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归来仍是少年

独上月楼

<h3>也许,</h3><h3>你熟悉大学的同学会...... 你熟悉小学的发小会吗? 也许, 你了解国外私立学校“兄弟会”的男生...... 你了解国内部队子弟学校“姐妹会”的女生吗? 她们是神秘的一群, 迄今, 没有任何关于那个过去的时代中这样的一群的记录。 &nbsp;</h3><h3><br></h3><h3> &nbsp; </h3><h3>【引子】</h3><h3>2018年9月2日,发小高晓克携她的洋夫君Peter从大洋彼岸回国探亲。</h3><h3>“红山女子俱乐部”(原高等军事学院子弟小学红山小学66届六年级部分女同学组成)的发小姐妹们准备再次欢聚一堂。</h3><h3>算起来,这应当是俱乐部的第七次聚会了。</h3><h3>经丽莎会长策划,秘书长王渝动员发小们提供近照和五十年前入伍的第一张军旅照。在最短的时间里,她很快集结了一部“小年糕”影集。</h3><h3>每位同学跨越半个世纪风云的今昔形象和俱乐部多次聚会的合影,在小年糕里生动再现。</h3><h3>往事并不如烟。</h3><h3>这是会长丽莎和秘书长王渝敬献给所有参与聚会姐妹们的精美礼物,丽莎为影集命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身影·我们那些年》。</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一张张青涩稚嫩的脸庞,犹如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span>再次把大家带入绿色军营,青春芳华……</h3><h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h3><h3>当年的花季少女转眼已年逾花甲,不由得让人百感交集。然而,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童心,姐妹情依然浓烈如初。</h3><h3>发小大记者曼亚一语中的:青春不老,友情不散。</h3><h3><br></h3> <h3>王渝主创的小年糕影集《身影·我们那些年》,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发了姐妹们无尽的感慨。海内外的发小姐妹们纷纷留言,写下自己的感动、激动、兴奋、欢乐和感悟,一如滔滔江水……</h3> <h3>发小张苏琴留言:王渝,你的小影集做得太棒了!</h3><h3>不知咋地,我看着看着,泪水就从心间漫了出来,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多遍,仍感到画面尽而意未尽,意尽而情不尽也。</h3><h3>影集中的每个人、每张面孔都如一朵一朵肆意绽放的花儿一样,散发出一种特别熟悉、特别亲切、特别温润的芳香味道,让我久久回味。</h3><h3>这种至亲的感觉绝对是积年所至,非发小而不可得。</h3><h3>太谢谢丽莎、王渝、晓克为大家所做的一切,也谢谢所有可爱的发小姐妹啦!</h3><h3>能与你们一起快乐同行,真幸福!</h3> <h3>发小晓克从纽约发来留言:看了小年糕视频,十分感动!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独特的才貌和风采,红山小学育出了我们难忘的情谊。每一个人都别具一格,魅力和美丽无限。盼望与大家会面。谢谢丽莎、王渝让我们有一个即将到来的动人心魄的一天。<br></h3> <h3>发小董光留言:发小,始终在我的心底有一种惦念和牵挂,毕竟我们是从穿开裆裤起慢慢长大,一起在同一个学校上学,一起到部队当兵,又一起陆续回到地方。这是世上最纯洁、最真挚的一种友谊;这是人间最美丽、最珍贵的一种感情!</h3> <h3>发小舒立军留言: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在走是幸福。</h3><h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高等军事学院,聚拢了我们这群发小,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穿上绿军装分赴各个军营。</h3><h3>不同的军兵种,演绎着不同的军旅生涯,共同传承心中不倒的旗帜。</h3><h3>六十年甲子,我们又将聚首,这份激动,这种幸福欲与天公试比高呃。</h3><h3>感谢渝的精美制作,感谢丽莎姐牵头的发小平台,感谢发小们激情参与。</h3><h3>愿我们的缘分穿越历史的烟云日久弥新,让我们的幸福随时光穿梭更臻醇厚。<br></h3> <h3>发小雅露留言:王渝,当我们围着锅碗瓢盆转的时候,在国外旅行的你还惦记着大家的照片,并给予追求完美的建议,让我们好中选优;我们在酣睡,你连夜制作………</h3><h3>感谢你默默地为发小相聚所做的一切,回忆美好年华,相伴走向明天,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h3><h3>丽莎,你是不一般的群主,有独特吸引人的魅力,给我们这些发小搭建了一个相聚、相依、相伴的温馨爱巢:舒服、自然、纯净。</h3><h3><br></h3> <h3>发小李玲留言:青涩的花季,军旅的磨砺,五十载风风雨雨……都浓缩在这本小年糕影集里。</h3><h3>渝,辛苦啦!了不起,丽莎!</h3><h3>尽管,青春不再,芳华不再,但一直记得丽莎领着我们高喊的“怒放”!是啊,人这辈子活的不就是心态嘛!</h3><h3>心不老,我们就永远年轻;心中有大爱,我们就永远美丽!</h3><h3><br></h3> <h3>发小宁生从澳大利亚发来留言: 影集中寻找过往~ 昔日发小同学们的纯真可爱,今日姐妹们的音容笑貌,除了亲切还是亲切……</h3><h3>虽然我们天各一方,有多年多多年都未曾谋面,但记忆的原点是我们心与心的连线,高等军事学院,红山小学,南区北区,八角食堂,六号楼……记载了我们儿时享有的情怀与快乐。</h3><h3>高院属于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我们姐妹永远的家。这里,存有我们一生的回味;这里,留下我们难以忘怀的时代;这里,珍藏着我们感动的记忆。</h3><h3>谢谢渝,谢谢莎姐,感谢女子俱乐部为姐妹们搭建起友谊的桥梁,感谢每一位姐妹的真诚相守。 渝的小年糕影集,触动了我们年少清纯的气息,让我们回归到不离不弃的发小情谊,让我们只唱起,我们会唱的歌! 应了这句话,如果记忆是个镜头,我希望它的保质期是——一万年! <br></h3> <h3>发小方小珍留言:刚刚有时间打开微信,就看到红山女子俱乐部的微信数已N多条。可见丽莎、渝等同学编辑制作的小年糕有多受欢迎!</h3><h3>谢谢你们用辛苦的付出把发小们聚在了一起,让儿时的回忆快乐着已步入老年的今天;谢谢你们的认真负责,选照片比我们自己还注意清晰度和形象。</h3><h3>总之,想说的很多,来日方长,归结为一句:衷心感谢!</h3> <h3>发小东宁留言:我们从15岁到65岁,我们从少年到白头,我们从小模小样到老模老样,都那么活泼动人漂亮自信。高院散了,但我们永远不散!<br></h3> <h3>发小朝军留言:平时睡觉还好的我,两个晚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究其原因竟是晓克从美国带来同学聚会的旋风,掀开了往事的尘封,让我们看到“红山小学同学”那几个字原来是烙在心上的。</h3><h3>同样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生活环境 ,同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一批美丽的尤物。</h3><h3>她们吃得了苦,享得了福;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奋斗拼博,美丽优雅,带着昔日的辉煌又聚在了由丽莎、王渝创办的红山女子俱乐部中。</h3><h3>真的感谢她们,让我们这些少小离家老大还的姐妹们又找到一个温馨甜美的家,让我们在一起开心快乐的生活吧!</h3> <h3>发小曼亚留言:看了王渝的新作,百感交集。《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同声同气即同道。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三观相投”。我们就是三观特别相投的特殊一群。 我们“同声”,因为我们是发小。起始甚至可以追溯到南京陆军总医院,那是我们许多人共同的出生地。北京的高等军事学院幼儿园和小学,则记录了我们跟随父母转战聚散的童年和少年。 我们“同气”,因为我们是战友。虽然都是15、6岁当兵,但不在一个部队,甚至遍布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七大军区和陆、海、空三军。但因我们的父辈都是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的共和国第一批具有现代军事知识、能指挥诸兵种合成作战的军事干才,我们都是在1957年前后跟随父母从南京来到北京的高院子弟,我们的战友之情,蕴藏着两代军人对军队的热爱和依恋。 我们是“同道”,因为我们是朋友。我们没有老家,高院就是我们的老家;我们没有老乡,发小就是我们的老乡。小学六年级,在很长时间是我们的实际学历;而小学女同学,是情同姐妹闺蜜的朋友。所以,我们才会把所有对故乡、对童年、对校园、对友谊的美好回忆,都投射到对发小女生的情谊上。 1969年,我们告别彼此开启各自的军旅生涯,我们的友谊没有“被告别”;1970年,高等军事学院被撤销,我们的父母萍散全国,我们的友谊没有“被撤销”......50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退休养老的我们,友谊没有“被变迁”,哪怕身在大洋彼岸!</h3><h3>是的,我们是三观相投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对过眼神就能彼此信任,握住双手就能互相了解,温暖来自心底,珍惜自在不言之中。</h3> <h3>发小建乡留言:看到群里姐妹们各自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写的一个比一个好,哪个都好像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感受,怎么自己就是表达不出来,只恨自己文学水平太低了。好像与你们失联的这些年,你们都上了中文大学,我都不敢在群里发声了。但是姐妹们,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爱你们大家!<br></h3> <h3>发小李波留言:为了和发小姐妹们重逢,我写了这幅《岁月如歌》书法作品奉献给大家。1969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来到军营,如饥似渴地学习,拼命忘我地工作,无私奉献了我们的青春年华。这所有的努力只为实现一个心中的目标,传承红山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愧父辈的嘱托,共续我们的辉煌。</h3> <h3><br></h3><h3><br></h3> <h3>9月2日上午,红山女子俱乐部第七次聚会正式拉开帷幕,同学们陆续报到,忙坏了大记者曼亚同学,只见她挨个给同学们拍特写,张张都是艺术照。</h3> <h3>当晓克和她的洋夫君Peter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发小姐妹们立马欢呼雀跃,纷纷与他(她)们握手,拥抱,高喊:北京欢迎你!</h3> <h3>热烈的场面在视频里沸腾</h3> <h3>晓克:我真是高兴和同学们见面。这是历史难忘的美篇。洋女婿Peter说姑娘们的热情像是“姐妹会”,就像当年他私立学校的兄弟会一样。大家那样热情似火,如漆似胶的亲情使我们很受感动。<br></h3> <h3>丽莎:晓克,这么多年没有见面,在美国开有5家诊所的大医生,依然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晓克!</h3><h3>参加聚会的人数和姐妹们精神饱满的热情,都出自大家对发小的深情厚谊!</h3><h3>“音量冲天”有点抱歉啊,但是这是北京大妞们对喜欢的人见面高兴的一种表示。如果聚会都静悄悄的,见面都不冷不热的,那种气氛,那种场面,也不是咱们红山女子俱乐部姐妹们一团火的性格哦。</h3><h3>欢迎晓克经常回家,跟我们一起快乐,一起练声,什么时候你练成高八度了,那你就是真正的北京人啦!<br></h3> <h3>红山女子俱乐部第七次聚会大合影:</h3><h3>第一排左起为:潘海云、李树芳、燕玲玲、张枫叶、郭晓葆、方小珍、李卫平、王渝</h3><h3><br></h3><h3>第二排左起为:陈雅露、罗静、孙丽莎、高晓克、李波、刘朝利、舒立红、张建乡、舒立军</h3><h3><br></h3><h3>第三排左起为:刘亚娜、韩红、张苏琴、董光、洪秋鲁、关英英、郑朝军、刘超群、王东宁、刘曼亚、李玲、侯卉 </h3> <h3>聚会花絮之一:丽莎会长与她的“哼哈二将”。</h3> <h3>聚会花絮之二:曼亚的杰作,大片的感觉。</h3> <h3>聚会花絮之三:发小情深,才艺展示。</h3> <h3>聚会花絮之四:每一次相聚,都是在酿制甜美的幸福感。</h3> <h3>聚会花絮之五:纯真的友谊把我们紧紧链接在一起。</h3> <h3>聚会花絮之六:情同姐妹,相知相守。</h3> <h3>聚会花絮之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h3> <h3>聚会花絮之八:青春不老,友情不散。</h3> <h3>聚会花絮之九:从容淡定的宁静之美如深谷幽兰。</h3> <h3>聚会花絮之十:遥想当年,风华正茂;今日聚首,激情不减。</h3> <h3>聚会花絮之十一:可爱的“山西帮”,俺们不“吃醋”,干杯!</h3> <h3>六年一班女同学:依然婀娜的大燕“常青指路”,总导演曼亚曲线玲珑,一班女同学迅速组成一支“红色娘子军”,向前进,向前进……</h3> <h3>六年二班女同学:“朵朵花儿向阳开”。</h3> <h3>六年三班女同学:知性优雅。</h3> <h3>六年三班女同学:军姿挺拔。</h3> <h3>六年四班女同学:人数不多,“含金量”高,知名书法家李波在此。</h3> <h3>六年一班女同学与晓克、Peter合影。</h3> 六年二班女同学与晓克、Peter合影。<br><h3><br></h3> <h3>六年三班女同学与晓克、Peter合影。</h3> <h3>六年四班女同学与晓克、Peter合影。</h3> <h3>儿时一起玩耍的好姐妹,能文亦能舞。</h3> <h3>当年沈阳军区的军花们,退伍不褪色。</h3> <h3>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实,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h3> <h3>雅露:时隔十七年,期盼多日的聚会,心情激荡,许久不能平静……</h3><h3>晓克回家创造契机,丽莎打造平台,渝倾心操办,分别数十年的重逢,大家庭的开心Party,快乐无比,妙不可言。</h3><h3>秋生墨宝生辉,小苏心意温馨,老郝、曼亚、朝军、李玲、枫叶等摄影家的付出,让我们有趣、有味、有魅力!</h3><h3>感叹!感谢!感恩!<br></h3> <h3>哦,每一次发小相聚都是快乐的井喷,友情的燃烧,孩提时代的记忆再次汹涌澎湃……</h3><h3>岁月如歌。</h3><h3>思绪,再次穿越到半个世纪前——</h3> <h3>走遍祖国千山万水,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这里:北京市红山口甲三号,高等军事学院,红山小学,点将台,望儿山,露天剧场,六号楼,中心广场,帅府园,八一体工队的足球场,京密引水工程……</h3><h3>那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h3><h3>(图中女主角是发小树芳。她说,95年回到老高院照了几张照片,没想到,竟成了永远的纪念了。)</h3> <h3>忆同学少年,含苞待放</h3> <h3>念师恩浩荡,终生难忘。</h3><h3><br></h3><h3><br></h3> <h3>那些年教过我们的老师——<br></h3><h3><br></h3><h3>一排左起为:龙凤英老师、马国亮老师、马国英老师、衣向璞校长、上级主管部门原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董铁城大校、范广轩教导主任、校工吴颐增<br></h3><h3> 二排左起为:孙婉萱老师、张芝秀老师、黄丽群老师、谭光秀老师、徐一心老师、李月桂老师、陈佩兰老师、陈爱华老师、梁丽光老师、周尚华老师 三排左起为: 王淑凤老师、王立力老师、于学敏老师、李淑卿老师、李晚青老师、陆宝珍老师、李秀兰老师、于若君老师、陈永康老师 四排左起为:校工曲淑梅、李淑琳老师、马竞男老师、费蕾老师、刘镇武老师、郭玉茹老师、李景芝老师、张少华老师 五排左起为:李华琛老师、朱连芳老师、陈玉琢老师、龙德老师、白瑞星老师、庄福庆老师、刘宗荣老师(周尚华老师爱人)、许凤英老师、戴崇英老师<br></h3> <h3>最难忘1969年那个初春和冬季,花季雨季的我们纷纷投身军旅……生命中从此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后悔。<br></h3><h3><br></h3><h3>第一排左起为:鲁晓京、高晓克、关英英、郑朝军、董光、李玲</h3><h3> 第二排左起为:杨宁娜、李树芳、 刘朝利、 刘曼亚、郭建新、潘丽亚</h3><h3> 第三排左起为:陈雅露、李秋生、刘超群、罗静、易宁玲、舒立军</h3><h3> 第四排左起为:洪秋鲁、方小珍、王东宁、张枫叶、 孙丽莎、 王渝</h3><h3> 第五排左起为:缪曙光、韩红、侯卉、 张建乡、郭晓葆、周晓榕</h3><h3> 第六排左起为:李卫平、王宁生、刘亚娜、舒立红、张苏琴、燕玲玲<br></h3> <h3>青葱岁月回放之一:那年,我们只有十五、六岁。当中断学业、远离家园成为必然,我们没有流泪,甚至没有不舍。车轮飞转,笑靥如花。告别皇城根,挥别红山口,洋溢在心头的是对即将开启的军旅生涯最美的憧憬。</h3> <h3>青葱岁月回放之二:还记得第一次穿上国防绿戴上红领章红帽徽对着镜子照个不停激动不已的情景吗?从中学生一跃成为女兵,这期间经历了多少严酷的摔打、训练和磨砺,唯有亲历者最清楚。这是部分从军发小1975年在北京的聚会合影,青春洋溢。</h3> <h3>青葱岁月回放之三:你声音绵软,淑女模样,当上了话务兵;她性格泼辣,不让须眉,高高的电线杆上,“我是海燕”!你性情沉静,心细如发,胸前挂着听诊器,被誉为“白衣天使”;我生性活泼,爱玩爱闹,最是适合报务员,从双边带到单边带,敲击电键滴滴答,盲打键盘童子功,自诩“永不消逝的电波”……</h3><h3>各奔东西的发小们,珍珠般散落在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广州军区、兰州军区及其他军兵种。</h3><h3>通信兵、医务兵、测绘兵,侦听兵,还有能歌善舞的文艺兵……</h3><h3>女兵风采,芬芳四溢!</h3> <h3>这是我们的丽莎,军中一朵铿锵玫瑰,高高的电线杆上攀上攀下,身手矫捷,一丝不苟,巾帼不让须眉。</h3> <h3>青葱岁月回放之四:同在一个军区一座城市服役,我们也会趁着假日去公园游玩。这是李玲和朝军泛舟沈阳东陵。湖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把我们的思绪再次引回远离的故土,那里有离家最近的颐和园昆明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在耳畔飞扬……</h3> <h3>青葱岁月回放之五:探亲回家,我们也会相约见面,家门口的运河畔,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红山小学新校舍前,定格了我们的身影……这是叶对根的深情回望。</h3> <h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陆陆续续的,你复员了,我转业了……当然还有她,继续坚守在军营,两杠四星,英姿飒爽。</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脱下戎装的发小姐妹们,来不及细数自己曾经的光荣与骄傲,打点行装,又各自奔向新的“战场”,迎接人生新的挑战。</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无论进入哪条战线,无论步入哪个领域,也无论从事哪项事业,我们都有满满的自信,因为我们是真正的战士,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在阵地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永远无法忘记,离开连队离开营房离开战友的那一刻,我们还是忍不住紧紧相拥,热泪奔涌……朝夕相处的战友啊,早已情同手足。</h3><h3>毕竟,我们是一群听着军号声长大的军人子女,血管里流淌的是军人的血……</h3><h3>于是,我们会一次次重返军营,重温战友情。</h3><h3>兵心不变,军魂永恒。</h3><h3><br></h3> <h3>感谢红山小学的语文老师早早给我们夯实了写作基础,闲暇登陆博客和文学网站,写写平生难忘的人和事,渐成习惯。</h3><h3>离开部队后,李玲的一篇博文《花季,从军营走过》有幸收入《绽放的军花》一书。</h3><h3>2014年8月2日,西单图书大厦《绽放的军花》首发日。</h3><h3>红山女子俱乐部会长丽莎、秘书长王渝、发小关英英、潘海云还有当年同住46楼的邻居罗小兵、大宝纷纷到场祝贺。</h3><h3>老高院的赵瑛姐也闻讯赶来参加。</h3><h3>发小情,深似海。</h3><h3>事后得知,解放军报为此作了专题报道:女兵故事集《绽放的军花》为八一建军节献礼。</h3><h3>再一次,梦回军营。</h3> <h3>丽莎,儿时带着姐妹们一起玩耍的女生领袖,总要比其她姐妹更多一份责任感。</h3><h3>就在姐妹们年过半百,面临生命的“拐点”(退休)之时,丽莎振臂一呼,再次把姐妹们集结在一起,创立了“红山女子俱乐部”。</h3><h3>发小情,不了情!</h3><h3>一次次的聚会,一次次的撒欢,一次次的怒放,让大家一次次嗨到爆!</h3> <h3>2001年,远嫁大洋彼岸的晓克回国探亲,请丽莎、王渝招呼发小姐妹们一聚。现在回想,这应当是红山女子俱乐部创立前的一次关键性热身。</h3> <h3>同学们簇拥着晓克,满心欢喜,笑容灿烂,相聚时光短暂而珍贵。</h3> <h3>【第一次聚会】2004年1月19日,北京燕山大酒店西餐厅。 红山女子俱乐部成员首次聚会,这是当年国防大学的前身高等军事学院子弟小学红山小学66届部分女毕业生38年后的首次相聚。 席间,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38年弹指一挥间”。 是啊,当年十几岁的小姑娘,如今都已步入人生晚秋。岁月流逝,往事如烟。 我们这些军人的后代,生在军营,历练在军营,成长在军营,自然有着最浓烈的军人情结。而军人的特质就是团队意识强,女子俱乐部就成了我们这群发小的知心小屋。 女子俱乐部的成员,有的还在部队服役,大多数已转业到地方,但个个都是好样的,绝大部分都是所在单位或企业的中坚力量。 在这次聚会中,大家推选丽莎为会长,李玲为副会长,王渝为秘书长,大家说,以后每年我们都要有个聚会。 会长的祝酒辞最为精彩:“最美好的人生从50岁开始!我们还很年轻,还有长长的未来!”掌声和欢呼声骤起! 从照片上看,步入中年的我们依然容光焕发,精气神十足。<br></h3> <h3>红山女子俱乐部正式成立的第一次聚会,最要感谢的还有一个人,她就是郭建新!</h3><h3>彼时,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建新回到大陆,请我召集女同学们来燕山大酒店自助餐厅一聚。费用AA制,余款她补齐。</h3><h3>那时还没有微信,我马上立刻分别给大家挨个打电话盛情邀请,结果来了那么多人(包括杨亚萍张丽丽)。</h3><h3>郭建新,我们的好姐妹,请大家记住她为俱乐部成立作出的贡献!</h3><h3>——王渝 </h3><h3><br></h3> <h3>【第二次聚会】2005年,红山女子俱乐部成立第二年,俱乐部开展了一项主题活动:植树造林。</h3><h3>地点选在平谷的一座荒山下。荒山的主人是俱乐部成员刘朝利和她的先生。他们为这处荒郊野岭起了个名字叫“老兵村”,依然是可歌可泣的军人情结。为荒山植树造林,用许三多的话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许久没有动铁锨了,有的同学手上打起了血泡;许久没有干这种体力活了,很多同学们干得大汗淋漓。但是,整个劳动过程有条不紊。</h3><h3>训练有素的我们排成一队,将一桶桶一盆盆水传递到最后一名离树最近的同学手上,哗......清洌洌的泉水滋润着一棵棵刚刚入土的果树苗,一并滋润的,还有我们的心灵的憧憬与梦想。 记忆最深的是中午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放浪形骸地吃着农村的土鸡和土鸡蛋,还有许多真正的绿色食品,那滋味,真是地道呀! 红山女子俱乐部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有:孙丽莎、李玲、王渝、潘海云、王东宁、郑朝军、燕玲玲、郭晓葆、刘朝利、刘超群、张枫叶、洪秋鲁、关英英 照片中唯一的男生当然就是刘朝利的老公啦,一位新式农民。<br></h3> <h3>【第三次聚会】2008年1月19日,距离第一次聚会整整过去了四年。四年,历史长河上不过短短一瞬,而俱乐部的成员大多已加入退休大军的行列。 在会长和秘书长的精心策划下,红山女子俱乐部的第三次聚会在川办九寨厅举行,到会人员13人。 如何以阳光心态过好离开职业生涯后的退休时光?会长孙丽莎动情地说——</h3><h3>我们红山女子俱乐部创办的宗旨就是要以她为平台,给我们这些发小建造一个心灵小屋,在这里我们可以无所顾忌无话不谈分享心灵鸡汤,从而激发青春活力去面对生活和困难! 俱乐部活动原则是实行AA制,大家人人平等自愿,这样才能保证俱乐部长久的发展! 今年我们俱乐部已经4岁了,我们这些成员今年也面临人生的拐点——光荣退休,大家陆陆续续要从社会回到家庭,又回到我们姐妹们相识的地方,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为此俱乐部保证每年至少活动一次,也希望姐妹们多提合理化建议,让我们的俱乐部像我们姐妹们一样健康成长! 给姐妹们拜年了,祝新的一年:好梦甜甜!好事连连!幸福年年!! 掌声再一次哗哗响起。</h3> <h3>席间,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说得都是热乎乎的心里话,不含一点水分的实在话,从上午10点半到下午4点半,竟然还有三位同学没有轮上发言,倘若不是餐厅说晚上就餐的人已经到了,这次聚会很可能要闹一个通宵。 </h3><h3>大家的发言各有千秋,记下来的有: 退休,生命才真正回归自己手中。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生命不息,追梦不止。(李玲)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健康。(罗静) 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家庭背景,同样的当兵经历,又同样都是女人,我们相互之间不用藏着掖着,可以最真实地袒露心声。(刘曼亚) 女人结婚就是第二次投胎,投胎投错了,就会苦一辈子。(王东宁) <br></h3> <h3>依然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罗静说起话来就像上了手术台,一丝不苟,条理分明,她不断教诲姐妹们健康第一。</h3><h3>在《中国老年》杂志任职的刘曼亚一身书卷气,谈起《色·戒》和中国文化现象头头是道。</h3><h3>正在攻读营养学的潘海云用个案告诉大家健康三要素中,“均衡的营养”有多么重要。</h3><h3>食品检验局的官员李卫平告诫大家到超市采购一定要选择大厂家和名牌产品。</h3><h3>跻身画家行列的王东宁身着绿色毛衣外披玫瑰红披肩,显得十分靓丽,她很认真地指导大家如何搭配服装色彩。</h3><h3>改行做影视制片人的李玲动员风情万种的姐妹们到自己的电视剧里做群众演员。</h3><h3>身体柔韧性相当棒的丽莎和大燕则教给大家一些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 <br></h3> <h3>已经享受退休生活的大燕每天都在跳舞,晚上还要演出,大家一定让她当众表演一段,大大方方的她走到餐厅中央,几个漂亮的亮相相当专业,依然窈窕的身段和柔媚的笑容,赢得了一片掌声!这让人想起一首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br></h3> <h3>当然,生活不会只有一种颜色,有阳光就会有阴影。在交谈中我们知道,很多发小在生活中也面临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痛苦,但大家依然非常乐观......</h3><h3>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军人的后代不会轻言放弃。</h3><h3>整个聚会中最忙碌的还是秘书长王渝,从通知开会到告知聚会路线,从点菜到报告考勤,从主持会议到送每个成员回家,都安排得滴水不漏。当初要是出生在沙家浜,估计就没有阿庆嫂什么事了,嘿嘿!<br></h3> <h3>这是她为本次聚会撰写的小结—— 红山女子俱乐部2008春节聚会圆满结束了。 这次聚会在川办九寨厅历时6个小时,与会人员13名。 会长孙丽莎首先向同学们致新春贺词,大家举杯同庆女子俱乐部诞生4周年;王渝向与会同学报告了出席情况和个别同学缺席的原因;然后由副会长李玲开始,同学们分别畅谈了自己走上社会40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大家兴致极高,意犹未尽,就像是一群快活鸟,因为时间关系,还有3名同学未轮上发言,留下小小的遗憾。大家兴致极高,意犹未尽,就像是一群快活鸟。 会上,丽莎给大家洗了种树的聚会照片,放大了一张最好的照片请朝利送到老兵村留念。 李玲向女子俱乐部赠送了她担任制片人的20集电视系列栏目剧《女检察官手记》DVD光盘。 会议决定由李玲牵头开一个红山女子俱乐部的博客,希望大家关注自己的电子信箱,秘书长会及时给大家发聚会通告,希望在下次聚会中看到更多同学的身影。<br></h3><h3>大家一起为秘书长细致周到的总结和服务鼓掌喝彩。</h3> <h3>【第四次聚会】</h3><h3>童鞋们春游了! 聚会主题:金蛇出洞&nbsp;我要怒放 集合地点:北土城元大都公园海棠花溪 集合时间:2013年4月24日上午9点30分</h3><h3>这是红山女子俱乐部举办的第四次聚会创意,同样是会长和秘书长的精心策划。<br></h3><h3>“金蛇出洞,我要怒放”,多有具有诱惑力的宣言啊! 发小们自然是喜不自禁,早早赶到海棠花溪报到。<br></h3> <h3>丽莎特意选购了一批色彩各异的纯色长纱巾送给每位同学,大家一边连声道谢,一边比着自己着装的颜色,搭配着不同色彩的纱巾,美的不行不行的。</h3><h3>当那些红色的、绿色的、粉红色的、绛紫色的、藕荷色的纱巾分别系在每个人的胸前,大家陡然变得生动起来,组合起来的画面更是姹紫嫣红,分外娇娆。 海棠若有心,想必也会为这些“资深美女”喝彩吧!<br></h3> <h3>最有意思的一幕莫过于,每次拍合影前,丽莎总会用她沙哑的嗓音带头喊“怒放”,接着,所有的女同学便一齐回应:“怒放!”</h3><h3>众多游人被我们的“口号”吸引,他们驻足在我们身旁,目光里流露出由衷的赞许。 是啊,对热爱生活的人而言,年龄不过是几个干巴巴的数字而已,它不等于人的心理年龄,也不等于人的心态,更不等于人的精神追求。丽莎说得好,过了这个甲子,我们的人生将重新开启,明年,我们才一岁啊!</h3><h3>怒放,从花甲开始……何尝不是人生最美的姿态!<br></h3> <h3>感谢丽莎,感谢渝,让我们领略了“金蛇出洞,我要怒放”的真谛。 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更何况,我们还拥有梦想,拥有激情,拥有从容和淡定,更拥有爱情、亲情和友情! &nbsp;“海棠笑迎客,留步看花溪”。海棠花溪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期待来年再相聚! 跟一个怒放的心态相比,年龄,真的可以忽略不计。</h3><h3><br></h3> <h3>【第五次聚会】2014年6月1日,第65个国际儿童节。 从幼儿园开始,一起玩泥巴、过家家、藏猫猫、丢手绢、跳皮筋、爬墙上树的一群发小,如今都成了年逾花甲的欧巴桑,响应丽莎的召唤,在儿童节的中午,8位发小姐妹欢聚在南河沿一个叫做“起士林”的西餐厅:过六一,庆六十一! 兼职驾驶员和摄影师的是李玲的女儿梦梦,她带着一岁的女儿小芽芽友情加盟。</h3><h3>这是芽芽有生第一个儿童节,想不到却是跟一群年长她整整一个甲子的姥姥们一起度过的。</h3><h3>整个聚会期间,她表现得很乖,不哭也不闹,平日里常常“闹抱”的她,此刻却安静得像一只趴在在婴儿车里的小猫,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默默打量着身边这群“倒饬得像花蝴蝶一样的姥姥们”(丽莎语)。</h3><h3>生命以这种接力的方式延续,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br></h3> <h3>6·1~61,这是一组奇妙的数字组合。明眼人一定能破译这组数字后面的“密码“。</h3><h3>是的,就是纤尘不染的赤子之心!</h3><h3>丽莎的诠释最为精彩,“过了甲子,我们的人生从零开始,61岁其实就是一岁呀!”哦,一岁,一岁!</h3><h3>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从此拉开序幕,还有许许多多开心的时光等着我们去享用哩。</h3><h3>姐妹们,加油! &nbsp; <br></h3> <h3>大爱至童。</h3><h3>不管我们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世事有多复杂,清澈纯净的童心,是我们一生都不会舍弃的珍藏。</h3><h3>虽然我们也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我们只在乎一二。</h3><h3> <br></h3> <h3>【第六次聚会】2014年8月25日,红山女子俱乐部一群年逾花甲的发小,跟随着丽莎来到了位于北京密云的古北口镇和司马台长城。</h3><h3>丽莎为这次活动确定了一个非常童心的主题:“长城上的激情队日”,还给每位参加者赠送了一件海魂衫。</h3><h3>回来整理照片,突然来了灵感,写下三组发自肺腑的感受,囊括了我们此次发小聚会的最大亮点—— 清秀古北口水镇,雄伟司马台长城。 姹紫嫣红美发小,激情“队日”海魂衫。 依山傍水,刚柔相济;山水留影,童心绽放。</h3> <h3>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洋气十足的丽莎,幽默风趣的超群,善良厚道的海云,才华横溢的东宁,魔鬼身材的秋,笑颜萌萌的渝,还有自诩“小清新”的李玲凑在一起,就是一出要多精彩有多精彩的舞台剧呀!<br></h3> <h3>我们在古镇里轻移脚步,从容典雅,一个个宛若淑女;我们套上海魂衫在长城上健步攀爬,敏捷的背景看过去,恍若运动健将;我们不管不顾的坐在地砖上,时而挥舞红纱巾,时而把帽子抛上天,又貌似俏皮淘气的女孩纸;当我们齐刷刷站成一排,一起叉着腰,露出右臂上的“三道杠”,哈,活脱脱一群花甲“美少女”!</h3> <h3>几个年轻的女孩子追着给我们照相,说,真不敢相信你们都是年过60岁的老人了,怎么那么青春,那么活泼,那么会玩儿?我们要拍下照片给我们的妈妈看,让她们也能像你们这样开心地活,尽情地玩。<br></h3> <h3>就在女子俱乐部第七次聚会的前一天,晓克与当年红山小学六年二班的同班同学先期聚会。组委会为每个人准备了一条红领巾,当鲜艳的红领巾飘荡在胸前,我们不约而同的举起右臂敬少先队礼——重回少年时。</h3> <h3>9月1日下午,同学们陪同晓克回到久别的准故乡——老高院,母校的校门已面目全非,校名亦被更改,好在方位未变。旧日的红山小学校门前,我们排成一行合影留念。从此山高水阔,少了一份挂牵。</h3> <h3>当年住过的老楼前,当年嬉戏的中心花园里,当年笔直挺拔的白杨树下,伴着紫薇花的芬香,留驻了我们依然清朗的欢笑……</h3><h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h3> <h3>可爱的Peter也戴上了红领巾,还学会了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礼,这是一组多么令人回味的镜头!</h3><h3>相逢总是匆匆,欢聚总是短暂,转眼又到了分别时刻。</h3> <h3>小苏:晓克、晓克,带给我们欢聚时光的晓克要走了,但不论你走多远,都会感觉到发小们的思念。</h3><h3>记得李健一首歌中的词:“就算分离的世界天空依然相连,你有没有在风中听到我的呼唤,也许流浪的云能带去思念,你有没有在雨中看到我的泪点……”</h3><h3>晓克,发小们爱你,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噢!祝一路安顺!<br></h3> <h3>Peter said, cultural revolution ripped us apart physically, but we now get together just like our yesterday.<br></h3><h3>Peter说,意识形态曾把我们分开,人性又把我们合在一起。<br></h3><h3>——晓克</h3> <h3>再见,亲爱的晓克;再见,可爱的Peter。北京欢迎你们,记得常回家看看,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再相聚!</h3><h3>岁月如歌,归来仍是少年!</h3> <h3>超群:晓克,我们大家都爱❤️你,你是大洋彼岸的天使,没有你就没有我们这些同学、发小十七年后的再次相聚,感谢你和为这次活动辛勤付出的姐妹们!</h3><h3>同学们的情,同学们的谊,如今已化成川流的溪水,永远在我们心中流淌。</h3><h3>晓克一路平安!期待下次相聚!<br></h3> <h3>易宁玲:晓克这次没能相见,但看到姐妹们相见时激动、热情、纯真的同学情,非常非常感动,希望你常回家,我们都爱你,希望下次再见。<br></h3> <h3>宁生:☀ 好热闹的群,活力四射! 隔着大洋彼岸都能听到姐妹们欢快的笑声。 晓克夫妇回到娘家,给了红山姐妹再次相聚的机会,我能分享并欣赏到快乐无极限的画面,有幸!羡慕! 爱晓克,爱姐妹,爱这温馨港湾。 看李玲洋洋洒洒的作品,点燃了群体的激情洋溢,才愈发了解女子俱乐部的发展历程,走过的岁岁月月,记载下满满的爱和感动…… 写得真好~ 发小情 ,不了情。 同声,同气,同道,友谊没有被告别,友谊没有被变迁。</h3><h3>从少年到白头,从小模小样到老模老样,依旧自信而美丽;</h3><h3>高院散了,姐妹不散…… 看着句句发自肺腑的留言,真是让人泪水从心涧漫出…… 语言美,人更美,激动之情已溢于言表……</h3><h3>想起《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一个温暖的家…… 不管我们走得多远哪怕是天涯海角,也走不出对她的牵挂,因为那里有我们童年最美的梦,那里珍藏着我们永远的根——从南京到北京,从红山小学到今天的红山女子俱乐部! 感谢莎姐心念每位成员,感谢渝和玲为家里付出的辛劳努力~ 想你们爱你们祝福你们:每一位俱乐部的姐姐妹妹们。🌹 <br></h3> <h3>李玲:看着女同学们一个个冻龄逆生长的容貌和青春不减的朝气,真的好开心!</h3><h3>我觉得,红山女子俱乐部所有的女同学就像是一颗颗海水珍珠,晶莹剔透,纯真无邪。</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正是因了丽莎的人格魅力和王渝的辛勤串联,把姐妹们紧紧链接在一起,相互照耀,相互成就,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一串熠熠生辉的珠链,光彩夺目。</h3><h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这群女生中,有教授,也有翻译;有医生,也有记者;有画家,也有书法家和歌唱家;有国企老总,也有工会主席;有司法工作者,还有大校军衔的职业军人;有勤奋敬业的国家公务员,也有退休后再创业的文学网站掌门人……个个多才多艺,人人皆有建树。用丽莎的话说,大多数人已升级奶奶或姥姥,但童心未泯,激情四溢,每个人都如鲜花绽放。</h3><h3>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也是对我们这群发小姐妹最真实的写照。</h3><h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我们有幸结缘红山女子俱乐部,相互呵护,抱团取暖,手拉手一起慢慢变老,何尝不是人世间最浪漫的风景!<br></h3><h3>祈愿所有的姐妹们健康,平安,快乐,幸福!期待明年春天我们一起登上游轮🚢,把笑声撒向大海,乘风破浪,驶向欢乐的彼岸……</h3><h3><br></h3><h3><br></h3> <h3>小苏:刚刚上网发现已有这百多张绚烂缤纷的照片和那么多温暖贴心的话语,感动感恩之心顿时爆棚。</h3><h3>真的非常感谢晓克、丽莎、王渝、李玲、曼亚、枫叶、朝军、侯卉、东宁……为昨日欢乐聚会所做的一切一切,也谢谢所有可爱的发小姐妹们啦!</h3><h3>昨日已过,明日可期,相聚与分离,方向相反,却彼此激荡,互为勾连,成就我们春风和煦的一生。</h3><h3>盼望着下一次的相聚。<br></h3> <h3>侯卉:姐妹们从昨天热闹到今天啦!</h3><h3>大一天都是姐姐,我这54年的小妹妹,㊗️9月出生的姐姐们生日快乐!🎂🎉</h3><h3>晓克,看了你发的视频,你轻声笑语讲着一路走来的经历,其实能深刻体会你的拼搏有多么不易,多么努力!钦佩!敬佩!</h3><h3>短暂回家,又匆忙离别,你不舍,姐妹们更不舍!奋斗同时要多多保重身体!</h3><h3>㊗️一路平安!</h3><h3>常回家看看,与姐妹们多团聚!</h3><h3>爬楼看见朝军、李玲深夜还在改美篇、微电影,足见姐妹情谊深切,辛苦啦💦!</h3><h3>丽莎、王渝,非常非常感谢你们让姐妹们有这样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大家庭!<br></h3> <h3>七律 红山女子俱乐部戊戌相聚 董明 戊戌相逢姐妹情,白驹过隙绿军营。 马标玄武垂髫发,百望厢红豆蔻庚。 虎踞青龙桥镇水,鹫峰黑扈玉泉擎。 京秋时节红山口, 六五芳华妩媚行。<br></h3><h3><br></h3><h3>(这是董光之妹董明为我们聚会所赋七律,给本次同学聚会画上圆满句号)</h3> <h3>读美篇有感: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依恋的身影终将远去。光阴荏苒,岁月沉淀,留在心底的都是最温暖的回忆。</h3><h3>感谢渝,玲,朝军,曼亚,枫叶,侯卉等等同学为了永久保存这份美丽,不辞辛苦,付出了很多心血,拍照摄影,制作微电影,玲加班熬夜赶制出《美篇》。</h3><h3>《美篇》她不光留下了红山女子俱乐部成立十多年来难忘的历程,也见证了2018.9.2那个期盼了五十年后再相聚的热烈场面,她记载了我们浓浓的姐妹情缘,深深的同窗友谊,也将把这份没有染尘的纯洁情感永远延续。</h3><h3>我觉得,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相遇,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h3><h3>发小之情亲如手足,同学就是伴你风雨兼程的那个人。无论在哪里,这份情都会是你真心的依靠。</h3><h3>感谢生活,感恩父母,在我人生最初的孩提时代能遇到美丽可爱单纯善良的你们!</h3><h3>——关英英</h3> <h3>读美篇有感:美篇太棒啦!</h3><h3>今天回家陪老妈(也就是红山小学的李月桂老师——编者注),把美篇给老妈读了一遍,老妈边听边看边感叹,不停念叨:写得真好,怎么这么会写,个个留言都写得那么有感情。</h3><h3>又感叹,你们这一代孩子太不容易啦,少小离家,虽然在部队得到锻炼,却也经历了曲折和坎坷,如今一个个发展得都不错,老人们看着也很欣慰。</h3><h3>你们从小建立的友谊是特殊的,最纯真的,值得珍惜。</h3><h3>看着老师们的照片,她如数家珍般一个个念叨一番。</h3><h3>美篇不仅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和感动,也引起老妈的回忆和感慨!</h3><h3>谢谢各位参与者的睿智献言,让我们拥有这样一本值得珍惜值得纪念的美篇!</h3><h3>——侯卉</h3> <h3>读美篇有感:Peter said: they are all so sweet, they are genuinely, not to be told. Peter 说,她们都这么甜,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谁让她们这么做的。<br></h3><h3>——晓克</h3> <h3>【一声姐妹 一世情缘】 无需多言,不用刻意。 和谐舒坦,轻松真实。 一生有一群这样的发小足矣! 心灵契合,气场融洽。 难得知己,心灵伙伴。 一生有一群这样的姐妹足矣! ——会长孙丽莎 </h3><h3><br></h3><h3>创作:红山女子俱乐部第七次聚会全体与会发小<br></h3><h3>执笔:李玲</h3><h3>摄影:老郝、王渝、曼亚、朝军、东宁、亚娜、枫叶、李玲等</h3><h3><br></h3><h3>[国防大学大门摄影:朝军]<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