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三有座龙头山

钢七连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编辑制作:村 夫</h3></font></h3> <h3>  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座龙头山,我今天说的这座龙头山位于大连甘井子蟹子湾,与<span style="line-height: 1.8;">著名的兵工厂</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五二三厂近在咫尺。说起已消逝的五二三厂,许多外地人恐怕又是一脸茫然,说到吴运铎,上点岁数的人知道的就多了。对,吴运铎曾在该厂工作过,这咱留后边再说,还是先说龙头山。</span></h3> <h3>  龙头山<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面临海,一个山头伸向海里,从远处眺望,很像一个龙头卧于水面,龙头山由此而得名。龙头山称其为山实在勉强,海拔才63.1米。但在老甘井子这片生活和工作的人,提起龙头山还是蛮敬畏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  </h3><h3> 日殖时期及后来几十年,龙头山曾数次被当做采石场。</h3> <h3>  我想一百年前的龙头山不会是眼前这般陡峭、这般狭小,山体也不会是千疮百孔、到处开裂,挂在山头的裸岩,似乎跺跺脚就会掉下来。再说,清朝在山上建炮台,不会不修运炮的道路吧。可以肯定地说,这和几十年的采石有极大关系。</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图王云娥摄〉</p>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曾无数次远望龙头山,但从未近距离触摸过这条“龙”。 9月9日,伴着清爽的秋风,带着对龙头山的神密感,我随文保志愿者海风、逸情云上一起拜访了龙头山,此行的主要目标是找山上的清朝炮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山的西、南、北都是悬崖峭壁。问了几位当地人,他们都说山已上不去了,海风偏要亲自去看看,最终确定只有东面的山崖不太陡,</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可以试着攀登。 〈本</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高松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冷森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冷森摄</p>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山的东头,有一片矿渣铺就的开阔地。过了开阔地就到了涯边。</span><br></h3> <h3>  想要登到山顶,不但要攀登山岩,还要面对满眼的荆棘。我俩劝王云娥〈逸情云上〉就别上了,可小王不服气地说,你们能上我就能上。</h3> <h3>山上遍布低矮的树丛,密不透风。</h3> <h3>  山上没有路径,得双手拨开草丛树枝小心翼翼地走。山上小枣树很多,枝上的小刺可把穿短裤在前边探路的海风双腿折磨惨了😢。</h3> <p class="ql-block">  摸索着前行,只为了心中的炮台。</p> <h3>  海风肚里装了许多典故。</h3><h3> 早些年,考古学家发现龙头山是老甘井子青铜时期的遗址,有3000多年历史了。据说<span style="line-height: 1.8;">距今3000年前的牡蛎壳还嵌在岩石上;</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残垣断壁下,深埋着青铜时期先民的文明,红烧土随处可见,贝丘遗迹也已确认和发现。总之,这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有非常高的历史考古价值。</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 &nbsp;红烧土、贝丘是啥?</h3><h3> 红烧土是由古时人类最豪华的住宅——红烧土房倒塌后堆积形成的。当时的人类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成红色。<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 贝丘,古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又称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图为文保志愿者海风在龙头山考古〉<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站在山上看海,视野更开阔。龙头山东邻黄海,北接泉水湾,南有梭鱼湾,座山拥海,不可多得,是老甘井子人十分认可的风水宝地。龙头山下,是大连少有的细沙海湾,是夏天理想的游泳、休闲的好地方,而且物产丰富,被人们称作蟹子湾。</span></h3> <h3>远眺三山岛</h3> <h3>到蟹子湾赶小海的人很多</h3> <h3>开发区映入眼帘</h3> <h3>新船厂一水之隔</h3> <h3>龙头山看炼厂</h3><h3>远近高低各不同</h3> <h3> 据说大连湾炮台建成后,<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李鸿章曾经登上此山,并下令修建了一道从龙头山至黄山的防御墙,只是这道墙和山上的炮台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龙头山炮台修筑时,采用了雕刻花纹的石块石板前几年还能看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图为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高松摄〉</span></h3><h3><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本图为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高松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本图为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高松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 山上还有清军修筑的掩体,这是海风几年前拍的照片。</h3> <h3>  从山东逃荒到此的先民开荒,修筑了2米多高的石墙。〈本图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高松摄〉</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本图为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高松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有人看了照片揣测说,这道墙是当年修炮台时留下的,这个我可不信。〈本图为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高松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3> 在山顶草丛里,我们发现了工事模样的凹地,边上也垒有石头围墙,能是炮台护炮墙?</h3> <h3>  藏在树丛里的石墙</h3> <h3>  这是在山下发现带有钢筋的水泥块,什么来历?莫非……</h3> <h3> 海风在山上发现的这块石头有点意思</h3> <h3>  加工打凿的痕迹十分明显,海风说这块石头极有可能是用在炮台上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龙头山航拍</b></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font color="#010101">向航拍者石化矿区冷森致谢</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 <h3> 海风兴奋地说👌,从航拍图里看到了当年李鸿章下令修建的长墙残迹〈龙头山~黄山,史书记载“李鸿章墙”长约800丈,合计2666米〉,而小王和我认为也有可能是农民修的梯田。海风反驳说,谁会在满是石头的山上修梯田。小王则说她婆婆👵就是那样勤快的人👏。再说了,在山上修梯田在中国农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h3><h3> 他们谁说的有理呢?</h3> <p class="ql-block">海风想择日再登龙头山寻古,有约的吗?</p> <h3>  在山脚下的海边,不知何人何时安置了一座石雕,造型是一条望海的龙。估计是今人所为,意在祈祷龙王护佑一方平安吧。</h3> <h3>  归途路上再睹炼厂芳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中共建立的首个最大的现代化兵工厂</b></font></h1>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似乎不说五二三厂,就无法说清楚龙头山。上小学就知道五二三厂是造大炮弹的兵工厂;曾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的炮弹主产地。名将粟裕说过,解放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华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造的大炮弹。</span></h3> <h3>  1945年末,八路军、新四军10万大军先于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时值冬季,军队没有冬衣,更缺少弹药补给。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肖劲光先后两次亲自到大连调查,并认为“大连建立军火生产的条件非常好”,于是向中央提出了在大连建立兵工厂的建议。 1946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签发了中央军委发给黎玉、张鼎丞、薄一波、邓子恢、聂荣臻等人的电文:“……该地较有保障的制造枪弹,你们可派干部携带一部分资金前去该地开办兵工厂及生产医院设备作为营业生意,除自用外,各解放区可向其订货,随时也可偷运。如何办理,由你们自定。” 一条火轮船内,乘坐着由中央、华东军区派往大连的军工干部。在汹涌咆哮的波涛中, 火轮船顽强地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带着他们驶向一个崭新的战场。朱毅、吴屏周、吴运铎就是其中的几位。<br></h3> <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47年7月1日,苏军同意将满洲化学、大华炼钢、进和实业、金属制品、制罐及满洲曹达等6家工厂移交中共方面。同时中共方面在大连市甘井子老龙山下,以日本遗留的木材加工厂和零件修理厂为基础,投资改建的引信厂、弹药厂等也陆续建成。这批新旧工厂共同组建为一个规模庞大的联合企业,对外用民办企业的名义,称“大连建新公司”。</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共历史上第一个最大的现代化军工联合企业就这样诞生了</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当时公司总经理由华东局派来的朱毅担任;副经理由晋察冀中央局派来的江泽民担任;公司经费主要由华东局提供。</span></h3><h3> 甘井子老龙山下的裕华工厂和宏昌工厂是建新公司成立时改建的两个直属工厂。裕华工厂主要承担炮弹总装任务;宏昌工厂主要 承担引信的研制生产任务。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厂合并为八一工厂。建国后改称国营523厂。〈图片为日殖时期的事务所,解放后一度作为厂保卫科/摘自网上,原文作者:旅顺口〉<br></h3> <h3>  曾经的炮弹引信车间</h3> <h3>  当年造炮弹用过的车床</h3> <h3>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被称作“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和工友们就是在龙头山下实验炮弹支持解放战争。</span><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时任厂长的吴屏周与吴运铎在此山下进行弹体爆破试验时发生意外爆炸。吴运铎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中,吴屏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span></h3> <h3>  1917年1月17日,吴运铎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一个小职员的家庭。虽然家庭贫穷,但望子成龙的父亲仍节衣缩食,坚持把孩子们送去读书。 1923年,吴运铎6岁时进入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参加儿童团并担任宣传员。由于煤矿上有许多机器设备,吴运铎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浓厚的兴趣,打风房中空气压缩机巨大的飞轮让他认识到机械的力量,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管机器的工人。 1931年,吴运铎随家人迁到湖北黄石,进煤矿当学徒。为了弄清机器工作原理,吴运铎在繁重劳动的间隙,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书房”兼“实验室”,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用省吃俭用的钱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煤矿举办抗战讲座,吴运铎天天去听课,家中也成了工人集会场所。他还参加党的《新华日报》发行站的工作,每天下班后便把报纸贴出去。矿主报告警察要捉拿他,吴运铎毅然参加新四军。 1939年5月,吴运铎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派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农舍里开始了军工生涯。在10年的战争中,吴运铎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后又渡海到东北的大连。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吴运铎带着7个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子弹60万发。为了研发枪弹,他四次负重伤,浑身上下有200多处炸伤,4根手指被炸断,左眼被炸瞎,一条腿被炸断,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9年12月,组织送吴运铎到苏联去诊治眼睛。在莫斯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听到了吴运铎的英雄事迹,特地到医院看望他。苏联医生为这位“中国保尔”悉心治疗,吴运铎的部分视力得到恢复。 1950年,吴运铎参加俄罗斯莫斯科五一节观礼,苏联在莫斯科高尔基路14号建立了“中国的保尔”纪念室。回国后曾任湖南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局重工业部兵工局副局长。 1951年10月,吴运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并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典礼。 1952年,吴运铎出版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印刷了七百多万册,被译成俄文、乌克兰文、蒙古文、朝鲜文、日文、英文。  1953年至1955年,吴运铎赴苏联学习两年,回国后,担任重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所长,1963年任五机部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文革期间,吴运铎受到残酷迫害,大会斗、小会批、游街、抄家、蹲牛棚、下放劳动<span style="line-height: 1.8;">,被污为苏修特务,最大的罪名是“写书反党”,使其在精神上受到折磨、肉体上受到摧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战争时期留下的伤残和痼疾,“文化大革命”之后吴运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长期住院治疗。</span></h3><h3> 1978年,在全国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吴运铎当选为执行委员。后任五机部科学院副院长。1991年5月2日,吴运铎因肺心病复发抢救无效,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吴运铎是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br></h3> <h3>  每年清明,都有少年儿童来五二三厂烈士墓祭扫。现在全国建有多处吴云铎纪念馆或纪念室。</h3> <h3>  咸莉回忆:我的红领巾时代每年清明节都要随海燕二小少先队穿白挽霞子戴红领巾,敲着队鼓排队,从现在的石油文化宫(原海燕二小校址)徒步到五二三厂祭扫烈士墓,听老工人讲当年英雄人物的事迹,之后在烈士墓前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再徒步返校。每次经过这种革命历史教育,真感觉是一次生命的洗礼,无比崇拜吴运铎等老前辈,他们为解放全中国制造炮弹的英雄形象刻在我的脑子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仍然记忆犹新!<br></h3> <h3>  图为大连石化关心下一代协会的老同志与社区少先队员在五二三烈士陵园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徐履廉供图〉</h3> <h3>  空寂的厂房,无言的丰碑。</h3> <h3>  回不去的老厂,难忘的乡愁。</h3> <h3>  曾经的辉煌,难掩今日的惆怅。</h3> 走近五二三职工住宅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六七十年代。每次看到这些老屋,心中总会荡起一股暖流,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些年,这儿成了影视选景的好地方。<div><h3>  〈五二三厂的部分图片来自网上〉</h3><h3><br></h3></div> <h3>  五二三厂几经改制但还是谢幕了,我们是那样的不舍。他留给甘井子和这座城市,留给共和国太多的回忆。回程路上,小王说有几年进五二三厂不容易,要政审合格才行。</h3><h3> 照片是建设中的华能大连第二热电厂。该项目位于甘井子街道原五二三厂厂区北侧及东侧龙头山区域,占地面积33.2公顷,总投资约48亿元。该项目于2015年7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为原五二三厂区域及甘井子、椒金山、中华路、泉水等区域提供热源。据说能彻底解决甘井子北部老城区供热供暖和环境污染问题。<br></h3> <h3>  人们对五二三,对龙头山,对这片海有很深的感情。一位网名”小尾巴有豹纹”的朋友在博客中这样写道:</h3><h3> 我是原国营大连523厂一名子弟,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人,我谈一下对龙头山区域开发的一点想法吧。</h3><h3> 也许很多大连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不太了解这个工厂,这片区域。但是作为一个从小成长在这里最后走出去的年轻人,这片土地对我们来说却有很深的感情,前段时间回家探望老人,看到到处堆放的土建垃圾,满目疮痍的工厂,杂草丛生的海岸,心痛至极。<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就是这样有着历史文化传承的地方,而今却遭到人为的破坏。大连本就是个文化遗迹缺少的城市,而文化遗迹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一座城市的魂,也是人们的精神财富,一旦破坏,永不再现。</span><br></h3><h3> 静静站立在这里的龙雕,望着大连海岸的进出口,守望着这个有着历史文化底蕴、风景优美的大连市的风水宝地。</h3><h3> 作为五二三厂的子弟,看着此情此景,真的忍不住流泪,留恋那段前人的峥嵘岁月,留恋这里曾经的辉煌。不变的是对这里深深的爱,对故土的深情和对这个城市的深爱,五二三厂已经被夷为平地了,真的不想让这片海也成为永远的回忆。<br></h3> <h3>  他接着写到: 看着海边杂草丛生中默默矗立的龙头山介绍牌匾和望向大海的龙之雕塑,让人心酸。在我们大连市像这样有着优美景色和历史文化的地方有几处?然而这里却被破坏了,被遗忘了。如果能好好规划治理一下这片沉睡的土地,无论是商业开发还是作为一个自然公园,相比星海、付家庄、老虎滩,有过之而无不及。<br></h3> <h3>  80后都有这样的情怀令人鼓舞。市民的企盼,特别是老甘井子人的愿望,我们的政府,热爱故土的商人,一定也听到了。电厂上马与龙头山公园建设并不矛盾,只要用心就一定会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本图马谊东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那片海滩,我心里永远的“风平浪静”</b></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摘自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7-07-24 新商报</span>  </h3><h3> 儿时的夏天是那么美好。我们几个般大般小的孩子跟家长要一毛钱、两毛钱就可以去五二三厂的海滩玩了。   那时从甘井子坐七路公共汽车到终点五二三厂,票价是一毛五分钱,但我们不舍得花这笔钱。无论爸是厂长,还是妈是工程师,大家都是在家里带上午饭,起个大早,由大连十一中山后的那条小道走到海茂村;下了山坡就来到大马路上,顺着七路公共汽车路线再走上一站地,就到了五二三厂的海滩了。   那个海滩的浅海区是个天然的“游泳池”,几块长长的礁石呈半圆形围拢起来,无论海上的浪有多大,这个“游泳池”里总是风平浪静。   退潮时游泳池里的水就少得可怜了,不过此时礁石上的海蛎子可是大自然呈上的一道美味大餐,尤其是就着饼子一起吃,甭提多鲜了!虽然那时没有雪糕、饮料,但有三分钱一根的冰棍,有一毛钱一瓶的橘子汽水。这些东西在我们眼里,可比现在的花样小吃要好吃不知多少倍!还有海里刚刚打捞上来的海红,煮好了两毛钱一碗,那味道鲜的,用一句老话叫做“不扯着耳朵吃就掀(鲜)掉地下去了”。   这些年,去过的漂亮海滩多了,吃的海参鲍鱼也多了,但是在内心里最美的海滩还是五二三厂那一片,最美的海鲜还是退潮时礁石上抠下来的海蛎子和现捞现煮的海红。〈本图宝钢摄〉</h3> <h3>〈本图小散摄〉</h3> <h3>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是一方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历史人文故事的地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一个可以孕育文化、承载文化、传承文化的场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将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改造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亲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游憩的公园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望城市,希望我们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要辜负了这么好的地方。👏👏👏</span></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b04fbb"><b> 再见,龙头山</b></font></h1><h3><font color="#b04fbb"><b></b></font></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cobqaa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山中村有座炮台山</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dg9g0mw?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印记:山中村往事</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bg583i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在迎接亲王的日子里</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i82yno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滴滴汗水铸新区〈上篇〉</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jof15l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去”贝加尔”看湖</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hijase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印记:山中村往事〈五〉</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