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粟寒生祖籍地会同四大家领导敬献花圈。今天是头七,向祖籍会同的侗家人三鞠躬致敬!一路走好,逝者安息,生者康乐坚强。郑涛作为开国元勋后代,踏实做事低调为人,不负粟老总的家风。您为人民海军、祖国远洋事业、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退休后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在香港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福利基金会,在新四军集结地安徽省和两广纵队广东省分别成立慈善基金会,关怀包括会同的革命老区建设,完成父辈交给红二代的光荣任务。以多病之躯在华东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调研,以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为己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优秀分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结父辈的历史,缅怀先烈的功勋,投身到新四军、第三野战军的宣传研究上,成绩斐然。如今君己离世,后人将会继承您的遗志再度长征!粟寒生同志永垂不朽。</h3> <h3> 粟寒生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挚爱的亲人粟寒生同志因病于2018年9月6 日16时23分在上海不幸逝世。 粟寒生同志1947年11月生于辽宁大连。曾先后在北京十一小学、北京第四中学、北京第十三中学读书,是1966年的高三学生。 1968年4月,粟寒生同志应征参军入伍。在父母的支持下到东海舰队吴淞水警区第四扫雷舰大队380舰当兵。由于不适应海上潮湿的气候,他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双膝疼痛。但是,他坚决不肯下舰变换岗位,坚持在舰上治疗、锻炼,和战友们同吃同练同执勤。他不怕晕船,对海上眩晕的适应能力很强,每次出海遇到风疾浪高的海情,有战友躺倒了,总是他顶上去操舵值更,保证舰艇安全航行。由于表现出色,粟寒生1970年入党,并成为一名出色的航海干部。 1971年2月,粟寒生奉调北海舰队猎潜艇第七十五大队609艇航海长。他在部队期间,服从命令听指挥,遵守纪律,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成各项战备执勤任务,获得了部队首长和同志们的好评,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都把他当作大风大浪的关键时刻保底的航海长。 1975年,粟寒生转业,组织上分配他到中国远洋总公司天津分公司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先在北京大学进修半年英语,随后上船工作。历任驾助、二副、大副。1978年通过远洋船长资格考核。刚刚三十岁就担任远洋货轮的船长,成为中国远洋系统最年轻的船长之一。粟寒生担任船长期间,每次都能克服险阻、科学配载、战胜风浪,驾驶万吨货轮完成大宗货物运输任务。他学习刻苦、工作勤奋,是值得信赖的优秀船长。两伊战争期间,数次不惧风险,前往海湾地区执行任务。1982年粟寒生调职香港远洋轮船公司,历任船长、海监室兼业务部副经理。1986年至1993年任香港远洋公司副总经理。 粟寒生同志祖籍湖南会同,侗族。他非常关心家乡和“老少边穷”贫困地区的百姓生活,他先后联合有志于此的同事、朋友组织多项慈善公益活动。他和友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福利基金会”、 “安徽省新四军革命传统教育基金会”。他带头出资捐出注册资金,同时带动家人和亲戚十多人参加助教助学活动,6年来直接资助了62人(次)。他曾去过鲁南临沂、浙东温州平阳、湖州长兴,宁夏固原,泰兴黄桥,湘西怀化、邵阳等地,考察实际情况,研究脱贫办法。十多年来先后组织指导基金会进行过巡回义诊、送医送药;资助白内障复明手术、妇科病普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救治;为中小学校助学助教;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在受灾地区组织志愿者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为灾后社会人群服务、输送救援物资;为穷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所医护人员组织培训班,资助、修缮文化场所等工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提高贫困人群生活质量,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以粟寒生同志为会长的新四军基金会,去年被核定为安徽省第一批“慈善组织”。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望云路断亲何在,空余热血洒新坟。寒生平时严以自律,待人真诚谦虚,宽厚随和。寒生走了,宛如一株大树徒然断折。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兄弟、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愿他一路走好,愿天堂之路平坦宽阔,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永远怀念你。(官方发布版)<br></h3> <h3>鸣谢中红网报道及陈昊苏、黑良慈、粟志云、黎济明、吴洪浩、于林、粟堂、刘春丽、文亚玮等提供粟寒生同志生平、照片及吊唁诗词资料。</h3> <h3> 中国少数民族福利基金会創會會長粟寒生同志简历</h3><h3> (吴跃军撰写)</h3><h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少数民族福利基金会創會會長、海军老战士、中国远洋公司原副总经理、安徽省新四军革命传统教育基金会、广东省碧血红花革命传统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粟寒生同志因病于2018年9月6 日16时23分在上海瑞金医院不幸辞世。</h3><h3> 粟寒生同志1947年11月生于辽宁大连。父亲是无产阶级军事家、战略家粟裕,母亲是1938年参加抗战的新四军老战士楚青。建国后才与父亲长期生活在一起。最令他难忘的是,父亲带他出席一些正式场合,多次见到了毛主席。曾先后在北京十一小学、北京第四中学、北京第十三中学读书,是1966年的高三学生。文革期间,他曾无辜被囚禁入狱半年多时间。陆德回忆:“父亲(陆定一)被抓后不久,江青又点了四个孩子的名:陆德、陈小鲁(陈毅之子)、粟寒生(粟裕之子)、董良翮(董必武之子)。中央文革小组要这四个人到公安部投案并接受审查。其中我是唯一从清华大学被直接押送到公安部的,之后在监狱待了6年。”马三2018年9月7日在新浪博客回忆:记忆犹新的是与寒生兄初识是在血雨腥风的“文革”初期,其沉稳卓识的性格给不佞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粟裕子女的成长又正处于这以后的十年动乱期,前期粟裕被扣上“特嫌”的帽子,随后其子女也受到迫害。其中次子寒生被江青、康生公开点名加以批判,还被关进监狱。家庭遭到这些无辜的打击后,子女们对此都感到悲愤和人生的茫然。此时,粟裕从儿女们的表情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召集家人开起了家庭会议。粟裕正气凛然地对他们说:“中国革命的成果是政治流氓扒不去的!你们千万不可失去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历史将证明当前发生的这一切不过是革命斗争道路上的一段插曲。”粟裕对妻子楚青的谈话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对楚青说:“江青这个人你是知道的,她不会放过我,要有个精神准备。不过他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能横行一时罢了,但要有最坏的准备。”在此后的教育中,粟裕嘱咐儿女要时刻注意外界的变化,不要消沉,面对“四人帮”的迫害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情况怎么变化,一定要顽强,一定要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陈小鲁眼中的郑涛:节选自《粟裕独特的人格魅力》“文革”初期,天下大乱,我和粟寒生都积极参与。但是不到半年,热情消退,我们都成了逍遥派,开始在北京周边地区旅游玩耍。1968年初,我和寒生应征入伍,寒生当了海军,我则到驻扎在辽宁南部的三十九军锻炼,这样我们都离开了北京。1971年5月,我首次回家探亲。到北京后,第一个与我联系的朋友就是寒生。那时,他改名“郑涛”,在北海舰队任职。别后重逢,格外亲切。我到他家去拜访,见到岳父岳母。他们很关心家父的身体。岳父说,你父亲动了大手术,我们都十分担心啊!5月1日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他精神饱满,大家都高兴呀!他再三让我问候父亲。寒生把他妹妹粟惠宁介绍给我,我们开始交往、通信,不久就建立了恋爱关系。</h3><h3> 1968年4月,粟寒生同志应征参军入伍。在父母的支持下到东海舰队吴淞水警区第四扫雷舰大队380舰当兵。由于不适应海上潮湿的气候,他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双膝疼痛。但是,他坚决不肯下舰变换岗位,坚持在舰上治疗、锻炼,和战友们同吃同练同执勤。他不怕晕船,对海上眩晕的适应能力很强,每次出海遇到风疾浪高的海情,有战友躺倒了,总是他顶上去操舵值更,保证舰艇安全航行。由于表现出色,粟寒生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一名出色的航海干部。</h3><h3> 1971年2月,粟寒生奉调北海舰队猎潜艇第七十五大队609艇航海长。他在部队期间,服从命令听指挥,遵守纪律,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完成各项战备执勤任务,获得了部队首长和同志们的好评,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都把他当作大风大浪的关键时刻保底的航海长。粟裕次子寒生入伍后,一直在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转业到交通部。粟裕又支持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所以寒生又转业到了远洋公司。粟裕还经常写信鼓励寒生要不畏艰难困苦,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为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将帅儿女谈将帅》173页1978年5月北京粟裕赠郑涛①任远洋轮船长:任你纵横三大洋,重担全负汝肩上。道途不比长征近,远涉重洋很平常。注释①:郑涛,系寒生,粟裕次子,时任远洋轮船长。</h3><h3> 1975年,粟寒生转业,组织上分配他到中国远洋总公司天津分公司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先在北京大学进修半年英语,随后上船工作。历任驾助、二副、大副。1978年通过远洋船长资格考核。刚刚三十岁就担任远洋货轮的船长,成为中国远洋系统最年轻的船长之一。粟寒生担任船长期间,每次都能克服险阻、科学配载、战胜风浪,驾驶万吨货轮完成大宗货物运输任务。他学习刻苦、工作勤奋,是值得信赖的优秀船长。红色舰队( 作者:宗良煜 ):“新星 ”号南极科学考察船返航 已抵复活节 岛南二 第 67 页百海里,向距离不到一千海里 的 “新郑和 ”号致敬 。 这 次远航 ,除“新 郑和 ”号本 身使用 的 国防通信卫 星系 统和军用舰队地球 同步通信 卫星 系统及 多种 导 航 、气象 、预警卫星外 ,海军司令部还专 门调用 了两 组 颗海洋监视卫星 以便 向 “新郑和 ”号准确提供全 球海域 的舰船信息。 从刚刚传来 的卫星 图片上看到 “新星 ”号考察船 的勃勃雄姿及站在 甲板上谈笑的考察队员,郝海 良陪 感亲切 。高清晰度 的卫星摄像可 以让他看清楚考察船 甲板上的每一颗松紧螺丝,遗憾的是他没发现船长。船长郑涛是他二十年前的同艇战友 ,退役后上 了远洋货 轮 ,因其高超 的航海技术被选拔为 “新星 ”号船长 。 “新星 ”可是中国新一代考察船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 想必这次又是满载而归吧 。两伊战争期间,数次不惧风险,前往海湾地区执行任务。1982年粟寒生调职香港远洋轮船公司,历任船长、海监室兼业务部副经理。1986年至1993年任香港远洋公司副总经理。后任南方远洋总公司党委书记、中国远洋公司副总经理等职。</h3><h3> 粟寒生同志祖籍湖南会同,侗族。他非常关心家乡和“老少边穷”贫困地区的百姓生活,他先后联合有志于此的同事、朋友组织多项慈善公益活动。他和友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福利基金会”(香港注册,任創會會長、名誉会长、监事会主席兼董事长)、 “安徽省新四军革命传统教育基金会”(安徽注册,安徽省首批省级慈善组织,任会长)、“广东省碧血红花革命传统教育基金会”(2015年6月30日广东深圳注册,任法定代表人、会长)。他带头出资捐出注册资金,同时带动家人和亲戚十多人参加助教助学活动,6年来直接资助了62人(次)。他曾去过鲁南临沂、浙东平阳、湖州长兴,宁夏固原,泰兴黄桥,湘西怀化、邵阳等地,考察实际情况,研究脱贫办法。十多年来先后组织指导基金会进行过巡回义诊、送医送药;资助白内障复明手术、妇科病普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救治;为中小学校助学助教;支持农家书屋建设;在受灾地区组织志愿者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为灾后社会人群服务、输送救援物资;为穷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所医护人员组织培训班,资助、修缮文化场所等工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提高贫困人群生活质量,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以粟寒生同志为会长的新四军基金会,2017年被核定为安徽省第一批“慈善组织”。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h3><h3> 1984年4月,粟寒生手捧粟裕大将的骨灰,送到水西村光裕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安葬;4月28日来到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白亭。此后,他多次来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为纪念馆的发展出谋划策;2016年4月7日,粟寒生又随家人一起将母亲楚青骨灰送到水西村与父亲粟裕合葬。</h3><h3><br></h3><h3> 1989年7月19日粟裕夫人楚青做主向总政申请为粟裕本人及粟戎生、粟寒生、粟惠宁三个子女和第三代包括陈毅元帅的孙子陈正国申请恢复侗族成份得到批准,侗族从此有了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在各个民族历史上,侗族是在55个少数民族中惟一拥有各种将军军衔的民族;侗族从此有了中央委员和国家领导人;侗族从此有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教育家。</h3><h3> 2009年7月27日,在得知怀化市出现暴雨山洪灾害,特别是会同县遭受了严重损失后,大将粟裕之子粟寒生在第一时间,为怀化捐助救灾款10万元。 <br></h3><h3> 2010年 4月1日下午,粟裕之子、上海中小企业品牌促进中心理事长粟寒生、邓华之子、北京军泰科技开发公司董事长邓穗,前往三仓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h3><h3> 值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2011年7月15日,中國少數民族福利基金會主辦的《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研討會》在南京市舉行。研討會組委會主任、中國少數民族福利基金會創會會長、監事會主席粟寒生致歡迎詞。他首先對嘉賓與會表示熱烈歡迎。湖南會同縣衛生局局長粟偉明向會議彙報了今年和江蘇泰興市第二人民醫院聯合舉辦“會同縣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培訓進修班”的情況,他說:會同地處湘西,總人口35萬人,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63.8%。鄉鎮衛生院25個,具有執業資格的醫護人員僅占63.5%,助理醫師以上僅占10.6%,全縣鄉鎮衛生院正式在編人員中只有一人具有本科學歷,農村衛生人才嚴重匱乏。今年我們在泰興二醫舉辦培訓進修班,兩期40人,收到很好的效果。這次進修班的特點是:關注程度高;師資強;內容精;計畫細;效果好。我們的收穫是:拓寬了思路;提高了素質;培養了骨幹;端正了作風。感謝中國少數民族福利基金會。</h3><h3> 2012年粟寒生夫妇率全家到会同省亲。参观了粟裕故居、粟裕纪念馆、粟裕同志纪念碑等地。</h3><h3> 2015年6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暨斋郎战斗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百山祖镇斋郎村举行。粟裕大将次子粟寒生莅庆参与纪念活动。2015年08月15日新民晚报发表作者:粟寒生口述;潘高峰整理文章: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最稳固的根据地 ——追忆父亲粟裕的抗战生涯。</h3><h3> 2015年11月12日,丽水遂昌县云峰街道墩头至门阵公路宣布正式通车。该工程于2011年3月份开工,今年10月底全面完工。其间,因为工程路线复杂、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曾一度中断,但最终因为粟裕父子两代将军33年接力,使得这条“天路”终于得以贯通。喜看阡陌变坦途,11月12日,粟裕将军的儿子,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将军、原南方远洋总公司党委书记粟寒生也特意赶到门阵通村公路现场祝贺。</h3><h3> 2016年10月13日上午,开国大将粟裕的儿子粟寒生来到东台市三仓烈士陵园,参观新四军第一师纪念馆,祭拜粟裕墓。</h3><h3> 2017年6月2日,深圳前海汇能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简称:汇能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广东省碧血红花革命传统教育基金会粟寒生会长莅临汇能科技调研。随行的有副会长黑良慈先生、总顾问李孝国先生、监事李小武先生等。据了解,广东省碧血红花革命传统教育基金会属于非公募基金会,主要捐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捐资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资助离、退、伤、残、特困复转业军人生活医疗等,资助部队国防建设,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汇能科技将秉承双心文化,与广东省碧血红花革命传统教育基金会一起携手资助离、退、伤、残、特困复转业军人生活医疗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等。</h3><h3> 2017年8月9日粟裕大将次子粟寒生携妻女一行来到王村口镇月光山公园,祭奠缅怀粟裕大将,表达浓浓思亲之情。</h3><h3> 望云路断亲何在,空余热血洒新坟。寒生平时严以自律,待人真诚谦虚,宽厚随和。寒生走了,宛如一株大树徒然断折。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士、好同志、好兄弟、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愿他一路走好,愿天堂之路平坦宽阔,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h3><h3> 我们永远怀念海军蓝的郑涛、朋友圈的小宝、慈善界的一粟,寒生先生,一路走好!</h3><h3>(亚高原2018年9月12日整理修订发布版)</h3> <h3>[湖南故事大家讲]粟裕大将的家风故事:教子“十字诀”</h3><h3></h3><h3>湖南文明网 文明湖南 2015-08-18湖南日报</h3><h3>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h3><h3>通讯员 吴跃军 郑时俊</h3><h3></h3><h3>“吃苦、耐劳、严肃、顽强、勇敢,这是父亲教育子女的‘十字诀’,他用典型的军人教育方式训练子女。”8月中旬,记者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采访了粟裕大将的儿子粟戎生,他深情讲述了父亲的教子故事。</h3><h3></h3><h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粟裕大将有3个子女,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女儿粟惠宁,先后被送到部队锻炼,并被安排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h3><h3></h3><h3>“不要怕,自己游”</h3><h3></h3><h3>粟戎生未满3岁时,粟裕与夫人楚青就带他去河边游泳。粟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竹筒,塞给孩子说:“抱紧了,跳下去!”小戎生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父亲猛地抛进了水里。这可把小戎生吓坏了,他大声呼救,而父亲却在岸上喊:“不要怕,自己游!”因为抱着竹筒,粟戎生勉强浮在水面,手脚忙乱地扑腾着。母亲在一旁急得上火,责备粟裕:“你真是的,就不怕淹死他吗?”粟裕说:“就是要把他扔进水里,要不老是学不会。你看怎么样?不是也没淹着嘛!”</h3><h3></h3><h3>粟戎生不到2岁时,就被送到父母身边随军行动,直到全国解放。粟戎生回忆,父亲特别不满意孩子边说话边慢腾腾吃饭。看到子女们动作磨蹭、拖沓一点儿,就会严肃批评。</h3><h3></h3><h3>读中学时,粟戎生上的是寄宿学校。粟戎生说,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这让他的班主任很疑惑:总参谋长怎么会对儿子这么苛刻?老师忍不住问他,你是不是你妈妈亲生的?他照实回答后,老师还继续追问,始终不敢相信。</h3><h3></h3><h3>“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h3><h3></h3><h3>“爸爸不把儿女们看作私有财产。”粟戎生介绍,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哪里有危险,哪里最艰苦,他就利用做父亲的“权利”,把儿女送到哪里去锻炼。他常常教育孩子:“年轻人不要贪恋小家庭,不要只想着坐机关。”</h3><h3></h3><h3>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 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普通士兵干起,在祖国南疆驻扎了4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时,恰逢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了前线。</h3><h3></h3><h3>粟戎生说,弟弟粟寒生入伍后,也一直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h3><h3></h3><h3>“艰苦环境锻炼了体魄和意志。”粟戎生说,在部队期间,自己结合部队建设和作战训练实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同时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最后晋升为中将军衔。</h3><h3></h3><h3>粟裕并不只是对两个儿子要求严格,对女儿粟惠宁的要求也一样。粟惠宁当兵头3年,干过通信值机员、宣传队员、炊事兵等工作。她看到有些干部子女往条件好的单位调动时,写信想让父亲帮忙换工作单位。没想到父亲在回信中说:“生活环境固然对人的进步有影响,但这只是外部的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是要靠自己的自觉。高尔基不曾是一个洗碗筷、烧锅炉的吗?但由于他自己勤奋,成了世界闻名的革命文学家。你是在甜水里生长的,更要自觉地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啊!”读了父亲的信,粟惠宁不再要求调动工作了。</h3><h3></h3><h3>“客人来访,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送到门口”</h3><h3></h3><h3>2007年8月10日,是粟裕大将百年诞辰日。这天,在北京雨儿胡同粟裕家中,陆续来了不少粟裕大将的老战友、老部下及亲属,追思缅怀将军。离去时,楚青带领儿女们将客人一一送到门口。</h3><h3></h3><h3>“客人来访,无论职位高低都要送到门口,这是父亲留下的规矩。”粟戎生说,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于细微之处。</h3><h3></h3><h3>“父亲作为一名老军人,很注意军人姿态。他总是把衬衣、毛衣扎在裤腰里,只要穿上军装就扣好风纪扣,从没敞开过。病重期间,他已偏瘫,别人协助他穿衣,他仍然这样要求。父亲就是我的榜样,我严格按军人的要求约束自己,再苦再紧张也不觉得枯燥。”粟戎生说。</h3> <h3>悼粟寒生</h3><h3> 陈昊苏</h3><h3></h3><h3> 望月悲秋怀健儿,</h3><h3> 落花时节哭寒生。</h3><h3> 军营小宝英孩志,</h3><h3> 铁血雄心跨海兵。</h3><h3> 红史传忠千里路,</h3><h3> 绿风播爱百年行。</h3><h3> 海南一别天人隔,</h3><h3> 愿起东风送远征。</h3><h3> 2018年9月7日</h3> <h3>教师节送悼东海舰队老战士粟寒生(郑涛)远航</h3><h3><br></h3><h3>水光(侗族)</h3><h3><br></h3><h3>白露为霜悼寒生,大连炮弹为人民。</h3><h3>父建海军儿接班,转业即成远洋人。</h3><h3><br></h3><h3>红星二代陈粟情,可叹春寒秋风紧。</h3><h3>心系枫木伏龙吟,造福桑梓福利鼎。</h3><h3><br></h3><h3>东海长江雪峰山,战神大将会同人。</h3><h3>我心写就镇涛词,且送君归大海魂。</h3><h3><br></h3><h3>2018年9月8日岳麓山巅</h3> <h3>著名诗人吴洪浩怀念寒生</h3> <h3></h3><h3>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最稳固的根据地</h3><h3>粟寒生: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最稳固的根据地</h3><h3></h3><h3></h3><h3>日期:2015-08-15 作者:粟寒生;潘高峰 来源:新民晚报</h3><h3></h3><h3>2015年08月15日 星期六</h3><h3></h3><h3>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5-08/15/content_46_2.htm</h3><h3></h3><h3>粟寒生: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最稳固的根据地</h3><h3> </h3><h3> </h3><h3></h3><h3>粟寒生: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最稳固的根据地</h3><h3></h3><h3> 粟寒生: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最稳固的根据地</h3><h3></h3><h3>在最危险的地方建立最稳固的根据地 ——追忆父亲粟裕的抗战生涯</h3><h3> □粟寒生</h3><h3></h3><h3> </h3><h3></h3><h3>生平简介</h3><h3></h3><h3> 1907年-1984年,湖南会同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1930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兼政委、红四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开创了浙南革命根据地并在南方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期间,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h3><h3></h3><h3> 1951年后,任解放军第二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2年11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是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顾委常委。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h3><h3></h3><h3> </h3><h3></h3><h3> “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h3><h3></h3><h3> 1938年4月,父亲率领新四军抗日先遣队深入沦陷区进行敌后作战,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为了振奋江南民众的抗日情绪,父亲到达当地不久,就决定主动出击,打个胜仗。他选择韦岗设伏,痛击日军,一战而捷,取得新四军敌后抗日江南初战的胜利。时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的陈毅老总闻讯大喜,口占七绝一首,表达兴奋之情。</h3><h3></h3><h3>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都说父亲会打仗,但很多人对父亲戎马生涯的了解,大多集中在解放战争中,对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了解并不多。</h3><h3></h3><h3> </h3><h3></h3><h3>挺进敌占区 建立根据地</h3><h3></h3><h3> 1934年7月,中央命令红七军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父亲任参谋长,奉命向闽、浙、皖、赣等省挺进,宣传党的主张,坚持游击战争。</h3><h3></h3><h3> 1935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父亲任师长,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1937年10月,挺进师改编为抗日游击队,父亲任司令员,于1938年4月到达皖南岩寺,加入新四军序列,父亲任二支队副司令员。</h3><h3></h3><h3> 1938年春,中央要求新四军派先遣部队到江南侦察敌情,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为主力部队向敌后发展创造条件。4月下旬,新四军抽调官兵组成抗日先遣支队,父亲任司令员,深入日军控制的腹心地区进行战略侦察活动。</h3><h3></h3><h3> </h3><h3></h3><h3>韦岗伏击战 奇袭官陡门</h3><h3></h3><h3> 父亲初到江南时,这里已沦陷多时。为了振奋江南民众的抗日情绪,父亲决定主动出击,打个胜仗。6月15日,父亲带队进至南京、镇江间的下蜀铁路段,执行破坏京沪铁路的任务,破路后,即率部直奔韦岗设伏。6月17日,雨雾蒙蒙,公路弯曲,5辆日军汽车一辆接一辆地钻入了伏击圈。父亲一声令下,新四军机、步枪齐发,手榴弹猛掷,激战半小时,毙日军十余名,伤数十名,击毁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10余支。</h3><h3></h3><h3> 父亲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练就的游击战术,在苏南敌后发挥得淋漓尽致。官陡门位于安徽芜湖附近,驻有伪军200余人,河沟纵横,易守难攻,周围都是敌军据点,距离最近的仅8里路。父亲却说:“敌人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出奇制胜的地方。”1939年1月18日,他率二支队三团出发,且行且止,迷惑敌人,于20日晨进至官陡门以西35公里处隐蔽。傍晚三团再次出发,21日4时抵官陡门,分两路发起攻击。此时敌军尚在睡梦中,三团仅用8分钟就攻占了伪军司令部。20分钟后,部队已带着57名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弹药踏上归途。</h3><h3></h3><h3> 挺进江南敌后不到一年时间,父亲带领的部队在军事上打击了日军,政治上扩大了影响,部队也得到了发展,从1700余人迅速扩大到6000余人,作战范围南至高淳、郎溪,西南抵芜湖,东北到镇江、金坛。</h3><h3></h3><h3> </h3><h3></h3><h3>苏中反扫荡 战略大反攻</h3><h3></h3><h3> 1939年11月7日,由新四军一、二支队组成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县水西村正式成立,陈毅任指挥、父亲任副指挥。两人一个长于谋略,一个精于战术,合作堪称珠联璧合。就在江南指挥部正式成立的当夜,宝堰日军一个加强中队突然出动攻击延陵,却扑了个空。次日下午,在陈毅和父亲指挥下,王必成团在贺甲村将回撤的日军拦截包围,毙敌168人,开创了江南敌后歼敌的新纪录。</h3><h3></h3><h3>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父亲为一师师长,成为苏中战略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h3><h3></h3><h3> 1944年2月,父亲提出了“在战略相持阶段,争取有利时机,推进局部的战略反攻。”在这个具有重要军事理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新四军取得了车桥战役和南坎战役的重大胜利,标志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大转折。</h3><h3></h3><h3>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车桥战役正式发起,在父亲的指挥下,新四军首先进攻车桥日军据点,利用夜暗,从日军外围据点之间直插车桥,快速攻占日军围墙上的碉堡并迅速攻入镇内,突然袭击使日军完全陷于被动。</h3><h3></h3><h3> 经过激烈战斗,于当日中午全部歼灭了镇内的一个伪军大队。接着,新四军对日军驻守的土圩及碉堡展开攻击经一天一夜战斗,日军一个小队大部被歼,残敌固守挣扎,新四军开始对日军展开政治攻势。3月5日下午,淮阴、淮安、涟水等地日军,合伪军共700余人,乘汽车向车桥增援。在韩庄、芦家滩一带遭到新四军阻击部队的阻击,双方展开白刃战,敌军伤亡惨重,向韩庄东北突围,被切成三段,大部被歼灭。</h3><h3></h3><h3> 3月7日,车桥敌军被歼灭,少数逃走,车桥战役取得大捷,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5人,生俘24人,伪军483人,生俘168人,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h3><h3></h3><h3> 车桥战役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毛主席评价父亲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h3><h3></h3><h3> </h3><h3></h3><h3>抗日终结战 七日下高邮</h3><h3></h3><h3> 父亲在抗战中参加的最后一战是高邮战役。这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更是我党我军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h3><h3></h3><h3> 1945年12月19日,为围歼拒降的日伪军,时任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父亲决心发起高邮战役,以第8纵队攻击高邮城,以第7纵队攻击高邮以南的邵伯,以地方武装配合作战。战前,父亲亲临第8纵队,率营以上干部勘察地形,研究敌情,部署战斗,确定从高邮北门实施主要突击。19日晚到26日,高邮战役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以伤400余人,亡200余人的代价攻克坚城,歼敌5000余,其中日军1100余,缴获各种火炮61门,枪支4308支。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奇大佐被迫缴械投降。</h3><h3></h3><h3> 此战歼灭和俘虏日军之多,缴获枪炮弹药军械物资之多,在华中抗日战场上也是为数不多的。</h3><h3></h3><h3> </h3><h3></h3><h3>士兵到大将 何止百战身</h3><h3></h3><h3> 父亲在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周旋了七八年。反攻之前他基本没有跟日寇打过大规模的阵地战,别小看了游击战,打到1943年10月10日,父亲所部毙伤的日寇就有13541人。</h3><h3></h3><h3> 在苏中,父亲面对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华中派遣军第十二混成旅团和六十师团。第十二混成旅团本来是一支野战部队,但在父亲领导下的游击战术面前完全丧失了野战部队的优势,大炮等重装备被废了武功,在几年的时间里先后被父亲的部队歼灭五千多人,最后这个旅团被撤销了建制,旅团长南浦襄吉被免职调回日本。</h3><h3></h3><h3> 把几百万江浙民众发动起来共同打击外敌是父亲的最大功绩。在抗战中,父亲长年累月地在日伪的包围缝隙里游走奔波,硬生生在日伪眼皮底下、别人认为最不可能的地方建立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h3><h3></h3><h3> 在母亲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父亲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父亲“百战百胜”,父亲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h3><h3></h3><h3> 戎马一生,父亲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1984年2月5日父亲逝世后,我们在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h3><h3></h3><h3> (潘高峰 整理)</h3><h3></h3><h3> </h3><h3></h3><h3>作者介绍</h3><h3></h3><h3> 粟寒生</h3><h3></h3><h3> 粟裕大将之子,1947年出生。1968年初参加解放军,从事海上舰艇作业,曾在海军服役多年,后转业至交通部、中国远洋公司,曾任远洋公司副经理、南方远洋总公司党委书记等职。</h3> <h3>粟裕大将生前曾有遗言: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的土地上,与牺牲在那里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h3><h3></h3><h3>1984年4月25日,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由夫人楚青同志安放在水西村。昨日,相隔32年,将军夫人楚青的部分骨灰也被子女们送到了水西村,这个两人曾经一起战斗、生活过的地方。</h3><h3></h3><h3>水西村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楚青与粟裕同志在这里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爱情的果实瓜熟蒂落。</h3><h3></h3><h3>楚青,原名詹永珠,1923年生于扬州一个职员家庭,抗战爆发后,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在上海私自出走,找到皖南新四军军部,被分配到军部教导总队第八队学习,时年15岁。1939年3月,粟裕去皖南军部开会同时从教导总队挑选学员到第二支队机关去工作,粟裕见了教导总队推荐的人选楚青,并一见钟情。1939年11月,楚青在军部速记班毕业后,分配到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任速记员、机要秘书。</h3><h3></h3><h3>经过在水西村一段时间的生活、工作、学习、战斗相处,楚青对粟裕渐渐产生了感情。后来新四军挺进苏北,决战黄桥,开辟苏中,粟裕在战火中英姿焕发,使楚青内心对他极为钦佩。1941年12月26日,粟裕与楚青结婚,当时粟裕34岁,楚青18岁。</h3><h3></h3><h3>在楚青的记忆里,水西村是一个难以忘记的地方,自这里,她将青春投入到民族独立的伟大事业中;在这里,她爱情的萌动经战火洗礼更加坚定;经这里,她跟粟裕同志情感的凝结至深、至诚。正是有这样的水西情结,楚青最终在水西村和粟裕合葬在一起。</h3><h3></h3><h3>4月17日上午,粟裕和楚青同志部分骨灰合葬仪式在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举行。常州市委副书记戴源,溧阳市委书记蒋锋、市长徐华勤等人出席仪式。北京、江苏省、常州市新四军研究会代表,以及周边的学生代表和自发前来悼唁的群众等百余人参加了合葬仪式。</h3><h3></h3><h3>合葬仪式上,粟裕长子粟戎生中将代表家属宣读祭文。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内,分别举行骨灰安葬、集体默哀、敬献花圈、献花祭奠等仪式。</h3><h3>粟裕大将次子粟寒生逝世</h3><h3>时间:2018-09-07 16:38:16</h3><h3> L}5P{RGO8GG4A]GPP9]60[S_副本_副本.jpg</h3><h3></h3><h3>2018年9月6日下午4时23分,粟裕大将次子粟寒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瑞金医院不幸辞世,享年71岁。</h3><h3></h3><h3>粟寒生.jpg</h3><h3></h3><h3>粟寒生1947年出生,建国后与粟裕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父辈的教导和影响下,粟寒生继承了父辈的光荣传统,1968年初参加解放军,从事海上舰艇作业,曾在海军服役多年,后转业至交通部、中国远洋公司,曾任远洋公司副经理。</h3><h3></h3><h3>图1:1984年,粟寒生随楚青和家人一起,将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送到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天井内安葬.jpg</h3><h3></h3><h3>生前,粟寒生曾多次来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参观缅怀,对于水西村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并且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着纪念馆的发展。1984年,粟寒生随楚青和家人一起,将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送到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天井内安葬,并在司令部门前种下了四棵青松,如今青松从容挺拔、苍翠欲滴。</h3><h3></h3><h3>图2:2010年5月1日,粟寒生来到纪念馆缅怀父辈.jpg</h3><h3></h3><h3>2010年5月1日,粟寒生来到纪念馆缅怀父辈,看到了新建的史料展览馆和正在维修复原的司令部旧址时,他感到欣慰,并叮嘱说“旧址维修、复原不仅是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更是为我们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可以让我们如亲临父辈们生活、战斗的场景,体验父辈的伟绩。”</h3><h3></h3><h3>图3:2011年5月1日,粟寒生来到纪念馆参观。.jpg</h3><h3></h3><h3>图4:粟寒生为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题词_旋转.jpg</h3><h3></h3><h3>2011年5月1日,粟寒生来到纪念馆参观。他对纪念馆近年来的迅速发展表示赞赏和肯定,说道:“纪念馆变化很大,建设得越来越好,每次过来,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参观完新建的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后,随即题词: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因地制宜,选材独特,设计新颖,弘扬老一辈新四军的廉洁思想,是廉政教育的创新之举。</h3><h3></h3><h3>图5:2016年4月17日,粟寒生与家人一起,将楚青的部分骨灰送到水西,与粟裕合葬。.jpg</h3><h3></h3><h3>2016年4月17日,粟寒生与家人一起,将楚青的部分骨灰送到水西,与粟裕合葬。他表示:水西村是他父母亲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父母亲相识、相知、相爱的地方,更是他父母合葬归宿之地,有着重大的纪念意义。</h3><h3></h3><h3>听闻粟寒生去世的消息后,纪念馆第一时间向粟寒生的亲属发去了唁电表示沉痛的哀悼。粟寒生同志虽然身已逝,但他与水西村的情感永存,他对纪念馆事业的嘱咐让我们纪念馆人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铁军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懈努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溧阳推波助澜。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官网】 http://www.sxn4a.com/Cn/NewsShow.Asp?iId=1368&iClassId=5</h3> <h3>大连故事:粟裕大将之子粟寒生出生在大连</h3><h3>《党史纵横》2006年02期有这样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粟裕将军》,文中这样记载:“1946年11月20日,我的丈夫刘炎不幸病故,他在临终时对前来看望他的陈毅司令、宫乃泉部长说:‘陈模还年轻,以后有条件时希望组织上给予照顾,送医院把她的病治好……’</h3><h3></h3><h3></h3><h3>当时我已经患上了重病——瘫痪在床,丈夫的离开和临终时对我的牵挂让我心碎不已。</h3><h3></h3><h3>胶济路打通后,组织上派专人送我去大连,住进大连医院的普通病房。</h3><h3></h3><h3>可是,入院半个多月来,没有医生来看望过。</h3><h3></h3><h3>在大连工作的共产党员朱毅部长知道后,向粟裕反映了我的情况。</h3><h3></h3><h3>粟裕司令立刻指示:‘陈模住一等病房。’</h3><h3></h3><h3>后来,我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大夫为我做了细心周到的治疗。</h3><h3></h3><h3>瘫痪了近两年的我,慢慢能够坐起来、甚至可以站起来了。</h3><h3></h3><h3>当我第一次从床边走到窗前,看到窗外明媚的蓝天,盛开的花朵的时候,就会想起粟裕司令,如果不是他,我就看不到今天的一切。</h3><h3></h3><h3>出院后,粟裕司令又托人把我送到大连疗养院(笔者考证在今八七疗养院)疗养。</h3><h3></h3><h3>1947年夏,敌人对山东实施重点进攻。</h3><h3></h3><h3>华野在胶东的一部分后方人员转移到大连。</h3><h3></h3><h3>当时楚青身怀六甲,也随着一部分部队家属转移到大连,在寒风中生下了儿子。</h3><h3></h3><h3>1948年年末,楚青急于返回前方工作,不便带婴儿,就把年幼的儿子和奶妈托付给了我。</h3><h3></h3><h3>当时,我的病还没有痊愈,还需要在大连继续治疗。</h3><h3></h3><h3>济南解放后,粟裕司令把我和他的儿子小宝接到了山东,住在他家中。”</h3><h3></h3><h3>楚青在大连生下的儿子就是粟裕大将的次子粟寒生,故名思义。</h3><h3></h3><h3></h3><h3>陈模(1920年5月7日~2017年7月23日),女,1920年5月7日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38年6月参加新四军。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青岛市任教育局副局长、顾问。2017年7月23日,在青岛逝世,享年97岁。</h3><h3></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