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留作庐山客,露宿天街枕月华。

春秋雪

<h3>[题记] 蒙幸夏归约此遊,不辞残暑踏清秋。 步君绣履穿花径,济我奚囊入虎丘。 观妙亭前霞方好,仙人洞里愿必酬。 含鄱岭上凭栏眺,万里鄱湖一眼收。 </h3><h3><br></h3> <h3>曙光 珠江 一辆灰色大巴车 满载着同学和同乡 出东门 穿隧道 越过湘竹大桥 直奔千古名山一一庐山 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h3> <h3>车窗外 田野 工厂 村庄 大广高速 九岭山脉 八百里修江 还有整齐划一的 小白杨<br></h3> <h3>车窗内 欢声 笑语 山歌演唱 杏花酒飘香 还有夹杂着修水方言的 诗声朗朗 一板一眼 有模有样 虽无舞台灯光 亦足以极视听之娱 令人难忘 忘了年龄 忘了疲惫 忘了曾经有过的忧伤 甚至忘了为这次旅行而准备的 晕车药汤 </h3> <h3>就这样 不知不觉 我们一行来到了 庐山南</h3> <h3> 天蓝云白风香 人头攒动 呼儿携娘 导游匆匆 队旗飘扬 停车场上跑着行礼箱 </h3><h3><br></h3> <h3>回肠一样的排队栏杆 窄窄的剪票窗 来来回回 熙熙攘攘 东瞧瞧 西望望 终于等到了我们登场 <br></h3> <h3>跨上摆渡车 迂回在盘旋公路上</h3><h3>公路随山弯</h3><h3>云烟趁树飏 野兔扑鹿 鸟儿歌唱</h3><h3>秋兰堪佩</h3><h3>丹桂可闻</h3><h3>草木摇落</h3><h3>百果飘香 <br></h3> <h3>导游热情讲解 一首熟悉的诗 在耳边回响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h3><h3>…… 气势磅礴 千古绝唱 活色生香 瞬间让我领略到了 五十九年前的今天 二十九日 毛主席登上庐山时的 心潮澎湃</h3><h3>豪情万丈 </h3> <h3>路不再陡 弯不再急 汽车的呼吸声不再细长 云更浓 雾更重 风更凉</h3><h3>我们终于来到了</h3><h3>[云中之城]一一 牯岭天街上 只见 街道整洁 宾馆酒家林立 商品满目琳琅 满山都是 茂林古木掩映下的 红瓦条石房 或点缀山腰 或静卧谷底 或耸立云端 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 下榻天街客栈 稍作休整 吃饭饮水加能量, 阳光下</h3><h3>慎重地行走在庐山的云海中 灵山秀水任徜徉<br></h3> <h3>[牯岭镇] 绿植红瓦暮日斜,鄱湖湓浦远天涯。 云飞雾走浮峰壑,雨断虹残下柳杉。 骚客争相留倩影,牯牛闲卧睥雕霞。 若能留作庐山客,露宿天街枕月华。(自撰) </h3><h3><br></h3><h3>牯岭镇是一座桃园仙境般的高山小城,它位于庐山的中心,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方圆46.6km。夏季平均温度22.6度,冬暖夏凉,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位于街心花园的牯牛雕塑是牯岭镇的标志。<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天街] 云中起天街,玲珑依山斜。 南背牯牛岭,北临剪刀峡。 曲径连小道,茂林间矫花。 游人嬉相逐,夜气洗铅华。(自撰)<br></h3> <h3>[天街遇故人]</h3><h3>雨后天街斜日曛,侧身俯首望烟云。</h3><h3>忽然一影拍肩笑,回首原来是故人。</h3> <h3>[仙人洞] 佛手岩下洞依然,琼浆甘露一滴泉。 游客信众诚揖拜,左尊纯阳右李聃。(自撰)</h3><h3>来到吕洞宾修山而居的仙人洞,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著名诗句。 仙人洞系悬崖绝壁中的天生石洞,因其形如手,故又名佛手岩。洞高7米,深愈14米。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纯阳(洞宾)石雕像。洞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h3><h3>左名琼浆,右曰甘露。这便是《后汉书》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洞。洞旁建有老君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李聃骑牛雕像。<br></h3><h3><br></h3> <h3>[仙人洞] 岩洞三丈深,千年仙一樽。 </h3><h3>仙是原来仙,客非昔时人。(自撰)<br></h3> <h3>[含鄱口]</h3><h3>一山飞峙锁孙吴,势拔五岳掩江都。</h3><h3>满身秀色甲天下,一口烟光衔鄱湖。</h3> <h3>含鄱口海拔1286米,因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壑口,大有一口吸进山麓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站在含鄱亭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鸟瞰鄱阳湖,南可眺望大汉阳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为旅游摄影之佳处。<br></h3> <h3>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h3><h3>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王安石)<br></h3><h3><br></h3><h3>锦绣谷,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春时杂英百千种,灿烂如炽,至冬初苍翠不剥,丹枫缀之,亦自满眼雕缋。”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br></h3> <h3>雾飞青松上,人在云梯中。</h3><h3>天风拂衣袖,飘飘一仙翁。(自拟)</h3><h3>锦绣谷的景点主要有:1、天桥2、好运石3、险峰4、谈判台5、梵音泉6、猪头峰7、礼贤门8、观妙亭9、险峰10、劲松11、御碑亭</h3> <h3>横看成岒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h3><h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h3> <h3>[天生桥]</h3><h3>闲卧天生桥,百花为我娇。 帝子今若在,清樽醉细腰。(自拟)<br></h3><h3>在怪石簇拥的锦绣谷中,有一块巨石,悬空伸出,宛如悬在凌空中的一座桥,人称“天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败逃至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忽然从天降下一条金龙,横卧在深壑之上,化为生一石桥,待朱元璋纵马过桥后,顿时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天昏地暗,只见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桥断后,云散日出,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这当然是神话传说,其实这里原来是一处巨大的断层,峰高壑深,峭壁连片,山崖上有一块褐色巨石伸向深涧,远远望去似一断桥。大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与美丽动人的传说,相映生辉,将游人带入了神奇的境界。潜凡有诗:“盘岩对立冰川琢,维有残墩乍断桥。太祖借机抬圣驾,金龙传化上凌霄。<br></h3> <h3>谁当石成神,来误世间人。</h3><h3>手拂财自至,心迷色上身。(自撰)</h3><h3><br></h3><h3>好运石,据说游人摸三下,可以分别摸到官运、财运和桃花运。摸多了,能得到什么?你懂的。<br></h3><h3><br></h3> <h3>山如走马湖如琴,风作弦来奏好音。</h3><h3>枕流石畔庐山恋,看痴世上多少人。(自撰)</h3><h3>如琴湖因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而得名。湖半边近靠花径园内,又叫“花径湖”。由于湖坐落在西谷,又称为“西湖”。有人说如琴湖很像九寨沟的镜海,倒影的湖水色彩也是那样的动人,美的让人窒息。 </h3><h3><br></h3> <h3>庐山因为电影《庐山恋》而多了几分动人的情愫。这座由”庐山恋”命名的电影院,是由一座教堂改建的,位于牯岭街东南部,从1980年7月首映以来,从早到晚只放影《庐山恋》一部电影,堪称世界之最,2002年12月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br></h3> <h3>约游庐山秋,花径一勾留。 江州司马意,幕阜山人愁。(自拟)<br></h3><h3>花径公园,在如琴湖畔。相传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时任江州(今九江)司马,此地因诗而得名,故又称“白司马花径”。园内有景白亭、花径亭、白居易草堂、觅春园、湖心岛、孔雀馆等名胜景点。<br></h3><h3> </h3><h3><br></h3> <h3>庐山踏清秋,花径久逗留。 桃花绿叶瘦,紫薇红花稠。 三间草庐静,一池碧水流。 司马出门后,我来吟江州。<br></h3> <h3>花径亭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大林寺桃花》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暮春到此一带游览时,见桃花盛开,有感而作。亭中“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手书。1931年客居山中的学者李拙翁,为保护古迹,募资建造此亭。<br></h3> <h3>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h3><h3>拾级三千回,揽尽光和色。(自拟)</h3><h3>三叠泉瀑布落差为155米。一级“缀者如族,挂者如帘;二级“飘者如雪,迷者如雾;三级“玉龙走潭,洪流倾泻”,真可谓是“气势磅礴折三叠,四季佳景各千秋”。站在三叠泉下,仰望飞瀑,宛如苍天有一破洞,水从天洞直泄而下,似脱缰野马,跌岩奔腾,带起散株细雾,直冲而下,水流湍急,转眼飞逝,声震八方。此时不由得让人想起唐代李白的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h3><h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寺云:“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1996年,庐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时,首席专家桑塞尔博士在欣赏三叠泉奇秀景色后,由衷赞叹“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景观之一。”<br></h3> <h3>[观三叠泉]</h3><h3>玉龙飞下入鄱湖,彩炼当空落珍珠。 到此临潭轻一笑,先前愁绪荡然无。(自拟) <br></h3> <h3>美庐它是庐山所特有的一处人文景观,它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的一个侧面。 "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这幢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士。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将此幢别墅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唯一的主人。 这幢别墅,前临长冲河,背依大月山,坐落的位置,形如安乐椅。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视为风水宝地。在他的眼中,"背山面水"正符合中国风水学说所推崇的格局。蒋介石夫妇很喜欢这里的恬静、秀美,而宋美龄名字中也有一个"美"字,于是将这幢别墅命名为"美庐"。从此,神秘的面纱便形影不离,将这幢别墅整整笼罩了半个世纪。1959,1961,1970年毛主席曾来此住。并揶揄“将委员长,久逾了”<br></h3> <h3>这里原来是“庐山三大建筑”的原庐山图书馆,落成于1934年,为三栋连体宫殿式建筑,馆址由蒋介石亲自选定。因这里曾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而永垂史册。 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图书馆召开的“庐山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被毛泽东称为“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 1938年5月,宋美龄还在这里召开了“战时妇女工作座谈会”,中共代表邓颖超、孟庆树等出席会议,并作了报告。 1938年7月至1939年4月,江西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卫庐山重任,被日军包围,成为孤岛,三千官兵以血肉之躯保卫庐山,与日寇决一死战。孤军浴血奋战近九个月,重创日军的事迹在《中央日报》披露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影响。时任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的蒋经国少将,亲率几名警卫,化妆冒死潜上庐山慰问保安部队官兵。<br></h3> <h3>庐山会议旧址。建于1935年,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建,耗资二十万元。1949年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将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定义为反党集团,反右开始在党内盛行;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拉开了在此后三年中国经济高速的序幕;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否决了林彪、陈伯达、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设立国家主席的提议,直接促成了后来的林彪叛逃。可以说三个会议都是很有历史意义的重量级的事件。会议旧址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谈判台旧址 1946年7月至9月,美国总统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曾八上庐山,为“调处”国共谈判,面见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这里就是当年马歇尔与蒋介石晤谈之处。<br></h3> <h3>春时杂英百千重,夏季灵雨幻彩虹。</h3><h3>秋来醉红层林染,冬至雪花缀雾菘。(自拟)</h3><h3>“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庐山像一位冰清玉洁,眉目如画的少女,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又使她多了几分端庄几份优雅。 雨后的庐山在夕阳下依然是那样的迷人,让人久久不愿离去。庐山需要看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二天的时间只能择其冰山一角。如五老峰,龙首崖,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等许多景点都没去,特别是一千多栋别墅因雨的原因也只到美庐。还有一点遗憾看日落日出都未找到合适时机和位置。两天的行程提前结束。带着深深的眷恋,眷恋着那山、那水、那人。庐山,我心中的神山,后会有期!<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