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看了郑启五老师写的《老母亲的中梅理发厅》,勾起了我很多儿时的回忆。<br></h3> <h3> 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厦门中山路上的理发厅,除了中梅理发厅以外,还有另一家同样非常有名——中山理发厅。中山理发厅位于中山路与大中路交叉口,廿四崎脚的对面,楼下只有一个门面的店招和楼梯,楼上才是开阔明亮的理发空间。中山理发厅70年代末开业,96年左右倒闭,营业近年20年,在八十年代曾一度是厦门美发潮流店的代表。<br></h3> <h3> 我的小姑姑曾经是中山理发厅的理发师,从70年代末直到90年代初,长达10几年。小时候回厦门老家,我总是喜欢跟着小姑姑去店里上班。中山路上眼花缭乱的店招,时不时传来的叫卖声,店里旋转而上的楼梯,擦得蹭亮的皮质理发椅,还有特别的染发剂的香味,都是童年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br></h3> <h3> 80年代初特流行烫菜花头,加上有小姑姑这中山理发厅近水楼台的便利,家里几个姑姑和妈妈的发型,都在某个春节假期期间,陆续变成各式长短的菜花头,蔚为壮观。连当时才7,8岁的我都没有幸免,被小姑姑拉去烫了个小菜花头。于是那年假期结束回宁化开学后,我这顶着菜花头、穿着花棉衣的小小女娃,成了学校里,甚至是小县城街上扎眼、热闹的话题,常被一群人围观,颇为不自在,恨不得头发赶紧拉直,恢复回学生式短发。只是那个年代烫发水的质量真是比现在好得多,忍受了起码大半年以上,头发最后的卷度才消失。而我这才逐渐摆脱了被围观的窘态,松了长长的一口气。</h3><h3> 现在想起小时候第一次被动追时髦的经历,那种窘迫早已淡忘了,反倒是那个烫着菜花头、穿着花棉衣、走在宁化小溪边的小姑娘形象,越发清晰难忘起来。<br></h3> <h3> 到90年代初,美发潮流席卷厦门,小姑姑看准机会,大胆离开国营理发店,承包了鹭江宾馆发廊。不少老顾客知悉后,便成了回头客,生意一度很好。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发行业潮流发展太快,小姑姑的客人也慢慢老去慢慢流逝,终于在几年后,小姑姑放弃了靠美发手艺吃饭,重新自谋职业。兜兜转转多年,虽有许多艰辛,却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br></h3> <h3> 如今的小姑姑早已退休,和小姑丈两人到福州儿子家里含饴弄孙、老有所乐去了。现在偶尔看到弟弟发的朋友圈照片里,小姑姑依旧是一头卷发,非常时尚潮流的样子。弟弟受他妈妈的时尚基因影响,现在无论发型还是穿着都走在时尚前沿。而我,有了小时候菜花头的经历,从此对潮流发型绝缘,往简单清爽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了。<br></h3> <h3> 这大约就是经历了文革的封闭和改革开放狂奔而来的时代潮流,给我们这二代厦门人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也是属于老厦门的独有印记,温情而隽永难忘,就如同那小小菜花头的形象、那染发剂的气味,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飘香。<br></h3> <h3>后记:推荐郑启五老师的文章《老母亲的中梅理发厅》
https://mp.weixin.qq.com/s/GPtYj0qC2KFOKJMwfmRQRg<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