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河

John

<h3>&nbsp;&nbsp;&nbsp;&nbsp;&nbsp; <font color="#808080">谁不是这样呢,爱过,又忘记。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余秀华</font>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nbsp;&nbsp;&nbsp; 河</h3></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很多次提笔想写一写西河,但往往开了一个头就无以为继了,这是最难为主妇的了,毕竟不能像家里贸然来了客人,就赶紧地添一瓢水,稀荡荡的看得到人的影子。直到我听说一个曾经住在玛瑙河边上叫GL的女子,竟不知道它在上游的名字;直到我看到了余秀华的诗: 谁不是这样呢,爱过,又忘记。这才给了我点信心。是的,人往往就这样,谁还执拗于过往的曾经呢!西河,我们曾那样地交集过,点点滴滴的,但我也像诗中的谁一样,过了便过了,一时忘得没有了踪影,别人说起时又发疯地想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故乡颇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味道,它在夷陵区是唯一一个能称得上鱼米之乡的乡镇,就因为有镇西边的西河与东边的白河,但它们终究不过是两条季节性的支流,成不了气候,据说上面曾有很多次的动议把县城迁到这儿,终因它的小家子气作罢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罢了就罢了,我还有我静谧的西河。<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最早感知它是因为它就横亘在我去外公家的路上,调皮而灵动,不宽不窄的,你又无力一步跨越,也无法迂回避让。那时正学过《西门豹治邺》,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无神论故事,反倒让我更相信河里真的藏着河神,生怕自己一掉到水里真的就被河神抓走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早些时候河中还有几个墩子,新崭的藤条筐子里填满了细碎的鹅卵石,既平且稳,在少年的脚下倒觉得少了些坑坑洼洼的意趣,也从来没去想过有朝一日望水兴叹时的无奈。有些事说来就来了,有一年发大水,水有齐腰深,冲得连父亲都有些站不稳,素来温顺的西河突然凶猛咆哮得让我有些陌生,这时我才发现所谓意趣,不过是闲来无聊的蛋疼。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结实的物什也经不起时光的打磨,一年一年地藤条就有些松垮了,墩子也就越来越矮,直至隐约可见,一场春汛之后连尸身也不见了。好心人就在河里摸了几块大石头垒在那里,在河水的冲刷下,石头有着你未知的状态,正是这种的不确定性,给了你跨越时忽然失衡的惊心,与重新找回重心的愉悦,摇摇晃晃,仿佛在阴曹地府过了一遭,爬上岸堤满是劫后余生的后怕与庆幸。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时我还很小,还无法彻头彻尾地去想象一条河流,它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那样固执地出现在我的生活里?<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也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发现,如果一定要在母亲她们三姊妹家之间找一个焦点的话,西河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正月初二给外公拜完年后,下一站就是姨妈家了,西河又一次地横在了我们的面前,不过这一次我们的队伍更壮大了,除了幺姨家的表姐表弟,还可能碰上来给外公拜年的祁家姨妈家的表哥。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河流到大垱与白河交汇了一起,像极了一个“丫”字形,人们就把那一段形象地称之为三岔河,交汇后就叫玛瑙河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交汇之前的西河、白河上各有一孔石拱桥,如果绕道过桥到姨妈家就有点冤路了,冬季里水小,河道又宽,河水就变得很浅很浅了,但大冬天里赤脚趟在河水里还是有刺骨的冰冷,我们这些小家伙就会各种的撒娇央求表哥背上我们,伏在表哥宽大而厚实的肩背上,听着耳边呼啸而过的北风,心里就别提有多么的温暖,真的好想好想这条河流一直宽到姨妈家的门口。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三岔河到姨妈家是一大片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萝卜,沙地并不肥沃,萝卜也长得不大不小,姨妈爱把它们对半剖开,丢在腌肉剩下的盐水里泡上几天,沥干后铺在坛子里,想吃的时候就取一些和肉炒了,爽脆而回味无穷。回家的时候,细心的姨妈早在我们开口之前就已给我们一一打包好了。姨妈擅长做各种的腌菜,这也是那个时候她家里唯一拿得出来的东西。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在秋天,河堤边的“腊吊子”花开得正好,姨妈会着我和表哥去采一些来磨碎,和上碾细的甘草与糯米面,搓成纺锤形的长条,撒上酒曲末,在簸箕里簸匀,盖上稻草,不几日就发酵好了。十里八方的人家都知道姨妈做的酒曲好,所以也不用吆喝,乡邻自然会登门而来。我通常会找姨妈讨几个半截儿的碎酒曲,家里有剩饭的时候就拌上一碗,藏在衣柜的深处,待次日我来收获劳动的果实,姊妹们早已先下手了,那个香,才叫香得招摇,又如何藏得住呢!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种气味的交流一直以一种又一种的方式存在。有时候姨妈会从玛瑙河乡下,托赶场的人给母亲带来一只荷叶包裹的熟鸡腿,即使包着,也无法阻隔你的想象,荷叶的底下有着怎样的肥美与芳香。我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另一只鸡腿呢,另一只一定是带给了外公,这样才合乎姨妈的处世为人。有时候也会带信要一些钓鱼的钩线,那一定是仲秋了,玛瑙河满是肥硕的马口鱼,这种只生长在流动水域的鱼,因肉食而生性凶猛,和其它的杂鱼相比,倒也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只是一看到它,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西河、想起它下游的玛瑙河以及住在玛瑙河旁边的姨妈。<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大一点的时候,就少了些这样没有拘束的时光了。家里的孩子多,按母亲的话来说,十个指头都连着心呢,对于每一个孩子都不会有所偏爱,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得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这种集体劳动彼此都互相看在眼里,所以一懈怠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你呢。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那么一段时间,父亲劳作与休息时都会把我带在身边。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夏日的阳光穿过马路边茂密的杨树叶,我闭着眼睛仍能感觉到它的炽烈,驴车一时间好像在倒退,我睁开眼睛,确定它是在前进,汉宜路在鸦鹊岭中学门前的一段,平坦且笔直,是我们难得的轻松一刻。西河在这里横穿汉宜路而过,靠高中的右岸是一道高坎,河流至此一个直拐因而便冲出了一个深潭,过了石拱桥,下一个陡坡就到了西河的河坝。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直射无碍下的河滩,空气里好像都冒着烟,板栗大小的石子滚烫而硌脚,让你无处立锥。这是毫无诗意的场景,在烈日当空下劳作过的人才会有这种切肤之感,如果一定要找一个词形容太阳,那只能是毒。那时我们家有六个吃长饭的孩子,父亲在供销社的一点死工资养活不了一大家人,就选择做了计件工资的搬运工。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父亲选择的果敢,不只是因为他无路可退还因为他一生都不肯向命运低头,他相信他浑身使不完的气力。母亲所有关于父亲的回忆无不是劳动劳动劳动,前几天我开车陪母亲回老家,汉宜路的每一个坡坡坎坎好像都能惹起母亲一番动情的回忆,那样深刻而清晰,仿佛如昨,我相信只有贫贱夫妻间才会有如此的悯怀,讲着讲着母亲的声音竟有些哽咽,我递给她一张餐巾纸,没有回头 ,我怕一回头就回到了从前。<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第一次陪父亲河坝拖石头的时候,还充满了兴奋。用脚探到河中的大石头后,双手像挖藕一样抄到它的底部,借势一搂而起。河水有过膝之深,弯腰时浸湿了我的汗衫,凉凉得正好,只是背部就完全暴露了在太阳的底下,时间一长背上好像有一把刀子在割一样,我饮鸩止渴地浑身泡到河里,浑然顾不了来时的痛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河坝到马路的坡道陡得有些没有道理,面上的一层沙石太阳一晒尤其松软,车轮一压便陷进去一大截,毛驴拼命地向前拽,四只蹄脚直往后滑,父亲弓着腰几与地平,我用力向前搬动着车轮的钢丝,每前进一步都有无比的困难,稍一松劲板车却向后退得更远了。父亲干脆连人带车退到了坡底,又在平坝上后退了些,扬起了鞭子向毛驴用力地抽去,板车越来越快像飞了起来,眼看就要冲到坡顶了,那最后的一口气却怎么也提不上来了,板车加速地向后滑去,险些弄个人仰车翻。幸好父亲的同伴赶到,又牵了头驴过来才不紧不慢地爬上了坡。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父亲搬运社有十几头骡驴,每天需要不少的草料,扯马草的差事自然就落到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头上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河坝的瓜地里有很茂盛的野草,几乎看不出是瓜地了,高而蓬松的夜蚊子草,卓然独立的狗尾巴草,这些草多枯燥而乏味,并不是骡驴之类的所爱。盘根错节匍匐于地的狗牙根,富含蛋白质,多汁而清芬,才是上好的马草,但扯起来却非常的费劲,坚而韧的纤维就像细绳子一样,勒得你手指生疼,背上烤着太阳,地上的热气直往上涌,还有看不到的尽头,往往过不了一歇,我便受不了这种无望的活什了,我想当一个逃兵,并同时确定了我以后人生,打死我也不要去做一个下劳力的人了。<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到鸦鹊岭中学读初中以后,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西河了,有时是晨读,有时是劳动课,有时是放学后看学长或者老师们在潭里戏水。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劳动课,学校的实验田就在西河对面的山坡上,播种、追肥都要经过西河,虽然河上有一个滚水坝,但我们还是更喜欢涉水而过。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河的水还是有着一如既往的清澈与冰凉,种花生时,老师怕我们偷吃,将种子拌上了大粪,可偏偏我们就不是一群讲究的孩子,背地里将花生米放在河水里反复地揉搓,直到没有了异味,再丢到口里,好像还有点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呢。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有一次,我河里看到一条水蛇从远处摇摆而来,我恶作剧地抓住它的尾巴飞速地作圆周运动,不一会儿它就一命呜呼了。其实我是一个胆小的人,因为知道它无毒才敢如此地冒充一下英雄。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胆怯还表现在其它的方面。那时候陪父亲在河里摸石头,经常会遇到几个同班的女同学来河里玩耍,她们就住在河边象牙塔般的校园里,一个个看起来都好像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相比之下,我觉得我有点囧,所以害怕她们看到我,不敢抬起头来看她们,或者坦然地打一个招呼,她们或许看到我了,又或许根本没有看到或者假装没有看到,后来我们有很多次聚会回忆起往事时,好像都不曾再提起这个桥段。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生活就是这样,一低头就是几十年。 </h3><h3><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母亲的回忆还在继续,我在母亲的回忆中过了石拱桥,抬头从车窗回头望时,已不见了当年的坡道,甚至看不出一点它曾经的样子,我记忆中的样子。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孔曾经宁静优美如英国乡村的石拱桥,现在也变得破败,喧闹而尘土飞扬。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曾经的西河呢?!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注: 西河,本名墩子河,据说发源于鸦鹊岭的天峰,在大垱汇入玛瑙河,经安福寺、白洋、董寺,在枝江市新河口汇入长江。<br></h3><h3> 鸣谢 感谢我同学李晓林的妹妹为我提供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