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写这篇文字算是给我老师的游记做个花絮吧!山上有美景,山中有故事。在山里一直想对老师说回去一定要写出来,没敢。</h3><h3> 首先在这里对此行户外活动帮助我们的各路驴友表示感谢,尤其是天津静海的云弈飘户外。感谢!‘’天下驴友是一家!‘’当时我们表示感谢时听到的就是这么一句话。</h3><h3><br></h3><h3><br></h3><h3> 秋高,气爽,云淡。在沈家庵村桥上的拒马河,流水潺潺。小时侯从肖复兴的小说中知道了北京,也知道了拒马河、十渡。</h3> <h3> 先介绍一下三皇庙、沈珍珠庵。三皇庙建在三皇山半山腰峭壁上,是春秋旧中国年间为供奉天、地、人三皇,现在每年仍有数万人登三皇山、观三皇庙。文革时期,庙中的部分建筑被损坏,但玉皇庙洞,朝阳洞仍保存完好。沈珍珠庵是唐代沈珍珠出家的地方,电视剧《沈珍珠传奇》最后说:沈珍珠落幽州范阳,沿拒马河而上,在此出家是沈家庵村名的由来。
山顶有一个水槽,纯净的大自然之水,每个来此的人都会装一瓶水带回家。这里的人们对这瓶水都是很神圣的对待,认为这是万物的赐予。<br></h3> <h3> 此一路大队伍有三支,加上公交车过来的驴友,有二百人之众。</h3> <h3> 友队</h3> <h3> 此植被在茶山小五台常见,一直没深究什么名字。</h3> <h3> 我从此处没随大队走,从另一条路抄近到了庵庙</h3> <h3> 太行山这种洞随处可见,有很多变成羊或放羊人避雨好去处了。</h3> <h3> 传说的沈珍珠庵。上面好像是三清塑像,后来重建的,没了那许讲究。</h3> <h3> 这就是取水的小池,队友从青苔上接的滴水,试喝。我没敢喝,怕青苔长期暴露空气中,加上肚腑不给力。</h3> <h3> 删了很多图,为了后面播救护队友的小事。留下此狗尾草,是我感觉它非常的野性。</h3> <h3> 回望山中修练的山洞。</h3> <h3> 此地是打尖地,就是吃饭。</h3> <h3> 在此向下望有一种想飞的感觉。曾幻想有个滑翔伞就好了。</h3> <h3> 回望队友,由此开始路就有所下降了。</h3> <h3> 我们边走边停等着后队,一部分人着急有的都下坡了。这时对讲机传来收队笑面人生声音:所有人停止前进,后面有人脚崴了!因为登山崴脚比较正常,体力不支,不科学登山,没小心看路,都可能崴脚。当时我认为崴脚队友休息一会,活动活动应该没事!也就是此图我们在原地没动的原因。几分钟后,沟通情况,我还一直以为是。我们几个人找刀砍树枝想做固定脚踝支架。后来收队又要求提供速效救心丸后,我们几个附近的队友迅速返回出事地点。通过对讲联系李军让他把砍下的树枝抱过来,让队友收集绷带,药品迅速向事发地聚集。我们查看队友受伤情况,商量怎么处理时,友队静海云弈飘户外正好路过,马上停下来,领队用专业护板做了支撑并包扎。感谢!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怎么走,如何走?</h3> <h3> 兰领队的英明就是处事的果断:继续前行,背他下山,十几人轮换。一个队伍的强大就是对于领队指令的无条件服从和执行。后望背队友下来的高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精诚团结,金石开。</h3> <h3> 一路说笑,一路背</h3> <h3> 每当有人问还有多远能走出去?快了,就有两公里了,走了漫长的两公里,又是更漫长的两公里。</h3> <h3> 下坡前面有人给减速,坡起前后加助力,每人二十几米,一路高歌,一路前行,一路超越。救助行动在逦迤的山中传递。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在练习重装。</h3> <h3> 当然也得摔跤了,可怕的是一次头正好磕石头上,咳。还好有惊无险,回想起来,感觉是我们的操作非常不专业,添加了危险性,后怕。时间,阳光不等,为了抢时间想不了那么多了。这帮傻小子们都抢着背,你争我抢的也浪费了三十分钟吧😊,但这绝对没影响行进速度,感觉还好有负重,要不然会飞起来。</h3> <h3> 借用几张照片,没照片不代表你没有背过队友,大山给你了记录,留下了你的温情。</h3> <h3> 这样一件小事,任何一队户外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这么做!让我触动的是我们队友对于指令的无条件尊从和执行!从领队发出指令起,我们听到的是:我来背,我来,我先来!</h3> <h3> 6点上车,要回家喽</h3> <h3> 流水帐式记录一下吧,n年之后做个怀念。总感觉后面应该赞👍美点什么,最好能做诗一首,但腹中无文空肚鸣。扶危救困山中行,生在中国新社会,领略风景身安宁。最后附上此次出行人名单,向你们致敬!感谢!</h3><h3> 今天是教师节,祝老师们节日快乐!</h3><h3> </h3> <h3> 前两天惊闻抚宁背牛顶事件,向失事的山友告慰:愿那位老哥哥在天堂安好!</h3><h3> 借用图片语:山路危险,且行且珍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