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天都要活成不后悔的样子,不让自己在乎的人不开心——这是后五十年的人生目标,也是对自己四季长久的祝福。</h3> <h3> </h3><h3> 都说人生不易,但凡活着的,对这点感同身受。“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避免痛苦”,叔本华说出了最深刻又最浅显的哲理,但似乎中国人的痛苦更绵长一些,要不国人惯常的表情怎么会是凝重、矜持而木讷呢,长官、长辈尤甚。</h3> <h3><br></h3> <h3> 小时候,父亲经常口训的一句话就是“成绩不好,还笑得出!”,没想到,一句话影响了一辈子,我不会微笑,脸上常常没有笑“容”,直到碰上爱笑爱说爱表扬人的孩他爹,情况才开始改观。年轻时哈哈笑,被人说“轻浮”,年纪长了,倒成了众人口中的“爽朗”。如今的我,能理解“恨不得一夜之间白了头”,即是活到了德高望重的年纪,或多或少都有三分薄面、五分笑脸。</h3> <h3> 某次聚会,遇见多年前的领导,酒过三巡,多年未见的生疏随烟而散,他“深情”地说:“看着你们还在基层苦哈哈,唉……那时让你调到上面来,你推三推四……”随即长叹一声。借着酒劲的我脱口而出:“多谢领导看得起,看着这些年异地上班族,我既不羡慕 ‘白天没一卵事、晚上卵没一事’的,也不羡慕‘白天瞎鸡巴忙、晚上鸡巴瞎忙’的,我守着黄氏‘第一夫人’的宝座就可以了,管着自家家当,充实!”</h3><h3> 他有些诧异地看着我,我笑哈哈,我懂他的意味。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洞察力,每个人也固执自己的内心,随物赋形,有什么可诧异的呢?!</h3> <h3> 现在的儿子也不常笑。从12岁寄宿、经历12年、现在1.2万公里外的太平洋的那端,怎样的心理历程让那个伶牙俐齿、踌躇满志的曾经少年言语、笑容日渐减少?又是怎样的境遇让那个视金钱如粪土的学生为150美元被骗而恼怒不已?</h3> <h3> 笑容多少好像跟学历高低成反比,孩他爹笑容最多可学历最低,他经常大言不惭、笑眯眯地说:“我拉低了我们家的文化水平”,也很自觉地说“你们唠文学,总要吃饭吧,我负责做饭”。尽管自嘲,却能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敞开怀抱高呼“我爱祖国”,自称根正苗红的我,只能说“靠”、“真美”来表达热爱之情,既写不出“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更不会自然释放“我爱祖国”情感。</h3> <h3> 我时常质疑孩他爹的快乐。他尚在襁褓时因“四清”运动跟随父母回原籍乡下。儿童、青少年时代被欺负、被孤立,在广阔的田园草地自由散漫、异想天开。农村人把他们当城里的,而落实政策回城后,城里人却把他们当乡下人。这种夹缝中,他居然可以纯粹地投入自己的兴趣中,悠然自得并收货颇丰。<br></h3><h3> 学历=读书?</h3><h3> 随性读书,可能没了生计,为了生计读书,可能了无生趣。看海看久了想见人,见人见多了想看海。这世界矫情的人还是挺多的。</h3> <h3> 不是年轻同事玩笑似的让孩子叫少奶奶,真还没意识到自己已是半百老人,怪不得总是怀念从前,怀念儿子的奶声奶气“妈妈你长到六十岁时就不要长了,等我也长到六十岁我们再一起长”,也怀念和友人们一起熬心灵鸡汤的时光……</h3> <h3> 前五十年最大的变故莫过于离开工作27年的地方,放下感情包袱更客观地对待人与事,让自己的成长更完整。</h3> <h3> 前五十年把自由给得身不由己,余生希望自由地随心所欲。</h3><h3> 他爹的希望倒是:时常教训教训儿子,没事哄哄孙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