望着天边的远山,兰天下的白云,朵朵盛开。此刻,头脑一片空白,身心完全放空!就像一个痴人,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想起,思维进入了停顿。怀抱着大自然的美景,全身心的投入了进去,体会到了什么是从里到外的爽呐还是爽纳……</h3> <h3>。。大自然的鬼斧神风,亿万年来把这红沙岩吹成了这样……[咖啡]<br></h3> <h3>。。龙头岭上观丹霞,白云朵朵 伸手摘。远山望尽波浪谷,心态放空发 发呆……<br></h3> <h3>。。龙洲堡是明長城延绥三十六堡之一,位于榆林市靖边县。始建明成化五年(1469年),营堡布局规整,是陕北保存较好的营堡之一……</h3> <h3>。。夜宿三边镇北台,品尝铁锅横山羊。话说靖边老县城,如今已是换新颜。曾经风沙吹满天,一绝尘土石子路。故地重游追抚 惜,20多年已巨变……[咖啡]<br></h3> <h3>。。去统万城,导航引路,居然把我们带到了内蒙的境界,搂草打兔子,歪打正着。看到了毛乌素沙漠,看到了国家级的内蒙古湿地,绕了一大圈,终于把我们导向了统万城…[偷笑]<br></h3> <h3>。。毛乌素沙漠位于榆林长城以北,内蒙古以南地区,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h3><h3><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内蒙古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无定河镇和苏力德苏木境内,规划面积3000.4 公顷,其中湿地有1295.5 公顷,占总面积的43.2%。公园内的湿地主要由无定河流域河流湿地及巴图湾水库湖泊湿地组成,北靠广袤的毛乌素沙地,南接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横亘在两大自然地理区的分界线上,南北景观迥异,森林、沙地和草地呈斑块状分布于公园水域两岸,公园内主要由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构成,是我国少有的沙漠大峡谷湿地。 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整体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包括无定河上游的范家沟湾、杨四沟湾、米浪沟湾、三岔沟湾、巴图湾水库和水库大坝下游到新窑卯水电站之间的河段,其中巴图湾水库两侧边界距库岸约500米左右。 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了河套人文化、大夏文化和蒙古文化等人类古代文明,对保护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无定河水源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水资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生境,特别是河谷湿地资源为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我国候鸟迁徙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之一。享有“大漠碧湖 飞鸟天堂”的美誉。[2][1]人类总是逐水而居,江河两岸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也孕育和滋养了人类的古代文明。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无定河上游,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的区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河套人文化、大夏文化和蒙古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br></h3> <h3>。。人类总是逐水而居,江河两岸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也孕育和滋养了人类的古代文明。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无定河上游,占地3000多公顷。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互相融合的区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河套人文化、大夏文化和蒙古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h3> <h3>。。统万城,号称世界唯一的匈奴古都。位于靖边北部无定河北岸,紧邻内蒙,是农耕与草原文化的 结合部…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的一支大夏国的都城。公元413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聚众十万,历时6年,始建国都,以期天下,君临万邦!兴时可与周之洛阳,秦之咸阳媲美…公元427年大夏灭亡,作为大夏都城仅生存了十五年。历经 1500年的风雨沧桑,恢宏的气势可见,悲壮苍凉的残壁,随处可见的瓦砾,都让人们陡然生念远古的幽思 与悲悯的遐想!正所谓,千古江山,英雄可数。舞榭歌台,雨打风吹去……[咖啡]<br></h3> <h3>。。整个城池的夯土都是经过蒸煮过的,坚固无比。历经千年而迎风挺直……</h3> <h3>。。这可是1500年前的瓦砾,遍地都是。足以证明古人的智慧与建筑的卓越…</h3> <h3>。。白云悠悠横天遠,快馬追风过万城。昔日沙海漫丘岭,如今放眼绿江南……[咖啡]<br></h3><h3>车子 在驶向延安的路上飞奔,统万城的那段历史一直在脑海中翻腾。久远的人们是如何,在各种杀戮和掠夺中求得一丝生息,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一代一代一辈一辈这么传承下来的呢……</h3> <h3>。。夜宿圣地宝塔山,晨起甚凉遇白露。白驹过隙如苍狗,蒹葭苍苍已为霜…[咖啡]<br></h3> <h3>。。宝塔对面清凉山;清凉山万佛寺,宋代石窟,陕北四大石窟之一;1937年1月—1947年3月27日,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设在清凉山上;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br></h3> <h3>。。万佛洞开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皆有造像或维修。自宋以来,以万佛洞为主的石窟林立,殿宇辉煌,香火旺盛。唐末著名道士吕岩(洞宾)曾写《清凉漫兴》云:“云笼翠壁雪凝冰,百尺楼台度晚钟。任我游来三五际,石阶踏冰不逢僧”。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登临此山咏诗曰:“金明阻西岭,清凉寺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隋唐以来,清凉山融佛教和道教于一山,山势峻峭,高耸入云,景色绮丽,据《延安府志》载,山上殿宇嶙峋,金碧辉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谓之“金仙胜境”,享誉三秦,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 诗湾 诗湾,在万佛洞南侧上方。有历代名人学者摩崖题刻50多处,真草篆隶,参差错落,布满全湾。位于诗湾旁有3米多长的一个平石台,中间有一个月牙形水钵,从水钵右角斜视水面,可见凤凰山上的延安城墙,故名“水照延安”……</h3> <h3>。。来延安数次,这还是第一次上宝塔山…</h3><h3>宝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力年间(766年至779年),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重建。金世宗大定九年和明万历年间曾进行修葺……</h3><h3>宝塔北门登楼处上方高悬:“俯视红尘”四个大字,寓意深刻……</h3> <h3>…老两口恩爱一辈子,从上海不远千里,互相搀扶着走上了宝塔山!深切的笑容里能看到曾经的美丽青春和激情的岁月……[咖啡]<br></h3> <h3>。。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忽遇“八路”众将士,正色喊队一二三…是……[偷笑]<br></h3> <h3>。。忽遇八路军将士,老衲喊队领操,全队配合默契……<br></h3> <h3>。。吼着嗓子领唱: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顿觉 群情激昂,步履齐整,歌声震天…众人已然认定此刻即为八路战士一员……[偷笑]<br></h3> <h3>。。吴起铁锅炖羊肉,还有羊血老豆腐。味道鲜美有特色,真材实料人实在。咥过“硬菜”与大“餐”,告别陕北回长安。一路劳顿车马疾,望断长空万里晴。连绵远山留思念,轻挥手,不带走彩云一片……<br></h3> <h3>。。“乔老爷”的瓜卖不出去了,眼瞅着天要黑了,愁人哪……</h3> <h3>。。沿黄逍遥一周,天公非常作美。一路蓝天白云,饱览胜景无数。多日车马劳顿,辛苦了一双驾辕人…</h3><h3>悠闲是人生最大的富足,红尘多少事?放下一刻又如何…</h3><h3>心中万里无云,方能领略最美的天际…放肆的“嬉笑怒骂”,也是沿途一路的风景…到我们终老的时候,这也许是我们最可爱的回忆!</h3><h3>发自内心的笑容(吃瓜),荡涤着我们灵魂深处的尘埃。然“江山风月,本无常主,心安者便是主人”。</h3><h3>“一跨塞外心自雄,清风掠耳马蹄 升。无边沙草飞驰过,不見当年百万兵”……</h3> <h3>策划:白云</h3><h3>会计:彩虹</h3><h3>出纳:肃北</h3><h3>编导:小明</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二0一八年九月十六日於長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