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5年3月中旬,本人搭飞机飞抵西安探亲。</h3><h3> 几天后又坐火车到延安玩了两天。<br></h3> <h3> 本人到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参观旅游,在朱德和周恩来旧居的会客室里,看到了陈列着一条伤痕累累的毛毯。 <br></h3> <h3>
这条短短几年间三易其主、破旧而打满补丁的毛毯,既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纯真而崇高的友谊,又承载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伟大精神。
一条红色毛毯,看起来极为普通,但它饱经着风霜,凝结着朱德和周恩来这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友情和对中国革命的赤胆忠心,真实地记录着周恩来的一段扣人心弦的惊险故事。
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全权代表,到西安和平解决事变。这期间,周恩来经常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往返于延安、西安之间,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着艰苦的工作。朱德看到周恩来很辛苦,带着行李赶路,行进在交通不好的崎岖山路上,吃苦受累,不带行李,陕北的冬天朔风凛冽,千里冰封,没行李御寒怎么受得了?朱德便把自己唯一的一条轻便的毛毯转赠给周恩来,给他作御寒之用,并表示对他的敬意。
为什么说转赠呢?原来,这条毛毯也是别人赠给朱德的。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万多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下,响应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号召,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了红军。这支部队后来编为红五军团。宁都起义这一英勇壮举,震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庆祝宁都起义胜利时,董振堂把这条毛毯赠给朱德作纪念。朱德带着它,指挥粉碎蒋介石反动派的“围剿”;带着它,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带着它,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董振堂率部起义后,忠于人民革命事业,英勇作战,长征后在甘肃高台镇战斗中壮烈牺牲。
朱德很珍惜革命烈士留下的遗物,现在把它赠给了周恩来。<br></h3> <h3>三位将军:</h3> <h3> 1937年5月的一天清晨,周恩来又一次离开延安,前往西安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周恩来和随行人员乘坐一辆卡车,和他同行的有副参谋长张云逸,秘书陈友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中央警卫团派来护送的两个班战士。周恩来同前来送行的人们握手告别,登上大卡车,坐在驾驶室司机身旁。其他人都坐在车厢里,车厢里还装着周恩来简便的行李,其中就有朱德赠送的那条毛毯。卡车迅速发动后,隆隆地离开延安,沿着黄土公路向西安驶去。</h3><h3> 上午8时左右,卡车行驶到距延安六七十华里的甘泉县境内的劳山脚下。劳山是黄龙山脉的支脉,满山都是密密麻麻的大树。山虽不高,但显得阴沉险恶。山风呼啸,黄沙漫天。汽车沿着林间山路缓缓地爬行,穿过一片密林,刚刚行驶到两山之间的一块平地,正准备向对面的山上驶去,突然响起一阵激烈的枪声,震荡着山谷和森林。
开枪的敌人离卡车只有二十多米远,而且是用三面交叉的火力向卡车猛烈射击。情况十分突然、紧急、危险。车厢里的红军战士们立即开火,向敌人还击。但不幸的是,一交火,红军司机的左腿就负伤了,只得把汽车靠路旁停下来。周恩来十分沉着、机智,他急速地推开车门,抱起负伤的司机,纵身跳出驾驶室,以车门和轮胎作掩护,边持枪射击,边观察敌情和地形。
原来这是一股国民党的政治土匪武装,约有二百多人,为首的是一名少将旅级军官。他们预先探准了周恩来去西安的日期和路线,选择劳山作为伏击点。他们在南面通往甘泉方向,埋伏了一个排的兵力:在东面公路同劳山衔接的山沟里,埋伏了全部手枪队。他们还侦察到离他们的伏击点不远的山上,有红军中央警卫团的一个通信班。于是他们预先割断了这个通信班与甘泉红军联系的电话线,但他们没有发现在崖下还有一条电话线,这是山上通信班直接通往延安总参谋部的电话线。
与周恩来抱司机跳下车的同时,车厢里的张云逸果断地发出命令:“陈参谋和手枪班,下车保护副主席!步枪班,跟我迎击敌人!”陈参谋和手枪班的战士们纷纷跳下车,保护周恩来。张云逸跳下车,发现三个方向都有敌人。其中前方山包后面的敌人距离最近,威胁最大,便一挥手喊道:“步枪班,跟我上!”张云逸带领11名战士,一个猛冲向前面压了过去。小山包后面的一个排敌人,抵挡不住这个突然而勇猛的冲击,转身就跑。但他们很快就发觉红军只有十几个人,于是又反扑过来。经过一阵激烈的战斗,虽然毙伤不少敌人,可是红军这边却只剩下张云逸和四个战士了。他们依托地形,英勇地抵挡了一阵,终因寡不敌众,边打边退,把敌人吸引到离伏击点较远的另一座大山里。
张云逸和四名战士吸引走了一股敌人,可周恩来这边还有不少敌人。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秘书陈友才刚要跳下汽车,便被敌人打伤了腿,下不了车,就在车厢里还击敌人。因他高居车厢内还击敌人,敌人清楚地看到他头戴礼帽,身穿西装,系着领带,脚穿长筒马靴。看到这身装束,敌人误以为他就是周恩来,集中火力向他射击。趁这个空隙,两名警卫员掩护周恩来离开汽车,撤下公路。但没撤出多远,两名警卫员一亡一伤。敌众我寡,情况万分危急。敌人占据有利地势,凭借着山头工事,居高临下猛烈地射击,使用的又是步枪和机枪;而红军只能以携带的驳壳枪进行还击,从各方面看均处于劣势,因此伤亡很大。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周恩来当机立断,带领剩下的几名红军战士,突然向敌人一阵密集的射击,旋即迅速地边打边向密林深处撤退,趁势摆脱了敌人的围击,驻守在山上的红军通信班,刚一听到枪声,马上给甘泉我驻军打电话报告,可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知道是电话线被切断了。他们随即通过另一条线路,把情况直接报告了延安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刘伯承接到报告,急忙安排人给三十里铺的驻军打电话,命令他们立即派出部队前往劳山;接着又命令中央警卫团的百余名干部战士集中起来,把集中饲养的中央首长们的军马统统牵来骑上增援劳山。警卫团团长刚要带队出发,忽然看见毛泽东急匆匆地走来,招呼着,急促而忧虑地说:“什么也不要顾虑,无论如何要把副主席接回来!”说着便挥手示意赶紧出发。一队人马匆忙上路。
这时候,周恩来已经脱险,在几名战士保卫下,沿着一条小山沟,步行十几里山路,安全抵达三十里铺。这就是周恩来劳山遇险惊心动魄的一幕。
驻在三十里铺的红军部队,接到延安总参谋部的电话命令,当即派出骑兵部队赶往劳山。因进军路线不同,他们在途中没有遇见周恩来等人,赶到出事现场时,敌人已经逃跑,地下横七竖八地躺着红军战士的遗体,还有那辆被打毁了的汽车。
原来,周恩来和几名战士突围脱险后,山上的敌人打了一阵,见红军的抵抗越来越弱了,便蜂拥着冲到停车的地方,这时陈友才身中数弹已经壮烈牺牲。敌人从他的衣袋捜出了周恩来的名片,便确信他就是周恩来,又凶残地用剌刀在他身上捅了好几刀,并在卡车上乱翻乱砸一阵,把周恩来的行李也扎了好几刺刀,那条毛毯也被刺了好几个窟窿。</h3><h3> 他们害怕红军增援部队赶来,折腾一阵便仓皇逃跑了。<br></h3><h3> 劳山遇险的第三天上午,在延安召开了迫悼大会,深切追悼陈友才等在劳山遇难的红军干部战士。周恩来为这些殉难的烈士们感到十分难过,他在陈友才同志的灵台前,行了一个军礼。
几天后,周恩来又乘一辆卡车赴西安,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奔波。
临行前他把从劳山抢回来的那条被刺了几个窟窿的毛毯留给了朱德总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总司令带着这条毯子奔赴抗日前线。
后来在太行山上的下河村的火炕上,毛毯又被烧了一个大窟窿,康克清把它千针万线地补好后,再让朱老总用。
朱德带着它经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一直使用到全国解放,最后把它捐给了博物馆收藏。<br></h3> <h3> 劳山脱险之后,周恩来与张云逸(左)和孔石泉(右)在西安西五路北新街七贤庄1号的八路军办事处合影。</h3><h3> 周恩来亲笔在照片背面写下“崂山遇险,仅存四人”8个字,将照片放到贴身衣袋中随身携带,直到生命的最后:<br></h3> <h3>朱德与他的四位贵人的奇遇:</h3> <h3>少年朱德</h3> <h3>青年时期</h3><h3> 小学体育老师</h3> <h3> 朱德遇到第一个贵人是李根源:</h3><h3> 1964*6*1朱德与李根源校长在一起交谈。</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校长李根源才30岁!后来李从政曾经当过民国政府总理。解放后,政协委员。</h3><h3> 23岁的朱德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因冒充云南人入学而面临开除。校长李根源得知他为报考赶路70昼夜,且成绩优秀,便说,这个青年很有培养前途,籍贯错了改回来就是。后来,朱德顶撞了队长顾品珍,李根源对气冲冲的顾品珍说,我们就是要培养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而不是唯唯诺诺的学生。<br></h3> <h3> 朱德遇到第二个贵人是护国将军蔡鄂:</h3><h3>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在中央党校上“大课”,说: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参加共产党以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在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以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br></h3><h3> 1911年,朱德25岁,蔡29岁。</h3><h3> 他是蔡鄂的学生和护卫队长。<br></h3><h3> 蔡鄂到日本治病前曾经密嘱朱德说:“现在军界没有优秀的帅才,各路军阀势必各自为政,战乱难休;但民国没有优秀的总统,又势必早晚为列强所瓜分;你要做帅才,更要留心寻找一位明主,大力辅佐之,使之天下早日平定,共敌外侮……” 朱德流着泪听了这番话,默默记在心中,此后一直努力做帅才,直到1927年,才在井冈山遇到毛泽东。</h3><h3><br></h3><h3> “飞将军”蔡鄂:李宗仁说,蔡总办骑马,可不是翻鞍上马,而是从马后起跑,以跳木马的方式,纵身飞跃,骑上马背啊!洒脱!<br></h3> <h3>上云南昆明讲武堂<br></h3> <h3>护国战争</h3> <h3> 前排左二为朱德,左四为范石生(1918年摄于四川泸州):<br></h3> <h3>左:朱德与孙炳文</h3><h3> 孙指导朱上正道</h3> <h3>1922年朱德有幸结识第三个贵人周恩来:</h3> <h3> 当时,朱德36岁 周恩来24岁,相差一轮,都是属狗。</h3><h3> 周恩来领着朱德步入革命队伍。</h3> <h3>1922年周恩来在巴黎的工作地留影</h3> <h3> 1923年朱德到德国留学:</h3> <h3>1924年朱德在法国。</h3> <h3>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中将:</h3> <h3>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州举行了婚礼。从此,两人携手走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成为近现代史上最让人敬重的夫妻。</h3> <h3> 在我国老一辈的开国领导人中,周恩来与朱德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从相识、相交到相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h3><h3> 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在至今仍按原样保存的周恩来卧室里,我们见到的只有简单的家具和床上普通的铺盖,没有什么摆设,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在周恩来卧室西侧的一张小圆桌上,端端正正摆放着一帧朱德戴着老花镜正在看文件的照片,照片前还铺着一条花毛巾,很像接待国宾时铺下的红地毯。由此可见周恩来在世时对朱德的敬仰和热爱。</h3><h3> 朱德的女儿朱敏曾动情地说过:“几十年内,周伯伯与父亲休戚与共。他们互相尊重,政治上互相鼓励,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互相关怀。”----这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对两位老革命家之间友情的高度评价。<br></h3> <h3>1927年朱德参加南昌八一武装起义</h3><h3> 当时朱德并不是起义领导者,但是,他后来和陈毅一起力挽狂澜,把失败后的散兵游勇组织起来,投奔井冈山,与毛泽东一起打天下,变成红军总司令。</h3> <h3> 1928年春朱德又遇到了第四个贵人</h3><h3>毛泽东,也是最重要和关键的贵人:
当时,朱德41岁,毛泽东36岁。
他由衷地敬佩毛泽东,他说:“我一生跟过三个领袖,一个蔡锷,一个孙中山,一个毛主席。毛主席是我跟随过的领袖中最好的一个领袖。” </h3><h3> 而朱德谈起他跟毛泽东的关系,也说:“人家都说朱毛红军,朱离不开毛,朱离开了毛过不了冬。”
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他跟朱德的关系:“他(朱德)是猪,我是猪身上的毛。没有朱(猪),哪有毛啊!”</h3><h3>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率领由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组成的工农革命军,与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组成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井冈山会师。
此次胜利会师,使朱德与毛泽东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从此,朱毛红军成了中国革命的象征,“朱毛”成为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h3><h3> 在20多年的革命和战争中,两人携手合作,领导中共的军队,成功打出了红色江山。
战争年代每当开会,二人相片并列挂在主席台上方。<br></h3><h3> </h3> <h3>井冈山时期朱德用过的手枪,望远镜,怀表</h3> <h3>井冈山时期的朱德</h3> <h3>经过长征,朱德到达延安:<br></h3> <h3>1935年10月经过长征,周恩来到达延安:<br></h3> <h3>朱德在延安与战士们打排球</h3> <h3>周恩来在延安窑洞前留影:</h3><h3><br></h3> <h3>1937年:</h3> <h3> 1938年</h3> <h3> 1938年延安边区学生集会上</h3><h3>毛朱像同时出现:</h3> <h3>1938年:</h3> <h3>1938年:</h3> <h3>1938年:中共中共主要领导人在延安合影。前排左起:康生、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项英、王明;后排左起:陈云、博古、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h3> <h3>1938初在延安:</h3> <h3>1942</h3> <h3>1944</h3> <h3> 七大会场主席台悬挂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相片:</h3> <h3> 1945年在七大会议上的毛朱:</h3> <h3> 1945七大会议:</h3> <h3> 1945年毛朱周三人在七大会议主席台:</h3> <h3>新中国,</h3><h3> 实际上就是这三个人抱团合作的最大成果!</h3><h3>194611*19,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h3><h3> </h3> <h3> 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办事处:</h3> <h3> 1946年周恩来在南京办事处:</h3> <h3> 1948年大决战时期,</h3><h3> 毛周在河北西柏坡商议军事:</h3> <h3> 毛朱并列:</h3> <h3> 毛朱并列:</h3> <h3>开国大典</h3><h3> 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和朱德出席盛典!</h3> <h3>周恩来出席开国大典
<br></h3> <h3>周恩来实际上庆典的组织者。<br></h3><h3> 1949</h3> <h3>朱德参加开国大典!</h3> <h3>朱德总司令检阅三军</h3> <h3>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开国大典上:</h3> <h3>1950</h3> <h3>1950在政协会议期间</h3> <h3>1953年</h3> <h3>1954年</h3> <h3> 朱德总司令跟着毛泽东打天下,大功告成,事业达到顶峰时期,1955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政府授他第一元帅:<br></h3> <h3> 朱德激动地从毛泽东手里接过元帅军衔和证书:</h3> <h3>元帅</h3> <h3>朱德左边是夫人康克青,右后是女儿朱敏</h3> <h3>1955年4月周恩来在印尼万隆会议</h3> <h3>1955</h3> <h3>1956年6月在怀仁堂</h3> <h3> 1958年,又是朱德的扁担:</h3> <h3> 1959:</h3> <h3>1959年9月观看全国首届运动会</h3> <h3>1959</h3> <h3>1959年2月全国人代会</h3> <h3>1960</h3> <h3> 1962初,周恩来对毛泽东心领神会的</h3><h3>交谈:</h3><h3> <br></h3> <h3>1962</h3> <h3>周恩来办公室墙上悬挂毛主席画像。</h3> <h3>周恩来在玩拍摄</h3> <h3> 1966*11*3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小将们。</h3> <h3> 1972年周恩来最得意的外交风采,与美国总统谈判。</h3> <h3> 这幅周总理晚年时期的经典照片,出自意大利《时代》周刊摄影记者焦尔焦·洛蒂之手,拍摄于1973年1月。<br></h3><h3> 邓颖超说周恩来本人特别喜欢这张相片。</h3> <h3>总理与毛主席的最后一次握手
1974年5月29日,周总理陪同毛主席在毛主席的书房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后与毛主席握手告别.三天后,周总理住进了医院,从此二人再没有共同出现在镜头前.多珍贵的镜头啊!
</h3> 一代英豪!<br><h3> 1975年朱德委员长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h3> <h3> 最后一次公开国事活动:</h3> <h3>后记:</h3><h3> 有部分相片从网上下载的,感谢网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