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编辑/照片:强强联手</b></h3> 前言 <h1><b> </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曾有人说过,没有军旅故事的人生不能算是个完美的人生。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总爱回忆那些难忘的事,而在我人生中故事最多、内容最丰富、记忆最深刻的一段历程就是在军营、在西藏边防、在巡逻路上,当我翻开尘封了几十年泛黄的照片时,每一张充满青春活力的画面都隐藏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动人故事,那雪域高原的军营岁月,仿佛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那熟悉的雪山河流、那熟悉的营房及训练场,战友们那纯真的英容笑貌等等都深深的铭刻在我脑海里,每一张照片都给我带来满满的回忆……</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本人简历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一.</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在中越战争暴发那年,我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于一九七九年十月从四川古蔺县应征入伍到149师高炮营服役,尔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了全国军事院校的招生考试,经过层层筛选于一九八一年九月考入了成都陆军学院军事指挥系第八队,经过三年的军事综合学习,于一九八四年七月毕业并分配在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先后在边防七团、江孜独立营、边防三团等担任过重要工作。曾带队执行军区著名的“M·8”警卫任务,带队执行康马与不丹边境的巡逻任务,带队执行陈塘与尼泊尔边境的巡逻任务和与尼泊尔边境会谈会晤的联络工作等重要军事任务,每次都能按时圆满完成任务并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和奖励。由于家庭特殊原因,本人向组织递交了转业报告,于一九九五年九月被批准从边防三团会晤站转业。总之在这十六载的军旅岁月中,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无愧于军队,无愧于西藏边防,在此希望通过自己的军旅生涯回忆能或多或少唤起人们对军人的了解,对高原边防军人的热爱,为实现富国强军梦发挥一个老军人的余热。</b></p> 入伍时的部队 <h1><b>二.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入伍时到的部队是149师直属高炮营,住在夹江县,师部住在乐山市。当时该师从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撤回来不久,这个师在对越反击战中主要担负穿插任务,战斗中英勇顽强、战功赫赫,曾得到中央军委的多次通令嘉奖,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许多干部、战士都在战场上立功受奖了,我哪时很羡慕他们能参加这样保家卫国的机会,恨自己晚来一步,没能赶上那场战斗,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也为能到这支英雄部队服役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如图:这是我入伍时在夹江县报国寺与同乡战友陈红的合影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在高炮营二连指挥班。如图:这是80年在西昌拖木沟进行高炮合练时全班的合影照。最后那位是连队指导员周景旺、右边是副指导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连队营房前与同班战友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在149师高炮营夹江营区内的合影照。左边是杨勤德战友、中间是周副营长、右边是本人。</b></p> 成都陆军学校 <h1><b>三.</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成都陆军学校是当时众多有志青年梦寐以求报效祖国的地方,该校位于四川省、彭县与什坊县的交界处,地名叫九里埂。这所学校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优秀指挥员,至今还有许多在部队重要岗位上工作。这是考入军校后在大门口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军校组织的一次野外战术训练。如图:后面是野战帐篷,前面是我们班的合影,其中有两位同学后来晋升为军分区司令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军校组织的单兵战术训练。</span></p>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四. 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 在军校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及摸爬滚打的实战训练,经严格的各种军事技能考试,于一九八四年七月从军校的指挥系大专专科圆满毕业,同年九月分配在西藏日喀则军分区边防七团高机连,这是在日喀则边防七团高机连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留影于高机连训练场,当时该连地处日喀则市邮电局后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86年11月份在成都安仁镇集训新兵时的合影。</b></p> 江孜独立营 <h1><b>五.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军队精减整编中,我所在的边防七团被整编,本人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调西藏军区边防江孜营三连。图为该连队官兵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江孜独立营驻地全貌。海拔4000多米,从图中可以看出营区距江孜县城有七、八公里路的路程,距离年楚河和公路都比较近的,交通比较方便,机动性较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上著名的“江孜保卫战”就发生在此地,这是江孜军民当年抗击英军的地方—宗山。电影《红河谷》就是以此为故事背景拍摄的,当时该电影轰动了全国,掀起了热爱祖国、热爱边疆边防的热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所在的三连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炊事班供给各班的开水不够喝,战士们就自己捡柴烧开水,由于气温低、风沙大、缺氧等因素,要烧开一壶水很不容易。如图:哪锈迹斑斑的油筒炉、漆黑而变形的水壶,几个战士正围着的炉子烧水,其中一个正拿着一块装大米的麻布袋来挡风,烧一壶开水需要几个人合作,大约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免强烧开,但从没有听到有人叫苦叫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为了保一方平安,我们的战士在默默的忍受、默默作出奉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寒冷,连续下了十几天的大雪,整个营区几乎被大雪覆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干部们大部分都回内地休假了。如图:我身着厚重的皮大衣和毛皮鞋迎着刺骨的寒风站在连队训练场中央,只有那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标语牌特别显眼,记得当时炊事班的红外炉坏了、没有按时开饭,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了,炉子还没修好,战士们是又冷又饿的,后来到相邻的兄弟连队借来炉子才解决了问题。由于气温低,红外炉经常息火打不燃,煮出来的饭半生半熟的,象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干部、战士们都习惯了。自己在分管连队后勤期间,坚持原则,严格各种规章制度,杜绝不合理的开支,在年终检查时不但没有超支浪费的情况而且还有一定的节余,被军区评为“先进食堂”的光荣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张平凡照片却引出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记得这位战士叫杨东,在炊事班工作,每天要作七、八十人的饭菜,根本没有时间参加连队军事训练。有一天突然找我要借枪,部队枪支管理是极为严格的,当时我没同意,过了几天又来要求借枪,我觉得奇怪、就问他借枪来干什么,他说当兵好几年了快要退伍了,还没摸过枪,回家乡后不好给父母及亲属朋友交待,所以他要求的就是照一张全身军装挎枪的威武照片,我被感动了,专门从江孜县请来像师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来他退伍时高高兴兴的送了这张照片给我作记念,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的纯朴而平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在连队食堂前与通信员田渊的合影。有一天我到各班检查内务卫生时发现一名战士在专心埋头看书,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后经了解得知他叫田渊,高中文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战士,他正积极准备报考军事院校,为了给他更多的时间复习,我建议把他调来连部任通信员,并专门安排时间给他学习,后来他没辜负大家的希望,经过努力考入军校了,毕业后分配到拉萨炮团工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静静的坐在清澈的河边,望着远方的雪山草地……深知作为一名军人保疆卫国的责任重大,默默祝福生活在这片净土上的人民平安幸福。西藏是最纯色彩的世界,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青翠的圣湖,碧绿的草原,银白的雪山,金黄的寺顶,五彩的经幡,红衣的喇嘛,黝黑的藏民,我想这就是一幅画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年楚河是日喀则比较有名的母亲河。这条清澈透明的河水发源于康马县流经江孜、白朗、日喀则,最后汇入淊淊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河里有许多活奔乱跳的鱼,两岸有肥沃的土地和草地,还有飞来的野鸭在河里游荡觅食。年楚河距营区不远,那时战士们经常到河边玩。如图: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和战士们正在河边散步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八七年十月份休假途中车子深陷泥潭的情景,当时同车的有营教导员杨利和、二连排长钟道文等,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大家就用手抓、肩扛把车弄出来,手脚都沾满了泥巴,干得汗流浃背的,但大家心里却是高兴的,因为马上就要回家见到亲人了,如图:大家都在奋力掏泥士,最后经一个多小时努力把深陷的车子弄出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只要说到回家休假,无论是干部还是战士都显得特别高兴的,由于西藏部队特殊的任务和特殊的环境,要求干部要干上一年半(18个月)后才准许回家探亲一次,而这次休假对我来说是归心似箭,因为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还没见着,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那时的通信极其困难,写一封信要一个多月才能收到,有些不通公路的连队甚至要几个月才收到,家里有什么事要很久才知道。作为一名西藏边防军人对父母的孝尽和对爱人孩子的照顾是少之甚少的,真是“忠孝两难全”。所以我们对家庭的亏欠太多了,当时那首唱红全国《十五的月亮》的歌词写得太好了,“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在边防站岗放哨”……这就是对我们这些边防军人家庭的真实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间回到两年后再次休假时与父母、孩子的合影照。记得当时我风尘仆仆赶到家时,推门看到孩子正在玩剑,他看到我突然出现在门口,就跑到我面前用剑指着我,一脸疑惑的样子打量着我说:“你是哪一个”?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只听孩子的奶奶说:“是你爸爸呀!”孩子一下子就跑到另一房间,把头埋得低低的显得很不好意思的样子,我默默地看着孩子,眼睛就慢慢的湿润了……这也许就是军人的伟大之处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八八年六月我带队参加“八·一”电影制片厂来江孜拍摄《布达拉宫密史》外景,当时我们主要负责烟火的埋放。如图:战友们正顶着烈日在江孜宗山现场拍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在江孜宗山拍摄现场与“八.一”制片厂的工作人员的合影。</b></p> 康马边防一连 <h1><b>六. </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一年五月调本营边防一连工作,该连地处康马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境外与不丹王国接壤,边境线全长75公里,平均海拔4300米。主要是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的边境县。如图:这是康马县城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该连队住地气候条件更比江孜营恶劣,距康马县有二十公里左右,海拔在4500米左右,风沙特别大,成天吹得营房顶上的铁皮哗哗的响,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这里生长着许多天然的营养丰富的野蘑菇和野芹菜,那蘑菇的鲜味和芹菜的香味至今叫我念念不忘,战士们经常去采摘来改善生活。因该连远离营部和县城,条件是非常的艰苦,上级专门配属了军医、报务员和生活用车等,额外还有一个专供连队使用的水力发电站。如图:那山脚下的一排铁皮房就是当时一连的营区,照片上的战友是连队的一名军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战士们的文化生活是相当枯燥无味的,休息时外面风沙特别大,只能呆在屋里,有的干脆躺在床上睡觉或吹牛,当时电视接收器经常坏,看不成电视,晚上的日子就更难熬了,除了哨兵以外大部分就早早入睡了。记得哪年快到春节时,有位叫马新豹的宜宾籍战士,一脸忧愁的样子找到我说女朋友嫌他守边防没什么本事,要与他吹,他急切希望我给她写封信挽回来,于是在了解情况后,我用了许多美丽的词汇代他写了一封情书,信中着重阐述了边防军人的伟大之处和对姑娘的深爱等内容,最后这位战士兴高采烈跑来对我说,女朋友被打动了,并夸他写得好有水平,一桩好事就这样撮成了。这张照片是在营区外草场上照的,其中那位姑娘是司务长的未婚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位纯情的姑娘从遥远的他乡来到西藏边防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来到象这样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边防连队,她要克服高原高寒缺氧带来的许多困难和不适,从谈话中得知她很崇敬军人这个职业,记得当时照象时她要求我把军帽给她,也来一张漂亮英姿的军装照。如图:她美美的依偎在自己心爱的人身边。</b></p> 巡逻康马边境 <h1><b>七.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九一年八月上级令我带队巡逻康马与不丹的边境,当时从连队挑选了军事素质好、体能强健的干部战士参加。记得那天早上7时,全副武装的巡逻队20余人就准时出发了。</b></p> <p class="ql-block"><b> 从连队驻地先乘车到一个山前,尔后步行翻山涉水,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辛路程,于中午12时左右到达目的地。如图:我背面远处的雪山就是不丹的地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位于雪山之巅的大冰湖就在我国靠近不丹的边界线上,海拨达5000米多米。当廵逻队到达时,湖面上还散发着陣陣雾腾腾的寒气,站在湖边那股寒气就扑面而来,好象是在给大家下马威似的,顿时感觉脸上象刀割般疼痛,连呼吸都很困难,按规定路线我们沿湖边认真检查界碑和周围情况,并拍照记录,当确认无异常情况后,便找了一块稍能避风挡寒的地方休息,吃压缩干粮充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时突然听到一位战士惊喜喊声,“雪莲花!”,哇!仔细一看冰湖周围长了许多雪莲花,有白色的和红色的,破雪而开,亭亭玉立,非常漂亮纯美。雪莲花纯净洁白,它是高寒雪山的奇花,于是大家似乎忘记了路途的疲劳,争先恐后去采摘,带上几朵回家作记念也是战士们的愿望,也不枉有此从军经历,最后大家带着辛劳与快乐顺利返回驻地。</b></p> 边防三团会晤站 <h1><b>八.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九二年五月调边防三团会晤站工作,主要住在章木口岸。章木囗岸位于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坡,海拔2300米,东、南、西面与尼泊尔接壤,是西藏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如图:这是最出名的中尼友谊桥。</b></p> <h1> 这是中尼友谊桥全景图。</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b>照片上是位于章木口岸海关前比较出名的桥头班,当时派驻一个班在此守卫。</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上是我在会晤站时与尼泊尔军方代表在桥中央握手,脚下有一条粗红线,那就是中尼两国的分界线,没有通行证双方都不能越过此红线的。</b></p> <h3><b> 这是当时的章木口岸海关。</b></h3> 西安政治学院 <h1><b>九.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九三年九月团里选派我到西安政治学院学习。该学院位于西安古都,是直属于解放军总政治部的一所中级任职高等教育学院,担负着全军政治军官任职培训等任务,主要是学习边境会谈会晤的有关知识和礼仪,这是在政治学院操场上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培训期间,这是到延安参观学习时在毛泽东旧居前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延安宝塔前与几位同学的合影。其中有来自于边防六团、五团的参谋,还有军校的同学。</b></p> <h1><b>十. 章木囗岸边防一连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学习回来不久,上级就安排我到章木口岸一连任指导员工作。这是连队战士们在训练军体拳,在宏亮的口号声中,战士们斗志昂扬、精神饱满打得虎虎生威的。</b></p> <p class="ql-block">训练场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第二新闻署署长带队来西藏自治区章木口岸视察工时在连队的合影。当时为了保障署长一行人的安全,上级指示我们连负责他们的安全保卫工作。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当时与樟木口岸边防一连几个优秀干部的合影。</b></p> 巡逻陈塘边境 <h1><b>十一.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九四年八月份团里令我带队巡逻陈塘与尼泊尔的边境线。当时从全团抽出了20多人组成了一支精捍的巡逻队,我任队长另一位干部任副队长,还配属了报务员、军医等,另外还配有一个藏族民兵班,其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全队主付食和部分器材的运送。从边防三连的驻地即位于珠峰脚下的定日区出发,路程约一百多公里,预计负重徒步两天左右到达。记得那天凌晨5时巡逻队准时出发。如图:这是路途中的留影,还带有露营用的高压锅等,后面是一座将要翻越的雪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早上5时,巡逻队从珠峰脚下定日区即三连驻地准时出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途中先是沿着一条大峡谷逆流而上,尔后路越来越难走,最窄的地方连牛羊都无法通过,有时在原始森林穿行,有时在山涧溪流中淌过,有时傍着岩壁摸爬,有时又要冒雪冒雨前行。记得在翻越一座蚂蝗山时大家都把全身捂得严严实实的,而且要求途中不能停留,要快速通过,否则路两边的蚂蝗就会跳到你身体上吸血,有位战士不小心颈部被玛蝗吸出了许多血,后经战友们的拍打才去掉了。如图:这是路途中在一条湍急的河流大石块上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实在太累了,刚翻过蚂蝗山战士们就纷纷的躺在地上不停的喘粗气,当时我全身早就都被汗水浸透了,坐下时才感觉双脚疼痛难忍,脱开一看双脚掌磨出了许多血泡,而且脚指甲盖下都浸满了淤血,变成紫红色的了,这些困难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是我人生中至今徒步负重走得最远、最艰难、最崎岖的一次行程,当时感觉整个人快要崩溃了似的,多么想躺下来睡一觉,但作为巡逻队长的我,再大的困难也要咬牙挺住,全队战士都看着你,不能有丝毫的畏惧情绪显露。如图:一副强装无事的样子,但掩不住一脸的疲惫与痛苦,背面是一处直泻而下的瀑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途中露营的一个岩洞,当时我去检查藏族民兵班,他们正在用高压锅烧火煮饭,他们体质都很好,特别能吃苦耐劳,每人负重都是一百斤以上,还要走这样崎岖的山路,真是相当辛苦的,每次的巡逻都离不开当地藏族同胞的大力配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陈塘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珠峰东南侧的原始森林地带,东南与尼泊尔隔河相望,平均海拔2040米,居住民族以夏尔巴人为主,是属于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辖区。如图:这是陈塘镇全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长途跋涉于第二天下午6时左右顺利到达目的地—陈塘。当年这里曾经驻有部队,后来撤走了,照片上的石头房子就是当年部队留下的,后来每年巡逻队来时就住这房子。对面山上就是尼泊尔的哨卡。由于从4000多米一下降到2000多米的海拔,战士们感觉许多不适和疲惫,晚饭后就早早休息了,没想到当晚就发生了惊险的一幕,大慨时间在深夜2点左右,当战士们睡得正香时,突然我们的房顶上传来一陣敲打声,门外的哨兵是新兵,吓得退回屋里紧关大门,我立即喊大家不要惊慌,我和副队长暂短分析了一下情况,便带着几个老兵端着枪冲出门外,同时几支电筒一齐照向房顶并大声喊“谁”!只听“咚咚”的一陣脚步声,一个黑影迅速跳下房跑了。第二天我与村长反映了此事,经调查才得知是一位好奇的村民悄悄来偷看我们,真是有惊无险,虚惊一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地夏尔巴人对巡逻队的到来非常热情,村长请我们喝了当地有名的鸡爪谷酒,晚上村民们还打着火把载歌载舞与战士们同乐。照片上是在巡查界碑时与三位打伴漂亮的夏尔巴人姑娘的留影。由于当时爬了几坡汗水湿透了衣服,又是偶遇仓促拍下的,所以衣冠有些不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们按老地图坐标寻找了两个多小时的70号界碑。由于建碑时间比较长,地形地貌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查找起来比较困难,照片上我身后的界碑由于长年累月日晒雨淋已经风化得比较模糊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巡逻队进住期间,我还专门看望了一位特殊的“老乡”,这又引出一段有趣的故事,当年这里曾经驻防一支部队,其中有一位从我们县七一年入伍来的老兵,他与当地一位夏尔巴姑娘偷偷好上了,结果姑娘怀上他的小孩了,当时部队有铁的纪律,严禁战士在驻地周边谈恋爱,最后他只能选择悄然退伍,当我去看望这位“老乡”时,她显得非常高兴,她说每年巡逻队来时都有人来看望她,问寒问暖的,孩子的爸爸不好,一直都没来看她们,当时孩子在内地民族学院学习,我看到孩子的照片长得很帅气的,她还说等孩子工作了,如果他爸爸要认她们,她就叫孩子去看他并孝敬他,多么纯朴的感情啊!按这个民族的风俗规定只要生过孩子的永远不能再嫁人了,她这一辈子注定要孤单的过下去了,我被感动了,临走时我将身上仅有的50元钱和一双军用胶鞋送给了她。后来我回县城几经打听这位老兵情况,才得知他早已病故,也许他还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小孩在西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陈塘虽然我们只住了短短的七天,但却深深感受到当地夏尔巴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饱览了秀丽的风光,领略了这片神奇土地的多姿多彩,从而更加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保卫边疆的决心。</b></p> 后记 <h1>十二.</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每每想起这段历史,总有一种自豪的情愫犹然而生,这种自豪感会顺着毛细血管涌遍全身,它是保留在我心中永久的记忆,将永不褪色。只有在基层连队工作才能知晓战士们的冷暖和喜怒哀乐,才能建立一种深厚的兄弟般的情感,才能有如此多的难忘回忆,这段从军路是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里程。由于是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以旧照片为线索来回忆,以自己拙劣的文字来叙述,因而难免有些模糊不清、表达不准的地方,特别是有些时间段记得不够准确,因此希望战友们和知晓的亲属朋友们多多指正,本人将不胜感激。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由于篇幅有限,还有许多难忘的事没有写出来,比如执行著名的“M8”警卫任务、八七年四月份那场紧张的战前战备任务等等,只待以后再来加以完善。自此总算了却自己多年来的一桩心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