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千年渔村~蟳埔

海平

<h3>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浔浦渔村从历史的长河中走过千百年,与潮汐为伴,以大海为食,这里是海丝文化的重要基地,至今仍保留着延续百年的渔家习俗,是了解和学习民俗文化的好去处。<br></h3> <h3>'蟳埔'是个渔村,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一提起蟳埔村, 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蚝壳厝和蟳埔女的盘花头。历史上的泉州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贾云集,而蟳埔作为泉州的一个重要港口自然也是商贸往来非常兴盛,各种瓷器和货物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跨洋运往各国。<br></h3> <h3>生活在福建泉州丰泽区东海镇的浔埔村,村里的浔埔女常年装饰美丽的头饰,居住在独一无二的特色房子(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是我国民俗文化的宝库。 </h3> <h3>&nbsp;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br></h3> <h3>蚵壳厝的由来:蟳埔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专家考证:此种蚵种产于非洲东海岸。当时,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浔浦海边。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br></h3> <h3>&nbsp;见到一排废弃的蚵壳厝,房顶的瓦有些已经掉落了。是村里有意留下古旧沧桑的痕迹?不得而知,但现在成为了参观景点。<br></h3> <h3>浔埔女,海的女儿。这里的女人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被称为“浔埔女”, 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她们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主要表现在别具特色的民居蚝壳厝和浔埔女的头饰上。<br></h3> <h3>浔埔妇女把长发梳成一串后,即把这串长发盘成几圈髻子,中间横插一根象牙或塑料筷子,两端外伸,就轻而易举地干脆利索地完成。<br></h3> <h3>浔埔女的服饰也很特别。上衣是 藏青色或蓝色斜襟掩胸的大裾衫,裾是圆形,乍一看,与 惠东女的特点有点相似,其实有很大差别。埔妇女是衫不露脐、不带腰饰。至于裤都是清一色黑色大筒裤, 裤头为腰部的两倍宽。<br></h3> <h3>勇敢的浔埔女,个个鲜艳婀娜、凸显泉州浔埔女的风采,浔埔女头饰文化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义,历史的传承。<br></h3> <h3>这里摆摊的很多都是老阿嫲,从这也能感受到蟳埔女吃苦耐劳的品质。<br></h3> <h3>到浔埔村里走走。我们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古老巷道中,宛若步入迷宫。村里也盖了不少现代建筑,但在别墅群的夹缝中还留有一些蚵壳厝。<br></h3> <h3>今日的浔浦人,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但是仍然保持着出海捕鱼的习惯。<br></h3> <h3>蟳埔村渔民中仍有许多以渔业为生,每天都有打渔回来的渔民。在蟳埔村江边经常有渔市,前来买活鲜的人总是络绎不绝。<br></h3> <h3>在晋江入海口边上的小渔村, 你随处可见这样一群人, 现身在大街小巷, 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 穿着大裾衫、宽脚裤, 这种独特的衣着风格, 却成为让人一步三回头的风景线。 这就是蟳埔女的奇异装扮。<br></h3><h3><br></h3><h3>蟳埔村所见所闻 2018.9<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