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七绝*弦歌台怀古
凭谁七日弄弦歌,唱道东门有蒲荷。
还看仲尼愁困处,慕名来谒士人多。<br></h3> <h3> 弦歌台,又称厄台、绝粮祠,是纪念孔子当年厄于陈蔡绝日弦歌不止而建造的。位于县城西南隅的南坛湖中,台高3米,整个建筑屹立于水中高台上。台上现有门二进,大门上有康熙五十年(1711)立的石匾,上书“弦歌台”三个大字;主建筑为正殿七间,皆飞檐斗拱,上盖绿色琉璃瓦;周有回廊,以24根石柱擎托。正门两侧石柱上有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br></h3> <h3>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居陈国四年,在陈提出了儒教理论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论,不仅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孔子在陈"绝粮七日",仍弦歌讲诵不止,这一精神,常激励后人严谨治学、志存高远,后人便于弦歌台建殿厚祀孔子。<br></h3> <h3>弦歌台原为东汉灵帝时陈王刘宠的苑台,唐开元中(720年左右),为纪念孔子厄于陈,移孔子庙于上,故又称“绝粮祠”“厄台”。1962年4月被淮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载:陈王宠(刘宠)善弩射,中平(180年左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闻王善射,不敢反,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太平寰宇记》载:“有陈王弩台,开元中移孔子庙于其上。”清顺治《陈州志》载:“厄台,在州城外西南隅,世传为孔子绝粮处。明成化六年(1470),知州戴昕阔其基址,建以庙庭,绕以周垣,中设尼父木牌拜谒,以石记之,名曰:厄台祠。弘治七年(1494),知州倪诰重建,塑像于中,左右列四科之贤。嘉靖七年(1528)巡按御史谭公缵增拓祠宇,题曰:“绝粮祠”扁,后堂曰:知德书院。二十一年巡按御史赵继本改曰:弦歌台。其殿则正殿七间,门二座,皆高台危壁,巍然可仰。万历二十九年(1601),徐公即登复建讲堂数楹,榜曰:仰止轩。更其堂匾曰:崇正书院。增其门曰:美富之门。清康熙三年(1664),诏奉祀一人。二十一年(1682)知州萧国弼重修,饰至圣十哲像。二十九年(1690)知州王清彦重修。五十二年(1713),都御史揆叙覆绿瓦,竖石柱,重塑一圣十哲像。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高士璜、知县冯亦宿,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李振翥、知县刘广澍历修。<br></h3> <h3>1995年底,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弦歌台得以整修,修缮了一进院落围墙和正门,重塑了孔子像。1996年5月4日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维弦歌台捐塑高3米孔子铜像一尊。1998年淮阳籍登封铝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万习岭捐资100万元进行整修,恢复东西厢房6间。2006年至2008年恢复弦歌书院16间,在大门前建照壁、石牌坊和广场,立孔子石像,弦歌台始有现在恢宏气象。<br></h3> <h3>时任淮阳县诗词学会会长牛明领先生、副会长徐卿峰先生分为之赋曰:《弦歌台碑记》、《弦歌广场记》详述其事。<br></h3> <h3>弦歌台碑记
弦歌古台,先哲遗存,方圆十亩,台高一寻,四面临水,孤岛湖心。夫子讲学之旧址,陈王习弩之故屯,盛唐修筑孔庙,大明绝粮宗祠,满清弦歌书院,门额碑刻尚存。春秋乱世,礼仪丧伦。夫子传教,三度莅临,四年居留,教化先民。设馆收徒,弟子如云,诗篇三百,陈风十章。七十二贤,陈有四人。讲经传教,弘义扬仁。彻悟中庸,大道无垠。司城贞子之阁,寓所旧址仍在;南湖之心高台,讲学故地犹存。时逢乱世,干戈风云。战事频仍;遍地荒榛。过蔡之互乡,路困而粮贫。临难犹从容,弦歌更抚琴。陈人范丹接济,方解七日之困。绝粮因世乱,厄困显人品。七日弦歌,千古遗音;沧海桑田,盛传不泯。逢开明之盛世,修圣迹之遗存,继先贤之馨德,续弦歌之遗音,彰陈州之古地,显民风之朴淳。岁次戊子,小雪之日,采撷史述,沐手撰文。
<br></h3> <h3>参考资料:《周口弦歌台旅游攻略》
注: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br></h3> <h3>(文:郑超,笔名:墨雨翰烟,周口市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淮阳县诗词学会会长。)<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