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纪念下乡50周年,部分同学9月6日赴当年下乡地一一温香公社前坎大队,我们的《第二故乡》去看望乡亲们,并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向大队赠送锦旗的仪式!</h3> <h3> 《西江月》我的知青岁月 </h3><h3> (2008年9月) (作者: 李丕安)</h3><h3> 朋友!你有过知青的经历吗!你体验过煎熬与炼狱吗?你感受过迷茫与无望吗?你能理解从中走出来的人们对事业与生活的坚定与执着吗?送给你一一《西江月》我的知青岁月,与你共同倾听年轻人的青春之歌。</h3><h3><br></h3><h3> 一.家(难熬)</h3><h3> 坝下别堤前边,</h3><h3> 茅舍三间忽见。</h3><h3> 四妹六仔居其间,</h3><h3> 又伴锹镐锄镰。</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 朝看启明犁田,</h3><h3> 夜听蛙声入眠。</h3><h3> 春夏秋冬又一年,</h3><h3> 少年壮志何现。 </h3><h3><br></h3><h3><br></h3><h3> 二. 苦斗(火炼)<br></h3><h3> </h3><h3> 高粱米硬难咽,</h3><h3> 饼子大葱酱咸。</h3><h3> 梦里食得稻香甜,<br></h3><h3> 麻雀烧熟解馋。</h3><h3><br></h3><h3> 衣破肩膀露天,<br></h3><h3> 鞋漏脚丫无颜。</h3><h3> 井沿赤身冲汗碱,</h3><h3> 引来嘻笑一片。 </h3><h3><br></h3><h3> 三 .青春之歌(惜別)</h3><h3> 风吹皮肉耐寒,</h3><h3> 日晒筋骨体健。</h3><h3> 忍辱负重度时艰,<br></h3><h3> 换来命运改变。</h3><h3><br></h3><h3> 惜别茅舍三间,</h3><h3> 小堤大坝再见。<br></h3><h3> 锹镐锄镰留纪念,</h3><h3> 质朴勤奋志坚。</h3><h3> **********************</h3><h3> 《西江月》我的思念</h3><h3> (2016年1月) (作者:李丕安)</h3><h3> 朋友!知青岁月已渐行渐远,几千万的亲历者也大多进入暮年。然而,当年以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开始的,最后以十几万云南知青请愿、罢工、绝食、死命抗争终结的知青运动,留给人们的反思和怀念却欲加清晰、深沉而浓烈。</h3><h3> 送给你一一《西江月》我的思念。为历史留下拷贝,为后人留下警示!</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一 .思念(第二故乡)</h3><h3><br></h3><h3> 河边芦花飞燕,</h3><h3> 堤上草堂炊烟。<br></h3><h3> 灶里飘香土坑暖,<br></h3><h3> 依稀仍在眼前。</h3><h3><br></h3><h3> 邻家大娘嘘寒,</h3><h3> 喊号队长身先。</h3><h3> 梦中拉住众伙伴,</h3><h3> 涌泪难辨容颜。</h3><h3><br></h3><h3> 二 .思索(体悟)</h3><h3><br></h3><h3> 教育革命溶断,</h3><h3> 知青命运何堪?</h3><h3> 唯有农村天地宽,<br></h3><h3> 大有作为一番。</h3><h3><br></h3><h3> 也曾迷茫彷徨,</h3><h3> 岜能颓唐不前?</h3><h3> 被负国殇重在肩,</h3><h3> 何惜血荐轩辕。</h3><h3><br></h3><h3> 三. 思想(斟酌)</h3><h3><br></h3><h3> 垂柳和风拂岸,</h3><h3> 土庐夷归田园。</h3><h3> 小草娓娓述当年,</h3><h3> 峥嵘岁月一段。</h3><h3><br></h3><h3> 时光渐行渐远,</h3><h3> 故事口口相传。</h3><h3> 不知何年重相见,</h3><h3> 歌声笑声一片。</h3><h3> ******************* </h3><h3> 重现五十年的记忆</h3><h3> (2018年春节) (作者:李丕安)<br></h3><h3><br></h3><h3> 有谁会想起一一五十年的记忆</h3><h3> 有谁会记得一一走向社会的缘起</h3><h3> 为什么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一这么熟 </h3><h3> 悉?</h3><h3> 这就是我们久违了的一一过去。</h3><h3> 我们穿着农田鞋一一踏遍南北东西</h3><h3> 我们用沾有泥土的手一一书写五十</h3><h3> 年的历史</h3><h3> 为什么我们对一草一木一一感动不</h3><h3> 已? </h3><h3> 这就是我们自己一一血和泪的传奇</h3><h3> !</h3><h3> 世俗的拼搏一一已经离我们远去</h3><h3> 静下心来一一回忆</h3><h3> 寻找我们逝去的一一芳华、浪漫和</h3><h3> 情谊</h3><h3> 这就是我们为何而来一一亲吻这一</h3><h3> 草一木。</h3><h3> 此刻一一就让我们的灵魂回趟家吧</h3><h3> !</h3><h3> 这其中有我和你一一五十年的记忆</h3><h3> !</h3><h3><br></h3><h3><br></h3> <h3>向前坎大队赠旗《第二故乡》前排左起:村主任、驻村第一书记、村妇女主任、村书记、原大队贫协主席(主管知青工作)、孙德顺、周连华、王敏,后排左起:樊公超、王受之、刘宝行(原四队保管员)、刘金忠、黄清溪、何月娥。</h3> <h3>《前坎乡亲欢迎68届青年回家共庆50周年》合影。</h3><h3>前排左起黄清溪、王受之、樊公超、封锡强、李丕安、刘金忠、李世媛、何月娥、</h3><h3>后排左起:驻村第一书记、村妇女主任、村主任、村书记、周连华、王敏。</h3> <h3>前排左起第四人:孙德顺</h3> <h3>前坎村前合影留念</h3> <h3>原四队知青在村前合影留念!</h3><h3>前排左起:王敏、李世媛、周连华、黄清溪、李丕安,</h3><h3>后排左起:孙德顺、封锡强、王受之。</h3> <h3>李世媛身后是太子河的背河,前面100米岸上是原四队青年点,现在成庄稼地。</h3> <h3>与原四队保管员刘宝行交谈</h3> <h3>原四队保管员刘宝行</h3> <h3>刘宝行女儿、外孙女</h3> <h3>从村民家出来</h3> <h3>中午在饭店与村里的同志聚餐</h3> <h3>这次访问时间很短,又赶上下雨。但是我们与村民与干部的交流还是很有意义的。他们说50年了我们仍然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也切身感受到那里就是我们的根!虽然农村有了很大改观,农民生活也过了温饱水平。但离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也不是在2020年前就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每家每户依靠大棚种植生活,好的年景收入三万多元,一般年份也就一万、七、八,难有大的提高。迫切需要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但是先进的农业技术他们看不到,需要科技下乡。土地的流转,他们自己又无力推动,需要外力。小城镇建设还是一个梦,温香是太子河和浑河相汇的夹角,一有洪涝灾害就会变成水库。搬迁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多年前政府就有设想,但无力实施。村里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靠镇里开资。村干部的工作就是党建,党建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能带领村民致富,还有凝聚力?这些是我们深深忧虑的,期待领导机关能深入基层多搞点调查研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才能实现整个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h3><h3> 我们这次给村里赠送了一面锦旗、一台电视机,中午就餐也是我们请了村里的同志。</h3><h3> 组织者李丕安感言</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