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稀声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纪念海宁师范复校四十周年

远方有约

<h3>大音稀声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h3><h3> -----纪念海宁师范复校四十周年</h3><h3> 在原浙江省海宁师范学校教学楼大厅前高悬着由嘉兴市书法前辈李旭铮书写的"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八个大字。这不仅仅是海师人执着追求的人生目标,更是海宁师范创办几十年的真实写照。尽管她在海宁教育史上的存在痕迹如同一抹彩虹,转瞬即逝,但她工作母机般地为海宁、乃至于整个嘉兴大市培养出数以万计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曾一度引领海宁、桐乡等市的中小学艺术教学作出过不可磨灭的业绩。尤其对改变嘉兴大市农村的教育旧貌、提升农村师资质量作出过无法替代的贡献。海师作为一所卓有成效的中等师范学校应该永垂嘉兴乃至于浙江教育史册。</h3><h3> 海宁师范学校首创于1959年8月,三年后停办。1978年10月复校,从此教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作为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与平湖师范并驾齐驱。事实上,海宁的师资培训历来为各届政府所重视,早在民国4年(1915年)海宁就创办了海宁师范讲习所。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吴文祺曾就读于这所讲习所。后迁至杭州,被组建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2年秋,县政府新办海宁初级师范学校,不久又并入德清初师。1958年9月,重建海宁初级师范学校。1959年8月并入新创建的海宁中等师范学校,1960年秋校内创设函授部。1962年海宁师范停办。1975年至1979年期间,平湖师范在海宁开设教学班,培养初中教师。</h3><h3> 1978年秋海宁师范复校后,当年就招收三个班,分别设语文和数学两个专业,培养初中师资。同时内部分设函授部,重点对农村师资的培训。第二年秋开始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新生,旨在培养新型的小学师资。1980年起又按省教育厅规定,连续招收海宁、桐乡、嘉善、平湖、海盐和嘉兴郊区的小学民办教师入学,学制两年。从1985年起,同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88年停止招收民办教师,民办教师则通过函授进行培训深造。这期间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教育战线更显得捉襟见肘,作为培养师资力量的海宁师范教学计划则尤为动荡多变。但坚强的海师人从简陋的校舍中崛起,以赤子之心为家乡故土、尤其是为农村的父老乡亲培养一批又一批能扎根农村的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h3><h3> 海宁师范复校后由海宁、嘉兴双重领导。1984年改由嘉兴市教育局主管。从此学校的规模日趋稳定,设施日臻完善。学校逐年添置了电子计算机、录像机、钢琴和其他现代教育设备。继而学校设置了计算机房,购置了成套的电化教学器材和理化生实验仪器,扩建了钢琴琴房。</h3><h3> 学校硬件工程的迅速上马,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也随之走上议事日程,逐年强化。1986年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制定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学生管理14项规定。尤其在认真贯彻《浙江省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 》中强化了各科教学,注重了职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1990年代开始,学校实行了一年级见习一周,二年级见习二周,三年级实习六周的职前实践制度。同时学校与各类城乡小学建立了实践联系网和实习基地,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通力协作,互相支持。在校内又坚持练好內功,实施了以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为内容的"三字一话"考核方方案,並开展了书画、劳技、歌舞、文体等一系列专项技能培训活动。在海师教师的无私奉献和悉心指导下,各类文学社、金硕书画社、党章学习小组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由此而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教学成果,每年都有数十件学生的文学作品、书画作品在全国及各类竞赛中获奖或在书报杂志上发表。</h3><h3> 随着教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海宁师范学校的声誉也在嘉兴市各类中小学和浙江省同类师范中水涨船高。教师的论文越来越多地在全国或各省市的各种书报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种竞赛中获奖。省市及各学科的师范类教研活动也常在海宁师范举行。尤其在21世纪元年,因海宁市主要通道海昌路的拓宽而使得学校易地搬迁。新校舍的落成,学校的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并开始招收幼师班。学校强化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并朝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上更上一层楼,成为海宁师范新的一大特色。每年都举办隆重的艺术节,向嘉兴市领导、教育界同行和学生家长们献上高质量的书画、劳技展出和一台精彩的汇报演出。</h3><h3> 进入21世纪,正当海宁师范学校如日中天似的蓬勃发展之际,国家的改革开放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各类教育体制都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新的转型机遇,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小学师资大专化的呼声日趋强烈。作为中等师范学校体制的海宁师范又一次面临严峻抉择,要么升格成大专院校,要么转型成其他教育体制。当时,凭藉海宁师范坚实的艺术教学基础和丰富的艺术教育经验有多项方案可以选择。比如嘉兴教委建议迁址嘉兴市区重建艺术师专,又比如当时的杭师大有与海宁师范联合办学的意向。可惜当时的决策者由于诸多因素,尤其是受到教育产业化的冲击,教育设施可以买卖的诱惑,坐失良机,最终改制为普通高中海宁市艺术中学,归海宁教育局管辖。之后几经折腾,几经变故,最后为海宁技校所接管。这过程虽早已非海宁师范所遭遇,但海宁师范精良的教师团队被各校瓜分,海宁师范苦心经营的艺术教育设施被肆意分割,这结局成了海师人永远的痛。</h3><h3> 尽管是如此结局,但海师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却是永存的。在中国变革中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海宁师范这所在海宁算得上是最高学府的学校,有许多海宁最为德高望重的老师,其中语文有陈曙光先生、肖风先生,数学有王本杰先生、张伟文先生,还有音乐吳鹏生先生、生物林汝岳先生、物理史久坤先生、心理学葛纯焉先生等教坛老前辈。学校里更有一批诲人不倦的年轻教育骨干,忠诚坚守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之上,其中有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的书法老师陈浩先生、美术魏豪杰先生、张维雅先生,音乐郑国良先生、陈立新先生,及其他文化课老师。</h3><h3>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数十年间,海宁师范在老师们热忱培育、悉心教诲之下,为嘉兴各县市培养了近万名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人才,许多学生在教育岗位上成为了教育精英,成为教育战线上的引领者或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学生学有所成,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成为有用之才,行业的佼佼者。其中有北京师大书法系硕士生导师查律,活跃在当今诗坛的青年诗人沈娟蕾(沈木槿),杭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金波,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唐珏岚,湖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沈江龙,嘉兴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建龙,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训中心主任、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朱德江,嘉兴市南湖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查杰慧,嘉兴市教育局装备中心书记姚瑶,嘉兴市文化馆馆长马学文,桐乡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钟云坤,等等。更有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坚守在农村教育战线的老教师们。</h3><h3> 海宁师范历任校长有蒋秉智 (1959年创办海宁师范时的第一任副校长)、沈艺林 (1978年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蔡永祺、金潮湧、王雪根,副校长有严庆良、郁嘉瑞、魏坤校。历任书记有周德成、金潮湧、范月珠。历任教导主任有李祖舜、王本杰、张惠丰、冯关林、王林玲。</h3><h3> 今天列举一系列与海宁师范曾休戚与共的人的名单,以此寄以对海宁师范的缅怀之情。</h3><h3> 冯关林 2018年9月5日于波士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