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眼看世界》巴尔干之旅(十三)奧地利

敢夫

<h3> 铁木尔先生是《铁眼看世界》一书(上下卷)的作者,此书2014年11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内蒙古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约文书汇集》主编。年过七旬仍在用镜头记录世界上的一切!<br></h3> <h3>奥地利 格拉茨<br></h3> <h3> 城市简介 格拉茨(Graz)是奥地利第二大城市,同样作为奥地利第二大省施泰尔马克州的省会。横跨多瑙河支流穆尔河两岸,扼匈牙利平原通往亚得里亚海的要冲。人口24.3万(1981)。十世纪建小城堡,1240年建镇。1379年后曾为利奥波德哈布斯堡皇室所在地。十七-十八世纪为贸易中心,十九世纪起发展迅速。有钢铁、机车、化工、纺织等工业。重要公路和铁路枢纽。市中心在穆尔河左岸,有1585年建的大学,州立博物馆以藏十六至十七世纪武器闻名。市北施罗斯山南坡有1561年建的钟塔。还有十一世纪的城堡和十五世纪、十七世纪的大教堂多所。 格拉茨在奥地利的位置 原来,格拉茨一词来源自于斯拉夫语,意为小城堡,它已经有九百年的历史了。从巴奔堡家族统治以来,格拉茨逐渐变为一个商业重镇。哈布斯堡家族掌握了统治权之后,王族的亲属们选择这个城市作为自己的居住地。 <br></h3> <h3>世界文化遗产标志<br></h3> <h3>以下是维也纳<br></h3> <h3>两奥帝国 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维也纳先后两次被拿破仑的军队占领。 第一次发生在1805年11月13日,法国军队未受到抵抗,不费吹灰之力地进了维也纳,维也纳的市民们甚至好奇地欢迎了他们。弗朗茨二世在此前的1804年戴上奥地利皇冠,以回应拿破仑的称帝,成为奥地利的第一位皇帝,开始了奥地利帝国的历史。而拿破仑在1806年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不得不摘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至1806年在位)。 1809年拿破仑第二次占领维也纳,但是这次他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攻占维也纳后不久便在阿斯佩恩战役中尝到首次大败的滋味。拿破仑最终战败后,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会议召开,这是一次由奥地利外交家克莱门斯·梅特涅发起的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旨在为拿破仑战败后重新调整欧洲政治地图。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也对维也纳产生了影响,3月13日首先爆发了德国三月革命,迫使总理克莱门斯·梅特涅下台,然后又在10月6日发生维也纳十月起义,最终被皇帝的军队镇压。 维也纳在1850年开始扩建,再次呈现辉煌,在奥匈帝国建立的1867年,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奥匈帝国便进入了尾声,在这段时期中,维也纳攀上了以维也纳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文化巅峰。 一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直接波及到维也纳,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引起了粮食和衣物的供应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宣告了哈布斯堡王朝6个世纪统治的终结和奥匈帝国的解体,1918年11月12日在维也纳议会前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成立,1919年改名为奥地利共和国,即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奥地利几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维也纳所在的下奥地利州,其他6个联邦州担心被下奥地利州长久掌握主导权,此外在社会民主主义的维也纳和保守主义的下奥地利州其他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对立,1921年奥地利决定将维也纳从下奥地利州分立出来,维也纳在1922年成为奥地利的一个联邦州。与此同时,1919年维也纳引入男女平等选举,从此社会民主主义在城市参议院、州议会和地方议会的选举中始终获得绝对多数,维也纳因此被称为“红色维也纳”。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时期,维也纳经历了1918年至1925年的通货膨胀、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和高失业率。此外,保守主义的奥地利联邦政府逐年削减奥地利的税收支持。 维也纳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8年作为德国帝国总理的希特勒进军并吞并奥地利,结束奥匈帝国的历史,建立了纳粹的独裁统治。 纳粹时期 1944年3月17日盟军第一次空袭维也纳,整个城市的五分之一被毁。1945年4月2日维也纳被宣布成为纳粹的防守区,女人和孩子被要求离开这座城市,这意味着战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苏联军队距离维也纳仅剩下数千米。维也纳战役持续了八天,4万人丧生。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在空袭和战争中未受损坏,但却在一次洗劫中陷入火海。 盟军占领 维也纳在二战结束后被苏联占领,不久苏联红军开始新建城市管理机构,先是由共产党人担任临时市长,在3天后由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接替。1945年4月27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人民党和奥地利共产党的代表在维也纳市政厅宣布奥地利独立,4月29日占领当局将议会大厦移交给临时新政府,“奥地利民主共和国”重建。1945年秋,苏联允许其他三个同盟国军队进入维也纳,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共同占领维也纳,直至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国家条约签署,盟军撤出,奥地利才完全独立。 同奥地利和西欧的其他城市一样,维也纳在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经历了经济复苏和城市重建。 </h3><h3><br></h3> <h3>玛丽娅·特蕾莎&nbsp;女王<br></h3><h3> 玛丽娅·特蕾莎(德语:Maria Theresia;全名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1717年5月13日-1780年11月29日),又译玛利亚·特蕾西亚,是奥地利大公和国母,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亚女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的妻子。 出生在奥地利的霍夫堡皇宫,凭借尊贵的血统得到了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三顶王冠,并使她的丈夫和儿子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冠,使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现并焕发了活力,奠定了奥地利大公国成为现代国家奥地利帝国的基础。 她在战争与和平时期都得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1780年11月29 日,执政40年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因三年前染上天花,健康状况急骤恶化而死于心脏病。 </h3><h3><br></h3> <h3>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br></h3><h3>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Naturhistorisches Museum)是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大型博物馆,创立于1807年。展出空间达到8700平方米,是世界级的重要博物馆之一.截至2006年,2000万件物品受到科学维护。 馆藏的珍品由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的丈夫佛兰茨一世皇帝开始收集,他以珍藏史前的动植物标本以及哈尔施塔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25000年前的维纳斯像、玛利亚·特蕾西亚的宝石花束等而闻名。是青少年乐于流连并获得知识的好地方。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是一个装饰华丽的宫殿,收藏的藏品自1889年启用以来不断增加。其中一些藏品来自更为老旧的建筑物,例如奥地利国家图书馆。 中文名称 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 外文名称 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类别 自然史 地点 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 开放时间 1889年 馆藏文物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br></h3> <h3>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br></h3><h3>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奥地利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德语: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缩写KHM Wien)是奥地利著名美术馆,下辖8座分馆。主馆舍位于维也纳环城大道中心路段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与霍夫堡皇宫相对,由统治欧洲近7个世纪的哈布斯堡家族出资兴建。在其中除了一睹皇室珍藏,还可以领略奥匈帝国盛期的余晖。另有7处分馆位于维也纳及因斯布鲁克。 中文名称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外文名称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 类别 艺术类 地点 奥地利维也纳 竣工时间 1891-10-17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德语: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Wien,缩写KHM Wien)是奥地利著名美术馆,下辖8座分馆。主馆舍位于维也纳环... 简介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维也纳环城大街旁边,与霍夫堡皇宫相对。19世纪下半叶,维也纳老城墙被拆除之后,就开始了博物馆的建造工作。如今,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全世界第四大艺术博物馆。这里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收集的欧洲珍品。卢本斯、伦勃朗、丢勒、拉斐尔、提香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使这座艺术博物馆的名声倍增。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馆舍介绍 建造历程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一座专为展出典藏设计的宏伟建筑,由哈布斯堡建设而成。1848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登基,计划将维也纳改造成美丽的城市,1857年,他批准拆除自中世纪以来的旧城墙,改建为环城道;1862年开始计划建造美术馆,美术馆是由维也纳建筑师哈森那尔(Karl Hasenauer)和德国著名建筑师任波(Gottfried Semper)设计的。1871年开始建造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1880年,美术馆的外观大致完成,内部装饰由哈森那尔负责,他采用高贵的材料,聘请代表时代潮流的著名艺术家和工艺家来共同装饰博物馆。此外,哈森那尔在预算和工期上并未受到任何限制,使博物馆在建造工作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能力求完美。1885年,开始着手安置收藏品,1891年,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竣工,但美术馆仍未由皇帝正式宣布开放。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地利共和国的成立,博物馆终于成为了国家所有,全民共享的宝贵财富。 建筑特色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建筑上。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壮丽外观,又有巧妙使用各色大理石的庄严内部装饰,除了以丰富的收藏品吸引群众外,他的外观与内部装饰是驰名于世的要素之一。来访者在看到有古埃及石柱的埃及珍品厅和再现罗马帝国时期建筑装饰的古典珍品大厅时,无不为其庄重和精美绝伦的设计所折服;华丽的楼梯、大厅,更使人叹为观止。它的大厅内部十分的精美豪华,不仅可以让参观的游客畅游在悠久艺术史长河中,更为整个古典建筑所惊叹。 </h3><h3><br></h3> <h3>奥地利議會<br></h3><h3> 坐落在维也纳的奥地利议会大厦是奥地利国民议会和奥地利联邦议会所在地。1873年,著名建筑师特奥费尔·翰森授命建造这座议会大厦。为了象征民主来自于希腊,建筑师专门采用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立面采用古希腊的科林特式柱头,三角檐雕刻着弗兰茨·一世皇帝向十七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议会大厦前的高达4米的喷泉雕像是雅典娜女神。基座旁的塑像象征着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摩尔多瓦河。 奥地利议会大厦 大厦落成 1869年,奥匈帝国的内务委员会大臣Theophil von Hansen被委以重任,承担起负责修建一座崭新的议会大厦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874年9月2日,新议会大厦(The Parliament Building)的第一块奠基石被放下,整个的建造工作全面开始。与此同时,帝国博物馆(The Imperial Museums)、维也纳市政厅(The City Hall)和维也纳大学(The University)也正式动工建设。1884年,新议会大厦完工。这座由Theophil Hansen亲自设计、亲自监造的宏伟大厦又为维也纳增添了一份美丽。 奥地利议会大厦 地址与构成 这座仿希腊神庙式的壮美的建筑奥地利议会大厦就座落 在霍夫堡大花园对面。议会大厦前沿是科林式柱头的柱子,屋顶三角屋檐上雕刻着弗兰茨一世皇帝向17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 <br></h3> <h3>霍夫堡王宫<br></h3><h3>宫城简介 霍夫堡宫殿(德语:Hofburg)是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宫殿建筑。霍夫堡宫殿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冬宫。(夏宫是美泉宫)。今日的霍夫堡宫殿是奥地利的总统官邸所在地。 自1275年至1913年间,经过多次修建、重建,最终才演化成了眼下这个由18个翼、19个庭院和2500个房间构成的迷宫。皇宫依地势而建,分上宅、下宅两部分。上宅是帝王办公、迎宾和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下宅作为起居接借宿用。 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这座皇家的城堡坐落在维也纳内城。哈布斯堡王朝正是在这里统治庞大的奥匈帝国的。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这里曾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直至1806年弗兰茨一世皇帝宣布这个神圣帝国解体。如今,它是联邦共和国总统办公地,而且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见证人”。无论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还是上世纪末的仿古典式风格,霍夫堡皇宫都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皇宫的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有18栋楼房、54个出口、19座庭院和2900间房间,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霍夫堡皇宫 在霍夫堡皇宫长达七百年的历史中,记载着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开明统治的帝国盛世,记载着约瑟夫二世继承母业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的辉煌业绩,当然也记载了弗兰茨一世皇帝为了平息和拿破仑的纷争而下嫁女儿的耻辱,记载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时代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的景象。霍夫堡还 是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的地方。 霍夫堡皇宫曾经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直到一八零六年,弗兰茨一世皇帝宣布这个神圣帝国的解体。霍夫堡是奥匈帝国皇帝的居住地。至今,霍夫堡仍然是联邦共和国总统办公地。 </h3><h3><br></h3> <h3>维也纳歌剧院<br></h3><h3> 背景 谈起奥地利,无人不知其音乐和歌剧魅影。奥地利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还有出生德国但长期在奥地利生活的贝多芬等。这些音乐大师在两个多世纪中,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奥地利萨尔斯堡音乐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之一。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谓世界上听众最多的音乐会。建于1869年的皇家歌剧院(现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而维也纳爱乐乐团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在这里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规模 她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宫廷剧院,其前身是17世纪维也纳城堡广场木结构的包厢剧院。1861 年,由奥地利著名建筑师西克斯鲍和谬尔设计督造,于1869 年5 月15 日建成开幕,首场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1955年11 月5 日重新开幕,演出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得里奥》。整个剧院的面积有9000 平方米,观众席共有六层,楼上楼下共有1642 个座椅,背后还有567 个站位,三层还有100 多个包厢。剧场正中是舞台,总面积为1508 平方米,包括3 部分:前台、侧台和后台。舞台总高度为53 米,深度为50 米。舞台能自动回旋、升降、横里开阖。乐池也很宽大,可容纳110 人的乐队。歌剧院拥有2 个芭蕾舞练习厅和3 个剧团练习厅、1 个364 平方米的彩排舞台、10 个独唱演员练习室、1 个大型风琴室,还有几十个演员化妆室。歌剧院还配有一个电视电台转播室,剧场内各个位置都可收进荧光屏中。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1861年,由奥地利著名建筑师西克斯鲍和谬尔设计督造,然而,这并未能够目睹这一天。1868年,凡·努尔因为无法承受维也纳人对其设计的刻薄指责而饮恨自杀,另一位建筑师西卡斯堡在两个月之后竟然也中风而死。于1869年5月15日建成开幕,首场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从此揭开了辉煌的序幕。1918年宫廷剧院变为国有,称为国家歌剧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美盟军对德、奥进行大规模轰炸时,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战后,歌剧院的重建工作历时8年,耗费1亿美元。1955年11月5日重新开幕,演出了贝多芬的歌剧《费得里奥》,以庆贺歌剧院的第二个春天。在每年300场的演出中,无论是歌剧还是芭蕾舞,歌剧院的节目没有一天是重复的。国家歌剧院的设计和建造是在1861年至1869年之间完成的,其风格可以归属为仿文艺复兴风格。维也纳歌剧院的演出季节是每年的9月1日到第二年6月30日。7、8月歌剧院关门休息,乐队(即维也纳爱乐乐团)赴萨尔茨堡参加音乐节。 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都以能够为在国家歌剧院演出而感到荣幸。在每年三百场的演出中,包括了古典歌剧中的所有剧目。无论是歌剧还是芭蕾舞,歌剧院的节目没有一天是重复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自从建院以来,一直聘用那些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音乐大师作为剧院经理,又以乐坛称雄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作为常任歌剧乐队,并不惜重金聘请世界著名歌唱家担任歌剧主角。剧院还规定,不准上演不出名的作品或处女作,只能演出那些早已被肯定的名作。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它赢得了国际声望,国家歌剧院成为维也纳这个音乐之乡的重要象征。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欣赏歌剧,是万千游客及来访使团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内容。 建筑结构富丽堂皇,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奢靡之风。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整个剧院的面积有9000平方米,观众席共有六层,楼上楼下共有1642个座椅,背后还有567个站位,三层还有100多个包厢。剧场正中是舞台,总面积为1508平方米,包括3部分:前台、侧台和后台。舞台总高度为53米,深度为50米。舞台能自动回旋、升降、横里开阖。乐池也很宽大,可容纳110人的乐队。歌剧院拥有2 个芭蕾舞练习厅和3 个剧团练习厅、1个364平方米的彩排舞台、10个独唱演员练习室、1个大型风琴室。这里可以同时向50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台和9个电视台转播演出实况。 </h3><h3><br></h3> <h3><br></h3>圣卡尔教堂 教堂完成于1737年,长80米、宽60米、高72米,在1713年黑死病猖獗期间,卡尔六世皇帝(Karl VI)发愿,只要维也纳城能够幸免于难,他要建造一座大教堂奉献给前米兰总主教和守护生灵抵御黑死病的圣波洛梅欧(St Charles BORROMEO,1538-84年)。翌年举办的一项教堂建筑的设计竞赛,由埃尔拉赫父子赢得这项荣誉,一座华丽却不失典雅的巴洛克式杰作于焉诞生:宏伟的圆顶和门廊系仿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式的建筑,内部充满了许多当时名艺术家的精心雕刻和祭坛画,包括葛朗(Gran)和托蒙第(Altomonte)的作品。 中文名称 圣卡尔教 外文名称 Karlskirche 著名景点 葛朗(Gran)和托蒙第(Altomonte)的作品 建造时间 1737年 圣卡尔教堂 简介: 圣卡尔教堂正面 山墙的浮雕由史丹内提(Giovanni Stanetti)制作,描绘1713年维也纳遭黑死病侵袭的情景。山墙上中间的圣者像圣波洛梅欧由马提利(Lorenzo Mattielli)制作。正门阶梯两侧有左边像征旧约圣经的天使像和右边像征新约圣经的天使像。 双圆柱 仿自罗马的图雷真圆柱(Column of Trajan),柱面上的螺旋形图案,刻著圣波洛梅欧的一生,左圆柱阐述坚定的信念,右圆柱则是勇气。 圆顶阁壁画 罗特迈尔(Rottmayr)的壁画著手于1725至30年间,描绘圣波洛梅欧被尊为圣者。这也是画家的最后作品。 主祭坛 这座主祭坛(High Altar)的特色是由卡美西纳(Camesina)制作的灰泥浮雕,描绘圣波洛梅欧在一群天使和小天使的伴随下升天。 地址:Karlsplatz, A-1014. <br><h3><br></h3> <h3>维也纳圣史蒂芬大教堂<br></h3><h3> 史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市的标帜,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一九九七年,史蒂芬大教堂庆贺了它八百年诞辰的纪念。它那一百三十七米高的尖塔是继乌尔姆教堂和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尖塔。 中文名 史蒂芬大教堂 风格 特式 特色建筑 倚窗眺望人 地理位置 维也纳 历史沿革 和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史蒂芬大教堂经历了屡遭劫难和几经改建的命运。早在十二世纪初,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对罗马风格的模仿)的教堂。两次大火之後,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正是那个时候的产物。我们今天见到的哥特式风格是十四世纪的产物。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了。在以後的几个世纪里,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 史蒂芬大教堂 十五世纪,南塔的建造完成了; 十六世纪,北塔的尾期工作结束了; 十八世纪,史蒂芬大教堂的高塔完工; 十九世纪,教堂的改建和修缮工作一直在进行著。 除了一六八三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和一八零九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之外,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受到过战争的威胁。对史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後的那几天。遭受炮火袭击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毁於一旦。战後的奥地利满目疮痍,但是重建家园的工作马上就开始了。修复工作从一九四八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一九六二年。全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如今,各州人民精诚团结,共同修建史蒂芬大教堂已被传为佳话。 建筑风格 史蒂芬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为其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隔成三部分。放眼望去,从圣坛背後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 </h3><h3><br></h3> <h3>维也纳市政厅<br></h3><h3> 维也纳市政厅在广场的东侧,正面看去跃入眼帘的是5座尖塔,中间的一座直入云端,两翼的4座不足其半,却高出一字拉开的3、4层楼房。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显得层次十分鲜明而壮观。大厅正中的高塔98米,是维也纳的吉祥物。相传,当时的非教堂建筑不能超过100米,市政厅塔楼的建造计划遂遭到教会的反对。于是设计者冯.施密特就将塔本身限制在98米,却在塔尖上又加上了一尊高达3.4米的“市政厅铁人”,显示了人们向旧势力的挑战,教会对此也无可奈何。市政厅是1873年建设完工的,是典型的新哥特式建筑,其拱廊、凉廊、阳台、尖头窗、豪华的雕刻都体现了新哥特式的典型风格。<br></h3> <h3><br></h3><h3> 【奥地利】维也纳苏联英雄纪念碑(Russendenkmal) 苏联英雄纪念碑(Russendenkmal),也译作Red Army Monument,建成于1949年8月,它是奥地利境内反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并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纪念碑由苏联和奥地利两国共同完成,用掉15吨黄铜,300多平方米预制板,参加施工人数有四百之众。纪念碑最上面是手持旗帜和盾牌的红军近卫军战士,下层平台上还有两个红军战士。 这是为了纪念从纳粹手中解放维也纳的纪念碑上,招展的红旗、荷枪的苏联红军战士显示着明显的共产主义特色,苏联纪念碑大多是环形的廊柱围绕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与中国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建筑风格有些类似,环形的横栏上文字是俄文的。正面写着:为欧洲的独立解放,在反法西斯强盗战场上牺牲的红军战士永垂不朽! 黑山广场(Schwarzenbergplatz)在纪念碑落成后,随即更名为斯大林广场。1955年10月26日苏联红军全部撤出,奥地利获得了彻底解放,10月26日被定为奥地利的国庆节,黑山广场得以正名。早在1962年就有人企图炸掉这个纪念碑,直到如今它的去留还是人民争论的话题。一些人认为纪念碑意味着被占领的耻辱,另一些人说它是摆脱德国法西斯统治的标记。更多人则表示它证明奥地利那一段历史事实,应该留着它以警后人。 纪念碑的前方是座喷泉,再配上那天阴阴的天色显得崴嵬壮观,但是百姓眼里没有政治,只有生活和美好,这里成了市民悠闲的场所,从天空中落下的水珠形成了薄雾,下午的太阳从侧面照射过来而形成彩虹,好像给后面的巴洛克建筑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br></h3> <h3>美景宫<br></h3><h3>美景宫是一座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历史性的建筑群,由两座巴洛克宫殿(上美景宫和下美景宫)、橘园和皇宫马厩组成。该建筑在城中心的东南边第三区一个巴洛克式公园景观中。美景宫中包括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庭院建立在缓坡上,其中包括装饰层的喷泉、瀑布、巴洛克风格的雕塑,雄伟的铁门。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当时被作为欧根亲王的夏季住宅。 美景宫是在维也纳大规模建设时期修建的,维也纳在当时既是帝国的首都也是正统治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家族所在地。这段繁荣是从作为元帅的欧根亲王对奥斯曼帝国的一系列战争成功后形成的。 <br></h3> <h3>美景宫花园<br></h3><h3>美景宫分为上美景宫和下美景宫两座建筑。连接上下两个美景宫的,是一座华丽的花园阿尔卑花园。<br></h3> <h3>美景宫展品,后面两张画是奥地利分离派画家克林姆特两幅代表作。<br></h3> <h3> 吻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创作油画 展开 《吻》(德语:Der Kuss)是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的代表画作之一,是他在黄金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他在此时期常使用金箔来作画。 中文名 吻 外文名 Der Kuss 作者 古斯塔夫·克林姆 国家 奥地利 简介 《吻》是一幅正方形的画作,呈现出一对相拥在一起的恋人,他们的身体借由长袍缠绕在一起。这种表现手法同时受到同时期的新艺术运动及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古斯塔夫·克林姆在传统的油画上覆盖金箔,让画作的现代感更加突出。《吻》目前收藏在维也纳美景宫内的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被广泛的视为是20世纪早期的经典。《吻》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古斯塔夫·克林姆最受欢迎的作品。 背景 克林姆在1907年完成《维也纳大学天花板画作系列》(Fakultätsbilder)后不久就开始创作《吻》。当他在进行《维也纳大学天花板画作系列》时曾经爆发丑闻,有人批评它是色情且堕落的证明。这个作品后来以反大众化及反独裁主义的观点来重制。古斯塔夫·克林姆则写道“如果你无法以行动及艺术取悦每个人,那就取悦少数人”。相反的是,他在完成《吻》后受到许多赞美,而且立刻找到买主。 《Fulfilment》克林姆1905-1909年间的画作 古斯塔夫·克林姆创作这幅画时为45岁,当时他仍然跟母亲及两个尚未结婚的姐妹居住在一起。克林姆成名之后与一些女性有染,他至少有三个非婚生子女。《吻》象征他具有的性魅力,整体的结构明显具有阳具崇拜的意味。这幅画有名的原因是:画中的柔弱女性被几何图形紧紧缠绕,身体上的颜色与细节将克林姆的一生抽象且出色的表现出来。这位柔弱女性与克林姆传统画作中的蛇蝎美人形象相去甚远,她是一个爱情的主导者,不仅是欲望的化身。<br></h3> <h3> 欣赏 这是一幅装饰性壁画,也是一幅广受好评的艺术杰作。画中大量使用了金片、银箔等 装饰性要素,使画面看上去熠熠生辉、金光闪闪。在这种金色的背景下,一对恋人在开满鲜花的柔软草地上,热烈拥吻。男人的双手轻柔而充满爱意地抱起了女人的头,正富有激情地吻着她的脸。女人的左手握着男人的右手,闭着眼睛,沉浸在无尽的幸福和浪漫的想象中。画中的男子乌黑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突出了男子的健壮和阳刚之气,而女子白皙的皮肤和红润的嘴唇显示她的娇柔和美丽。男人和女人身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纹样,除了女人有完整的身体曲线外,男人则完全处于这些图案的包围中。而这些长方形、螺旋形、圆形的各色图案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也充斥着神秘的象征意义。有人认为这幅画其实就是强烈的情欲的象征,这些各种形状的图案是史前人类充满神秘意义的符号。而画中的女人娇柔地依偎在男子的怀中,向他献上自己的脸庞和嘴唇,甚至无视环境的危险,是一种性爱的暗示。但是这种情爱在这种金黄色彩的衬托下,在鲜花和各色图案的包围中,让人没有一点邪念和粗俗的感觉,将人从一种世俗的观念和道德的约束下解脱出来,只感到一种温馨、浪漫、富有激情的生命冲动。正如克里姆特的拥护者评价的那样:“还没有人给我们提供过一幅某种欧洲女子如此高大完美的肖像。”画面上各种金银片、铜、珊瑚的装饰使这幅画艺术魅力大大提高,它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件工艺性极强的工艺品。画面上色彩主要是金黄色,点状的背景以及开满鲜花的草地把整幅画衬托得唯美而轻柔,让人不管怎样看都能得到一种新鲜而典雅的艺术享受。 </h3><h3><br></h3> <h3>国会夜景<br></h3> <h3>约翰·施特劳斯<br></h3><h3>人物经历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施特劳斯自幼爱好音乐,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h3><h3><br></h3> <h3>美泉宫及花园<br></h3><h3>发展历史 史前 美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14世纪初开始这个地区称为卡特尔堡(Katterburg),是克劳斯特诺伊堡(Klosterneuburg)的属地,经营一座磨坊和一家葡萄酿酒厂,在农场雇工的努力下,几个世纪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548年起成为维也纳市长的办公地,直到156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1564年至1576年在位)买下了这块地,包括一座房子、一座磨坊、一间畜舍和一座休闲果园,从此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所在地。马克西米连二世除了喜好收藏外,还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热衷打猎的传统,他准备建造一座休闲的动物园,以满足他的爱好。马克西米连二世建造的花园不仅养着本地的野生动物和禽类,还有来自外国的鸟类,像孔雀和火鸡等,他认为这些异国动物也是不可或缺的。 </h3> <h3>皇家花园 美泉宫背面的皇家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法国式园林,硕大的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绿树墙内是44座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园林的尽头是一座“海神泉”(Neptunbrunnen),向东便是皇宫名称由来但却不很起眼的“美泉”,美泉的正对面是一片人造的罗马废墟(Roman ruins in en Schonbrunn Palace's garden, Vienna)和一块方尖碑。美泉宫的最高点是凯旋门(Gloriette),海神泉的西侧是动物园(Tierpark)和热带植物温室(Palmenhaus)。美泉宫内的中国陶瓷不可胜数,据专家统计,其收藏的成对的中国瓷器数量为除中国本土外最多的。 海神喷泉 在花园的尽头,是一座1780年修建的美丽的喷泉,名曰海神喷泉(Neptunsbrunnen)。水池的中央是一组根据希腊海神的故事塑造的雕塑。从海神喷泉向东,就来到了赫赫有名但是不很起眼的「美丽泉」。这座泉水是马提阿斯一世皇帝在1617年狩猎时发现的。整个夏宫也就因此而得名。<br></h3> <h3>贝多芬像<br></h3><h3> 贝多芬雕塑 《贝多芬》,铜像,作者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创作于1888年。 中文名 贝多芬雕塑 属性 铜像 作者 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 创作于 1888年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篇章。他在1820年时双耳失聪,然而命运征服不了这个坚强的人,这个在艺术上反封建反专制、为自由和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战士,还继续创作了大量充满激情的乐曲,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布德尔十分热爱贝多芬的音乐,在这件贝多芬的青铜头像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由于创作这件作品时,他仍在罗丹工作室工作,所以风格上与罗丹有些相似之处。整个雕塑充满激情,线条粗犷,富于浪漫主义情调。雕像中的贝多芬似低头冥想,又象是在专心演奏。作者善于抓住最能体现音乐家个性的外形特点加以详细刻画,比如贝多芬那乱蓬蓬如雄师般的头发、紧闭的嘴唇、微簇的眉头和下垂的眼睑,甚至还有他不太美的大鼻子,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内心巨大的热情,和即将爆发的力量。在雕像的底座,作者还刻了一句话:“为人类酿造美酒的酒神”,以表达他对贝多芬的景仰之情。布德尔在不同时期共为贝多芬创作了12件不同的雕塑作品,其中这一件是最为出色的。 </h3><h3><br></h3> <h3>了解一下維也納分離派 维也纳分离派代表(Vienna Secession )(1897-1915)是在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著名的艺术家组织。 1897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的自由”。 中文名 维也纳分离派 外文名 Secession 成立时间 1897年 代表人物 奥托·瓦尔纳、霍夫曼、奥布里奇 总部 维也纳分离派之家 特点 在设计方面,其重视功能的思想、几何形式与有机形式相结合的造型和装饰设计,表现出与欧美各国的新艺术运动相一致的时代特征而又独具特色。但其反对新艺术运动对花形图案的过度使用,更强调运用几何形状,特别是正方形和矩形。 风格 "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虽然有许多取材于绘画或自然题材的装饰,但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体式简洁,线条和几何造型连续而有力,与“新艺术运动”风格所追求的自然主义有机形态相距甚远。 代表人物 他们大胆实践,定期举办展览,并在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在欧洲颇有影响。其代表人物有画家克里姆特;建筑家和设计师瓦格纳、霍夫曼、奥布里奇、莫塞等人。其中克里姆特和霍夫曼最负盛名。 克里姆特 画家克里姆特是分离派组织的第一任主席,被誉为“奥地利最伟大的画家”。他创作了大量壁画,其形式与室内设计高度和谐 。 《吻》 他打破传统的绘画形式,以金属般绚丽辉煌的色彩和一维平面效果,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式语言,表现出强烈的华丽风格与工艺化的精美,人体扭曲变形,色彩和谐,达到一种略带颓废和矫揉造作的美感, 呈现强烈的装饰性 。 克里姆特早年的画风承袭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分离派”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用“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点。 其代表作有绘画《吻》、壁画《哲学》、《法学》、《贝多芬雕像装饰壁画》(贝多芬长卷)等。 瓦格纳 瓦格纳(Otto Wagner. 1841-1918)是奥地利著名的建筑师。他早年擅长设计文艺复兴式样的建筑,19世纪末,他的建筑思想出现了很大变化。1894年,53岁的瓦格纳就任维也纳艺术学院教授,次年出版专著《论现代建筑》,他认为,新建筑要来自当代生活,表现当代生活。 维也纳邮储银行 他的建筑作品推崇整洁的墙面,水平线条和平屋顶,认为从时代的功能与结构形象中产生的净化风格具有强大的表现力。1900年前后他设计的一座维也纳公寓住宅初步显示出他的那种理想主义建筑观念。 而1904年他在设计维也纳邮储银行时首次运用了简洁创新的建筑手法,更使人难以相信出自一位60多岁的教授建筑师之手。维也纳邮政储金银行被认为是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瓦格纳的观念和作品影响了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在他的支持下,他的学生奥别列兹、霍夫曼等人组成了“维也纳分离派”。 1910年以后,瓦格纳的设计思想又向复古主义倾斜,他在1911年作的“维也纳第22区”规划方案,主次轴线明确,建筑端庄严整,与同一时期英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的浪漫情调明显对立。 霍夫曼 1903年,霍夫曼在银行家支持下,在魏恩市组织了维也纳工作同盟。他和莫塞担任艺术指导,从事家具、室内金属器皿的设计,并由同盟的作坊进行生产。其产品造型呈几何形态,很少装饰,力求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体现产品的实用性。 霍夫曼在设计中表现出与普遍的曲线风格不同的直线风格,更加接近现代设计。他的由纵横直线构成的洗练的方格网装饰特征,成为象征分离派设计风格的鲜明符号。 1904-1910年,他承担了布鲁塞尔郊区斯托克列宫的建筑设计。其方形的造型单纯、严谨,室内空间宽敞、墙面平直,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室内陈设、餐厅的大型壁画则由克里姆特设计制作。壁画中图案化的人物形象和装饰花纹,是用玻璃、马赛克、珐琅、金属、廉价宝石镶嵌而成,华美异常,使斯托克列宫成为集分离派之大成的佳作。 奥布里奇 奥布里奇设计的维也纳分离派之家,把单纯明确的几何造型与典型新艺术风格的枝蔓缠绕的花草装饰结合得浑然一体,是分离派代表作之一。莫塞的平面设计成就最大,其美学观点比其他人更加前卫与理性化。其书籍装帧、插图、印染、邮票等方面的设计,多以黑白色为主,明快、大方,更接近现代主义风格。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独树一帜,在设计中加进了新艺术运动风格中较少见的直线和简洁的几何造型,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体现出欧洲设计从摆脱传统到走向现代的过渡风格,影响深远。 埃贡·席勒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1918年因瘟疫(西班牙感冒)逝于维也纳。<br></h3> <h3>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展览馆<br></h3><h3>分离派展览馆 分离派展览馆(德语:Wiener Secessionsgebäude)是奥地利维也纳著名的分离派建筑,由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兴建于1897年,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的建筑宣言和展览馆。维也纳分离派指一批从历史悠久的美术机构分离出去的反叛艺术家。 中文名称 分离派展览馆 外文名称 Wiener Secessionsgebäude 类别 展览馆 地点 奥地利,维也纳 竣工时间 1898年 背景简介 1897至1898年,约瑟夫·奥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在市政局提供的土地上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金色月桂叶 为艺术家协会建造了具有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这座具有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的建筑是为了展现杰出视觉艺术家的场所。屋顶(俗称“金色杂草”)由金色镀金月桂叶片组成。此后在著名建筑师阿道夫·克里施尼茨(Adolf Krischanitz)的指挥下,分离派展览馆重新装修,焕然一新。 这座建筑最著名的藏品是收藏在底层的 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克林姆名作《贝多芬横饰带》(Beethovenfries),这是最为人熟知的分离派风格的艺术品(新艺术运动的分支)。 贝多芬横饰带一角 分离派运动的格言写在展览馆的入口上方:“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艺术,艺术有它的自由”(德语: "Der Zeit ihre Kunst. Der Kunst ihre Freiheit")。在它下面是一个雕塑。上面有3个Gorgons(希腊神话中三个蛇发女怪之一,她能让人化为石头)戈耳工,分别代表绘画、雕塑和建筑。 </h3><h3><br></h3> <h3>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是斯大林于1912年底1913年初在维也纳写的,第一次发表在1913年《启蒙》杂志第35期上,署名科·斯大林,题为《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这篇论文于1914年由波涛出版社(彼得堡)出了单行本,书名为《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按照沙皇政府内务大臣的命令,所有公共图书馆和阅览室都把它列为禁书。1920年,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重印这一著作,把它编入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文集》(图拉国家出版社版)。1934年,这篇文章编入了斯大林的论文演说选辑《马克思主义和民族殖民地问题》。斯大林的这篇著作问世后,列宁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在《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民族纲领》一文中,列宁在谈到民族问题在这个时期被提到显著地位的原因时写道:“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献中,对于这种情况和社会民主党民族纲领的原则,最近已经作了阐明(在这方面首屈一指的是斯大林的论文)。”(《列宁全集》第19卷第542页)在有人提议把这篇文章当作讨论的文章时,列宁说:“当然我们绝对反对。那篇文章写得很好。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我们丝毫也不放弃反对崩得混蛋们的原则立场。”(《列宁全集》第35卷第73页)。)   俄国的反革命时期不仅带来了“雷鸣电闪”,而且带来了对运动的悲观失望、对共同力量的怀疑顾虑。从前人们相信“光明的未来”,所以大家不分民族地共同进行斗争:共同的问题高于一切!后来人们心中发生了疑问,于是大家开始分手四散,回到民族的院落里去:让各人只靠自己吧!“民族问题”高于一切!   同时国内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05年不是白白过去的:农村中的农奴制残余又受到了一次打击。连年饥荒之后的几次丰收和接着到来的工业高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村中的分化和城市的发展,商业和交通的发展,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情形在边疆地区尤其显著。可是这种情形不能不加速俄国各民族内部经济结合的过程。于是这些民族必然要行动起来……   这一时期所确立的“宪制”也在这方面起了唤醒各民族的作用。报纸和各种书刊的增多,出版事业和文化机关的某些自由,民族剧院的发展等等,无疑地都加强了“民族意识”。杜马及其选举运动和政治集团给各个民族的活跃造成了新的机会,给各个民族的动员提供了新的<br></h3><h3>广阔场所。   可是从上层掀起的黩武的民族主义浪潮,“当权人物”由于边疆地区“爱好自由”而对它进行报复的种种高压手段,在下层激起了民族主义的反击浪潮,这种民族主义有时变成粗暴的沙文主义。犹太人中锡安主义(注:锡安主义 即犹太复国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主张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是统一的犹太民族,有一致的民族利益,号召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国家。锡安是耶路撒冷的一座山,古犹太人曾以它作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锡安主义以此得名。在俄国,锡安主义为犹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一部分落后的犹太工人所拥护。1904年成立的俄国锡安主义社会工党认为,犹太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为取得自己的领土并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而斗争。它鼓吹同犹太资产阶级实行阶级合作,在各民族的工人中间散布敌对情绪,妄图使犹太工人同俄国的和国际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隔离开来。锡安主义社会党人的民族主义活动模糊了犹太工人的阶级意识,给俄国工人运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的加强,波兰的沙文主义的增长,鞑靼人中的◎第59页◎大伊斯兰主义(注:大伊斯兰主义是一种宗教政治思想。它宣传一切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成一个整体。十九世纪末,这种思想在东方各国的剥削阶级中间广泛传播。土耳其曾利用这种思想企图达到使全世界回教徒服从于土耳其苏丹这个“全体穆斯林的哈里发”的目的。列宁说,大伊斯兰主义是企图利用反欧美帝国主义的解放运动来巩固可汗、地主、毛拉等的地位的一个派别(《列宁选集》第2版第4卷第275页)。),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中民族主义的加强,没有教养的人反犹太主义的共同倾向,这一切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民族主义的浪潮日益汹涌地逼来,大有席卷工人群众之势。解放运动愈趋低落,民族主义的花朵就愈加怒放。   在这困难的关头,社会民主党负有崇高的使命:给民族主义一个反击,使群众同普遍的“时疫”隔离。因为社会民主党,而且只有社会民主党,才能负起这个使命,用久经考验的国际主义武器,用统一而不可分的阶级斗争去对抗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浪潮来势愈汹涌,社会民主党争取俄国各民族无产者友爱团结的呼声就应当愈响亮。各边疆地区直接接触到民族主义运动的社会民主党人,在这一点上需要有特别的坚定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会民主党人,首先是各边疆地区的社会民主党人,都能完成这个任务。崩得(注:崩得(依地语“Bund”一词的音译,意即联盟)是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 人总联盟的简称。崩得成立于1897年,参加者主要是俄国西部各省的犹太手工业者。1898年3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崩得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崩得分子要求承认崩得是犹太无产阶级的唯一代表。在大会否决了这个要求以后,崩得退出了党。在1906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上,崩得重新加入了党。崩得形式上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性质的组织。它在党内一直支持孟什维克,反对布尔什维克。它提出民族文化自治的要求同布尔什维克的民族自决权这个纲领性的要求相对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崩得分子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1917年二月革命后,崩得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崩得的领导同反革命势力勾结在一起,而一般的崩得分子则开始转变,主张同苏维埃政权合作。1921年3月崩得自行解散,部分成员加入俄共(布)。)从前强调共同的任务,现在却把它自己特殊的纯粹民族主义的目的放在首位,甚至把“过安息日”和“承认犹太语”当作自己竞选运动的战斗性条文(注:见《崩得第九次代表会议文件汇编》。)。高加索也步崩得的后尘:一部分高加索社会民主党人从前曾和其余的高加索社会民主党人一起否定过“民族文化自治”,现在他们却把它当作迫切的要求提了出来(注:见《八月代表会议的通报》。)。至于婉转地肯定民族主义动摇的取消派代表会议(注:取消派代表会议(八月代表会议)是1912年8月1220日(公历8月25日9月2日)在维也纳召开的。列·达·托洛茨基在会上组织了反党的八月联盟。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崩得、拉脱维亚边疆区社会民主党、高加索区域委员会的代表,以及侨居国外的《社会民主党人呼声报》编辑部、托洛茨基的维也纳《真理报》和前进集团的代表等。从俄国国内派遣代表的有彼得堡的“中央发起小组”以及取消派的《我们的曙光》杂志和《涅瓦呼声报》的编辑部。会议的绝大多数代表都是侨居国外的,与俄国工人阶级和地方党的组织毫无联系。会议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系列纲领性要求作了修改,并且反对秘密党的存在。),就更不用说了(注:见《八月代表会议的通报》。)。   由此可见,俄国社会民主党在民族问题上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民主党人都已经明白的。   显然,对于民族问题还必须进行一番认真的和全面的讨论。◎第60页◎彻底的社会民主党人应当一致努力消除民族主义的迷雾,不管这种迷雾来自何方。<br></h3> <h3>这块纪念饰板揭幕于1949年,以纪念斯大林70岁生日。可以提醒我们斯大林曾逗留在维也纳。并且在当今应该被视为纪念死在斯大林统治下的几百万苏维埃平民以及在逃离1933-34年奥地利政治肃清和1938年纳粹恐怖活动后,被苏维埃政权逮捕和杀害的数百奥地利人。<br></h3><h3><br></h3><h3> 关于斯大林评价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界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就此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共运史专家高放提出了要从两个框架、五个层面重新评价斯大林。 对斯大林的研究分歧依然较大,关键在于弄清斯大林的功过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框架、五 个层面来看斯大林的功过,这样才能全面、准确评价斯大林,才能充分吸取斯大林错误的教训。 一个框架是把斯大林定位为苏联国家领导人、国务活动家,从这个框架来看,他是功大于过的,因为他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还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又恢复了国民经济,把苏联建成一个能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第二个框架是把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从这个框架来看,他是过大于功的。他虽然帮助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促进了东欧东亚12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极大的损害,至今一些消极影响尚未消除。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我认为斯大林作为苏联国家领导人、国务活动家,其功过是正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但是,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其功过是倒三七开:错误七分,成绩三分。 何谓五个层面?在我看来,斯大林的错误有五个层面。我们应将这五个层面的错误加以区别。可以说一个层面比另一个层面递次更加严重。 第一,思想作风的错误。如他欣赏个人崇拜,个人揽权过多,对人粗暴等。 第二,方针政策的错误。如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急于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大清洗,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等。 第三,发展战略的错误。如急于一国建成低标准的社会主义,输出革命,与西方对抗等。 第四,理论观点的错误。如国内阶级斗争愈益尖锐化理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总危机理论等。 第五,具体体制的错误。从上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国内形成并且巩固了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对外关系体制。在国际上使其他国家兄弟共产党和其他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形成了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这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北京日报》7.10) 参考资料:www.gmw.cn/...11.htm<br></h3> <h3>斯大林的笔名也很多,至少有几十个,并且起的很随意。比如他曾经以“贝索之子”这个笔名发表文章;后来他又用过科巴·伊万诺维奇的笔名。当然,作为一名浪漫多情的革命者,斯大林的很多笔名也与他心爱的女人有关。比如他曾经以“K.卡托”作为笔名,这是为了纪念他的第一任妻子。后来,他与一名叫做史黛芬妮娅·佩德罗夫斯卡娅的女革命者打得火热,为了回报史黛芬妮娅给他的无条件的爱,斯大林又用“K.斯蒂芬”的笔名。此外,他还用过“萨芬”、“索林”等名字发表文章。 他为什么最后选中“斯大林”这个名字? 那么,他最后为什么选中“斯大林”这个名字呢?这其实完全是个巧合。1912年前后,斯大林在维也纳创作了一篇名为《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的文章。斯大林虽然经常写东西,但是并不像列宁那样是一名热衷于革命理论研究的人,不过,这篇文章却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列宁很认可斯大林所表述的观点,还命令他好好对文章进行润色和修改。 1913年,列宁亲自下令,将斯大林的这篇文章作为政策文件直接发表。这使得斯大林名声大噪,“斯大林”这个名字也迅速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尽皆知的名字。而列宁也对斯大林新取的笔名很赞赏,在他看来,革命确实需要具有“钢铁意志”的人。 </h3><h3> 后来,斯大林逐渐从地下工作者转变为了革命的领袖。于是,他不但要更多的发表文章,宣传革命,也逐渐淡出了暴力革命的队伍。“科巴”这个他革命时期的化名,有着太多的黑历史,相比之下,“斯大林”这个名字则拥有着领袖钦点的光环。因此,他最后选择了“斯大林”这个曾经的笔名,当做了自己的名字。(網絡文章)<br></h3> <h3> 1913年的维也纳如何改变了世界 BBC 2013年4月20日 一个世纪之前,希特勒、托洛茨基、铁托、弗洛伊德和斯大林曾经同时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活动。 《真理报》的一名异见编辑、左翼领袖托洛茨基曾经写道,他于1913年1月与持假护照的斯大林在维也纳会面。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1913年生活在维也纳中心的两位重要人物之一,这些人命中注定塑造了(或者说粉碎了)20世纪大部分的世界历史。 这些重要人物当时的境遇各有不同。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在逃的革命家,而弗洛伊德已经非常有名。 知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当时已经在维也纳执业。 当时尚年轻的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在维也纳以南维也纳新城的戴姆勒车厂工作,寻求就业、金钱和美好的时光。 与此同时,希特勒正在维也纳美术学院学习。当年24岁的希特勒来自奥地利西北部,为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居住在多瑙河附近Meldermannstrasse的廉价旅馆里。 1913年的维也纳是奥匈帝国首都。这个帝国下辖15个国家,人口超过5000万人。 1848年革命后继位的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居住在霍夫堡皇宫。 皇储斐迪南大公居住在附近的美景宫,热切等待继承皇位。斐迪南大公1914年被暗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奥地利唯一英文月刊《维也纳评论》主编麦克纳米在维也纳居住了17年。她说,1913年的维也纳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大熔炉”,但确实是自身特有的一种文化“浓汤”,吸引奥匈帝国各地的有野心人士。 麦克纳米介绍:“当时维也纳200万人口中,不到一半在本地出生,约1/4来自现属捷克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所以很多维也纳居民除了讲德语也讲捷克语”。 “奥匈帝国的居民讲数十种语言,军队官员除了德语之外,需要用其它11种语言下达命令,每一种语言都有国歌的官方翻译”,她说。 这种混杂的局势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维也纳咖啡馆。维也纳咖啡馆的起源相传是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城失败后留下的装满咖啡豆的麻袋。 《1913:寻找大战前的世界》一书作者、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尔斯·埃默森说:“咖啡文化和在咖啡馆举行辩论的概念是当年和今天的维也纳文化”。 埃默森解释:“维也纳的知识界其实很小,大家彼此都认识,这为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条件,也对政治异见人士和在逃人士有利”。 他还说:“对在逃的异见人士来说,维也纳是欧洲最好的藏身之处,因为可以结识很多有意思的人”。 弗洛伊德最喜欢的Landtmann咖啡馆仍然伫立在维也纳内城区。 托洛茨基和希特勒经常光顾的Central咖啡馆只有几分钟的步行距离,那里的蛋糕、报纸、象棋,当然最重要的是那里发生的讨论点燃食客们的激情。 《维也纳评论》主编麦克纳米说,让这些咖啡馆变得重要的部分原因是,大家都去,所以各方兴趣汇集起来,西方思维中的严格界限在这里变得很灵活。 她表示,除此之外,犹太人知识界、新工业阶层在1867年获得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授予完整公民权、可以上大学之后,1913年逐步崛起。 尽管维也纳当时、现在仍然是音乐、豪华舞会、华尔兹的代名词,它也有黑暗惨淡的一面当时很多维也纳居民生活在贫民窟,1913年有近1500人自杀。 尽管没有人知晓,希特勒当年是否曾经偶遇托洛茨基、铁托或者斯大林,但是劳伦斯·马克斯2007年创作的广播剧《弗洛伊德现在可以见你,希特勒》等作品想象了这种场景。 第二年(1914年)点燃的战争之火摧毁了维也纳的知识界。 奥匈帝国于1918年分崩离析,推动了希特勒、斯大林、托洛茨基和铁托开始永远改变世界的历史。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