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分类

甲骨文字

<h3>1.绿茶: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品种有: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都匀毛尖茶、雨花茶等。 2.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品种有:祁红、滇红、英红。 3.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 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南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 4.乌龙茶: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品种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丛、台湾乌龙茶。 5.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三天; 品种有: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蒙顶黄芽、湖南岳阳的北港在、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大叶青、安徽的霍山黄大茶。 6.白茶:白茶则基本上就是靠日晒制成的。 品种有: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几种。<br></h3> <h3>说起茶的分类,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六种”,但再具体往下说“哪六种”的时候,每个人的答案就不尽相同了。 涉及发酵程度、工艺、颜色、形态、地域等名词都可能出现,只是随后这些词语会如蜘蛛网一般彼此交织,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以至于似乎只有走出国门的红茶和名茶品系中最多的绿茶才能代表中国茶界的博大精深。 - 1979年,茶学家陈椽按照制作工艺的不同,将中国茶分为我们如今熟知的绿、黄、白、青、红、黑六种。 但我们除了要感谢陈椽教授为我们梳理出茶之主干外,还应看到明清时期为六大茶类的出现所提供的一切可能。 虽然诸多学者对唐宋的茶饮大盛歌功颂德,但中国茶的品类繁多却发生在明清时期。茶界流行一句话:“中国茶,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于明清。”明清的“茶发展”应该指的就是六大茶类的最终成形。 - - 茶的迷之分类:看工艺 在《长物志》中看到有关茶的论述是个偶然。这部在现代被视为空间设计的明代教科书,却在最后章节对茶大书特书:“明朝的饮茶方式与以前大为不同,但更加简便,很有自然情趣,可以说是完全体现了茶之本味。” 文震亨的这句开篇论点其实暗喻了茶之繁荣与明初的茶叶改制大为相关。明朝“废龙团,兴散茶”的做法刺激了茶农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为了生存不再墨守成规,慢慢发明了炒青、发酵、做青等制茶工艺,从而造就了红茶和乌龙茶的出现,逐渐形成我们目前熟知的六大茶类。 所以,说到底,想要掌握六大茶类的异同,只要沿着制茶工艺这条路走,应该就不会迷路。 -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茶叶本身有一种酶,茶的氧化程度取决于人们对酶的利用。因此,六大茶类又分为酶促氧化和非酶促氧化。 其实没什么玄妙,就是绿、白、青、红的氧化与否与自己的酶有关,而黑茶和黄茶则不是。 绿茶属于非氧化茶,所以绿茶的工艺中有“杀青”,就是杀死自身的活性酶,保持绿茶的鲜绿; - 白茶属于轻微氧化,所以要“萎凋”1到3天; - 乌龙属于部分氧化,所以有“作青”,让茶叶边缘氧化; 红茶作为全发酵茶,关键的步骤自然是“发酵”。 - 黑茶虽然也属于全发酵茶,但黑茶的发酵不是利用自身的酶,而是利用湿热作用下的微生物;黄茶属于部分氧化茶,但它的部分氧化与乌龙茶不同,而是有一个不到3天的“焖黄”工序。 -再仔细看《长物志》中的茶品介绍,多是岕茶、虎丘、六安、松萝、龙井……看来,当时的茶不是按地域分类就是按形态命名。更要命的是,其中提及的茶,我们现在也未必能喝到。 这倒无需伤今怀古,茶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嬗变规律,有点近乎圆周率π的魅力,都是历经数代考据整理的结果,只不过,与现代人注重有形科学相比,古人更喜欢探究其背后的无形世界。 - 在《长物志》的序中就有这样的段子: 有人问文震亨:“你们文家的居室风格已经美得无法形容了,为何你还要动笔写书,多 此一举?” 文震亨答:“不多余。我正是担心旁人的意趣技艺以后会生变,如你所说,这等闲暇小事,身外之物,后人无法知其源流,特编此书,以作防备。”看来,文震亨的担忧是有道理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