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早晨六点左右上高速,奔迁西河流口,原计划刘家口河流口穿越,临时改成河流口刘家口穿越。</h3> <h3>河流口关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城南 38公里。古时为军事要塞。河流口关不大,是冷口关的前哨关口。如果蒙古游牧骑兵欲进犯冷口,必经河流口关。据《永平府志》载:“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蒙古把都几入犯陷河流口,寻引即去此关,距古边城5里,南北山凡三重雄伟不足,而各相环抱,中宽十余丈,路狭仅通马,其西为堡即河南营。防冷口者必防河流以易出入冷口也。”(卷四十二《建置志》十一“关隘”)。<br></h3> <h3>距离,说远,不远,很快抵达迁西,山脉,长城,用它们最柔美的姿容欢迎我的到来。9点,47名队友整装出发,上来就是一个拔高,直抵长城。</h3> <h3>小迷灵,给队伍带来年轻的气息。</h3> <h3>最原始的长城上,我们的队友一字长蛇阵,有气势。</h3> <h3>最前面的是我的同桌,好久没和我出来爬山了。</h3> <h3>虽然长城不易走岔路,但一面危险一面好走的路段,我们还是用队标指明一下道路,因为人多,前队和后队有时差两个敌楼。</h3> <h3>从河流口上长城,不远就到达错城到达尖楼,错城就是双向长城,我们走的是南线,因为南线长城虽然也残破,但尚有十几座敌楼,北线长城破毁的更严重。十几座敌楼后,我们达到尖楼,这里是内长城外长城汇合在一起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走出了错城。从尖楼往北可抵达冷口,往南,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河流口。</h3> <h3>初秋,山花已不多见,这一棵野葱或野韭菜,便孤芳自赏,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h3> <h3>过了一段碎石路,感觉好走多了,也看到了外包的青砖,尤其是下面红色大理石,很漂亮。</h3> <h3>很多地方有这种单边效果,不过单边之外,有较好的路能走。</h3> <h3>长城脚下,我们用行走纪念曾经的辉煌,用行走祈祷和平的未来。</h3> <h3>芦台农场三姐妹,都坚持走完了全程。</h3> <h3>静音嫂子,在枯黄的秋草中,遥看大千世界。</h3> <h3>让我们哥俩歇歇脚😊</h3> <h3>母子齐上阵。</h3> <h3>敌楼外,长城默默相伴,任几百年的的风吹雨打,任朝代嬗变,任人事纷纷,最初的信仰不变。</h3> <h3>困难,不怕,捋一捋长发,让一切远去,让真心永存!</h3> <h3>那一年弟,我把他留在了后队,帮着收队照顾体能弱的大姐。</h3> <h3>我的队友们,在广袤无垠的时空里,释放自己的内存,不必去问他们姓字名谁,在户外,我们就是户外人。</h3> <h3>吃完午饭,除7名队友在徐流口直接坐三马子去刘家口外,其他队友再次出发,走徐流口刘家口这段长城,上来就是一个大爬升,所有队友一鼓作气,战胜了这个困难。</h3> <h3>目送7名队友下撤,无论全程还是多半程,只要安全,就是成功。</h3> <h3>我是弱女子,体能胆识也弱,但我身后的大保镖可是重量级选手,敢挑衅我,先过我保镖这一关😃</h3> <h3>领队卧牛,立马横手机,凛凛然,将军的风范😊</h3> <h3>老大姐刹那,真年轻,羡慕嫉妒,我在心里偷偷的恨了一下,就又阳光起来,这是我姐😄</h3> <h3>解哥,一直给我们拍照,辛苦了。</h3> <h3>收队阡陌红尘,一个字,帅,两个字,太帅😄</h3> <h3>我二弟这小遮阳帽,有特点,至于什么特点,说不好,就叫鸟🐦腻吧😂</h3> <h3>姐妹在一起,走长城。</h3> <h3>这个敌楼保存还算完好。</h3> <h3>无兄弟,不登山。</h3> <h3>户外人,精神面貌就是昂扬向上。</h3> <h3>童趣大哥,虽然没走完全程,但表现也相当不错,之所以下撤,也是为了让我们爬的更快。</h3> <h3>沉思中的自由人花飞扬。</h3> <h3>我的同事陈姐,给力,我没时间照顾老大姐,就让华夏大哥照顾,他们是老同学。</h3> <h3>雨落荷塘和上善若水,同事一起户外,互帮互助。</h3> <h3>变成了收队,进微薄之力,帮助队友。</h3> <h3>危楼耸立,独自前行,长城,总是给我最多的感慨。</h3> <h3>今天是这三姐妹户外活动一周年,跟群主留影纪念。</h3> <h3>单边墙上的自拍。</h3> <h3>中队唐斌,咋混得前后没有队友了😊</h3> <h3>沿着这条山路,沿着这长长的长城,静静地向前行进,故事内外的点点滴滴,若隐若现在眼前浮动。<br></h3> <h3>回望来时的路,所有的崎岖坎坷,都到了身后。</h3> <h3>郁郁葱葱的林木,在这秋日,一种古朴柔美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h3> <h3>清风习习吹拂,久违的平和与宁静,沿着长城弥漫。</h3> <h3>远山,近水,收容着一切爱与温暖。</h3> <h3>有些东西,早已由醉心的温暖,变成最坚强的沉默,我的行走是一阵温暖的风,吹抚想要抵达的地方。<br></h3> <h3>阳光正好,我的一篇绿色日记,便在秋阳杲杲中,一个字一个字的生长,一个词一个词的开放。<br></h3> <h3>看到刘家口村了,村子坐落在挺开阔的谷地里。</h3> <h3>刘家口两侧山势较缓,一道河水由关口流过。因此,关口建筑成高大的过水关楼。砖砌敌楼长10米,宽9米,高12米,里面能容百人戍守。敌楼下开设高达6.36米的过水洞,即南北向关门,内侧门额有石匾,书“刘家口关”。敌台北墙和南墙各开6个箭窗,东西墙各有一门一窗,门通两侧城墙顶面。今两侧城墙已不存。台顶有宽大的铺房。楼内中间墙上嵌有一碑,记载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情况。刘家口关,是河北境内长城上保存最好的过水关楼。</h3> <h3>刘家口与永乐皇帝朱棣称帝还有一段渊源。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身为燕王,驻北平。一天与诸将商议征讨宁王朱权。有将领说:“征宁王必经松亭关(今喜峰口),关隘险要,恐难过去”。朱棣说:“从刘家口出关走近路攻之,不数日可达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于是出兵刘家口,星夜北上。十月,用计攻下大宁,活捉宁王,收编大宁和朵额三卫,南下轻取松亭关。4年后燕王废建文帝自立为帝。正是“金塘不解萧墙患,粉蝶曾同束马劳。”</h3> <h3>对于刘家口,我并不陌生,去年深秋,我来过刘家口,那次是刘家口是起点,我们奔的是水峪村。今天,刘家口是行程的终点🏁。</h3> <h3>山下就是刘家口过水关楼。右手边下撤线路好走,但怕果园主人收费,我们从左手边直接下撤,陡直的撤到山下,队员你扶我拽战胜这最后的艰难,活动的难度系数也一下子由1.0提高到1.1,邹晖几上几下,保护胆小的队友安全着陆。这收队,给力。</h3> <h3>这是释怀,一路坚持,表现不错,但下撤时,不敢直身,只能在邹晖和我的前托后拽之下,蹭着往前走,这一小段,足足用了半个小时。对于释怀,这也是一种锻炼。可惜没有当时的照片,找一张敌楼里的照片吧。</h3> <h3>团队的成功,比个人的挑战更让人骄傲,给46位队友们点赞,6个小时6公里穿越,河流口刘家口活动圆满结束,4点,返程。<br></h3> <h3>此时正值初秋,山清水秀天空明净高远,古老的长城和满山坡植被相应成趣,行走在长城上,地势有升又降但不危险,六公里不算疲惫,错城尖楼水关让我们长了见识,感受很惬意。下次,我们再相约,一起走在高爽的秋里,让身心明媚!<br></h3> <h3>返程中,队友们大多都在休息,我利用这三、四个小时做美篇,记录一路同行中的点点滴滴。</h3> <h3>踏遍长城人未老(三十一)</h3><h3> ——河流口至刘家口穿越</h3><h3> ——空谷幽兰</h3><h3> 长城对于我来说什么时候都有兴趣,只是受时间的约束,走过的我一般就不会再去。因为长城走得多了,反而倒觉得越走越长。</h3><h3> 河流口到刘家口这段长城属于蓟镇长城燕河路其中的一段。燕河路长城东起卢龙县的桃林口,西到迁安的白道子关,与太平路的白羊峪关相连接。白羊峪神威楼到大龙庙这段长城。其中在离白羊峪不远的长城内侧有分界碑一处。这就是燕河路西界的终点也是太平路东界的起点。</h3><h3> 9点,47人大部队浩浩荡荡上山,一路上升,到达长城。站在长城四望,关山壮美。从河流口关向东约2.5km公里处的敌台开始,长城分为两路,也就是进入错城。一路向北面的外长城,之后再向西,与从河流口过来向北的内长城在河流口的尖楼汇合一处,然后继续向西北,奔了冷口方向。南路这侧,也就是我们我走的这侧,则继续向东,奔刘家口而去。内外长城将河流口关围城了一个圈城(套城),也叫错城。外线长城只有烽火台、战台和墙体,且都已经被毁,有些只剩下基座。而我们走的南面的内长城虽然也基本上都是残墙断壁,但还是有十几座敌楼。</h3><h3> 从尖楼下来,我们直奔徐流口,一路下降到山脚空地,水泥地面上,卖水果的摊贩前,全队用餐休息。我和邹晖在后队,照顾体能不大好的队友,等我们下到山脚,前队和后队大多吃完了午餐。我和花飞扬一面吃饭,一面询问队友,最后七名队友决定就此坐车去刘家口大巴车那休整,其他队友决定继续前行。释怀胆子小,第一次走野线,吃饭的过程中就问我能不能坚持,我还是鼓励她试一试,最后她还是随大部队开始下午的征程。</h3><h3> 水足饭饱,出发,上来一个大爬升,所有队友一鼓作气登顶。前面还有一个略缓的大坡,再过小的沟沟坡坡,便是刘家口了。徐流口到刘家口总体路况较好,行走在长城上,初秋微风拂面,不热,也不干渴,挺惬意。刘家口村挺大,坐落在开阔的谷地。下撤线路有两条,右面,是果园,没敢走,怕收费,左面直接下到过水关楼,但陡直,有难度。我们还是选择了右行,这下撤,队员们团结协作,共同战胜这最后一道小难关。收队邹晖几次上下,帮助胆小的女队员安全下撤,胆小的释怀也在邹晖和我的帮助下战胜恐惧和艰难,成功下到山脚。</h3><h3> 队友们在刘家口关过水关楼边上休息。过水关楼下层是水门,上层是关楼。水关保存基本完整。水门的两侧砌着4层花岗岩石块基座,上压青砖关楼。下层过水门洞高4.8米。门洞上方原镶有石匾一块上书“刘家口”三字,如今早已不知去向。楼的南北各有六个箭窗,东西朝南各开一个券门。北侧开一个券窗。顶部有楼橹,已经残缺。据记载,在楼内中墙上嵌有“万历六年1578年发次戊寅,重建刘家口记”石碑一方,记载了建楼的情况。我们没有上去,直奔大巴了。四点,返程,八点,到家。</h3><h3> 全员到家,我的心也放了下来。给队友们点赞,这团队的胜利,是对付出最好的回报。季节许给我一个初秋,我许给季节一个淡淡的微笑,就让记忆温暖心扉,直到地老天荒!</h3><h3> ——2018.9.10</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