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锡祥里》

杉龙

<p class="ql-block">  凭儿时记忆,画了一张五十年代初的锡祥里街面旧貌,</p><p class="ql-block"> 锡祥里己有近百年历史,位于复兴中路吉安路口,解放前属于法租界边缘,上世纪30年代一大批石库门房子座落在这个地区,往东过了西藏路,就是华人界了。</p><p class="ql-block"> 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中共一大会址,就属于这批建筑之一,锡祥里离一大会址就隔三条撗马路。</p> <p class="ql-block"> 邻居成发不知从那儿搞了张五十代初的地图,锡祥里共有四十三门牌,当年起码住有三百家。</p><p class="ql-block"> 夏天最热闹的地方是过街楼下面的弄堂口,左右二排坐满老邻居,张家长,李家短,坐上一小时,弄堂里的大事小情全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复兴中路叫勒菲德路,吉安路叫茄勒路,</p><p class="ql-block"> 当年老父带我们出吃饭,回家时,叫了辆三轮车:勒菲德路茄勒路口 车费:一毛五</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邻居共忆《锡祥里》</span></h1><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去年锡祥里元被规划动迁,据说动迁基本结束,过不了多久,锡祥里将另起高楼,儿时的锡祥里将留在记忆和史册里</span></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离新天地不足三四百米有条里弄,叫《锡祥里》,近日,邀当年出生于这条弄堂的发小,一起回顾那段历史和那条几乎被人遗忘的《锡祥里》的人和事,</span></p><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十年以前的人和事,总让人觉得甜丝丝,稍有一点点苦涩,这条弄堂现在己面目全非,基本成为大都市的孤岛,当他将淹沒高楼林立前,用碎片拼成一个隐隐约约的《锡祥里》。</span></h5><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锡祥里的旧事》</span></h1><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复兴中路87弄,名为锡祥里,解放初期,这条弄堂里的居民基本是拉黄包车,码头工人,小商小贩为主,也是旧上海市民的缩影。</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条复兴中路从西藏路一直延伸到淮海路,但复兴中路过了复兴公园,往西那段是高官达人,洋房,别墅区。</span></h5><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请老邻居编写五六十年前的那些往事</span></p> <h5>  追寻童年梦怀念锡祥里,我们感恩,我们怀念感恩母亲赐与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令我们一生崇尚光明感恩父亲他的血脉使我们秉承正直善良和刚强,我们怀念锡祥里,那儿有我们的童年时光,还记得弄口的过街楼还记得弄内的烟纸店还记得弄口弄内弄尾的亲戚们,还记得朝夕相处的邻居们还记得法藏古寺阿弥陀佛四个大字,至今映在眼帘还记得唐家湾菜场,还记得复一小学那是我求学的地方,还记得父亲带我游玩大世界还记得跟随爱囡到人民公园玩耍…多年前我曾去过锡祥里,物是人非未见熟人都是陌生面孔,有人笑问客从何处来,来此何贵干,我答曰:寻找童年时光。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遇到过那么多人,我们经历了那么多事,愿天下芸芸众生好人一生平安,啊!锡祥里我们心中永远的锡祥里!</h5><h5><font color="#808080"> 马成发 文</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解放军露营锡祥里</font></h1><h5>49年5月我五岁解放军进城一大早我亲眼見到大批解放军睡在锡祥里地上,他们整齐地侧睡一直延伸到马路上,我被奶奶拖回家,过了不知。多少时问我偷偷溜出去什么都没有了</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地藏菩萨生日</font></h3><h5> 小时侯我们弄堂都是蛋隔路(好像是这么写的),记得那年地藏王生日七月份晚上,家家户户拿几柱香,点着后着插在地上,整个弄堂里成了香的海洋,星星点点。大人们一面插香嘴里还念叨着,我影象非常深刻。</h5><h3><font color="#167efb"> 争用自来水风波</font></h3><h5>锡祥里用的是公用自来水几十家人家用二亇自来水,淘米的洗衣服的集中在一起热闹极了妇女们有序排队接水,但是碰到不讲理的插队的事就来了从小吵到大吵到打架,这时从打架到拉架的到看热闹的堵了一条横弄堂。</h5> <h3><font color="#167efb">  锡祥里边上有个法藏寺</font></h3><h5>法藏寺是锡祥里的人绕不开的话题题,如果有人问,你家往哪儿:法藏寺边上的锡祥里,地理位置明确无误!</h5><h5>我小时基本沒进过法藏寺,因为进庙门要买香火钱,穷啊,常在门口,好奇地向里张望。</h5> <h5> 文革刚开始,有人破四旧,破到法藏寺里去了了,庙里和尚也不见了,庙门大开,我终于混了进去,红卫兵砸啊,敲啊,好热闹。</h5><h5>大殿的一尊大菩萨也辛免于难难,大佛被砸开后,肚内有黄金做的心,肺等五脏六肺。</h5><h5>当时觉得这个庙好大,现在才知道,因为我人小,寺庙没钱也莫进,钱是真理?</h5> <h3></h3><h5>徐泓(杨荣的夫人)讲,法藏寺只有二件事她能记得,</h5><h5>①上海解放前一天,法藏寺还驻了不少国民党兵员,到第二天就驻满了解放軍士兵,真快呀!</h5><h5>②大概在1952年,解放軍在法藏寺内抓走一个年纪不小的和尚,听说是一个官阶不小的国民党軍官。</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乾坤泰</span></p><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锡祥里弄堂口右边就是乾坤泰商店,解放初是个杂货铺,那时花五百元(旧币,相当于现在半分钱)可以买一粒水果糖。</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解放后后,信佛的人也多起来了,乾坤泰老板,也就是陈乾敏(他现在可是上海小提琴制作的传人)他爸爸,马上调转船头,转行开了香烛店,到法藏寺烧香,买香烛只此一家,別无分店。</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弄堂堂口左边是家当铺,是双开间门面,老板是广东人,应该是整个弄堂最富有的人家。</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路牌后的店面,是原乾坤秦旧址,左边是当铺)</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法藏讲寺”是佛教浙江天台一支。建于解放前,建国后,一半归划“吉安路小学”。里面的地下礼堂、也是一家一半。文化大革命中成无线电十一厂。生产飞躍牌电视机。拨乱反正后恢复宗教活动。如今香火旺盛。逢到宗教开放日人丁兴旺!</h5><h5><font color="#808080"> (张梅亭文)</font></h5> <h3><font color="#167efb">  锡祥里出了个胡荣华</font></h3><h5><font color="#010101">小小锡祥里,从1号到43号,住了有二三百户人家,43号是剃头店,第二条横弄堂口有 家小烟纸店,有人讲,老板黑心,用酒精兑成白酒(听说而己),后弄堂有个叫阿大的瞎子,算命很准,但他唱的王派的《志超读信》,唱得绝佳。</font></h5><h5><font color="#010101">锡祥里穷归穷,还是出了个大名人,胡荣华的象棋大师地位到现在没人能超越他,(胡家实际住锡祥里后弄堂)锡祥里《大怪路子》的牌技,上海滩能叫得响。</font></h5><h5><font color="#010101"></font>60年代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靳小才,她年轻时在锡祥里37号徐文才家帮工,自学成材,成女中音歌唱家,</h5><h5><font color="#010101">60年代初,弄堂出了个大学生,65年,马成发又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那可是锡祥里的金字招牌。</font></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今的锡祥里成了这个大都市的孤岛,原住民基本己搬离,锡祥里对马路也被拉平了,济南路往西,也盖了高楼</span></h5><p class="ql-block"><br></p> <p>《南阳桥“杀🐂公司”的乡土逸情》(四)</p><p> ……</p><p> 续 上</p><p> 解放后,经过政府统一布署,屠斩生🐮 统一按置去了虹口周家嘴路上“杀🐂公司”。这里就开始不杀🐂了,专杀🐷猡了。后来就成了肉食品加工厂。在西藏路上街面、破墙开店,新开了玻璃透明清洁卫生的熟食门市部,经营多种🐖肉熟食,吸引许多上海老克靳食客。我纪得很清楚、在计划经济票证年代,买🐷肉食品熟食也要用本市居民发的上旬、中旬、下旬肉票柝算的。我也经常光顧,回沪返崇明也要带些回农场,让农场兄弟们们改善改善口味!后期,好像这里肉食品加工业务都归口转到徐汇区“龙华食品厂”。临街门市部也随之关闭了。</p><p> 在“杀🐮 公司”后门,“嵩山电影院”后面桃源路普安路上,有一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 ”,它的前身始建于1906年,原是宁波府属奉化、慈溪等在沪经商宁波同乡创设了“四明公所”。在上海八仙桥宁寿里几间旧🏠 子里开设一家小型诊所。后迁至这里法租界爱来格路,建造了新房添置先进医疗设备,取名”四明🏥 ”。在1960正式名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 一曙光🏥 "。它以中医为主。我们附近老人对它口碑不大好!因为附近老人得病前往急诊抢救冶疗去世很多,他们不客观对自己患有严重基礎疾病,难以急救,只看结果!所以半开玩笑,用音同字不同称呼它为"死光🏥 ”。甚至关照自己子女在生病时不要送那🏥 就诊。但是🏥 冬季膏方名气很响,它是专家对需要者一一诊脉、一人一方、对症配方制膏、从而达到冬季养身健補作用。</p><p> 在改革开放年代后期,落实政策上山下乡知青大量返沪回家,国家一下子不能解决知青就业问题。鼓励青年自己克服困难,走发展个体经济道路。在南阳桥“杀🐮 公司”后门。柳林路、东台路上羊毛衫服饰市场和古玩市场相继诞生。 </p><p> 古玩市场原先是上海唯一合法的一家蟋蟀市场。但是蟋蟀上市有时间性,不能一年四季都有,並在斗蟋蟀过程中,往往有赌博行为的发生,所以逐渐就向经营古玩市场方向发展。经过几年打磨,终于成了气候,打出牌子闻名国内外。成为城隍庙、东台路古玩市场、新天地一条铁三角的旅游路线。我农场水泵厂一厂友,在这市场上从租借一条小翻板台做仿古书、画起家。经过几年拼搏有了起色,后在原工作单位辞职,在城隍庙“华宝楼"当起经营红木摆饰的小老板,又聘请了一位年青美貌的女营业员(据他说是大学生),精通外语专宰外国人。生意做得很好,发达起来买了几套🏠 子。他属于勤劳致富先富起来的人群之一。</p><p> 为发挥闹市区商业中心作用,也为解决知青返城就业问题,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在市中心黄金地段柳林路开设"柳林路羊毛衫服饰小商品市场”。因为地段在闹市中心,名气越做越大。不久,柳林路、华亭路、襄阳路、七浦路羊毛衫、服饰市场一起齐名于当时上海滩!然后露天市场不适合上海时代发展,过了几年、搬进了新建的”柳林大厦”(商厦位置在西藏南路西、柳林路东、淮海东路南、桃源路北)。随着社会数字信息发展,商场进行调整升级,現在大厦经营电脑、手机、数码通讯产品。</p><p> 在这时“杀🐮 公司”在市中❤️场厂房空闲,就开展多种经营,厂里面厂房出租。有的租给外地工厂作作为仑库、有的厂房出租办成加工厂。西藏路上临街门面,分别岀租成门市部或商店。有净水门市部、书画镜框、服裝服饰商店…我场奚金福化工厂一对小夫妻,曾在这里开办了一家服装门市部。他服饰工厂在浦东。在这里租下商场面积也不小。经营品种规模档次也蛮高蛮大的。</p><p> 在寿宁路东段,600米的🐴 路上到处见到小龙虾店。是从开出第一家“香吧岛”龙虾店后,短短一条路上象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式各样的小龙虾店。最辉煌时楼上楼下挤着5O家餐饮店,九成是买小龙虾的。连原来面店也经营起了小龙虾业务。晩上灯光闪跃,食客拥挤,川流不息。寿宁路整条🐴 路扬溢着十三香、麻棘小龙虾香味!在人民路、大境路白☁️观旁停滿了各式自备车一派车水马🐴 龙兴旺发达景象!</p><p> 隨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海面貌日日更新, 为横向交通更为畅通,必需打通崇德路、太仓路断头路。就规划拆除了“杀🐃公司”拦路虎。这样各种车辆从南北高架下就能直通西藏南路。从此这段南阳桥“杀🐂公司”的发展史,跟隨着上海靣貌变化,延中绿地、兰生大厦、大上海时代广场、金钟广场、柳林大厦、太平桥绿地、新天地的改造、西藏路上新大楼不断湧现,八仙桥、南阳桥、太平桥老建筑不断消失,羊毛衫服饰市场、古玩市场、二手货市场、花🐤 市场遂一关闭。这些乡土逸事也隨之消失了……</p><p> 完 初稿 </p><p><br></p><p> 今后有空、再看我从小长大亲身感受,周围逸事一物一章的叙述。我的嚕里噜所浪费了你们时间, 谢谢各位兄弟姐妹!</p> <h3><br></h3><h3> 承德对锡祥里的记忆</h3><h3>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我们的体发肌肤均系父母所赐,珍爱生命,莫将生命当儿戏!清晨,过街楼里传出公鸡喔喔喔的打鸣报晓声,打破拂晓时的宁静,划破黎明前的暮色。东边天空泛起鱼肚白,随后出现一抹绚丽的早霞,红彤彤的太阳缓缓露出天际线。锡祥里的人们从睡梦里醒来,先后起床,洗漱完毕,开始一天的弄堂市井生活。糞车来了,有人吆喝:倒马桶啦!马桶拎出来呀!那时候没有抽水马桶等卫生设施,老式弄堂里甚至没有地下管道,大小便只能利用马桶、痰盂罐解决。倒完马桶,人们往空马桶里注入少许水,放进几只﨡蛎壳,用豁帚(竹子制成,上部是长柄,下部是劈成细条呈散状的竹子)沿马桶里面四周内壁和桶底用力清洗干净。家家户户拎出煤球炉生火烧早饭,先往炉膛里塞进废纸,划着火柴杆,点燃废纸,放入劈好的小木块,等小木块被火苗烧着了,用火钳夹起一只只墨黑的椭圆型煤球放进炉腔,待到煤球慢慢被火苗烧红,就可以在煤球炉上做饭、炒菜、燉汤了。弄堂里升起袅袅炊烟,空气里弥漫着丝丝烟火气味。有的人家煮一锅白米稀粥,更多人家则是将前一天晚上留的剩饭烧成一锅泡饭。有条件的人家也不大舍得买店里的早饭吃,偶尔买根油条沾酱油就泡饭,家里每人只能吃半根或者四分之一。那时三分钱一只大饼,四分钱一根油条,再加三分钱一碗豆腐浆(甜浆、咸浆),只需一角钱就能解决当时已算不错的早餐了。现在看到地上有一角钱,大家也懒得弯腰去拣。锡祥里的家家户户吃着泡饭或喝着稀粥,就着酱瓜、腐乳、萝卜干或半根油条沾着酱油吃完早饭。此时,唐家湾菜场和范立成老板的老虎灶天不亮就开始亮灯营业了。菜场里,已经有人排队买菜,各个荤素摊位的摊主在招呼、接待顾客。老虎灶,也陆续有人提着铜吊、拎着热水瓶泡开水。弄堂里开始喧闹起来,学生们背着书包上学,大人们赶着时间上班,家庭妇女(今称全职太太)拎着竹篮子到菜场买菜或过马路到老虎灶泡开水,人们纷纷走出弄堂口,奔走前往各自的目的地。上班一族有的去公交车站挤公交车,有的骑上老坦克(破旧自行车)。学生们与家长再见道别,拎着竹篮买菜的家庭妇女彼此之间侬好、早上好打招呼,上班骑自行车的按响铃铛,避让行人,弄堂里响起串串清脆悦耳的滴铃铃、滴铃铃的铃铛声,奏响一曲上海老式弄堂早晨开始的市井生活交响乐,充滿民间地气,饱含人间烟火!早晨的太阳喷薄欲出,冉冉升起,给锡祥里弄堂洒上缕缕和熙的金色阳光,家庭妇女买菜回来,从家里搬出小板凳、小竹椅,三五成群围坐在弄堂里拣菜,一边享受着和熙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谈心说话嘎讪胡,时不时开个玩笑打甏或说个笑话,传出阵阵开心的笑声。还没上学的小孩子开始在弄堂里奔跑追逐、嬉戏打闹。捉迷藏、做游戏、打弹子、滚铁圈、造房子、念童谣、唱儿歌:笃笃笃,买糖粥,三斤核桃四斤壳,吃侬的肉,还侬的壳……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腊子开会了……甜甜的童声童语此起彼伏,在弄堂里久久迴荡,经久不息。我和小朋友们有时还会玩出弄堂,在锡祥里周边玩耍。复兴中路弄堂口边上转角处有一个制作豆腐豆制品的小作坊,门口放了几只收集豆腐渣的大缸,小作坊工人将豆腐渣倒入大缸里存放。我和几个小伙伴时常捞大缸里的豆腐渣吃,一则是因为觉得好奇好玩,一则是因为那个时候真容易感到肚子饿,我和几个小伙伴拉勾发誓,谁也不许回家跟家长说!我们在豆腐作坊吃完豆腐渣,玩闹够了,又相继溜进作坊对面的佛教寺庙法藏寺去玩。法藏寺外面黄色围墙,墙上四个大字:阿弥陀佛。朱红色的大门白天敞开着,迎送香客,晚上关闭。庙里和尚身穿袈裟,双手合十,头顶上用燃烧的香火烫有两排八个洞眼,意味着进入佛门,要严守佛主的八戒(戒烟、戒酒、戒荤、戒色、戒淫、戒空、戒盗等)训戒。法藏寺里每天都有虔诚的佛教信徒前来进香、捐款、拜菩萨。每逢阴历(农历)初一、十五或观音娘娘生日,寺庙里更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泥塑彩绘丈高的各路菩萨安坐在大雄宝殿等每座殿堂里,面前摆放着香炉、烛台,里面插着焚烧着香、烛,升腾着袅袅清烟,整个大殿里弥漫着香、烛散发出来的烟雾。香客双手聚拢捧香,跪在菩萨面前摆放在地上的黄色丝绸缝制的圆型稻草垫子上,嘴里念念有词,顶礼膜拜。有祈求菩萨保佑平安的,有祈求财神菩萨保佑做生意赚钱的,有祈求观音菩萨保佑自己来年生个大胖小子的……祈福、求子、发财,不一而足。有的人家老人过世了,也到法藏寺请和尚做道场。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对此还似懂非懂,只觉得热闹好玩。吃罢午饭,锡祥里的老年人上床睏中觉(睡午觉),有人在弄堂里闲逛蹓跶,与邻居闲聊,有人外出到顺昌路或老西门或八仙桥等处逛街、购物、办事。小朋友们继续在弄堂里外玩耍……那个时候,外来的小商小贩可以随意进入弄堂,不同的季节可以听到不同的商贩叫卖声。卖花的多为女性,手臂上挎只竹篮子,里面放着花,篮子上盖条毛巾,走街串巷,边走边喊:栀子花一一一白兰花一一一。有人买去或插在头上发际里或佩戴在胸口前,可以闻到阵阵香气扑鼻,亦可驱赶飞虫。有小商贩肩扛长条凳,凳上固定着一块磨刀石,凳旁悬挂一个小水罐,罐里装着水,插着小毛刷,吆喝:削刀一一一磨剪刀一一一锵菜刀一一一,这是收钱帮人磨刀剪的。还有修棕绷床的吆喝声犹如唱歌般好听:阿有坏的棕绷修一一一阿有坏的藤绷修一一一。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冷,流动剃头匠肩上挑着担子,担子前头是一只木头三角架,上面放着脸盆、毛巾和热水。担子后面是一只装着剃头工具(剃刀、剪刀、刮胡子刀、肥皂、小毛刷、白色围单等)的木头箱子。还有小商贩是以帮人修理木桶、木盆挣钱谋生的。每年清明节和阴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鬼节)前夕,弄堂里会有外来小商贩叫卖长锭(锡箔):长锭一一一卖长锭一一一。有时碰巧来了几个小商贩,弄堂里响起不同的叫卖声,充满了老式弄堂浓厚的生活气息……傍晚,太阳偏西,即将落山,学生放学,大人下班,弄堂里又喧闹起来。小学生背着书包,连蹦带跳跑进弄堂:姆妈!我回来嘞!大人们骑着自行车进入弄堂,又响起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我下班回来嘞,今朝上班吃力(累)死了!天空慢慢蒙上一层暮色,升起一轮弯弯的月亮,星星眨着眼睛,华灯初上,家家户户忙碌着炒菜烧晚饭。晚饭后,洗涮碗筷,没有自来水,用盆接水洗涮。没有电视机,很少有无线电(电子管收音机),少部分有自己买零件组装的矿石机。家里没有娱乐活动,更是为了节省用电,省点电费,除了外出看电影、听书、看戏的人晚归外,晚上八、九点钟左右,每家每户就关掉电灯泡,上床睡觉。锡祥里慢慢安静下来,悄无声响,。深夜,弄堂里传出几声婴儿的啼哭声和大人们的打呼噜声……人们进入梦乡,梦里期盼着迎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明天。(未完待续)</h3><h3>锡祥里四号马承德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