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学田

弹起俺的土琵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五十年前,1968年9月20日,一列火车搭载着一千多知青离开了北京,两天后火车到达了当年还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尔沁右翼前旗首府的乌兰浩特市,然后卡车又分别把这些知青送到了突泉县的各个公社(现在的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9月24号一挂挂三匹马拉套,搭着挎的大车,在生产队里选出的最好的车老板执鞭之下,把知青们连人带行李拉到了他们最终的落脚地——学田公社的各个生产大队。这也是当时老乡们能给予知青们的犹如接亲娶媳妇般的最高礼遇了。从此,知青们就开始了与这里的老乡同呼吸共命运的插队生活。</span></p> <h3>1968年9月20日即将奔赴内蒙古突泉县插队的同学们在北京火车站。</h3> <h3>这是当年为即将赴内蒙古农区突泉县插队的同学送行场面。</h3><h3>火车车窗内,从左至右:赵天卫(20岁)、赵天朗(16岁)姐弟俩和宁援治(17岁)。</h3> <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五十年后,当年被老乡们称为“小青年”的知青已经年逾古稀,而被知青称为叔、婶、大爷的那些老乡却已大部分离开了我们。</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style="">现在一部分“老知青”又回到了这片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土地,他们惦记着这片土地,他们无法忘怀这份乡情,在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一定要再来这里,来了却此生中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怀......</font></h3> <h3>一进入突泉县,就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乡情,曾经的县委干部,如今的突泉县民营企业家,赵广裕邀请我们来到他的“民族园”蒙古包做客。</h3><h3>此时正值夕阳西下,彩霞满天,美不胜收。</h3> <h3>赵广裕招呼大家在园内合影。</h3> <h3>在蒙古包里赵总为大家举行热烈的蒙族式的欢迎仪式。</h3> <h3>巨大的转盘桌摆满美酒和美食,承载着主人满满的情谊。</h3> <h3>第二天一早,当年的县委副书记沈海就来到宾馆看望大家。<br></h3> <h3>然后与大家共进早餐。</h3> <h3>早饭后,大家到突泉县城里去看望当年的学田公社副书记纪洪泉老人。他是知青曾经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公社干部之一。由此大家也想起了与纪书记同时期的公社书记张汉忠,可惜的是他已仙逝多年了。</h3> <h3>和纪洪泉书记老两口合影。</h3> <h3>然后大家又来看望原学田公社的张良煜副书记,当年他也是负责知青工作的公社干部。他非常关心爱护知青,经常到各大队去了解知青点的生产、生活情况。<br></h3> <h3>郭从工把保留下来的当年张书记在公社会议上的讲话油印稿给他看,其中还有关于知青工作的部分。读着这些半个世纪前的文字,让人浮想联翩,兴奋不已。</h3><h3>这份历史文物将送到学田乡知青纪念馆保存。</h3> <h3>与张良煜书记老两口合影</h3> <h3>8月22号前后知青们开始陆续从各地回到了曾经插队的学田乡。</h3> <h3>现在学田乡所在地出现了一座刚刚兴建的规模颇为壮观的“耕读园”,入口处一块巨石,上刻“学堂地”三字。<br></h3><h3>老乡把学田也叫作“学(xiao)堂地儿”。早年间,一些乡学在此处开辟了一片耕地,以这片耕地的所得来承担一部分学堂的经费,“学堂地”由此而得名。</h3><h3>所以学田历来就有耕读文化传统。知青们刚到这里时是一片穷乡僻壤的景象,但是各个生产大队都有小学,而且尽管老乡们住的都是土房,小学校却一定是砖房。</h3> <h3>晨曦中的耕读园金碧辉煌。<br></h3> <h3>一尊金光闪闪的孔子塑像坐西面东矗立在知雨阁的广场前,在阳光照耀和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辉煌而神圣。</h3> <h3>一副古老的犁杖深耕在园中心的土地上,它寓意深刻地向世人昭示着精神与物质、研习与劳作的关系。</h3> <h3>知雨阁北侧一座孔桥横跨在河上。</h3> <h3>站在桥上可以一睹学田大地的山山水水。</h3> <h3>过桥在河北面遥望知雨阁</h3> <h3>在耕读园南侧特意仿造了一个乡村小院,现在被辟为“知青纪念馆”。它更像是知青小院,模仿当年的篱笆院墙、茅草屋和土坯墙。</h3> <h3>进屋,上炕,盘腿坐在小炕桌前,再体验一把当年的日子。当然手里必须捧起这本毛主席语录,这才能反映出当年知青们从身体到精神的全部生活。</h3> <h3>8月22号中午尖山村鞭炮齐鸣,隆重欢迎学田乡各青年点的知青来村欢聚。<br></h3> <h3>下车伊始就忙不及地拍下这张以前没有以后也难得的集体照,以便保留下这份念想。</h3> <h3><br></h3><h3>然后乡亲们带大家来到本村村名由来的“尖山”前,说这里是学田的最高峰,所以这是尖山村的骄傲,知青来了当然应该来看看我们的尖山啦!</h3> <h3>代表尖山村最有文化水准的教师首先发表激情四溢的欢迎词,然后新当选的村长和村民代表也做了动情的发言,老知青们被他们一句句动情的词语感动得热泪盈眶。<br></h3> <h3>新当选的孙村长讲话。</h3> <h3>村民代表也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词</h3> <h3>为了这几十年才得以一见的机会,村里德高望重年龄最长的人都来了。</h3> <h3>村里提前杀了两只羊,还在室外埋锅盘灶,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老实说,这羊肉炖得真烂!真香!北京真没有!</h3> <h3>聚餐后知青和老乡自发表演节目。</h3> <h3>还别说,在这偏远的小山沟,老乡现在都能跳“国标”舞了,让城里人瞪大了眼珠好好见识见识!</h3> <h3>其他村的知青也和尖山一样,也在这几天迫不及待地回村与老乡欢聚。</h3><h3>在西沟村,几位当年与知青岁数相当的老乡见到五十年前的老朋友分外高兴。</h3> <h3>这是当年的车老板王振学,我们刚来时,他就是接我们进村的车老板之一。<br></h3><h3>他这座房子盖得真不错,尤其是厨房和卫生间以及上下水都做得相当好。</h3> <h3>在村子里走着,不知啥时也不知从哪个院子里兴许突然走出个人来,双方盯着瞅半天,猛然间可能就会让人大喜过望!</h3> <h3>和西沟新当选的村长王福春和以前的村长王振才合影。</h3> <h3>回乡一趟酒没少喝,那是必须的,为了此生中这份难得的情谊,干杯!</h3> <h3>好几位和平村的老乡专程到学田等着见当年的知青尹光俊,今天终于见面了。</h3> <h3>原来各青年点的老房子现在都已经被拆了。这是平安青年点现在的房主,拆的时候,他曾经要求不要拆,说“青年们还会回来看的,可是上面说统一都要拆除,这不,你们真回来了,啥也见不着了”。</h3> <h3>解放村秧歌队名声远扬,知青和他们在村委会门前一起合个影吧!</h3> <h3>解放点知青在解放村委会和村干部开座谈会。</h3><h3>这种地方,要在当年应该是叫“社房”或直接叫“大队”的地方,那也一定是座比民房大不了多少的土房。当年做梦也想不到会有现在这么气派!</h3> <h3>这里以前是青年点的院子,虽然现在已经全无过去的踪影了,可它曾经是我们知青的家,留恋之情依旧难以割舍。</h3> <h3>知青的家原来是这样子的,和老乡们家的样子差不多。</h3><h3>一看就知那时的环境是非常艰苦的,但是再看知青们的脸却是乐观、阳光的,意志是坚定的。</h3> <h3>今天秧歌队在村委会前广场练习,为24号到乡里演出做准备。</h3> <h3>胜利村现在新盖的民房令人大开眼界,很有现代感。</h3><h3>现在各村的民房以及院墙和村道几乎全都翻修一新了。老乡说这也就是近两三年的事。确实,记得2013年我们来时,还觉得与以前变化不大呢,哪知如此之快就旧貌换新颜了。<br></h3> <h3>胜利青年点知青在双河屯与老乡合影。<br></h3> <h3>当年的小嘎子,如今已成为壮汉子,自发的在自家墙头写了一副标语:“热烈欢迎知青大哥大姐们,返回第二故乡回忆青春岁月”。</h3> <h3>二婶见到“青年”,激动得一把抱在怀里。</h3> <h3>胜利点知青请来大篷车,请全村父老乡亲一起会餐。</h3> <h3>这种大篷车挺实用,村里谁家要办事就把这个大箱子拉过去,里面帐篷、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应有尽有。</h3> <h3>胜利知青在他们最爱戴的老队长墓前鞠躬。</h3> <h3>五年前的2013年9月24号知青曾来胜利村看望老队长的老伴,现在她老人家也已过世了,看着当时的情景依然让人动容。</h3> <h3>村村通电和自来水入户工程大约是十年前开始的;村村通路大约是五年左右的事情;房屋翻新改造和院墙整齐划一工程是这两三年的事情。突泉县现在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可以感到脱贫的速度在逐步加快。</h3><h3>这是利民屯,以前叫宝安大队的村貌。</h3> <h3>在利民(宝安)屯,当年的学生来看望知青老师熊希达和知青赤脚医生赵天卫,其实当时的知青老师也不比学生大几岁,甚至就是同龄人。</h3> <h3>宝安知青在村民邱久才家,感谢他一家人四十多年来始终默默地对知青杜建新墓地的关照。</h3><h3><br></h3> <h3>知青上官二彪和保安屯老乡邱久才在新修缮的杜建新墓前。</h3><h3>1971年初,快过年了,队里年终分红,知青每人分到了100元钱。杜建新等五名知青兴高采烈第一次带着自己的劳动所得回家。但是他们乘坐的卡车由于道路损毁又因司机操作不当,在离公社不远的地方翻车了。其他四名知青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只有杜建新一人永远地离开了大家,此时的他还不到18岁。</h3><h3>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杜建新的遗体就安葬在了宝安屯的后山上。后来知青逐渐离开了农村,时间久远之后,传出消息说他的墓早已迁走了,直到这次知青返乡才知道他的墓并没有迁走,他一直就在这里,而且宝安屯的乡亲也还一直在照顾着这位永远不走的知青!这是何等的情谊呀!</h3><h3>最近在全体知青的期盼中,在上官二彪同学的具体操办和邱久才等乡亲们的操持下,杜建新的墓地已被重新修葺一新。</h3> <h3>23号傍晚,学田乡乡长王艳红在乡政府招待回乡知青,并发表热情的欢迎词。</h3> <h3>8月24号清晨,耕读园知雨阁前。今天将在这里举行盛大活动,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年“情系学田”纪念石揭幕仪式和欢迎北京知青回乡文艺演出都将在这里举行。</h3> <h3>知雨阁前广场整洁美丽,欢迎北京知青返回第二故乡的横幅已悬挂好。</h3> <h3>参加“情系学田”暨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年纪念石揭幕仪式的有:突泉县委副书记刘楷;学田乡党委书记许富;原县委副书记沈海;原学田公社胜利大队知青郭从工。学田乡乡长王艳红主持揭幕仪式。</h3><h3>学田党委书记许富、突泉县委副书记刘楷、原县委副书记沈海和知青代表郭从工先后发言。</h3> <h3>学田乡党委书记许富讲话。</h3> <h3>突泉县委副书记刘楷讲话。</h3> <h3>突泉县原县委副书记沈海讲话。</h3> <h3>沈书记在讲话中称赞当年胜利、平安等知青点的刘常友、李崇华、周方方等做出的突出成绩,赞扬知青在突泉县各级中小学校任教和担任赤脚医生,为广大学田人民做出了贡献。</h3> <h3>知青代表郭从工讲话。他表示农村使我们的生活和观念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和锻炼,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老乡们的关心、指导和爱护,使我们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考验。</h3> <h3>县乡领导及知青代表共同为“情系学田”纪念石揭幕。</h3> <h3>县乡领导及知青代表为“情系学田”暨上山下乡五十年纪念石揭幕。</h3> <h3>“情系学田”矗立在学田乡正对公路大道的“耕读园”入口处。</h3> <h3>欢迎北京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文艺演出即将开始。</h3> <h3>穿着漂亮衣服的孩子们象过节一样欢乐。</h3> <h3>解放村秧歌队宏大气势的热场秧歌入场。</h3> <h3>领导和回乡知青入场。</h3> <h3>县《乌兰牧骑》主持人主持这场演出活动。</h3> <h3>由知青刘棣和李复一演唱的一首歌曲《学田谣》获得了学田老乡的共鸣。</h3> <h3>接着知青和各村的老乡以及县《乌兰牧骑》的表演依次登场。老乡们的热情十分高涨,尤其是当年有知青插队的村的老乡更是踊跃,他们一早就开动各种交通工具甚至步行从各个山沟赶到乡里来参加这场和知青的盛会,县里还派出了交通警察来维持交通秩序。一时间耕读园像过年庙会一样来了上千人,好不热闹!</h3> <h3>胜利村民表演舞蹈《雪山姑娘》。</h3> <h3>知青陈嘉藻和董天来表演舞蹈《鸿雁》。</h3> <h3>西沟村民贾慧宝、赵彩云演唱《为内蒙古喝彩》。</h3> <h3>县“乌兰牧骑”演唱《这片草原》。</h3> <h3>陈嘉藻表演舞蹈《走西口》,上官二彪笛子伴奏。</h3> <h3>学田女青年表演广场舞。</h3> <h3>解放知青董天来舞蹈《天边》。</h3> <h3>胜利知青刘常萍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h3> <h3>知青刘常友表演太极剑。</h3> <h3>突泉县电视台录制并在当天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场活动。</h3> <h3>主持人在演出过程中现场采访了演出的知青。</h3> <h3>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年及欢迎北京知青返乡文艺演出隆重结束。</h3> <h3>主持人以一首“欢天喜地”结束了演出活动。</h3> <h3>孩子们意犹未尽。</h3> <h3>县乡领导与部分回乡知青在知雨阁合影。</h3> <h3>县乡领导与知青和知青点的老乡一起合影。</h3> <h3>(本片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原学田各青年点的同学:董天来、赵天卫、郭笑文、刘棣、郭从工、上官二彪、魏振清等提供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在此特表示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