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指导:张瑞宝 撰文:李春祯
编辑、图片:杨治宝
</h3><h3><br></h3> <h3>(清风崮韵入眼帘)</h3> <h3>(塔井峪村,有6个散落的自然村,点缀于群崮中)</h3> <h3>(有了支柱产业村支书乐呵呵)</h3> <h3>(李老师与老农亲切交流)</h3> <h3>
塔井峪村位于泉庄镇政府驻地西南方10公里处,总人口1316口,总面积2300亩,可耕面积900亩,手套厂为本村的支柱产业,其次为林果。建村于大明洪武六年,是一个居住比较分散的山村。</h3> <h3>(茶余饭后)</h3> <h3>(古村古巷)</h3> <h3>(石墙小木门)</h3> <h3>此村三面环山,东有九山、寨子崮,西靠虎山头、丁家崮,南沿芝麻顶、三皇顶。
<br></h3> <h3>(九山)</h3> <h3>(寨子崮)</h3> <h3>(三皇顶)</h3> <h3>(虎头山、丁家崮)</h3> <h3>(鸡头崮下)</h3> <h3>(芝麻顶)</h3> <h3>(火车头)</h3> <h3>此村山泉甚多,是马莲河的主要源头之一,著名的有白龙泉、灵芝泉、黄莺泉,与罗家万村的莲花泉汇成了塔井峪河流入马莲河。<br></h3> <h3>(清泉飞帘)</h3> <h3>(清泉石上流)</h3> <h3> 寨子崮
寨子崮位于九山西北端,海拔542 米,面积为1.6平方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由石灰岩、页岩构成,大约形成5亿年前的寒武纪。据传纪王、东汉光武帝刘秀都曾派兵在此安营扎寨,故名寨子崮。
<br></h3> <h3> 九山
九山海拔539 米,面积6 平方公里,呈东南西北方向,因有九个山头而得名。与寨子崮紧紧相连,四面山崖平均高度为25米左右,山顶平坦,适宜人居住,据此山石刻记载:大清咸丰十二年(1863年)有周围五个村的百姓上此山避乱。(这次主要躲光棍,即太平天国失败后的散兵游勇)。1938年国民党五十一军一部在此山驻扎,1939年至1941年地主武装“沂蒙队”头子武生率部下盘踞此山达两年之久。
<br></h3> <h3>(登九山)</h3> <h3>(九山东侧)</h3> <h3>(九山西侧)</h3> <h3>(九山南侧)</h3> <h3>(九山北侧)</h3> <h3>(九山林中石屋遗迹)</h3> <h3> 九山摩崖石刻
大清咸壹十二年八月中秋 南匪蜂蛹至此 避乱至此山
山长孙朔 孙京韶题
<br></h3> <h3> 黄莺泉</h3><h3> 黄莺泉位于九山山顶西侧,属四季泉,此处多有黄莺。黄莺有名黄丽,善于鸣叫,它的叫声能给人们带来福音,每天清晨,成对的黄莺到此泉饮水润喉,飞上崖壁,飞落树梢,尽情鸣叫,给山村的人们带来一天的福音,故名黄莺泉。<br></h3> <h3> 灵芝泉
灵芝泉位于九山脚下,相传此地长有一颗万年灵芝,就是靠此山泉水滋润而生长,故名灵芝泉。<br></h3> <h3>(灵芝泉)</h3> <h3> 白龙泉
相传在很久以前,此地遭遇大旱,玉皇大帝派小白龙到此救灾,留下了此山泉,人们不忘小白龙的大恩大德,将此泉取名“白龙泉”,流传至此。<br></h3> <h3>(泉边青苔绿林)</h3> <h3>(白龙泉)</h3> <h3>(静悟青苔绿何来)</h3> <h3>(苔下清泉流)</h3> <h3>(相约白龙泉)</h3> <h3>(崮上清风稻谷香)</h3> <h3>(鲜花簇拥蝶飞舞)</h3> <h3>(去往塔井峪村的路上)</h3> <h3> 泉庄镇民俗文化研究会
於2018.8.18上午<br></h3><h3> (版权所有,反录必究)<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