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人生可以去的地方很多,可以回的地方却很少。有人说: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白扬

<h1><b>  80年离开故乡至今己有38年了。</b></h1><p><br></p><h1><b> 其中20年人生最美的时光在军营中度过,最美的芳华献给了军营。18年时光在扬州度过。足迹踏遍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每每在第二故乡,在军营哨所眺望故乡,思乡的情结难以抚平心中的乡愁,难以阻断乡音的悦耳,难以割舍亲人分离的伤痛……</b></h1><p><br></p><h1><b> 38年弹指一挥间,几千里的路程啊,都想一步踏进故乡,隔山隔水隔不断我思乡的情结。</b></h1><p><br></p><h1><b> 从17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为了国防,为了那草绿色的军装,为了心中的梦想,在20年的军旅岁月里,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奉献给了西北边陲。</b></h1><p><br></p><h1><b> 人生的价值在于自我的奉献,在于为社会付出的多少。</b></h1><p><br></p><h1><b> 38年来,我就是一个放飞在星空的风筝,无论飘在何处,无论飞得多高、飞得多远,那长长的风筝线,就是连结在故乡村头那棵老槐树上的思乡线……</b></h1><p><br></p><h1><b> 我的故乡在江苏南通西南,紧邻长江,隔江相望就是苏南张家港,引江大河贯穿于村的东西部,一望无际的芦苇滩绘就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b></h1><p><br></p><h1><b> 涛涛长江水滋养着万顷芦苇滩,肥大的鱼虾在芦苇滩里穿梭跳跃,春天里,望不到边际的芦苇就像若大的绿色地毯,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b></h1><h1><b> 秋天雪白的芦花随风摇曳,满天飘舞,如同天女散花,漫天大雪,把整个天空装扮成雪的世界;田间地头长满麦子,稻谷,棉花,大豆,离村两里多路还有千亩农场,水果飘香,物产丰富,鱼儿满仓,处处是丰收的景色,彰显江南水乡的神韵。</b></h1><p><br></p><h1><b> 离开故乡,心中最思念、最难以放不下的是妈妈。</b></h1><p><br></p><h1><b> 17岁那年离开家乡妈妈49岁,今年妈妈87岁高龄。在部队20年,利用探亲假看望妈妈,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没有一年时间,到地方工作,离妈妈虽只有一个半小时路程,也只能利用节假日看望妈妈,累计起来与妈妈在一起时间也屈指可数。</b></h1><p><br></p><h1><b> 因此,每次踏进故乡的土地,心中有一种特别的纠结,说不出道不明,每次离开家,望着妈妈那无助的眼神,心里的酸涩总想把脚步留住。</b></h1><p><br></p><h1><b> 妈妈生了我们儿女四人,吃尽了苦,受尽了累,什么好吃的省给儿女,在那艰苦的年代,不知妈妈是如何挺过来的,中秋的月饼妈妈也舍不得吃一口,看了妈妈那无尽的苦和累,我暗暗下决心好好学习,为妈妈分担忧愁,报答妈妈。</b></h1><p><br></p><h1><b> 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是发奋学习,上学回来先干农活,夜黑点亮煤油灯做习题看书。</b></h1><p><br></p><h1><b> 父亲一辈子在船上工作,妈妈一手操劳家务,还要辛勤劳作。</b></h1><p><br></p><h1><b> 记得妈妈为我们能吃上一次肉,夜里4:00起床,挑上一百多斤棉花杆,披着月色走十多里路到集镇上卖,换回的钱买了猪肉做给我们吃,让我们解馋。</b></h1><p><br></p><h1><b> 冬天芦苇滩放滩,妈妈带着我去拾草,她一人忙了几天几夜圈了很大一块地,一人割一人捆,带的大白莱煮米饭还省得给我吃。</b></h1><p><br></p><h1><b> 妈妈就是这样勤劳,朴实,善良的人,她教育我们为人要真诚,善良,厚道,只有心诚待人,方能得到回报。</b></h1><p><br></p><h1><b> 世上最大的爱是母爱,最深的情是母子之情。无论自己身在何处,贫穷与富有,一定要孝顺母亲,善待母亲。</b></h1><h1><b> </b></h1><p><br></p> <h1><b>  这是我18岁到部队的青春年少。</b></h1><p><br></p><h1><b> 从一个中学生穿上绿军装,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心中那个喜呀,那个乐呀,任何词语难以表达,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只有自己能体会与回味。</b></h1><p><br></p><h1><b>我想回到十八岁</b></h1><h1><b>尽情享受父母的疼爱</b></h1><h1><b>父亲用宽厚的肩膀</b></h1><h1><b>为我撑起一片蓝天</b></h1><h1><b>用博大的胸襟</b></h1><h1><b>呵护着我走向远方</b></h1><h1><b>妈妈用善良慈爱之心</b></h1><h1><b>温暖着我柔弱的身躯</b></h1><h1><b>用无私的付出</b></h1><h1><b>抚育着我幸福的长大</b></h1><p><br></p><h1><b>我想回到十八岁</b></h1><h1><b>一起长大的小伙伴</b></h1><h1><b>背着书包上学堂</b></h1><h1><b>沿着乡村的小路</b></h1><h1><b>坐在明亮的教室</b></h1><h1><b>诵读着每篇课文</b></h1><h1><b>挑猪草,拾棉花</b></h1><h1><b>栽秧苗,打稻谷</b></h1><h1><b>捉螃蠏,摸鱼虾</b></h1><p><br></p><h1><b>我想回到十八岁</b></h1><h1><b>远离养育之恩父母</b></h1><h1><b>告别父老乡亲</b></h1><h1><b>乘上飞奔的列车</b></h1><h1><b>走进绿色的军营</b></h1><h1><b>兴奋,实现了孩时的当兵梦</b></h1><h1><b>激动,成为了解放军战士</b></h1><h1><b>骄傲,为祖国站岗放哨。</b></h1><p><br></p> <h1><b>  这是当兵第二年1982年,指挥连连部四大员合影。我当了文书。左一是文化班长老文书陕西榆林人,左二是四川战友通信员,右三是我,右四是卫生员江苏句容人。</b></h1><p><br></p><h1><b> 离开家那一夜,妈妈一整夜没睡觉,我陪妈妈聊家常,我跟妈妈说,我不穿四个袋干部服不回家见你。行李包中,我只装高中的数理化,其它没带任何东西。</b></h1><p><br></p><h1><b> 第二天妈妈送我到镇上,当汽车徐徐开动时,妈妈死劲拉着我的手迟迟不肯松开,汽车走妈妈走,妈妈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挂满了脸庞,我泪水像打开的闸门,挥手哭喊着妈妈,那是儿子内心最真诚的呐喊。</b></h1><p><br></p><h1><b> 入伍到了部队,我起床比战友早,表现比战友好,第一年就受到团嘉奖。第二年连队挑选文书,我当上了一百二十多人的指挥连文书。</b></h1><p><br></p><h1><b> 当了文书我认真出黑板报,写文章,做好文书工作,由于工作出色,第二年荣立三等功。</b></h1><p><br></p><h1><b> 文书业余时间多,我就复习文化,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顺利考上了学,当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铁路军事代表。85年穿上干部服第一次回家探望了妈妈,这是离家第五个年头,实现了我当兵时的誓言。</b></h1><p><br></p> <h1><b>故乡的袅袅炊烟,那是希望之烟,是生命之烟,是迈出乡野走向远方之烟。房前的小树,屋后的小河,猪舍的小猪,是我童年生存的希望。</b></h1><p><br></p><p><b> </b></p> <h1><b>还记得儿时与发小玩扎纸包的情形。农村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游乐场所,用旧书折成纸包玩,休息空隙,中午时间,有时星期六休息。虽然简单,但快乐无比。在幸福中寻找童年的欢乐。、</b></h1> <h1><b>七十年代,生活艰辛,生产队靠记工分。我家靠农场,从初中开始就到农场拾棉花贴补家用。我们男孩子不如女孩子,动作慢,不灵活,一天弯腰都直不起来,手上被棉花果戳破了皮,冒出了血,还得坚持,虽然每斤只有几毛钱,但为了生计,硬是坚持下来。随着时间长了,技巧也熟练了,挣的钱也多了。'</b></h1> <h1><b>麦子是农村的主要农作物。七十年代都是大集体,以生产队为单位,每年到四月中旬粮食就不够吃,人们就将半成熟的麦子割下来做冷冷,吃在嘴里,疼在心里,为了生存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b></h1> <h1><b>儿时是妈妈牵着我的手,迈向了人生第一步。</b></h1><h1><b>是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向了人生漫长的路。</b></h1><h1><b>上学啦,我沿着乡村的小路,</b></h1><h1><b>走向了明亮的教室。</b></h1><h1><b>这是一条求知的路,</b></h1><h1><b>这是一条鱼儿畅游的路,</b></h1><h1><b>这是一条汽车爬坡的路,</b></h1><h1><b>这是一条通往理想彼岸的路。</b></h1><h3><br></h3> <h1><b>橡皮筋是女孩子的最爱,学校课间休息,女生们就汇集起来跳,花样繁多,技术要精,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b></h1> <h1><b>家乡的小河从门前穿过,直通长江。我们要吃螃蠏,发小们成群结队,衣服一脱,钻入河中就能捕捉很多,大家在水中你追我赶,打水热闹,不但有劳动成果,还能提高游泳水平。</b></h1> <h1><b>稻谷飘香溢万里。大米好吃,秧难栽。夏季栽秧时是最热的时候,脚都伸不进水里,为了避免高温,下午二点左右就下水田。为了多栽秧,往往要干到天黑,一栽就是五个多小时,腰直不起来,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是多么的不容易。∴</b></h1> <h1><b>牛作为七十年代劳动的得力助手,每个生产队只有一头手,梨地,耕种,耙地都是牛干的活。吃进去的是草,卖出来的是力。过去农村宰的水牛肉我从来不吃,想想牛的辛劳就辛酸。</b></h1> <h1><b>红薯是七十年代标志性主食,直至现在也是上等好食材。粗粮中精品,细粮中粗粮。</b></h1> <h1><b>蚕豆花在农村田硬,河边,小路旁初春时节到处皆是。她没有郁金香的花语,没有牡丹的艳丽,但是,她的美丽与魅力,朴素与无华,给予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欢乐,她美丽不骄气,鲜艳又迷人,雅致又妩媚。女孩子摘一朵夹在书本中记忆学习。蚕豆花是心中最美的花。</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