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录:耕作篇

南州木棉

<h3>西潭公社白石片区,大都是土地革命基点村。贫困是普遍现象。我下乡的光山村,人少地多,但没有一户地主富农。山多田少。山是草山,光秃秃没有树木,旱地只能种地瓜和花生。河边是水田,如果遇到台风山洪,都会被淹没。村后的风水林,1958年大炼钢铁后,一直没恢复起来。光山村一年三熟,早稻、晚稻,冬天一季或种烟叶、或种麦子、地瓜、蔬菜、油菜,不过烟叶不是用来抽的,是用来治水稻白叶枯病。芥菜是冬天大宗作物,收割后做咸菜,一年的食配就靠它了。诏安的芥菜是潮式球型的,和漳州长形的不同。<br></h3> <h3>一、浸种和卷秧 六七十年代,天气比现在冷,经常有倒春寒,经常秧苗插下后,冻死了。所以,当时推广卷秧育秧技术。元宵节过,就是小队春播前浸稻种的时间。一担稻种一百斤,在池塘浸后,有150斤重,每天要浸两次水,那入水可是刺骨的寒。种子发芽后,就是育秧。卷秧,就是在村里大埕上,铺上一层土,然后稻种均匀撒在苗床上后,撒上细土盖住稻谷种。再用小拱棚塑料薄膜盖上,大约一个月后旱地培育出来的秧苗就能移到水田。起秧苗时,连土带起,可以卷起来,故名卷秧。<br></h3> <p>卷秧</p> <h3>二、薅草和水布 诏安的薅草和长泰、芗城的不同,仍是沿用明代《龙溪县志》描述的耕作方法,“屈二膝行于禾间,以手去草根,而浮之。”不同之处是薅下来的草揉成一把塞到泥里。 薅草时,不分男女,从田头一字排开,每人大约五行,往前薅。男男女女皆不穿内裤,只围一水巾,农民伯伯用一句俗语戏谑为“浪趴拖土,蛤婆奥水”。知青比较文明,还是穿了内裤。 冬天收下的烟叶搓成绳子,切成一段一段,塞到稻根👇,据说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h3> <h3>水巾分闽式和潮式,潮式是按条织的,明花格,和红色高棉披的一模一样。闽式的是暗格,所以大家比较不喜欢用。<br></h3> <h3>水巾薄薄透气,平时挂在脖子擦汗,劳动完下河洗澡都很好用。是农民必备的随身品,是农民身份的标志…</h3> <h3>三、打稻子和包阳布 新历7月、11月是水稻收割季节。打水稻时,农民很少穿衣服。特别是4、50岁的老农民,用包阳布裹下身(类丁字裤)。挑稻谷时,光溜溜挑着担子,扁担一闪一闪,煞是好看。<br></h3> <h3>台湾少数民族的包阳布,漳民的包阳布更窄,照片孟孟提供</h3> <h3>四、榨蔗和蔗渣酒 光山村旱地盛产地瓜、花生和甘蔗。到了12月,晚稻收割后,就是甘蔗砍伐季节。村子里有自己的糖寮。榨甘蔗的碾子是用牛拉的。煮糖水的老虎灶通夜烧着。那刚出炉的糖水非常好吃。 甘蔗渣是作甘蔗酒的材料,发酵后进行蒸煮,蒸馏冷后成为甘蔗酒,土名叫“滤仔焗”。农民伯伯都知道一个密方,就是如果酒精度不够,掺氨水下去蒸度数变高起来了。<br></h3> <h3>五、死猪无死蹄 以前,传染病都是编代号,如一号二号病等,但有点好是外紧内松,都会告知群众,如最近不要外出随便吃东西,因此,家里以前经常叮嘱不要在外面吃东西。那年代,可吃的东西少,鸡瘟了,是用红糖加姜炒着吃,肉冰冻时间太长有氨味,就用辣椒炒。新鲜的鱼蟹很多是生吃。 有一次和同知青点和顺兄不知去办什么事顺便回城,天比较较迟,就到饭店里吃饭。和顺兄点了一道猪蹄, 我赶紧说,会不会是死猪,和顺兄说:“死猪无死脚”,两人就放心大快朵颐了。<br></h3><h3>其实后来,也有“死猪无死肚”的说法,想想也是有同样的道理…</h3> <h3>昔日荒山野岭,除了村里榕树外,看不到其它树。榕树当地人叫“神树”,有存必有榕树,顺如果村庄没有榕树,留住不起。可是玉楼大认南边有两三棵榕村,可是小郭厝寨旧址,毁于争变。现在村子树很多,桉树,龙眼,荔枝逗不少。</h3> <p>作者:郭联志,1953年出生于漳州。幼年随父支援鹰厦铁路建设到华安,后随父到诏安。68届诏安一中初中毕业生,69年上山下乡,72年招工到永安,80年调回漳州。犁过田、作过工、扛过弹、求过学、经过商,最后在闽南师大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