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情 边关行(斯姆哈纳篇) 一一边防十一团78年祁县老兵回部队探访记 王明阳编辑

草根萤光

<h3> 军旅情 边关行(斯姆哈纳篇)</h3><h3>一一边防十一团78年祁县老兵回部队探访记 王明阳</h3> <h3>  激动的心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放彩的双眼还未看够又传期盼。为了却一桩所有老兵共同的心愿,8月28日,筹委会安排老兵们赴斯姆哈纳边防连(原七连)参访。</h3><h3> </h3> <h3>  沿着阿乌公路一直向西北挺进,一路人烟稀少,戈壁茫茫。</h3> <h3>  有幸和73年祁县老兵同乘一辆车,乡音无忌,谈笑风声。</h3> <h3>  《妻子》令曾经的军人动容,《军中绿花》令曾经的军嫂垂泪。王平老伴爱花高歌一曲,活跃着车内的气氛。</h3> <h3>  咱祁县73年老兵乔清禄也露出了拿手绝活一一口琴独奏。不愧是亚洲口琴比赛金奖获得者,一曲《打靶归来》把老兵带到哪热火朝天的训练场上。</h3> <h3>  在气氛感染的冲动下,我也禁不住亮起了歌喉,在我的领唱下,《一棵小白杨》响彻车厢。</h3> <h3>  一路欢声一路歌,243公里,近四个小时的行程,不知不觉就到了,过了九道弯,穿过林荫道,来到了营门。</h3> <h3>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泪水呀莫要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武亚民是这次参访的所有老兵中唯一在斯姆哈纳边防连服役的战士,就要回到四十年未谙音信的老连队了,他按捺不住激动心情,一路隔窗相望,述说着当年战斗生活的情景。<br></h3><h3> 这不,还没下车,就急切地张望着似曾相识又不敢相认的场景。</h3> <h3>整洁的营区,绿树成林。</h3> <h3>  能想到吗?当年的营区院落是这样子的。</h3> <h3>  连长正在给我们讲述连队艰苦卓绝的发展史。</h3> <h3>  斯姆哈纳边防连组建于1962年8月,位于乌恰县吉根乡境内,驻地海拨2910米,距团部243公里,担负中吉边境139公里,21个通外山口,22个执勤点的守防任务,是祖国最西边的边防连,被称为"西陲第一哨”。</h3> <h3>  回眸营门,妯娌们留下欣喜的微笑。</h3> <h3>  八一军徽下,“斯姆哈纳边防连”七个金光闪闪的门头大字熠熠生辉。弟兄妯娌们赶紧先集体留个影。</h3> <h3>  这是我们78年特务连的五个老兵。</h3><h3> 从左至右周智深、石会然、马东亮、王平、王明阳</h3> <h3>  妯娌们也要把她们的身影留在边防哨所。</h3> <h3>  感受着四十年前自己的老公是在远离家乡4633公里的这个地方戍边卫疆,听着老公述说当年的苦累艰险,看着眼前的一切,老兵武亚民的老伴吕海燕不禁泛起了泪花。</h3> <h3>  来,老伴,合个影吧,今生至此一次。能在祖国最西陲的连队留个影,不枉此生呀!</h3> <h3>  当年的一株株小树苗已成一片片树林,虽然辩别不清哪棵是自己亲手栽,还是要在这里留个影。</h3> <h3>  驻足凝视轻挪步,不禁当年眼中浮。武亚民领着自己的老伴,在四十年前曾经住宿的一班旧址面前佇立凝视,久久不愿离去。</h3> <h3>  再给我单独留个影吧,我的一班!至此别过,今生恐难再相见!</h3> <h3>  一班寝室再看看,抚今追昔泪水转。</h3> <h3>  一班床上再坐坐,往事历历成蹉跎。</h3> <h3>  一班门前再站站,心愿已了再无憾。</h3> <h3>  在部队宣传队时,曾到边防连队巡回演出,从库鲁木都克的一连到斯姆哈纳的七连,足迹遍及我团边防哨所。这是平生第二次来斯姆哈纳,看着营区的巨变,尘封已久的记忆渐渐清晰,我在急切地寻找着当年的印记。</h3> <h3>  知道我们要来,连队早早就准备了丰盛的午餐。</h3> <h3>  复员四十年后,还能有机会再在边防连队用餐,原在吉根八连服役的老班长吕振国开心的像个孩子。</h3> <h3>  虽然时隔四十年,但是大肉罐头特有的香味顿使满屋生香,扑鼻而来,让人馋涎欲滴。</h3> <h3>  看着部队伙食的改善,遥想当年我们苞谷馍就咸菜,让老兵们百感交加。</h3> <h3>  这也许是今生在部队的最后一次用餐了,细细嚼,好好品,轻轻吃,慢慢咽。弟兄们默默无语,妯娌们则静静地用心去感受着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边防连队的午餐!</h3> <h3>  门厅墙壁上的这幅油彩画映入我的眼睑。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习主席在古田会议上提出的现代革命军人的标准。</h3> <h3>  早在1999年3月,斯姆哈纳边防连就被兰州军区授予“西陲戍边模范连”。</h3><h3> 在这块光荣的匾额下留影感到无尚光荣。</h3> <h3>  听武亚民讲,台阶上的这排营房原址是咱祁县78年老兵渠淑庆服役时曾经住宿的地方。哪咱赶紧的,留个影回去好给淑庆有个交代。</h3> <h3>  当年的军马已变成现代"猛士",随着新军事变革和军队现代化,守防官兵再也不用骑马巡逻了。</h3> <h3> 通往哨所的戈壁河滩和独木小桥,如今建起了眼前的这座"前哨桥",再也不用挽起裤腿䠀河,也不用操心摔倒崴脚。</h3> <h3>  当年的独木小桥怎能与现在的桥同日而语。</h3> <h3>  站在“前哨桥”,仿佛站在当年老公上哨所的小道,巾帼不让须眉,咱也要为祖国站班哨。</h3> <h3>  站在"前哨桥”,紧挨着老公拍张照,桥后群峰静悄悄,只听见老公的心脏蹦蹦跳。</h3> <h3>  当年的浅水河滩已变成小桥流水,当年的瞄靶投弹训练场如今已是碧波荡漾。</h3> <h3>  连长领着我们来到连队的菜地,只见硬化的水泥小路两旁绿绿葱葱,秋菜生长旺盛,萝卜、茴子白、芥兰、苤蓝满地都是,硕大的向日葵盘像风情万种的少女,低头含笑迎接曾是这里的主人,几个塑料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南面再远处是鸡鸭圈笼,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h3> <h3> 妯娌们兴致勃勃也要和这丰收的果实留个影。</h3> <h3>  漫步在菜地里,置身于这绿色景地,谁又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荒凉戈壁,正是边防官兵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一代接着一代干,才换来今天边防哨所的新面貌。</h3><h3> 小小菜地折射出的是边防官兵爰生活、爱边防、爱祖国的博大胸怀,反映出的是边防官兵不畏艰难、吃苦受罪、无怨无悔的高尚情操。也充分证明了习主席“幸福都是奋斗出的的"千真万确。</h3> <h3>  老公人虽离开了边防,但心却像他亲手栽下的哪棵小树一样,扎根边防!情系边防!</h3> <h3>  这次边防之行,真是来着了。参访完营区后,连长又带我们来到边界前哨。</h3> <h3>  心中早已仰暮的“西陲第一哨",今天终于亲眼看到;挺起胸瞠在塔前拍个照,好似为祖国站班哨。</h3><h3> 在题有“西陲第一哨”的瞭望塔下,弟兄妯娌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身影。</h3> <h3>  “祖国在我心中"。在这种氛围下,真的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从内心能够切身感受得到。</h3> <h3>  参访完哨塔,又赶忙迈着急切地脚步往界碑处赶。</h3> <h3>  这就是祖国最西边的国界,一步迈过去就到了吉尔吉斯坦。连长介绍,对面废弃的土坯营房是前苏联的,哨楼和我们的瞭望塔隔界相望。右前方是吉尔吉斯坦的新营区,有30多名官兵值防。</h3> <h3>  来不及等待,更不会彷徨。乘着这千载难分的机会,和界碑合个影,了却今生心中的愿望。</h3> <h3>  七连老兵武亚民和连长亲切攀谈,界碑前与四十年前咱连的老兵相见,也使连长喜出望外,赶忙把老军嫂拉过来合影留念!</h3> <h3>  六个老兵表情庄严肃穆,在77号界碑前合影留念。这张照,算是今生为祖国站的最后一班哨。</h3> <h3>  就要离开部队了,营区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突然武亚民说了声:看,扎根树!当拿起手机时,已远离了最佳拍摄视线。</h3><h3> 从模糊的照片中看到,这棵村独立于荒山峻岭,长在戈壁滩间,没有松树雄伟,却比松树壮实,没有白杨挺拨,却也树荫一片。</h3><h3> 这是第一任老连长施秋根在1962年8月建站时种下的,历经52年的风雨浸蚀,巍然屹立,见证了边防哨所的一点一滴,它映证了几十年边防官兵戍边卫疆的钢铁意志,它就是几代边防官兵胸怀祖国、扎根边防的缩影!</h3><h3> 铁马秋风,边关冷月。在咱弟兄们漫长的一生中,军旅生涯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驿站,更是磨炼我们的宝贵场所,我们应当庆幸自己有这样的选择,才使得人生如此丰富多彩,部队生活虽然很短暂,却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我是无悔把自己青春最美的这一段留给部队,那咱弟兄们又何尝不是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