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故纸情怀一一方钢军书画艺术展于9月15日下午2点半在上海朵云轩(南京东路422号)举行开幕式

木莲山房盛姐

<h3>方钢军简介:</h3><h3> 方钢军 字柔成,号栖溪居士、抱纬斋主。1965年出生于书画之乡浙江浦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金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浦江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慕鸿书社社员 。2011年6月在杭州恒庐美术馆举办"故纸情怀方钢军书画展",2012年12月在浦江吴茀之纪念馆举办"故纸情怀方钢军书画展",2013年10月在北京李可染美术馆举办"故纸情怀方钢军书法展",2018年2月在浦江博物馆举办"迎新春方钢军人物写生展",2018年9月在上海朵云轩举办"故纸情怀方钢军书画艺术展"。2012年、2014年连续被《中国艺术报道》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法家"。2015年被《书法》杂志评为第五届全国中青年"百强榜"百名书法家。2007年《雁荡写生》作品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同年荣膺"浙江省青年书法二十家"称号。2017年入选浙江书坛精英50家。 </h3><h3> 书法作品获奖及入选:</h3><h3> 获首届行书展三等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大字展;入展第三届草书展;"万山红遍-浙江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浙江省第三届青年书法选拔赛金奖;金华市首届黄宾虹艺术奖。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浙风浙派·浙江省历届国展省展获奖作者书法篆刻精品展;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获"美丽浙江-秀水之韵"浙江书法大展三等奖;入展首届"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入选浙江中国书协会员200家优秀作品展,入选浙江书坛精英50家精品展等等。 </h3><h3><br /></h3> <h3>  國畫作品入選及獲獎:</h3><h3> 入選浙江省第五屆青年美術作品展(2011浙江省美協)</h3><h3> 入選"泰山之尊"全國山水、水彩畫作品展(2014中國美協)</h3><h3> 入選"重溫經典"婁東(太倉)全國中國畫作品展(2014中國美協)</h3><h3> 入選浙江省第十三屆美術作品展(2014浙江省美協)</h3><h3> 獲"萬年浦江"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2014中國美協)</h3><h3> 入選首屆"八大山人"全國山水畫作品展(2015中國美協)</h3><h3> 入选"中国梦·黄山魂"全国山水画作品展(2015中国美协)</h3><h3> 获"万年浦江"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2015中国美协)</h3><h3> 获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视觉艺术创作群体展银奖(2015浙江省文化厅)</h3><h3> 获"中国梦.劳动美"浙江省首届职工书画大赛二等奖(2016浙江省总工会)</h3><h3> 入选"陆俨少奖"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2017浙江画院、"陆俨少奖"组委会)</h3><h3> 入选"重温经典"第三届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作品双年展(2017中国美协)</h3><h3> 获"中国梦·劳动美"第四届全国职工书画展优秀奖(2017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全国总工会)</h3><h3> 获"写意中国.大美辽宁一第二届中国画水墨大展"优秀作品奖(2017中国美协)</h3><h3> 入选2018"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工笔)作品展(2018中国美协)</h3><h3> 入选翰墨青州·2018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8中国美协) </h3> <h3> 刍议方钢军书画的艺术精神</h3><h3> 文/吕永生</h3><h3> 2004年9月,笔者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与《中国书法》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中青年优秀书法家研究生课程班,有幸结识浦江方钢军先生,当时的方钢军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喜欢搞收藏,常于凌晨四点多一意孤行至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以"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王国维境界方式徘徊于潘家园古玩市场,蓦然回首,发现了一个简朴而不起眼的鬼脸笔筒,据说是民国时期的工艺品,当时的售价是六百八十元,至今估计那件鬼脸笔筒还摆在他的工作室。从这最简单的例子来看,方钢军平时擅于收藏字画、工艺品以及笔、墨、纸、砚,尤古纸收藏数达几百个品种。2013年曾于北京举办"故纸情怀"的书画展览,以明清古纸为创作材料,得到了全国成千上万书画爱好者异口同声地赞赏,更是得到了李小可的大力支持,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以李可染基金会的名义举办了此次展览。</h3> <h3><br /></h3><h3> 从人大高研班结业至今已有十三年左右,荣幸的是我们不仅属同学关系,而且成为人生的挚友。也许是沉迷于书画的原因而殊途同归,也许天生有缘,每一年一届的慕鸿书社展览,我们私下都会进行密切的生活与艺术交流。每次的见面与畅谈,总感觉从他身上学到一种坚韧不拔的书法学习精神,那种谦谦君子般的艺术思想,潜移默化地给笔者带来了一次免费的大洗礼,可喜可忆,津津乐道。近几年方钢军的书画成绩硕果累累,有目共睹,更使笔者钦佩不已、五体投地,总想给他写点什么,亦常文思涌起,毕竟写作水平甚是有限,才至今迟迟提笔。</h3> <h3>  方钢军,字柔成,号栖溪居士、抱纬斋主,与上海美术馆原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方增先同一房族,系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方凤先生的第廿五世孙。1965年出生于浙江浦江,此地山奇峰秀,人文荟萃,素有"书画之乡"之称。民国时期的张书旂、吴茀之等花鸟大家及当代著名人物大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导吴山明先生都出生于此地,其笔墨语言以及对艺术追求的责任感、使命感确使方钢军耳濡目染、触目惊心,熏陶了方钢军自小心底里酷爱书画艺术,先学书法后攻山水、花鸟、人物,历经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的深造与平时孜孜不倦的艰苦努力,转益多师,到处求学访道。</h3> <h3>现在的方钢军已一身兼称两职,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不仅在浙江乃至于全国早已声名鹊起。可以说,方钢军在书法界国画是最优秀的,毋庸置疑在美术界书法是无与伦比的。虽说书画同源,众人皆知,而书画双管齐下,且创作水平与作品格调如此高雅,华夏大地说白了还真不多。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以书入画,以画灌书,方钢军可谓别开生面,力辟蹊径。先书后画,各有成就,乃属传承书画艺术的正脉与经典,并开启了革新意识的大门,弘扬了文人士大夫的艺术生命。无论书法与国画,其丰富的笔墨语言,跃然纸上,既能陶冶人的情操又时常无私奉献饕餮胜宴的艺术大餐,歌颂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主流创作的精神情怀。</h3> <h3>  清代刘熙载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言刘熙载是继承扬雄"心画"说的基础上而提出,认为书法的抽象艺术可直接来源于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强调了书法作品的格调、品味和书家的学识修养、才能志趣息息相关,而其中重要的在于创作主体的"志","志"可谓书家的胸襟气度与道德品行的集中体现。张长史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这种"志"为书的关键内涵,可以从方钢军身上得到翔实的印证。方钢军自小酷爱书法,志学之年应于弱冠开始,几十年笔耕不辍,博学各家之长,融真、草、隶、篆为一炉,尤擅行草,以篆、隶、楷为基础,求于变化,格调高古;洒脱自然,秀丽典雅;刚柔相济,超逸脱俗,的确具有方家在复古的基础上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风格。正式步入书法研习之堂奥,方钢军应于28岁的壮年时期,楷书从唐褚遂良《阴符经》 《雁塔圣教序》 《倪宽赞》等入手,展开系统性强化训练。</h3> <h3>方钢军选择褚遂良楷书作为临古取经的突破口,说明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褚遂良的楷书如《雁塔圣教序》,此碑超逸妍媚,笔力瘦劲,如千百年的枯藤,空灵飞动,看似古淡,实则腴润有加。尤《阴符经》的用笔,其丰富性正如唐孙过庭书谱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这种高难度的运笔过程致使方钢军夜以继日的临摹与感悟,甚至全身心贯注其中,造就了方钢军楷书的字法与笔法非常高古,以静寓动,动中蕴静。再说,褚遂良的楷书不仅崇尚右军法且上溯魏碑墓志,正吻合了方钢军瞑思学古之意。方钢军为人憨厚,思想传统但心胸豁达,站在历代伟大书家的肩膀上徜徉驰骋,美不胜收。其小楷于大楷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执著于钟繇的三表,尤对《荐季字表》 《宣示表》情有独钟,现于山水画的落款中,尤显钟繇笔意,点画之间甚有拙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抒写,打破了小楷难以宽绰的弊病,幽深无际而古雅有余。字体宽博而多呈扁形,质朴淳厚,雍容大方,充分体现了方钢军楷书古而不俗的魏晋风流精神,既飘逸又沉着,为行草临摹与创作奠定了扎扎实实的基础。</h3> <h3>  行草书是方钢军的专擅,也是方钢军一生的学书追求。无论早期或现在精品力作的随心所欲,都能看出方钢军书法艺术之天赋,这种天赋一曰来自娘胎降落时的精、气、神,二曰来自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书艺角度来看,行草书创作的意象物化可窥出书家的灵性与觉悟,也能体现书家的真正艺术水准。行书不真不草,正如方钢军平日最喜欢吃的土鸡一样,窜跳将飞之时,其势连续不绝,气脉茅塞顿开。方钢军的行书浸淫于二王各帖与手札,对《圣教序》的每字每笔几乎烂熟于心,对临、通临、背临、意临等早已周而复始的将其字形进行无数次的解构与组合,动笔就能合乎法章,天性神奇放佚,高妙逸超,刚劲有力,再加上如晋人般的重韵尚意之祈尚,无论是《兰亭序》或是二王各手札,方钢军都已表现出魏晋崇尚玄学的"心"与"意",愈合了东晋王羲之的书学精神与"言不尽意"的哲学思想,将情感与心志融入行书创作之中,强调了意思与情操,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字里行间蕴涵如下之美感:</h3> <h3>(一)跳跃之美。方钢军的行书突破了平直呆板的静态,趋于流便与遒丽,从活泼生动的宗旨出发,因动而表现了力,因动而表现出深邃的意,因动更能体现出生机勃勃的龙跳天门之美。(二)错落有致。方钢军因技巧娴熟,甚至每根线条半毫米半毫米的去演练,善于稳中求变、求奇险,其行书用笔与结体的错落美感成为书写表达的主要手段,并将楷书的审美特征融入其中,显得有仰有俯,有欹有侧,或大或小,长短肥瘦各有度,笔笔奇变,字字意别,行行于宕跌的运动中产生自然书写之美。(三)将各体笔意融入其中。方钢军以行书为中心,如蜜蜂采蜜那样从楷书、隶书、篆书、草书等之中吸收了大量的养分,发挥个性,使之行书富有强烈的革新精神,笔端游离于似与不似之间,发人意气,增加了笔墨的旨趣。(四)含蓄蕴藉之美。</h3> <h3>因方钢军具有扎实的篆隶与楷书的用笔基础,早已练就存筋藏锋的用笔本领,尤对藏锋、中锋的运用达到了灭迹隐端的能力,"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已成为方钢军艺术语言形而上的表达方式。学书一步一个脚印,从容自若,这也许与他天生厚实的道德品质相照应,做人如此学书亦然,掌握了楷书、篆书、行书的熟练技巧之后,才慢慢步入草书的艺术殿堂。善书者皆知,草书艺术表达性最强,可以看出书家的真正艺术天赋,狂而不野的线条表达才能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真正觉醒,草书的精进超俗更基于创作主体的精神与功力。草贵流而畅,而这种流畅之美并不是任笔狂放,聚墨成形,恰恰相反草书的笔墨语言而是在真书、篆隶的笔法上提按顿挫,性情流淌于笔触之间,虚实相生,有虚有实,实实虚虚,于理性的基础上感性演绎,用情感的灌输更符合草书的线性表达,这种线性的情感表达正合乎于方钢军的无意识的真性情激荡。</h3> <h3>  方钢军以小草为主,旁涉章草与狂草,小草的率意与细腻之美更适合方钢军的禀性。崇尚及膜拜二王,无论真书与行书,都属二王正统派的淡淡放纵,对二王小草的厚爱更是身体力行。从王羲之《十七帖》入门,临背结合,草法精准,以楷入草,古穆浑厚。2004年于人民大学书法研究生班的学习期间,就非常精通小草的笔法与使转,往后长时间定留在《淳化阁帖》与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上,这又是一次理性与深思熟虑的选择。《淳化阁帖》虽然不是墨迹本,但内容宏富,子帖琳琅满目,字数较多。共十卷,除前五卷属历代帝王、名臣及诸家法帖外,六至十卷纯属二王法帖集中编册,被认为中国的"丛帖之祖",代表二王书风与"晋人之字"的审美取向,而且集中体现小草艺术的美学特征,以草书的性情表达代替宇宙万物的表现功能,并于不可预见的随机性中流露出即兴的表达方式。</h3> <h3>基于此,方钢军对《淳化阁帖》有独到的见解并爱不释手,充分利用坐火车或候车及上下班的空余时间,对《淳化阁帖》从字法、笔法、章法等反复领悟与分析,心摹手追,运用准确性、印象性临摹及临创过渡的学习方法将《淳化阁帖》表达得淋漓尽致。《淳化阁帖》毕竟属于刻本,牵丝引带高难度现象难以观察,为了增添笔法的丰富性,更能体现二王小草笔法的真谛,方钢军敏锐地选择唐代孙过庭《书谱》。此帖书文并茂,继承了二王的草书笔法,几乎直接与二王的草书艺术相对话。其点画狼藉,块面结合,下笔率意而如行云流水般的舒卷顺畅,让方钢军叹为观止,并善于悟读,发扬了黄庭坚的悟读精神,曾临摹《书谱》的酷似程度达到真赝不易分辨,足以迷乱羲献之用笔。</h3> <h3>数十年间,"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并将篆、隶、楷的笔法渗入小草之中,张颠醉素狂草的奔放精神更能成就方钢军草书的豁达之情,篇章酣畅,气势磅礴,宗法二王流派,笔笔规范,嗯法度严谨而不寄人篱下,于圆熟中深藏笔意,于使转中刚柔相济,达到了心手交融的意境,并强调"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提倡"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真可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这种"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书写精神,虽未跳出二王之藩篱,但也能自出机抒,写心写意,已形成自由奔放的独特风格,其古雅之趣与古纸的浑然结合而相得益彰,且影响了山水画的创作思想及以书入画的写意精神。其实,这种逸笔草草的写意精神正使方钢军迈向文人画的至高祈尚。</h3> <h3>  2007年新正,方钢军开始去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山水画,历经两三年且每天不少于十小时的山水画技巧训练,终于对山水画的画理与笔法掌握得相当精熟。因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基于书法的笔意本源,有了书法功底的方钢军,接受山水画的技巧训练就能如鱼得水般的吸收,且得心应手地运用于每次的写生真山真水之中。李可染曰:"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话也成了方钢军学习山水画的口头禅,每逢交流就自然吟诵这句话的本意与立志精神。从艺术理论来诠释,打进去便是继承,打出来才是革新。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的这几年,方钢军放下一切应酬与家务、工作,一心一意埋头于宋、元、明、清历代名画的临摹与解读,早起晚睡,几乎每天从早上八点至午夜后方上床酣睡,学校安排的名山大川写生课,更令方钢军趣味十足,非常投入,</h3> <h3>那种畅情忘我的面对真山真水,方钢军似乎在扮演郭熙的角色,深入观察自然景物,其方法与态度,其取材的典型化,都能表现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思想。不仅表现出客观意象的形,还能表现出自然界生命力的神,所谓"气质俱盛",并运用远望与近觑的观察方法,远望而取其势,近看而取其质,两者相结合方得质与气的和谐统一。凡是爱好游览名山大川的人都能深同感受,那种飘飘荡荡的白云,从远处来观看,实在很美,仿佛乳白色的国画颜料团聚缥缈于山水之间,如果你置身于山水之中,只是感受到一团浓浓的雾气扑鼻而来,形与神实在难以观察,如不远望只会上演"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境界。这种近看也好,远看也罢,方钢军早已胸有成竹,在写生时通过体验、构思、归纳、提炼的方法表达出客观物象的生机勃勃。</h3> <h3>  与其他画家不一样的是,方钢军对书法的用笔驾驭能力非常强悍,所以面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容易以情景交融的态度置身于山水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感始终灌注于写生与创作之中。无论于太行山或是云南、甘肃的奇山秀水,方钢军都能将自然景物的特征与自己的真情真意密切相联,取之精萃,排其状目无关之景。即使是山水画小品,也使观赏者有"咫尺千里之遥"的感觉,将郭熙的三远法演绎得风生水起,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并迎合了荆浩所提出"搜妙创真"的美学命题。所画山水以小见大,起伏不平,有隐有显,有开有合。多年的外出写生并擅长于临摹古画的方钢军,至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审美取向,特别崇拜元四家与清初四僧的禅意精神,其中最喜欢的还是元代倪瓒的逸笔致情与清初髡残的干笔皴擦,这似乎跟方钢军初视外表相当内向而内心充满着激情澎湃的性格密切相关。</h3> <h3>倪瓒画风清韵、天真平淡、笔简意深,善于用书法的笔意妙用折带皴、披麻皴,那种大片的留白予以人们幽远的遐思,如《六君子图》;髡残深受倪瓒等元人画意的影响,经营淡墨、渲染得心应手,把客观意向表达得苍翠茂密,悠然自得。这两者足以给方钢军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其艺术语言的禅意精神性使方钢军身入其境般的渐入佳境,以古人为师,以天地为师,并能解读古人之画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从而找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学古变格之路,集诸家之大成,进一步将文人画提高到笔墨当随时代的苦瓜和尚之意境。</h3> <h3>  经过十来年的努力与妙悟,现在的方钢军已让人刮目相看,不仅仅已成为誉满华夏大地的书法家,还是一位以书入画的中青年国画名家。擅长山水,也工人物与花鸟,山水师法元四家及清初四僧之髡残等,上承董源、巨然与二米父子,讲究以书法的用法融汇于笔墨之中,见笔见墨,将文人画进一步的推向时代的高峰,潇洒生动,穷尽用墨技巧,兼善泼墨、惜墨,枯湿浓淡自然合拍,画有尽而意无穷;无须炫耀张扬而真气四溢,充塞于宣纸画面之间。虽处处摹古而能脱离古人之窠臼,形成文人画的独特个性风格,以书法的笔墨修养流露于皴、擦、点、染之中,富有柔中带骨力,转折处更显灵动。墨色层次自然丰富,秀中带拙,雅逸清隽。强调写意,更强调道与艺合,令多姿绮丽的山水画意境甚富浪漫主义的色彩;绝去甜俗、简淡疏旷之笔,也能画出寒凝淡远的景致。线条轻快,疏密得宜,简直把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发扬到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的极致境地。</h3> <h3>  方钢军的书画作品早几年前就在全国性各类书画大展赛中,摘金夺银,并于北京、杭州、上海、浦江等地频频举办个人展览且结集出版。其创作思想与高度负责的艺术精神,与其说是影响整个浦江乃至全国书画爱好者的身心与大脑,不如说这种精神首先直接淫育了他的女儿与妻子。其女儿方溪月四年前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今年又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何加林博导的硕士研究生,前途无量;其妻盛小英貌美且性格开朗,朴实而颇有善心,她全力支持方钢军的书画艺术创作,十分呵护方钢军的一举一动,并一直关照方钢军的身体与生活状况,敢于承担家庭所有的责任,实在令人赞不绝口。方钢军近几年书画艺术的突飞猛进,应该要感谢其妻盛小英。更可贵的是,妻子盛小英受钢军及女儿的影响,两年前也去了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岩彩画,其工笔岩彩作品让笔者大吃一惊,如再提前几年就去国美进修,竭尽发挥自己深藏不露的天赋,也许盛小英的岩彩画也已非常专业。这种高水平的书画之家在国内甚至国际的确罕见,但愿方家传承书画,艺满神州,砥砺前行。如能进一步地深入学术之中,把家庭当做城市书吧的阅读摇篮,博览群书,也许更能赋予书画创作的无限生命,以书画艺术的高尚思想贯穿"家和万事兴"的至理名言。</h3><h3> </h3><h3> 作者吕永生:文字学与书法研究博士研究生</h3><h3>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