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斯德哥尔摩老城居斯塔登岛(城岛,Stadsholmen),又称旧城(格姆拉斯坦Gamla stan),最早建立的老城区,通过几座桥连接到老城。自19世纪中,地图和文献开始称呼该城镇为「桥间之城」(staden inom broarna),此名称成为官方地名,直至1980年改为「老城」。</h1><h1>岛上建有王宫,议会上院,瑞典政府办公楼,首相府,皇家货币厂,斯德哥尔摩大教堂,诺贝尔博物馆和蒂斯卡教堂等。</h1><h1>皇宫斜坡下面临近海边的广场有古斯塔夫三世像,高高的基座,国王身穿海军军装,披着海军斗篷,指着前方。古斯塔夫在1790年7月9日的斯温斯克松德战役中,击败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取得瑞典海军史上最大的胜利。<br></h1><h1>我从海边的古斯塔夫三世雕像处经由王宫斜坡进入斯德哥尔摩老城,走遍老城各个角落,这里没有被战争摧残过的古城中保存了完美的古典气韵。漫步在鹅卵石街道蜿蜒狭窄的小巷,穿梭在金色基调的楼房之间,陶醉在中世纪某天夏日的晨光中。</h1> 1 斯德哥尔摩王宫 <h1>沿着坡路缓缓向上,右侧为斯德哥尔摩皇宫(stockholm palace),米色的墙壁,青铜浮雕,外观很普通,但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大的皇家宫殿。<br>如今,这里是瑞典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同时也是斯德哥尔摩的主要旅游景点。皇宫对外开放的部分包括:皇家寓所,古斯塔夫三世的珍藏博物馆,珍宝馆,三王冠博物馆,皇家兵器馆。</h1> <h1>史料记载:在国王约翰三世(king john iii)统治时期,该皇宫由旧式堡垒风格逐渐改造为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宫殿,到了1690年,宫殿在小尼克戴缪斯·泰斯(nicodemus tessin the younger)的设计下决定改建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但是皇宫的很多部分在1697年5月7日发生的大火中被烧毁。<br>在1734年,皇宫继续在小尼克戴缪斯·泰斯的主持下进行重建,而且皇宫教堂也在18世纪40年代期间完成,外部建筑在1754年时完成。</h1> <h1>正门有名头戴红缨军帽、身穿中世纪服装的卫土持枪而立,显得十分威武森严。</h1><h1>许多游客保持一定距离合影照相,令人诧异的是警卫岗亭周围没有任何栏杆之类的障碍物,皇宫不要门票,随便进,不要忘记,瑞典国王至今还在这里办公,这才是与民同乐。</h1> <h1>宫殿的南正面朝向宫殿斜坡大道(Slottsbacken),装饰豪华,有6根科林斯石柱和两侧希腊神话中英雄铜像雕塑。</h1> <h1>大门上三皇冠标志着卡尔马联盟,包括瑞典、丹麦、芬兰。</h1> <h1>从俯视图看到,正面为斯德哥尔摩王宫,右下方是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左侧中间的桥就是北桥。</h1><h1>斯德哥尔摩王宫位于老城北部,这里原是十三世纪的一座城堡,定位成王宫后多次改建又多次毁于火灾,现在的建筑格局是在1754年完成的。</h1> <h1>N.Tessin铜像,皇宫设计师。1697 年的大火不仅毁掉了城堡的建筑结构和在内的藏品,其文化现实和世界观也随大火而去。</h1><h1>这座古老的木质城堡被瑞典建筑师小尼哥底母•提契诺(Nicodemus Tessin the Younger,1654–1728 年)设计的现代砖石建筑所取代。</h1><h1>这一新结构标志着未来发展的新方向。瑞典日益重视法国的文化和政治动态,逐渐远离曾一度学习的早期现代德国模式。</h1> <h1>C.V.Linne铜像,在 18 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 (C.V.Linne,1770-1788) 在创立了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时,就提出了人猿相近的理论。</h1> <h1>大门的左右有四座雕塑是希腊神话「拉庇泰人与肯陶洛斯人战斗」,描写希腊神话中拉庇泰人与肯陶洛斯人战斗的故事。<br>百度文库记载:拉庇泰人的国王庇里托俄斯与希波达弥亚(与东面人字墙上的神话人物希波达弥亚是同名不同人物)结婚,婚宴设在拉庇泰人的国内。庇里托俄斯的亲属肯陶洛斯人也被邀来参加。肯陶洛斯是神话中半人半马的精灵,传说他们性格野蛮,嗜酒如命。婚宴上过量的酒,使肯陶洛斯人欧律提翁心情迷乱,他要抢走新娘。其余的肯陶洛斯人也各抢一女郎,于是发生了一场恶战。最后在英雄忒修斯的帮助下,拉庇泰人完全征服了肯陶洛斯人。</h1> <h1>瑞典王宫的外观并不鲜艳夺目,相反颜色有些灰暗,整个王宫设计古朴简洁,由四四方方的外墙和两道半圆弧形状的长廊包围而成。</h1> <h1>进大门后,两侧楼梯分别进入皇宫教堂,穿过门洞,里面霍然开朗,皇宫并不高耸,方正宽敞,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场院,楼房围着场院而建,共有608个房间,比英国的白金汉宫还多4间。</h1> <h1>墙壁上楣镶嵌狮子形象,代表皇家威严。</h1> <h1>登上盘旋的楼梯就是皇家接待室,金碧辉煌,典型的洛洛可风格,受当时法国建筑思想影响。</h1> <h1>穿过门洞,来到庭院内,呈方形,四周为三层米色的建筑,有典型的北欧风格,明快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正门后侧</h1> <h1>出北门,门外是高高的观景台,可以俯视对岸的岛屿及议会大厦及音乐厅。</h1> <h1>正面是皇家音乐厅,大概要举行室外音乐会,许多地方正在搭建舞台,蓝天白云,米色的墙壁,绿色的屋顶,清澈的河水,如此绚丽多彩。</h1> <h1>左侧是中世纪博物馆,它在连接老城和北城区的桥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时这里原本打算建座停车场,建造过程中工人挖掘出了16世纪30年代的古代墙垣,于是这里被原样保留了下来,并在周围建造起了这座博物馆。<br>这里如实还原的斯德尔摩在中世纪时期的房屋、集市和作坊。</h1><div><br></div> <h1>左侧深处是议会大厦(Riksdagshuset),乃是瑞典的国会所在地,建于20世纪初期,大厦由石头建造,具有很重的质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皇宫两侧铜狮子背后</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外墙壁及石栏杆</h1> <h1>1878年之前,王宫的东北翼原为皇家图书馆所在地,到了1523年,古斯塔夫·瓦萨已经派置卫兵驻守王宫,以维持整个城市的治安。现时该部分是贝尔纳多特图书馆,称为「图书馆翼」。</h1> <h1>皇宫东南角墙外有流水池,东方将水谓之流动的财,不知西方是否也是这种意思?</h1> <h1>中午时分,远处鼓点阵阵,随之而来的是瑞典皇家仪仗队,最前面是骑马警察开路,后面的军乐仪仗队,后面是皇家士兵,最后又是骑马警察压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迎面而来就是军乐仪仗队</h1> <h1>鼓点阵阵,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旋律,四周观看的游客特别多,给平静的皇宫带来喧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士兵仪仗队</h1> <h1>这里原是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骑马塑像,由法国雕塑家Pierre l'Archevêque立于1796年,目前维修,由一个简易方尖碑代替。<br>文献记载:古斯塔夫·阿道夫是瑞典历史上的一代英主,1611年即位,当政后励精图治使瑞典军队成为训练有素,能征惯战的劲旅。初期与丹麦战争中,通过议和赎回大量的丹占国土。后又发起对俄战争,夺取芬兰全境。1621年对波兰开战,占领立窝尼亚与默吉地等,几乎控制了波罗地海沿岸。1630年站在新教同盟一边,参加三十年战争,在不赖藤菲尔德战役中大胜神圣罗马帝国军队。1632年在指挥吕芩战役中作战身亡。</h1> <h1>大教堂的东侧外面有奥罗斯·佩特利(Olaus Petri)的雕像,这座雕像同样出自Johan Theodor Lundberg设计。</h1> <h1>奥罗斯·佩特利是赶走丹麦人的古斯塔夫·瓦萨最亲密的谋士之一。</h1><h1>他出身平民,被誉为瑞典宗教改革之父以及瑞典第一个现代作家。佩特利是马丁·路德教义的坚定传道者,也是古斯塔夫的大臣。不过这两个个性强烈的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冲突。</h1><h1>1540年,佩特利被控参与反叛活动而被处以死刑。古斯塔夫对这位老谋士实行缓刑,使奥罗斯·佩特利完成了「瑞典编年史」,记录了瑞典1520年以前的历史。</h1> <h1>沿着Kallargrand大街向西,碎石路,米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石墙围挡,呈L形,尽头,德国教堂隐约可见。</h1> <h1>这个绿色的建筑类似邮筒,你知道是干嘛的吗?厕所。</h1> 2 大广场 <h1>前面就是是著名的大广场(Stortorget),在1520年,这里曾发生了惨烈的「斯德哥尔摩大屠杀」,为了抵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入侵,包括瓦萨王父亲在内的90多位贵族、高官在这里被推上断头台,行刑之日血染广场,大广场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h1> <h1>大廣場(Kallargrand),可以看到奪目的綠、紅、黃三座房子並排而立,房子上都有圓拱型或塔型的閣樓,是舊城區的地標。</h1><h1>夏季這裡都化身為露天茶座,也是一片歐陸风情,不妨在街边的咖啡馆或餐厅坐下,慢慢享受一下这古老广场的悠闲气息。</h1> <h1>大广场北侧这栋楼房过去是证券交易所,与瑞典学院和诺贝尔图书馆都在证券交易所大楼里。博物馆于2001年春,即诺贝尔奖100周年时启用,馆内设有展览、电影院、剧院,还有书籍及纪念品商店和咖啡店。<br>据说一层有诺贝尔餐厅,出售诺贝尔颁奖典礼才有的冰激凌,人特别多。<br>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门玻璃门由诺贝尔头像组成</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留影</h1> <h1>广场上有斯德哥尔摩最早的水井原址。</h1> <h1>从大广场向北走Skomakargatan大街,来到斯德哥尔摩大教堂的丁字路口,拐弯向西,从Storkyrkobrinken大街走下坡路,以前这里是被拆除的13世纪防御墙。</h1> <h1>我们来到街对面的贵族院,这里曾经是贵族聚集的地方,也曾是斯德哥尔摩的政治中心。<br>这座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建筑虽然不高,但显得气度非凡。这座建筑为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正面的屋顶上有各种人物的雕像,其大厅的墙面是用了多达2300多个盾牌所装饰而成。</h1> <h1>雕像是瑞典皇帝古斯塔夫二世(Gustav II Adolf),使用十八世纪初,卡尔十二世在Narva之战夺来的大炮铸造而成,重11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正面</h1> <h1>贵族馆的另一侧与主城区相连的桥叫Vasabron,这条路为里达尔(Riddarholmsbron),向西来到里达尔岛,也就是骑士岛,它与Centralbron桥是平行的。</h1> 3 骑士岛教堂 <h1>骑士岛教堂(Riddarholmskyrkan)是瑞典君主的葬礼教堂,居骑士岛,也是老城西部。<br>是由圣方济各会的修士在13世纪后期建造的。这里自1290年埋葬了马格努斯·拉杜洛斯( MagnusLadulas)以来一直是皇家墓地,也是塞拉芬皇家骑士勋章的发祥地。<br>该教堂的教会团体已经于1807年解散,目前仅用于埋葬和纪念用途。马格努斯三世·拉杜洛斯(卒于1290年)、卡尔八世(卒于1470年),以及从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卒于1632年)到古斯塔夫五世(卒于1950年)的瑞典君主都埋葬在这里。</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平面设计图</h1> <h1>宗教改革以后,修道院被关闭,改为一个新教教堂。约翰二世统治时期,增加了一个尖顶,1835年7月28日被闪电击毁,此后代之以目前的铸铁尖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正门</h1> <h1>俯视骑士教堂,黑色铸铁尖顶直插云霄,但与整体橘黄色的墙壁,碧绿色的屋顶有点不协调。</h1> <h1>远际眺望骑士教堂的全貌,阴云密布,太阳被遮掩,有一种苍茫浩荡之感。</h1> <h1>骑士教堂前Birger Jarls广场上高耸入云的塑像,需要仰视才能看清,这是纪念斯德哥尔摩开城将领。</h1> <h1>贵族所在地弗兰格尔宫(Wrange Palace)。</h1> 4 梅拉伦湖和古街 <h1>从骑士教堂向南就是梅拉伦湖,它与波罗的海相同,水面浩荡,对面看见市政厅的塔尖。</h1> <h1>从里达尔大街返回,来到主岛Storkyrkobrinken大街路口的街心花园,有一塑像,何人也?通过铭牌文字的识别得知。<br>拉斯.hierta(1801年—1872年)是著名的实业家、公关家、出版商。hierta创办了包括liljeholmens stearinfabrik,munksjo造纸厂,新的ångslups公司和报纸Aftonbladet。基金会成立于1878年,基金会也获得援助的公益组织,是社会的目的。</h1> <h1>从Storkyrkobrinken大街向东,18号的Grmunken咖啡馆,历史悠久,几代人以地下室的中世纪拱顶而闻名。就在18号门外的街道上,人们发现了几层早期的街道,在人行道下面一米处发现了铺设的街道的痕迹。<br>19号咖啡馆和彩虹旗的背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商店之一,建于1654年的C J伯格曼铁匠店,建于1712年,1842年被伯格曼接管。</h1><h1></h1><h1>在1980年代早期,它被中断了,它是许多铁匠的工厂和车间的最后一个机构,曾经占据了整个街区,提供马蹄铁、剑、枪、罐和钉子。该建筑物的屋顶是瑞典式的豪宅屋顶,17世纪引进,以所谓的意大利式为特色,低层将屋顶分为上下两部分,通常包括仆人的房间或散步地板,俯瞰全景。</h1><h1>尽管如此,瑞典人和游客们仍然喜欢混在精品店、中世纪山墙和后来新增的街头建筑中,因此保留了旧有的风格。</h1> <h1>在中世纪和瓦萨时期,街道的南部形成了以Jérntorget为中心的地区的一部分,当时,该市最著名的商业区居住着有影响力的商人,如Mrten Trotzig、Mrten Leuhusen和Erik Larsson von der Linde。<br>沿街其余的工匠都有他们的小作坊,最北边的那段位于明托里特和斯托基尔科布林肯之间,到了1907与里克斯堡大桥连接到Duttnggatan,沿街的商店被更新了。<br>中世纪的街道立面是按照当时的味道来改造的,使得现在的大商店橱窗通常显示出保存完好的室内装饰。那个世纪隐瞒了那些仍然完好无损的中世纪建筑的核心。</h1> <h1>许多时装店建于第十九和二十世纪初,北部地区挤满了酒店,而剩下的街道以其服装店最多,包括多达30家服装店而闻名,这是250多年来生意最老的商店。</h1> <h1>每栋老房子底层都是密密麻麻的餐馆商店,游人熙熙攘攘的,夏日午后安静的小店橱窗,点缀着古城的静谧时光,那小巷中的窗台,和窗下停着的自行车,在艳阳高照的天空里和时光一起慢慢老去。</h1> <h1>顺着上坡路继续向前,两侧是十八世纪形成的建筑风格。</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橱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酒吧</h1> 5 斯哥尔摩教堂 <h1>前面就是斯哥尔摩最古老的教堂,建于13世纪,系后经数次改扩建,15世纪80年代形成了现在的规模。</h1><h1>为了与王宫的建筑风格保持统,把原来的哥特式改成了意大利巴洛克式。</h1><h1>这里一直是举办国王女王的加冕和婚礼等仪式的地方。最近一次是1976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与王后西尔维娅的婚礼。2010公主维多利亚的婚礼也在这里举办。</h1> <h1>教堂正门,巴洛克式风格,延续北欧简洁明了的风格,使用橘红色墙壁及淡黄色条石装饰,没有过多的装饰。</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进人教堂后,可以看到黑檀银质祭坛、木雕作品「圣乔治与龙」及玻璃窗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金碧辉煌,正中是银祭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另一侧门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俯视教堂</h1> <h1>从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向南,沿Skomakargatan大街,在中世纪这条街被称为tverru gatu(十字街),因为它经过东部城市大门就是Kpmantorget地方,而西部大门位于Tyska Brinken的地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咖啡馆</h1> <h1>古朴的墙面在午日斜晒下,如同的一幅历史悠久的油画,虽然有残破的地方,但置身其中,感到很有韵味,令人看得心醉。<br>走在老城里用石块和大鹅卵石铺成的,狭窄的起伏迂回的街道上,很有点时光倒流的感觉。</h1> <h1>老城区所有的建筑不能拆迁,也不能新建任何建筑。有些老房子虽不住人,但也不拆,许多楼房墙面上写上建房时间,如「1767」等字样,很是醒目。</h1> <h1>石拱门,上楣采用花瓶式雕塑,两侧各一对称。</h1> <h1>古老残旧的大门,上方有一枚小小的金属族徽徽章。</h1> 6 德国教堂 <h1>向南尽头就是德国教堂(瑞典语:Tyska kyrkan,德语:Deutsche Kirche),在中世纪时期教堂一带的建筑多为德国人捐赠兴建,汉萨同盟商人1634-1648年建造,1887年形成现在风格。</h1><h1>教堂内部为巴洛克风格,所有设计、壁画皆出自德籍建筑师和艺术家,其中最醒目的莫过于在侧翼的「The Royal Gallery」,而是皇室专用的包厢,由金黄色和绿色为基底,外观刻上代表瑞典国王查理斯11世的花押字,金碧辉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延着教堂外墙向南走</h1> <h1>我们来到韦斯特朗街(Vasterlanggatan)是起源于13世纪的古老街道,沿着石头路面,两边是无数的小商店。</h1> <h1>德国教堂南端,有一条小街的名字叫Marten Trotzigs Grand,是旧城中最窄的街道,宽度仅有90厘米。</h1> <h1>我们继续返程,沿着Skomakargatan大街向北,重新体味古街的韵味,说实话,我不喜欢西方现代建筑,在北京各种建筑风格的作品都集中在这一二十年拔地而起,从蛋壳到大裤衩,无奇不有,远远超过欧洲的现代建筑,我感觉北京就是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地。<br>但是欧洲古巷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它的韵味就像贵族妇女雍容大度。</h1> <h1>又回到皇宫前的大广场,这里人依旧人山人海,仔细观察,基本都是游客,没有当地人。</h1> <h1>广场南侧就是皇家博物馆(Gamla Stan),2600年间的货币藏品堪称无价宝,静静闪耀着光芒。珍品包括维京时期银币、世界上最古老的硬币(造于公元前5年)、世界上最大的硬币(一块重197千克瑞典铜板)和西方第一张纸币(于1661年在瑞典发行)。</h1><div><br></div> <h1>在皇家博物馆后侧就是不起眼的芬兰教堂(Finnish Church),后身的一条小巷的特别幽禁,我四处探寻,发现半尺高的斯德哥尔摩最小的雕像——「月光男孩」。<br>这个雕塑就是著名的「凝望月亮的男孩」,瑞典语:Pojke som tittar på månen(Boy Looking at the Moon)或俗称“铁男孩”(Iron Boy),因为是锻铁和砂岩混合材质的雕塑,男孩也有名字,叫“奥利”(Olle)。<br>传说中,凡见到「奥利」的,若摸摸头,会带给自己好运或会有一天「再来斯德哥尔摩」,若放上一两块硬币,能带来好运。</h1> 7 Bollhusgrand街 <h1>我继续从Bollhusgrand大街向南,街巷很窄,两侧房屋的墙壁或橘红色或米黄色,在午日当头照射下,带来难得的温暖和阳光。</h1> <h1>街巷很窄,当地人使用自行车当交通工具,地面由石条打桩而成,几百年过去,依旧坚固如初。</h1> <h1>街道特别安静,只有脚步声回荡在四周,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宁静,让人遐想,让人回味,让人如醉如痴。</h1> <h1>古巷在14世纪形成,街头开始以石头铺盖,虽然有中世纪地下木管和地窖处理污水,但主要还是靠倾斜的小巷来处理污水,许多情况下直接泻入大海。</h1> <h1>橘红色的墙体在阳光映衬下,给人一种绚丽火红的感觉,这与北欧地处北极圈,夜长昼短,尤其冬日沉睡在漫长的黑夜中,需要一种暖调补充大自然的缺憾。</h1><h1>老城街道壁高路窄,我特别喜欢一条街一条街慢慢地流连这些古老的街道,放慢脚步,慢慢穿行在百年的老街道中,尽情享受那份闲适的情调。<br></h1> 8 科普曼广场 <h1>十字路口东侧就是科普曼广场(Kopmantorget),其实只是几条街道的交汇处,广场上这个「圣乔治屠龙」的雕塑复制品,这座雕像把瑞典军队比喻为骑士乔治,狠狠地教训了象征着恶龙的丹麦。</h1><p class="ql-block"><br></p> <h1>连接大广场与科普曼广场的这条道路叫科普曼加塔街(Kopmangatan),它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商业街,现在则集中了艺术品商店及画廊。</h1> <h1>瓦蓝色的天空,一丝丝白云漂浮其间,小巷深处,红黄主调,给人一种积木搭建的街道一样。</h1> <h1>时间仓促,赶紧原路返回,对面就是皇宫的大广场。</h1> <h1>曲巷幽幽,行走其间,那一砖一瓦,那一门一窗,那碎石路,让我陶醉。</h1> <h1>出路口,回到皇宫,结束在斯德哥尔摩老城的游览,实在恋恋不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半日行用六只脚软件记录</h1> <h1>我喜爱斯德哥尔摩老城区,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它面积不大,半日足够浏览一遍,特别橘红色的深巷让我乐不思蜀,真的太爱这胡同里的宁静,享受其间,陶醉其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