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庵山位于建阳市区东侧童游南山村,距离市区8公里,海拔标高1020米位例潭东第一高峰。</h3> <h3> 据建阳县志记载,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三年,隐士石湖在此山上建庵,故名庵山,现在山上灵济庵敬奉的庙神就是石湖。山上最早建筑为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整个寺庙占地面积I约5000平方米,现如今在古寺旁正在新建一坐灵泉寺,明年即可完工,到时候古寺新庙将一起迎接八方香客。</h3> <h3> 9月4日早晨6点整,从武夷山汽车站骑自行车出发,9点40分到达建阳市区,从市区经童游往浦城方向1公里左右向右转入南山村道,骑至水泥路尽头,车停放于路傍开始徒步登山。先走一段黄泥土路,路的一侧是山体,另一边则是竹林,整个山林幽深宁静,凤尾深深。</h3> <h3> 走了近20分钟,来到了一排砖瓦老屋前,屋子尚好,但已无人居住,这是一种我们熟悉的林业工区建筑,稍事休息补充体力后,将开始正式爬山。</h3> <h3> 开始登山,山路开始变得狭窄而陡峭,路面则由不规则的石块砌成的台阶,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爬山,来到了第一个休息亭,说是亭子其实就一简陋的石屋,与别处的大体相同,两面石墙,木头的屋脊,青色的瓦片,亭内靠墙有两排木板长凳,因常有人爬山在此休息,板面磨得十分光滑干净。</h3> <h3> 渐上高山入深林,再往上时路变成“之”字形的了,而且更加陡峭,两边植被也不再是竹子,而是高大松树和不知名的灌木,树干上“国家储备林,严禁滥砍盗伐”标语十分醒目,由于历朝历代政府和百姓的森林环境保护意识强烈,庵山数千公倾天然亚热带阔叶林得到较好保存,不仅植物种类繁多,诸如野猪、果子狸、黄麂、黄腹角鸡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在此次登山中就亲眼所见一只较大约黄腹角鸡在树林中飞越。</h3> <h3> 转了几十道弯,登了两千伍佰多个台阶,经过第三个休息亭后,不久便看见几片菜畦,辣椒、南瓜等青菜长式良好,刚在好奇如此高山菜畦灌溉如何解决时,向前不远见一石碑上刻“洗心池”,有一灵性的小水塘,泉水不停涌出沿管流入蓄水池中。</h3><h3><br></h3> <h3> 相传“唐贞观年间,有位神仙来到庵山游玩,发现这里很适合信徒修行,可是没有水源,于是神仙就把自己的梳妆盆的水倒在这里,就形成了灵泉,从此就有了水源,便开始有人居住了”</h3> <h3> 过了“洗心池”拾阶而上,转眼即到庵前灵济庙山门,映入眼帘的是几棵柳杉,其中以庙的左侧一棵为巨,树干双人合抱之粗壮,笔直挺立,犹如庵前威武的卫士,守护着灵济庙的安宁。</h3> <h3> 抬头仰望,灵泉寺第一重山门映了眼前,整个山门高大威严,门前留有石刻对联一副,“庵前翠竹长生景,山后苍松不老春”,横批“潭东名山”,门的上方是庵山作为潭东第一山峰的真实写造“众山皆小皆拱护,孤峰独耸独称尊”。</h3> <h3> 寺庙大门左边立有一石碑,系光绪年间建阳县正堂俞示,严禁盗砍森林竹木的公告,有“自唐宋以来,庵山即为风景名胜之地”的记载。</h3> <h3> 第二重门前留有宋代石刻对联一副,“到此山门近天阙,始知蓬岛非人间”,横批为“灵泉古迹”。</h3> <h3> 三重门的石刻对联“眼界放开纵横一览,脚根立定睥睨千山”,横批“涌莲胜境”。</h3> <h3> 穿过灵泉寺,沿石阶而上,十几分钟便可到达庵山巅峰玉皇顶,站在玉皇石屋前,俯看山下,整个建阳市尽收眼底,真正领略了庵山作为潭东第一峰“众山皆小皆拱护,孤峰独耸独称尊”。</h3> <h3> 玉皇大帝的雲霄宝殿。</h3> <h3>白鹤仙母。</h3> <h3> 国家重立保护部门,闽江洪水预警报中心庵山中继站。</h3> <h3>森林防火瞭望塔。</h3> <h3>广播电视、邮电通讯基站。</h3> <h3> 中午在寺中用餐后,稍事休息便开始下山,相对上山要轻松得多,一路数着下完二千八佰多个台阶便到了山脚下,这时已经是2点30分,登上自行车快速往回赶,经过市区童游大道,人行道上秋风吹落满地黄花,好似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果是黛玉看见此景,不免又要伤心落泪,树上的花瓣自是幸福干净,吹落在路上的却被尘世践踏,真是飘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h3> <h3>回程路遇的南林美景。</h3> <h3> 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苦骑行,于18时45分安全到家,整个骑行活动圆满结束,总共骑行了140公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