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个月,我去过沈城的八卦街,那里的旧格局还在,遗憾的是那里的老建筑早已消失在历史洪流中。对此,我感到惋惜不已。头几天,我偶然在一篇文中看到建筑大师贝聿铭说的一句话:"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这句话着实惊到了我。于是,我就想去看看老沈阳人居住的老房子,而在沈阳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里,居民居住的旧建筑也唯有铁西工人村了。几日后,找个空闲,我和子乔姐着意寻访,走进铁西工人村。</h3> <h3>铁西工人村,是在1952年根据毛主席"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由沈阳市人民委员会投资兴建,沈阳市政府将其命名为工人村。到1957年,已经有5个建筑群,共143幢三层红砖青瓦楼房,是国内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独特的建筑风貌,曾在全国闻名遐迩。2006年,沈阳市将工人村列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先后有100多栋楼进行改造。到2013年,剩余的24栋楼被列入历史建筑群。如今,对于铁西工人村老建筑的面貌,我曾浮想联翩:斑驳的老墙铺满厚厚的青苔,某个角落杂草丛生,一口枯井里飘着厚厚的一层秋叶,还有隐藏在大树后面有绿苔滋长的木窗......今日一见,心情豁然开朗。只见这些"苏式建筑"因及时修缮,完全没有颓废落败的迹象。很庆幸,这些建筑被当做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存下来。并且,在每一个建筑群的大门处,都会有一块牌匾:铁西工人村历史建筑群。</h3> <h3>行走在历经半个世纪风雨侵袭的老建筑群中,感受着这里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静谧,最吸引我们的还是这些老建筑朴素的风味与格调。我们在一处清净的楼前停下脚步,触摸着带有温度的红砖,它的每一个脉络,似乎都在讲述着工人村的历史,收藏着每一个路人深情的眼神和淡淡的牵怀。那些老厂区,"咣当咣当"的有轨电车,还有来来往往的工人老大哥等旧物旧人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一波又一波……如此,我们便与铁西工人村的老建筑有了一段温情的"对话"。</h3><h3><br /></h3> <h3>我和子乔姐从一个建筑群走进另一个建筑群,那些安置在院子里的老物件总会吸引我们的目光。老式铁滑梯,旧日的凉亭,铁丝网晾衣架等我们看了一眼又一眼,这些就像久违的老朋友一样,让我们感到特别地亲切。</h3> <h3>我们在一栋楼前拍照留念的时候,一个优雅的女子过来与我们讲每天她都会来这里给鸟儿喂食,每次这里都会聚集一群小鸟。于是,她开始祷告,然后蹲下来,在大树下放置小米和水。对于这个女子的行为,我和子乔姐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为了不打扰鸟儿来进餐,我们快速离去。</h3> <h3>关于铁西工人村,子乔姐这样写到:"沈阳呆这么久了,不知道铁西区还有个文物保护单位-铁西工人村建筑群。铁西东北工业的萌芽和发展都定格这一栋栋红色的砖瓦楼里,60多年前这里还是沈阳市第一个完整的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居民区。今非昔比,如今工人村更像一位耆耄老者接受着子孙后代的供养,努力的融入这个新时代的发展洪流中。建筑是一座城的魂,新旧建筑的混杂更诠释了一座城的发展,她可以让每一位"观众"最直观的去感受一座城的历史变迁。"</h3><h3><br /></h3> <h3>返回的路上,我莫名其妙的下错地铁站。出了地铁口,眼前就是一座老建筑。我拿出相机,把它的身影定格在我的视线里。就这样,我一路找寻一路拍......</h3> <h3>老建筑是历史的遗迹,是时光的烙印。都说老建筑是有灵魂的。如若可以,我想在今生有限的时光里,去拍摄隐藏在繁华街市背后的每一座老建筑,为沈城留下一段可以触摸到的历史脉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