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此时,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区一级有,县一级有,公社一级有,甚至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一级也有。而且,从面上看,工厂、机关、学校、部队里面,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随着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更加感到迫切了。可是,他看到,过去中央光是号召干部参加劳动,但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可以说,大部分没有认真执行。许多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br></h3><h3><br></h3><h3>正当毛泽东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林彪给毛泽东寄来了一份报告。林彪寄给毛泽东的是1966年5月2日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h3><h3><br></h3><h3>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做法和总的想法。但毛泽东考虑问题的思路,却不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 “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正好与他1958年所设想的办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基于这一考虑,毛泽东于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也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style=""><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于5月7日给林彪的一封信</span><font color="#010101" style="">(原文)</font><br></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林彪同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你在5月6日寄来的总后勤部的报告,收到了,我看这个计划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将这个报告发到各军区,请他们召集军、师两级干部在一起讨论一下,以其意见上告军委,然后报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军作出适当指示。请你酌定。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font></h3><h3> 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 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h3><h3> 学<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span></h3><h3> 商<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span></h3><h3> 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h3><h3></h3><h3><font color="#010101"> 毛泽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66年5月7日 </font></h3> <h3>1966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五七指示”时指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从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已经把办军队式的“大学校”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联系起来,认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要这样做。此时,他的思路已经向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转变了。在这个“大学校”里,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级联系起来。</h3><h3><br></h3><h3>1966年8月1日,正是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的当天,“五七指示”的基本精神在《人民日报》社论《全国都应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中向全国公布。全国各大小报刊都转载了这篇社论。社论评价说:“毛泽东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种经验,研究了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经验,特别是吸取了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实行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教训,创造性地对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证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答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就是我们的纲领。”“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把各行各业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口号风行全国。走“五七”道路成了一种时髦。到处办起五七工厂、五七农场、五七饲养厂、五七大学、五七中学、五七干校、五七医院等等。没有贴“五七”标签的单位,也在走“五七”道路。“五七指示”在当时确实成了治军、治民、治国的纲领。</h3> <p style="text-align: left;">1968年2月,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光辉“五七指示”,紧跟党中央步伐,南京军区受中央军委命令,正式组建了南京军区司令部警卫第二营(独立正团级建制,代号“南字560部队”),以增强南京军区机关警卫力量,使之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变,亦以扩充当时军区司令部所属农场的生产部队,加强军农生产,加快军区机关及各直属部队战备粮的储备。</h3><h3>
“南字560部队”刚组建时,营部驻南京市下关区盐仓桥大街22号。首任营长孙立元,政委徐宣明,副营长赵立志,副政委王志孝。其骨干大部分来自南京军区司令部警卫营(代号“南字329部队”,警卫二营成立后,为区别一般简称“警卫一营”)。</h3> <h3>警卫一营当时有五个加强连,全部负责军区首长和军区司令部大院等重要机关重要地点的警卫任务。警卫二营当时共有四个连:一连(31分队)驻八卦洲农场,二连(32分队)驻马汊河农场,三连(33分队)驻葛塘牛奶场,四连(34分队)驻西村农场。</h3> <h3>1969年春,二营营部迁址南京市浦口区盘城公社伏庄,营部领导班子调整为:营长吴同海,政委王志孝,副营长李增录、徐文福,副政委刘明同。二营一连(连长张必华)调安徽合肥大蜀山南京军区司政五七干校,仅留一个班留守八卦洲农场,有的负责养猪,有的负责养马等。(据原四连副连长周爱民回忆,1969年底1970年初,留守八卦洲人员全部撤离,地都交给了八卦洲公社。)</h3><h3><br></h3><h3>当时营部共有4个班计30人,汽车班汽车4辆,摩托班二轮三轮计5辆,另有炊事班以及农场机械班。农场管理人员在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马汊河营部旧址</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今非昔比马汊河 ▼</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右前方为马汊河大桥</b></h3> <h3><b style="">▲ <font color="#010101">原南字560部队-南京军区司令部警卫第二营营部汽车班班长宋兴和1969年领用的工作手册。封面上“560部队”几个字至今依然非常清晰,实为珍贵。</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font></b></h3> <h3><b>▲ 1970年元旦,警卫二营首任汽车班班长柏文泉退伍前与战友们合影留念。照片提供:宋兴和</b></h3> <h3>1970年4月,警卫二营领导班子调整:营长吴焕忠,政委刘明同,副营长李秀忠、徐文福,副政委李增录。四连由西村农场移驻军区大院炮标,从此作为机动连,大江南北,南北西东……</h3> <h3><b>▲ 四连连长 石宏宽</b></h3> <h3><b>▲ 四连指导员 魏俊山</b></h3> <h3><b>▲ 四连副连长 周爱民</b></h3> <h3><b>▲ 四连副指导员 杨茂华</b></h3> <h3>1970年底,二连调颐和路,一连从安徽合肥大蜀山军区五七干校撤回驻马汊河(撤回时有部分战士调军区直属607团),三连仍驻葛塘。</h3> <h3><b>▲ 三连连长 张怀训</b></h3><h3><b> 照片提供:三连上海籍战友季金华</b></h3> <h3>1971年年初起,营部一半驻马汊河,一半驻军区大院。</h3> <h3>林彪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在周恩来协助下,采取措施解决与这一事件有关的问题。党中央撤销了由林彪集团控制的军委办事组,成立了由叶剑英主持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全国开展“批林整风”运动,揭发、批判林彪集团的罪行。<br></h3><h3><br></h3><h3>1972年5月21日至6月23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有中央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军兵种负责人参加的批林整风汇报会。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结束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各省、市、自治区都召开了各自的批林整风会议。……</h3> <h3>1972年10月,军区警卫一营、警卫二营合并。原一营一、二、三、四连编制序列不变,原二营一、二、三、四连编制序列为五、六、七、八连,再加江苏省军区划入的卫一连、卫二连,新编警卫营全营共10个连队。<br></h3> <h3>合并组建后的警卫营,营长张必华(此前先后任二营一连连长,一营副营长,一营营长),副营长有卫炳均、沙云汉(江阴籍)、魏华群等4位;政委蔡学松,副政委王邦传、李增录等4位;最多时共10位营首长。</h3> <h3><b>△ 前排左二:卫炳均,原560部队参谋,警卫一营三连连长,1972年10月任新编警卫营副营长。前排右二:张泉华,原560部队宣传队队长。</b></h3> <h3>营部仍驻军区大院炮标。部队代号沿用原一营代号“南字329部队”。至此,“南字560部队”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1975年部队代号调整,南京军区司令部警卫营代号又改为“83407部队”)</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b>军区大院营部旧址 ▼</b></font></h3> <h3>南字560部队在编五年(1968-1972),前后共计征招五批兵员:</h3><h3>1967年12月,安徽省凤台县、舒城县</h3><h3>1968年12月,山东省昌乐县</h3><h3>1969年12月,江苏省沙洲县(现张家港市)</h3><h3>1970年12月,江苏省海安县(现海安市)</h3><h3>1971年1月,江苏省南通县(现南通市通州区)<br></h3><h3><br></h3><h3>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里,数以千计的热血男儿,怀着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伟大祖国的忠诚信念应征入伍,汇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560部队”的旗帜下,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部队。在紫金山麓,大江南北;在大厂,葛塘,马汊河;在八卦洲,大蜀山;在西村,汤山,青龙山;在颐和路,宁海路,北京西路;在珠江路,解放路,军区大院,军区大礼堂……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到处都有难忘的往事……</h3> <h3>
哦,都远去了!奔腾向前一刻也不停留的历史一页一页地都翻过去了,带走了无数的春光和秋色,也带走了无数夏的激情,冬的寒凉。但无情的岁月永远也带不走我们对老首长老战友的思念和牵挂,那些熟悉的容颜一直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些嘹亮的军歌一直在胸中激荡……<br></h3> <h3><b>▲ 1996年3月3日,原560部队南通县籍战友在金沙聚会合影。二排左六:卫炳均,原560部队参谋,警卫一营三连连长,1970年底到原南通县带兵,1972年10月任新编警卫营副营长。</b></h3> <h3><b>▲ 2009年12月,原南字560部队沙洲籍战友在张家港纪念入伍40周年合影。前排左六:李增录,原560部队副政委;左四:张怀训,原560部队三连连长;左二:张泉华,原560部队宣传队队长。</b></h3><h3><b>注:沙洲县(现张家港市)籍战友1969年12月应征入伍时部队带兵领导为李增录、张怀训。</b></h3> <h3><b>▲ 2016年10月7日,原560部队部分通州籍和海安籍战友在金沙聚会合影。二排左十:卫炳均,原560部队参谋,警卫一营三连连长,1970年底到原南通县带兵,1972年10月任新编警卫营副营长。二排左七:魏俊山,原560部队参谋,四连指导员,1970年12月与三连连长张怀训到海安带兵,新兵连到南京后又赶往原南通县带兵。二排左八:王涌泉,原560部队参谋,军区段副司令秘书。</b></h3> <h3>▲ 2018年5月8日,原南字560部队34分队(二营四连)老首长老战友以及原一营和二营营部的部分老战友在南京聚会合影。前排左起:副连长周爱民,连长石宏宽,指导员魏俊山,副指导员杨茂华。</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重返军营 ▽</font></b></h3> <h3>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560部队成立50周年,也是毛主席光辉“五七指示”发表52周年,同时也是原南字560部队安徽籍战友应征入伍50周年,不久我们还将相继迎来山东籍战友、张家港籍战友以及海安籍、通州籍战友入伍50周年,2022年,我们还将迎来山东烟台、蓬莱和江苏灌云籍战友入伍50周年。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风烟俱静,丹桂飘香,特辑此篇,以志纪念。并以此谨向原南字560部队暨南京军区司令部警卫营所有老首长老战友致敬!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谢谢您的到访,祝您一生平安!</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 style=""> </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