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游记》之十一:吐鲁番坎儿井、卡塔

白帆

<h3>坎儿井是炎热干旱地区人们寻找水源,保护水流的一种伟大创举。吐鲁番地区地表温度达80度以上,年降水量16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为了解决用水难和防止水分蒸发,先辈们发明和创造了坎儿井。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组成,全靠人工挖掘。目前,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一千余条,总长五千余公里,出水量3亿立方米,约占吐鲁番地区供水量的百分之三十。吐鲁番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之一。遍布吐鲁番盆地,纵横交错的坎儿井象地下长城,象地下大运河,源源不断地将天山雪水输送到吐鲁番绿洲。坎儿井滋润了火洲的果园和农庄,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吐鲁番各族人民。<br></h3> <h3>吐鲁番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适应干旱少雨的地理环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利用地形创造了坎儿井。坎儿井将浅层地下水自然地引出地面,解决了人和牲畜的饮水问题,浇灌和不断扩大着绿洲。坎儿井不仅是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珍贵的水文化遗产。坎儿井将竖井,暗渠,出水口,明渠,蓄水池(涝坝)等部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地形的坡度,不耗费任何动力就将地下水引出地面。通常一条坎儿井有几个或几百个竖井,最浅的1米,最深的120米,离出水口最近的竖井是最浅的,在水源处挖掘的竖井是最深的。竖井的作用:挖掘暗渠时将泥土提到地面;通风和采光;确定暗渠的走向;为坎儿井工匠和维修人员上下暗渠提供升降通道;为暗渠劳作者输送生产,生活用品。而绝不是误传的只为提取饮用水专用。全新疆1784条坎儿井的竖井总数为172367个。<br></h3> <h3>暗渠是坎儿井的主要工程,分积水段和输水段两个部分。暗渠的水源有田间渗漏和直接引出地下水两种。暗渠长度最短几米,最长十几公里。出水口是坎儿井水流出地面最初见到阳光的地方。古人把天山雪水从地下引入绿洲,工程进行得异常艰辛,由于融雪冰冷刺骨,工匠要跪在冰水中挖土,一般工匠的寿命不超过30岁。汉唐时期,中央政权统一西域,实行军垦战略,进一步开挖坎儿井,屯田产粮,积粟百万,巩固了边疆,吐鲁番坎儿井在此期间也得到发展。<br></h3> <h3>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汉代在今陕西关中地区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汉通西域后,就将井渠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后经各族人民辛勤劳作,逐渐完善,发展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吐鲁番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修建的。清末禁烟遭贬的林则徐1845年正月途经吐鲁番县城,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明渠是从出水口到涝坝的部分,作用是将从出水口流出的水输送到蓄水池或农田。涝坝一般是挖掘长30米,宽20米,深1.5_2米,将土方堆积到边沿夯实,形成简单口袋式土坝,再在下游做出带有溢水口,出水闸等设施的水坝。今天,古西域的驼铃已渐渐远去,先辈们也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源源不断的坎儿井水却仍然滋润着这片热土,各族人民在这水草丰美,瓜果飘香的绿洲幸福地生活着。<br></h3> <h3>维吾尔族人住的庭院都很宽敞,一般分前院,后院和侧院,房前几乎都有葡萄架和几株果树,既解决吃水果问题,又能遮荫,给人们留下一处清幽的室外活动场地。院门多用双扇,可容一辆毛驴车进出,住室门前都有宽敞的廊檐,夏天维族人一般不住室内,而是在廊檐或葡萄架下放一张如下图的床,称之为卡塔,这是一种4×6米的宽大木塌,可睡4_6人,多数把卡塔放在穿院而过的水渠上,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即使中午也很凉爽,入夜,躺在卡塔上,望着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会使人困顿尽释,心旷神怡。<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