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回首五十年 相见一家亲【新版】 ——— “69210”重返新营村纪实</h3><h3>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1969年2月10日,一个由37人组成的特殊知青群体踏上了位于山西省晋中平原的清徐县新营村安家落户,开始了历时4年艰苦的插队生活。说他们特殊,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来自遥远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还在于他们与众不同的背景。这些知青的父母在当时都被打成走资派,他们不仅受家庭牵连成了黑帮子女,而且他们中大多是文革初期成都有名的第九中学红卫兵的领导与成员,这个红卫兵组织由于文革初期旗帜鲜明的拥护当时各级党委领导,反对造反派的胡作非为,成为当时成都市著名的“保皇派”组织,他们中很多人因此都受到打击迫害,被批判被监禁。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就战斗生活在山西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解放初期南下到了四川工作。所以他们当年冲破重重阻力,抱团回到这片父辈战斗过的陌生但却充满踏实的土地,以求摆脱肉体的束缚并获得精神的解放。</h3><h3> 新营这个当时一个工不足2毛钱的贫困的小村庄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落难知青。在第二故乡的一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他们不仅没有像伤痕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知青生活那样凄凄惨惨、怨天尤人甚至沉沦颓废,相反,他们吃着高粱小米,喝着苦涩的盐碱水,白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却读着名著,弹着吉他唱着山楂树。他们的到来,也给这个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村庄带来了生气和人们思想生活方式的一系列改变,有了科学种田,有了多种经营,有了拖拉机,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在与乡亲们共同劳动生活中他们用青春汗水谱写了一曲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励志篇章。他们还自己动手盖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并为之取了一个响亮而充满革命理想主义的名字——69210军事共产主义庄园。</h3><h3>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惟独不变的是这些知青对新营这片承载他们太多青春记忆热土的眷恋,以及对淳朴父老乡亲的思念之情。</h3><h3> 2018年9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这些40~50后老知青们重返新营探亲活动,用相机记录下一幕幕令人为之动容的场面。由此我深深相信,这个知青团队的每个成员,对于他们留在这片土地上那段早已逝去的青春年华是无怨无悔的。由此我也想,在当年上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群体中,像69210这样励志,这样历经半个世纪还能被当地老乡不能忘怀的又有多少呢?了解这群人当年的故事和后来的经历使我深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磨难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财富的。</h3><h3> 他们回来了,小村庄沸腾了,乡亲们扶老携幼涌到街头,锣鼓声,鞭炮声伴随着人群的笑声,喊叫声,像迎接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乡亲们备下过年的饺子、炸糕,摆了几十桌酒席来款待这些当年的知青。身临其境的我则体会着人间这浓浓的真情。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令我这个局外人几次落泪。</h3><h3> 此组照片献给“69210”,献给质朴、善良的新营乡亲,献给当年上山下乡为国分忧的老知青们。</h3><h3><br></h3><h3></h3><h3></h3><h3></h3><h3>首先是一组来自69210当年拍摄的老照片</h3><h3>从这张合影中一张张真实而灿烂的笑脸上,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这些当年的知青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h3> <h3>自己动手,建造69210庄园。庄园建成后知青们也陆续返城,他们 把亲手建成的家园献给村里作为小学。</h3> <h3>苦中求乐。不要小看赤膊乐队,可是具有专业演奏水准。</h3> <h3>放下书本的知青们照样也是劳动能手</h3> <h3>契卡,一只忠诚而机敏的纯种的德国军犬,69210庄园的忠实守护者,第38位成员。</h3><h3>知青们回城后,为了让它能吃饱饭,把它送给了公社粮站。两年后当在太原上大学的米家山专程回去探望它时,隔着高高的院墙就听见契卡熟悉的叫声,见到老主人,它奋力扑进小米的怀中。据说小米走后,契卡不吃不喝,终日守在大门旁,等候着知青们回来......</h3> <h3>知青们的返乡探亲之旅由此开始。</h3><h3>9月10日上午从太原出发,由于修路本应一个小时的路程,竟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清徐县境,村干部开着摩托车从大路口大巴引导到村口。</h3> <h3>来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彩色拱门和标语。</h3> <h3>率先走下车的是当年69210的老大哥。</h3> <h3>陆续下车的人们瞭望这熟悉的地方。</h3> <h3>当年的民兵队长根儿前来迎接了,没有语言,只有拥抱。</h3> <h3><br></h3> <h3>这以上的片子是进村和相见的场面,到了村委会大门口老知青也加入欢迎敲打队伍,欢快的鼓点敲起来。</h3> <h3>这是村委会广场上的欢迎会,题为:风雨五十年,新营一家亲。原村长的主持。</h3> <h3>会场前排就座的知青和乡领导以及当年知青住户家人。</h3> <h3>大会场面,前面几排是知青,后面坐的是他们曾经熟悉的百姓代表。</h3> <h3>会场左侧是村里参加欢迎活动的村民代表。</h3> <h3>现任村支书欢迎讲话</h3> <h3>老支书被人扶上讲台,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可要看好了自己的孙子”!</h3> <h3>著名导演米家山欢迎会上讲话。手中是他们撰写的记载69210团队当年插队生活的回忆录:《年轻时,我们这样走过......》。</h3><h3><br></h3> <h3>活动组织者李小林大会致辞并代表知青讲话</h3> <h3>知青刘钢发言</h3> <h3>这是当年受的知青影响的人,后来让他走出新营到外村去当了干部,这个场合他讲的很激动,米导演亲情陪伴。</h3> <h3>这是乡领导向大哥,大姐们致敬,感谢他们对新营的贡献。</h3> <h3>为答谢相亲们的盛情,知青代表高歌一曲,为欢迎会带来更多的掌声。</h3> <h3>欢迎会上,活动主持人向乡亲们逐一介绍当年的知青。被第一个介绍的是当年帮助联系安排知青到新营村的太原老乡张奋先。她是知青与新营村的纽带和好朋友,也成为一家人。</h3> <h3>知青中的老大哥,有幸与张大姐成为一家人了。</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br></h3> <h3>米导手里拿的《年轻时 我们这样走过......》是为纪念新营插队40周年由知青们的回忆文章编辑而成的,此书由米导作序。每一个拜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明白,为什么知青们对新营这片土地为什么如此眷恋,新营的老百姓对这些当年的知青娃们为何几十年念念不忘,知青们当年的故事在这个村里家喻户晓,传了一代又一代。</h3> <h3>这是知青和他们的部分亲友合影。</h3> <h3>这是来宾和乡镇领导,村民代表合影,一只狗狗很不客气的面对宾客坐下,这不免引起一阵笑声,我趁机拍下,我总觉得是当年那只通人性狗狗,给37位知青带来快乐的 “契卡” 回来了,半世纪的风雨过去,当年的知青仍然清楚的记得他们中的一份子,第38位生灵。</h3> <h3>拍摄 “合家欢”(合影)是一项技术活儿,再加上我既听不懂山西话,也听不懂四川话,更增加了拍摄难度。感谢参加此次活动拍摄中的一位摄影大家狄旭强老师,是他的现场指挥,并指导我完成了这张集体照。</h3> <h3>现场拍摄指挥狄旭强先生</h3> <h3>部分知青欢迎会后的合影</h3> <h3>欢迎会后,我看到这几位认真的站在那里,他们一定和当年的知青有着特别的关系,从神色中我找到了答案。</h3> <h3>这是新营村委会的广场拍的知青代表,背后是该村委会会议室。此次活动的座谈照片是那里拍摄的。</h3> <h3>欢迎会活动结束后,大家去参加另一个活动。</h3> <h3>来到位于新营的村边的空地上,等待一个揭牌仪式。</h3> <h3>原来这个村子由于地质原因,人们喝的水几项数字超标,村民张永旺投资35万元,打了500多米深井,这是开闸出水的时刻,大家有幸见到了这村的新变化,此项活动有乡领导讲话,她鼓励爱心人士对百姓的贡献,知青代表李小林和出资人为这口甜水井揭幕。</h3> <h3>有喜庆的时候总离不开鞭炮。</h3> <h3>老知青也来尝尝来着500多米深处的甜水。</h3> <h3>这组片子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聚餐,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宾客300人,每家出一名代表和来宾一起用餐。</h3> <h3>杯子举起来,纪念我们的过去,祝福新营的未来。</h3> <h3>知青此次活动负责人代表来宾致谢乡亲们。</h3> <h3>全在酒里</h3> <h3>新营的老人家又想起和当年的知青一起的日子。</h3> <h3>干杯!祝福!</h3> <h3>不会忘记新营,为了家人干杯,为家里所有人干杯!</h3> <h3>五十年的风雨同舟,50年的历史见证,祝福哥哥嫂子!</h3> <h3>当年知青米家山在村小学教过的学生们也远道而来看望恩师,感谢他的启蒙,教导和教育。</h3> <h3>包饺子的婆姨们,那300人吃的饺子可都是她们包的。</h3><h3>两位大厨简陋设备下超长发挥,为几百口人提供可口饭菜。</h3> <h3>午餐后村委会会议室的座谈,知青代表发言。</h3> <h3>老同学见面说不完的话</h3> <h3>李小林在新营村委会会议室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h3> <h3>新营大队部的会议室正面墙上是69210 知青给本村曾做出的贡献,名字挂在墙上,故事留在人们心里。</h3> <h3>座谈会上乡领导多次感谢知青为新营做出的贡献,是的,我们永远是亲戚。这永远是知青的第二故乡。</h3> <h3>米家山导演的情系新营,他面前是新征程,背后有69210团队和新营乡亲的坚定的支持,他永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h3> <h3>当刘钢向村支书赠送新营50年前的手绘地图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h3> <h3>这是和房东的大门口的合影,院子里面的房子多年失修倒塌了,50年了大门口依旧,记忆仍旧。</h3> <h3>“没错,我们当年就是住在这里”。</h3> <h3>“认识,认识,我陪着你们去旧房子看看” 。</h3> <h3>“我曾住过的房子,这是我住过的房子”。</h3> <h3>院子还是当年的院子,院子里盖了新砖房,50年了,院子中间的枣树仍然枝繁叶茂。“年轻时我们都吃过这棵树上的枣子,又甜又脆”。</h3> <h3>这是他们熟悉的地方,这是他们熟悉的土地,50年前他们这样走过,50年后他们来了,走在回家的路上。</h3> <h3>村宣传栏有关四川知青的图片说明,寻找青春年华和美好的记忆。</h3> <h3>50年心心相印,不离不弃,永远在一起。</h3> <h3>“看看我和50年前有变化吗?”</h3> <h3>“找找我当时在哪儿?”</h3> <h3>他们当年就是这样紧紧团结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兄弟姐妹的情谊,永恒的友谊和记忆。</h3> <h3>外地专程赶来这位女士,特别前来感谢那个年代知青对自己的一生影响和帮助,特别感谢她的启蒙老师。</h3> <h3>分别时大家互道珍重</h3> <h3>送别</h3> <h3>恋恋不舍中离开,新营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永远被新营父老乡亲牢记。</h3><h3>再一个50年以后,或者多个50年以后,人们仍然会记着曾经有一支特别的团队:69210 军事共产主义庄园,那里的37名知青来到这里,留下汗水,留下青春,留下智慧,同时也留下一座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h3><h3>向我的同龄人的69210致敬!敬祝安康!(2018年9月13日)</h3> 右二是熊义,卧床多年了,终得解脱,天堂没有病痛。 贾召源 2022年4月22日星期五<br> 好久已前了,文革开始前不久吧,熊义哥哥结婚请客,也不知什么机缘,熊义突然拉上我去吃请,在骡马市的一个临街的饭店,老城都的门板房,七,八张方桌,挺热闹,那是我有生苐一次吃婚宴,那个夹沙肉,厚厚的两片白肉夹着尚见颗粒的白沙糖,咬在嘴里还沙沙作响,满嘴溜油,但一点不腻 ,只剩下香了。还有响堂肉,一碗汤汁滋拉一响,满桌漂香,还有那个吃鸡不像鸡,……满桌鸡鸭鱼肉齐全。我这辈子都记忆犹新。现在突然想起,那時怎么就不懂那种场合应该随份礼呢?……<div><br> 动乱开始,熊义拉上我住到交通厅他妈妈的单位,那个院子中央有个大库房,门用大锁头锁着,他怀疑里面有不少藏书,悄悄把人家的锁换了,晚上我们两个用自己的钥匙开门进去,结果是人家单位的库房,乱七八糟什么东西都没有,突然有人发现半夜库房门开着,跑着去叫人,吓的我们两个偷跑回住房,一会儿,听见院子见聚着好多人,幸亏我两跑的快,后半夜,武侯祠方向响起了武斗的枪声,我两爬在床上,头都不敢抬,是怕从窗户上进来流弹……<br> 那年在万年寺,还有小林吧,大半夜的被民兵用绳子捆着,用三八大盖指着头,熊义就在我旁边,一块儿被连夜押送下山,走在半路,天太黑了,山高路险的,不敢走了,在路边生了一堆火,大家围坐等天亮,峨眉山的夜风那叫个刺骨,那一夜深切体验了陈老总的名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不过人家那是打游击,干革命,我们这是被人押解着……<br> 那年回村,熊义一个人跑到祁县火车站接我,我路过石家庄给弟兄们买了半书包奶糖,熊义背过那个军挎,一路走,嘴不停,到村里书包基本空了。亮娃应该对这个印象极深… <br> 熊义是自己一个人跑到运城给村里买拖拉机,先到闻喜,找到在我老家下乡的弟弟贾路源,路源领他去了运城拖拉机厂,他一个人千里迢迢开着拖拉机回到新营,拖拉机进村,满村热闹,我还开了一下过了过瘾,那张照片畄在了咱们的画册里,不久,我去了太原。这一別就是好多年……<br> 有一年回成都,在锦江边上的一个挺大的饭店聚。据说是熊义请,那是他女婿开的饭店,那年他老兄还是那么别个别个的风彩依旧……<br> 最后一面,又回到省交通厅的院子,時过境迁,院子已不见原样,熊义躺着,能认识奋先,我,亮娃拿着有众多人签名的画册,想让他老兄也签个名,但他己虚弱的抬不起手,握不住笔了。我们静立床边,胸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他只是淡淡一笑,轻声说了句……<br> 一生的友情,一世的朋友。老兄走好!<br></div><div><br></div><div>(在家群微信中看到召源哥发的以上的文字,得知他们的一位好友去世,补充到这个以示悼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