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栗飘香

塵埃

<h3>  窗外的几株新绿生机盎然,聒噪的蝉鸣声还隐约的回荡在耳畔,仿佛这个夏天并未走远。转眼之间已经过了白露,一年的光景开始进入到了金九银十的季节,迷人的秋天迈着轻盈的步伐,深情款款地向我们走来。这场诗意的律动与时光的盛会 ,还是如约而至了。</h3> <h3>  前些日子与母亲通电话,得知家里的板栗逐渐成熟了。母亲问我是否从家里捎点新鲜的板栗过来,被我委婉地拒绝了。走在江南的大街小巷,糖炒栗子的小摊不时的映入眼帘,冲击着我的味蕾。又是一年栗飘香,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如云潮翻涌,汇聚成缠绵的雨丝,打湿了梦中的故乡。</h3> <h3>  我的故乡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的鄂豫皖革命老区。这里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山产栗。独特的地质条件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十分适合板栗树的大面积栽培与种植。这已成为我们当地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和一张响亮的名片。围绕着板栗产业的开发与文化艺术的结合,在探索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方面,当地政府又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打造特色旅游,提升品牌效益,并逐渐的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  板栗树为壳斗科栗属植物系的落叶乔木或灌木,品种多样,生长周期长,对环境的耐受力比较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广泛分布。它的花系一簇簇的米黄色的长条绒毛状,果实为球形总苞,外面覆盖着一层尖锐的毛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从青色转为深褐色。成熟后的板栗壳会向两边自然的开裂,并逐渐的从树上掉落。板栗壳里通常镶嵌有一到三枚坚果,初始为白色,最后转化为褐色。它的花期为五到六月份,果熟期为九至十月份。后期还会再次长出新鲜的嫩果,用我们老家的话说,俗称“翻生球”</h3> <h3>  常见的板栗品种主要分为油栗,六月爆,九月寒,桂花香,乌壳栗,羊毛栗等等。一颗栗球刺里面含一枚果实的,我们称之为“独孤米”两枚的为“双胞胎”三枚为“大满贯”四枚或者四枚以上的并不多见,那就是传说中的“全家福”了。当然也有里面空空如也,一个都没有的,我们把它叫做“哑巴球” 成熟后破壳而出的栗子,则被称之为“灿栗米”</h3> <h3>  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它的营养丰富,食用价值极高。果实当中含有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淀粉与糖类物质,以及脂肪,钙,磷,铁,蛋白质,核黄素,硫胺素,胡萝卜素等多种维他命和微量元素。《本草纲目》里记载: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中医认为,板栗具有补肾健脾,益胃平肝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良药。日常生活中,我们既可把它当做点心裹腹,亦能将它作为补品强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给予故乡的馈赠。</h3> <h3>  七月的杨桃八月的楂,九月的板栗笑哈哈。小时候,每当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正是板栗大量成熟上市的日子。恰逢学校新学期开课没多久的间隙。考虑到家里劳动力的短缺,这个时候学校就会如往常一样,放上两到三天的农忙假,让孩子们回家参加义务劳动,帮助父母收板栗。</h3> <h3>  打板栗其实是一件苦差事,十分的艰辛并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在我们孩子的眼里却充满了乐趣。这项工作一般都是由家里的男主人来胜任,女主和孩子们则负责打下手,往竹筐里捡拾板栗。操作工具原始而又简单,一根竹竿,一把火钳,一条扁担,两只竹筐就能将一天的期盼和一身的疲惫满载而归。</h3> <h3>  作为土生土长的栗乡人,捡板栗,吃板栗就成了我们儿时最美好的回忆。那些远去的时光像慢镜头一样悄然地滑落,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张叫做“故乡”的底片。它在与欢乐有关的日子里,曝光了我们的童年。总有一丝莫名的情愫萦绕在心间,它穿越万水千山而来,灵魂被击中那的一刻,仿佛超越了生与死的断然。提到故乡,总会想起板栗。看到板栗,总会想起故乡。那种融入到我们基因里,长成了血肉和骨头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乡愁”</h3><h3><br></h3><h3> 它像“风湿病”一样的潜藏在我们的身体里,骨骼间。总会在每一个晦涩而又阴暗的日子里,隐隐作痛。在那些花开成景花落成诗的岁月里,我们不停的追逐,或躺在厚厚的板栗叶上,看着远方湛蓝色的天空和巍峨的山岗,做着关于未来遥不可及的梦。</h3> <h3>  层层叠叠的板栗林,像一朵朵从地上腾空而起的绿色的云团,在故乡的房前屋后蔓延开来,随着山势连绵起伏,错落有致,一眼望不到边。春夏之交,板栗花开,一树树的芬芳在山间弥漫,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还来不及等它掉落,就爬到树上去摘板栗花当做毛毛虫玩,因此没少挨长辈们训斥:“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苍蝇找厕所,你们这些伢咋就不学好,现在就把花摘完了,将来吃个狗卵子啥”</h3> <h3>  微风拂过,板栗花纷纷扬扬地坠落,一地的香雪海,踩在上面,柔软静美得就像铺了一层富贵奢华的皇家地毯。我们也会把掉落在地的板栗花收集起来,把它编成麻花辫子状,然后晒干,在乡村的仲夏夜里把它点燃,这样就没有蚊子的侵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板栗树硕果累累,龇牙咧嘴。它笑弯了腰,我们也乐开了怀。从曙光微露的黎明到日薄西山的黄昏,从外出游玩的途中到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总是不约而同的穿梭在茫茫的板栗林中流连忘返的捡板栗。书包里满满当当的,嘴里也鼓鼓囊囊的。身上是沉甸甸的,心里却是美滋滋的。</h3> <h3>  记忆中,我们总会把捡来的板栗一并交到父母的手中。然后他们会把有虫眼的板栗挑出来,再把那些肉质饱满,色泽光鲜亮丽的板栗收集起来,拿到镇上的集市里卖掉。或许是因为“脚底没鞋穷半截”吧,每次母亲用板栗换了钱就会给我们姐弟们每人添置一双“回力”牌的新鞋子。那股新鞋子所特有的塑胶味道,这么多年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缠绕和飘荡,让我记忆犹新。</h3> <h3>  赶集的日子总是匆忙的,小镇上人山人海,沸沸扬扬的,到处都是赶来卖栗子和收栗子的人们。讨价还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片喧嚣与嘈杂。端的是“北往南来商贾地,东山西岭富民丘” 赶上这个时候,母亲往往也会破例地买上一些肉类食品,加上自家的散养鸡和板栗一起,用柴火老灶,做上一顿丰盛的开胃大餐,犒劳辛苦的一家人。</h3> <h3>  还记得那年秋风乍起的日子里,被风刮断的板栗树,在一场秋雨中耷拉着身子,残枝败叶间蹿出十几只青绿色的“小刺猬” 那就是新长出来的翻生球,我们连同树干一起把它扛回了家里。再把它们一个个弄下来,用脚往两边用力一踩,然后拿手一掰,新鲜白净的嫩栗子就出现在眼前。去壳剥皮之后,放入嘴里轻轻一咬,香脆可口的嫩甜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或者把它们和洗净的糯米一起放入锅中焖熟,栗的香甜混合着米的糯香在厨房里飘逸开来,经久不散,让人食指大动,垂涎三尺。</h3> <h3>  板栗刺球虽然长得并不讨喜,甚至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但那也是它千百年来物种进化出来的结果。别看它其貌不扬,怀的却是颗赤子之心。家乡的人们会在秋天给自家留一部分的板栗,待到寒冬腊月或者过年时再拿出来食用或者招待客人。余下的板栗壳晒干之后,放到柴房里堆起来。冬天的时候,铲上一两锹板栗壳,扔进炉子里,噼啪作响。然后不时的丢几颗板栗到炙热的炉子里,“嘣”的一声响后就把它掏出来,在手里左右来回的倒腾,再把它塞进嘴里,享受着这片刻的美味。一家人围着火炉闲话家常,吃着烤红薯或者炒花生,场面温暖而幸福,这就是家的味道。</h3> <h3>  板栗壳燃烧了自己,却温暖了别人。它把自己的果实奉献给了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把光和热填进了我们的胸膛,给予了我们爱与希望的力量。守着一袭夜色阑珊,看世间人生百态,许多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有的温暖了曾经的岁月,有的只是擦肩而过,一个转身竟成永诀。在灯红酒绿的纸醉金迷中,人性的倒刺总是在社会的阴暗面里,长出一副狰狞的獠牙,然后张开血盆大口,扑向那些无辜的人们。所以我明白善良没有错,但得分跟谁,希望自己的善良能够像板栗的外壳一样带着点光芒,同时也给予别人温暖前行的力量。</h3> <h3>  </h3> <h3>  </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