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月饼

齐孟文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陕北月饼</b></h1><h1><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 又到一年中秋节了,商家的月饼促销也早早开始了,各式月饼玲琅满目,包装精美,争奇斗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今天这个物质日益富足的年代,月饼承载的文化习俗确日益被异化,成为一种世俗的礼品而被过度消费,使得其所寄托的亲情倒被淡化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怀念过去母亲自己做的陕北月饼,那种过日子的温馨感觉。</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 我平时不喜欢甜食,多少年来几乎对月饼一点都不沾,但是唯独对陕北月饼情有独钟。陕北月饼是陕北延安,榆林等地月饼的总称,这种月饼皮厚馅少口感稍硬,馅料以陕北红枣泥、豆沙为最多,也有五仁月饼和其它馅料。制作过程是,先把醒好的面团包上馅,用木制的模具倒好,然后放在饼铛上烧烤而成。月饼有各种模子和花色,既好看又好吃。</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 我们家在陕北住着的时候,每年中秋节我妈都要自己做月饼,一下要做十几二十斤面的,月饼馅有豆沙,枣泥和五仁。制作时借来模子和饼铛,在院子里灶台上升火烧烤,一直要忙到大半晚上,有一时候我爸还会淘腾些牛黄油,用黄油和面制作的月饼特别香酥。记得我上大学后有一年,如冬前我爸从县屠宰场买过一副牛架子,本想用来熬制牛油,结果剔下的牛肉和牛下水也有百十多斤,那一年寒假我回去后,几乎顿顿都吃牛肉,做法是我们家的传统菜,豆芽粉条炒牛肉,或者牛杂碎,真的吃得好过瘾。</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1, 100, 250);"> 陕北月饼的特点是皮厚馅少,烤的比较干,因此能放好长时间。那时日子并不富裕,月饼几乎是一种奢侈食物,只有中秋节才做,难得做一回所以做的多,要吃好长时间,而且自己家做的感觉就分外好吃,所以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现在仍然回味无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a href="http://dwz.cn/9huJozcU"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实拍陕北月饼制作过程</a><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评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心一言(2024.4.2)</span></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深情地描述了陕北月饼的特色和制作过程,以及作者对其深深的怀念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首先,文章开篇便通过描述现代月饼市场的繁华和异化,引出了对过去母亲亲手制作的陕北月饼的怀念。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凸显了陕北月饼的独特性,也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家庭亲情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陕北月饼的特点和制作过程。陕北月饼皮厚馅少,口感稍硬,馅料以陕北红枣泥、豆沙为主,也有五仁月饼等其它馅料。制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其中的细节和用心却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日的喜庆。</p><p class="ql-block"> 文章还通过回忆家庭制作月饼的情景,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母亲忙碌的身影,父亲帮忙的身影,以及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等待月饼烤好的场景,都让人感受到了中秋节的浓厚氛围和家的幸福。</p><p class="ql-block">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父亲用牛黄油制作月饼的特别经历,以及那一年寒假回家吃牛肉的美好回忆。这些看似与月饼无关的细节,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珍视。</p><p class="ql-block"> 最后,文章以作者对陕北月饼的深深怀念和喜爱作为结尾,表达了陕北月饼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载体。这种情感不仅是对月饼的赞美,更是对家庭、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描述陕北月饼的特色和制作过程,以及回忆家庭生活的点滴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