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故乡的地瓜(散文)

奎先达坂西

<h3>穿上军装,吃上“皇粮”屈指二十载。二十年的军营食堂生活,见天米饭饽饽,吃得有滋有味,养得白胖体面,但还是时常想起故乡的地瓜。</h3> <h3>故乡在胶东半岛,那是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美丽富饶的地方,世上的农作物,都能在故乡的沃土中生长繁育。<br></h3><h3><br></h3><h3>爷爷听老爷爷说,故乡原不栽种地瓜,明朝万历年间有人把地瓜从吕宋带到福建,有个在福建做官吏的胶东人发现后,便带些回故乡试种,结果这地瓜不光长得大、面、甜又好吃,而且产量也高,不几年就传遍胶东,村村户户都栽种。清朝乾隆年间,胶东出产的地瓜闻名天下,被皇宫选为贡品。地瓜养育了胶东父老一代又一代人。</h3><h3><br></h3><h3>奶奶说,地瓜是胶东人的命根子。故乡人憨厚勤劳,肯下功夫栽培。那时到秋后家家地瓜满窖,地瓜干满囤。有了地瓜,老百姓不怕灾荒。</h3> <h3>父亲是背着地瓜干去参军的。小日本侵占胶东,烧杀抢夺,无恶不做,百姓不敢种地,地荒了,生活极苦,伯伯和姑姑先后背着地瓜干参加了八路军。日本鬼子投降了,才过几天好日子,老蒋便来抢胜利果实,战火频仍,百姓生活又回到水深火热之中。父亲是家中最小的,爷爷奶奶本来舍不得。父亲那时是村儿童团长,很瘦,16岁了,但个儿还没有枪高。爷爷用枯瘦的手抹去父亲脸上的泪水说:“孩子,去吧,上咱队伍上,拿枪狠劲揍老蒋”。奶奶把家中仅有的地瓜干包好,系在父亲背上。父亲背着参了军。</h3><h3><br></h3><h3>我是背着地瓜上学的。记得上小学时,母亲每天起得很早,摸黑下地瓜窖,捡一盆地瓜,到井边打水洗净,在锅里煮熟,用手帕包上个装进书包。而后叫我起床,再往我手里塞上个热乎乎的地瓜催道:“快上学去吧!”我忙背上书包,边走边吃边赶路。</h3> <h3>年少不懂事,不知地瓜对于农民的重要。一次,跟母亲下地刨地瓜,在拾地瓜时丢了一些小的刨碎的,母亲看到,心疼的一个个拾起来,边拾边自语:“扔了可惜……”,我站一旁看着母亲的举动,一时难以理解。真正理解母亲,理解地瓜是我参军以后。</h3> <h3>故乡的地瓜养人。故乡人吃地瓜长大,男女老小结结实实。故乡的小伙个个壮如牛,故乡的小嫚人人美如水。外地人都说胶东的小伙帅气,小嫚水灵,胶东人自豪的说:地瓜养的。</h3><h3><br></h3><h3>近几年家乡百姓富了,人们的主食也换成了白面大米,但故乡人忘不了地瓜,忘不了地瓜的养育之恩。母亲每年春天还在地边上栽种几垄,秋后刨了收藏好,盼我探家时享用。直到春节,母亲不见我回来,会难过几日……</h3> <h3>对故乡的地瓜有着特殊的情结,而今,想想故乡的地瓜,心中便会升腾着浓浓的感恩、感激之情。</h3><h3><br></h3><h3>故乡的地瓜培养我朴实的情感,善良的心地;故乡的地瓜馈赠我豪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故乡的地瓜留给我浓郁的情思,甘醇的记忆。<br></h3><h3><br></h3><h3>哦,感恩,感恩故乡的地瓜!</h3> <h3>1995年3月初稿,2016年11月9日修改。</h3> <h3>作者李勋修(奎先达坂西),山东莱西市人,1976年2月入伍,曾在原铁道兵5师和新疆军区陆军8师服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