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 情怀永在

云淡风轻

<h3>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步伐,天地积淀着文明的精华,又是一载流光溢彩,又是一季桃李菲芳。九月一日,全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学子们踏上新征程。</h3> <h3>  午饭后,寂静了一个暑假的校园沸腾起来了。 我正在在办公室门口,袁老师笑容满面的朝我招了招手,从教学楼那边过来,迎着我掀开门帘的举动,我们在房子里坐下来。袁老师满头白发充满岁月的智慧,眼带笑意的眼睛传递我们的亲密。</h3> <h3>  她用手掠过耳边的头发,说:“梁老师,我过来给你说,我的退休文下来了。”我赶紧把嘴里刚喝了一口的水吞咽下去,“下来了吗?”她肯定地点了下头。我一直都知道袁老师的退休文要下来了,在真正下来的这一刻,还是有点不愿意去相信。袁老师55岁,脸上经常挂着微笑,初到满义小学轮听教师的课时,那次她讲的《鱼游到纸上来了》的常态课情景历历在目,30余载基本功的历练,她的课堂完美、从容,“一石激起千层浪”,袁老师声情并茂的原生态课堂引起学生对主人公身残志坚、坚持不懈品质的共鸣,在课后拓展部分,孩子们纷纷表示在生活中要做主人公那样顽强执着的人。</h3> <h3>  袁老师扎根农村教育30年,在满义实验小学呆了25年,育桃李千万,她在这所学校的工作经历比许多年轻教师的年龄都长。学生们从这所学校纷纷出发,奔赴祖国各地上大学的,打工的,当司机的,当干部的……袁老师如数家珍。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春季,自己才来学校,一次与村里人闲聊,乡亲们告诉我,满义小学之所以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因为学校有一批像袁巧侠一样优秀的教师。</h3> <h3>  每个清晨,她总是比别人提前到校,打扫房子,清扫院子。我在校园广场的这边,她在校园广场的那边,打扫完后就晨读,我在院子里读,她在房间里读,读书笔记工工整整。多年的职业病,袁老师的嗓子出了问题课堂上经常戴着耳麦,知道自己嗓子不敢大声说话,进了课堂,略带沙哑的洪亮的声音还是在教室回荡,她说习惯了,习惯了大声,习惯了保证让每一个孩子都听清楚。教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当她考了第二名,她就自责自己班没有考好,查找原因分析问题。<br></h3> <h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她是学校小语教学的领路人。每年学校分给她的传帮带的年轻教师,她手把手帮扶,悉心传授,从课堂重点突破,班级管理,到后进生的帮扶,不厌其烦,一点一滴,以一个母亲的情怀见证年轻教师真正的成长。25年来,培养的青年教师如今已成各个学校骨干,遍布城乡。袁老师的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嗓子沙哑了,皱纹加深了!她们班级后边的黑板上写着——做最好的自己。黑板上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真诚。教室里的桌椅经常整整齐齐,规范有序。一次经过她们班教室门口,她正在给孩子们做思想工作,“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要参加,这是对自己的锻炼。做她不是班主任,但时时刻刻尽力帮衬班主任做好班里的工作,作为副班主任,总是和班主任配合默契,从没红过脸,遇到事情总是主动去承担,她总是说,“看见了就做,班主任的事情也很多,能帮就帮,没什么。”</h3> <h3>  坐了会,她说她一会放学就回家了,下午就不来了,就此告别。来学校四个月了,与袁老师呆了100来天,离别的时刻,万分不舍,她哽咽着,用手捂着眼睛,喃喃地说,“工作了几十年,离不开的就是咱们这一帮子人,离不开熟悉的校园”,我看不下去了,眼泪刷的就流下来了。她回去后,是否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经常会想起在校园的点点滴滴吧!会一边打扫院子,一边回忆孩子们读书的情景吧;会一边洗衣服,一边回忆起老师们给孩子们分发早餐的情景吧;会一边摘苹果,一边回忆起同事们一起过教师节的情景吧……</h3> <h3>  人生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我陪她回到她房子里。房间最里边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两张办公桌,两把椅子,床上铺的平平展展,地面打扫的干净。她说一会走时,她把褥子一卷,带在车子后边就行了。一个在农村工作了30年的女教师,退休时,带走的就是自己的铺盖卷。我让她坐在床沿边,给她照了张相,她微笑着,用手掠掠额前的头发, 一再说“不用了,不用了”,我哭的说不下去,起身轻轻拥抱了她,跟她说,“忙过这段我们就去看你”,红着眼睛出了房门。<br></h3> <h3>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员工退休了,把敬业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留给了满义小学,把宽容他人、博学豁达的品质留在这片神圣的土地,让我们学习老教师们的精气神。今年学校新分来五个大学生,年轻稚气,对未来充满憧憬。在老少交接的传承中,让我们挽着年轻人的胳膊,学习优秀的老教师的坚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把家门口的学校办好。</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