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自由行下篇: 圣彼得堡

张琦

<p class="ql-block">  8月14日离开莫斯科,乘高铁经4小时到达圣彼得堡。当地朋友萨沙接站后,派自家司机开车直接送我们到维堡小镇。行车130公里,大片的樟子松、白桦林,绵延不断,与几年前在大兴安岭中看到的景色极其相似,有熟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上图:维堡的云。似乎伸手就能够得到。</p><p class="ql-block"> 这是六点钟时的天空。九点半以后天才黑</p> <h3>  上图:抵达边境小镇维堡,酒店在山坡上。<br></h3><h3> 司机返回圣彼得堡,我们入住预定的酒店。约好明日傍晚来接。</h3> <h3>   8月15日游维堡小镇。傍晚回圣彼得堡。</h3><h3> 上图是维堡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中世纪的城堡。<br></h3><h3> 维堡是俄罗斯西北部列宁格勒州重要港口镇。位于圣彼得堡西北130公里、波罗的海芬兰湾的东北岸,距离芬兰边境30公里。现有人口8万。</h3><h3> 1293年瑞典人在此建起城堡,1712年并入帝俄。1918------1940年属于芬兰。1940年冬季战争被苏俄占领,战争中曾短期被芬兰收复。二战后,《巴黎和约》又强迫芬兰交给苏俄。</h3> <h3>  </h3><h3> 上图是小镇中世纪留下老房子。</h3><h3> 这座古朴的小镇上,真正的俄罗斯人并不多,大多是战后留下的芬兰人,或是混血儿。生活习俗、饮食习惯与圣彼得堡略有不同,建筑更具北欧风格。</h3><h3> 维堡小镇不同于其他小镇,不精美,不繁华,默默无语,像一位沧桑老者,有着自己悠长的故事和独特的气场。</h3><h3> 我们在小镇的邮局里坐了许久,那股浓浓的旧日时光的味道,带着十九世纪的气息扑面而来,竟然夹杂着几分熟悉。似曾见过?一时想不起来。异国他乡的,怎么会?百思不得其解。搜索百度:“1927年,民国政府建起的奉天邮务管理局,由荷兰人设计,后被称做老北市邮局。" 这小镇邮局与沈阳老北市邮局,其室内格局、陈设竟然极其相似。见过,难怪眼熟。</h3><h3> 遗憾的是没能拍下照片。</h3> <h3>  上图是小镇的老房子。老苏维埃的标志,留下了这个国家的历史痕迹。</h3> <h3>  上图是小镇里许多堡垒式建筑之一。堡垒的三楼有咖啡厅、餐馆。一层像碉堡,昏暗、无人,楼梯也看不清楚,走进去有点瘆得慌,半路我们退了出来,换个餐厅吧。后来听说这里楼上的餐厅还是不错的,只是没人来吃,萧条而已。</h3><h3> 小镇非常干净,鹅卵石铺路,街道旁有密林、鲜花、足够多的长椅,坐在这里发呆,一整天都不会有人来打搅。人真少,走路时想碰上个人都难。一个安静、从容、混血、遗留着中世纪气质的小镇,别有韵味。</h3> <h3>  上图是小镇的集贸大厅。门脸小,里面很大,应有尽有,价格十分便宜。有些服装、饰品貌似从中国低端市场贩过去的。看着眼熟。</h3> <h3>  上图是中世纪留下的石头房子。几百年了,依然有人住着。</h3> <h3>  傍晚从维堡回到圣彼得堡,入住欧洲大酒店。年轻朋友萨沙在此等候,稍事整理后,去圣彼得堡的普希金咖啡馆共进晚餐。</h3><h3> 上图是欧洲大酒店夜景。</h3><h3> 酒店建于1824年。近200年的老店,被俄罗斯正式列为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位于涅瓦大街黄金地段,大多景点都在步行距离内。步行到滴血教堂五分钟即可,到冬宫也只要十分钟。近二百年来,住过这酒店的名人,除了无数的政要,各国的总统和元首之外,更多史上文艺巨匠。克林顿喜欢这里,柴可夫斯基当年度蜜月就住在这里,今年俄罗斯世界杯赛足球期间,沙特阿拉伯队也入住这里。酒店宫殿式的古典装潢与最现代化的设施使人流连忘返。</h3> <h3>  上图是酒店早餐厅一隅。</h3> <h3>  上图是早餐时间,台上有钢琴演奏。</h3> <h3>  上图是圣彼得堡普希金文学咖啡馆。萨沙与我们在咖啡馆二楼喝咖啡,品尝正宗俄式西餐。</h3><h3> 萨沙,1986年出生于中国哈尔滨,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亲是前苏联派来我国的专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做文化交流。萨沙在哈尔滨读到初中二年级,2001年随父母回到圣彼得堡。现在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在读博士,同时在俄罗斯国家交通部门工作。</h3><h3> 萨沙15岁离开中国,今年32岁,能讲流利的中国语,给了我们许多帮助。萨沙友好,体贴,细致,负责,俄式的绅士风度,使人暖心悦目。</h3> <h3>  上图是圣彼得堡普希金文学咖啡馆一楼。</h3><h3> 离开圣彼得堡的前一天晚上,再次来到这里进餐。上次和萨沙来是在二楼,今天特意选了一楼,因为看到的内容不同。</h3><h3> 十九世纪时,这里是俄罗斯文豪们谈天说地碰撞思想的地方,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舍夫琴科等等,他三天两头来这里聚会,留下了许多文人轶事。也使这咖啡馆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h3><h3> 1837年1月27日清晨,诗人普希金,在这个座位上喝完生命中的最后一杯咖啡,奔赴圣彼得堡郊外的小黑河,与情敌丹特士决斗,不幸殒命。俄罗斯 “ 诗歌的太阳"从此沉落。</h3><h3> 1829年,普希金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冈察洛娃·娜塔丽亚。他为她绝顶的美丽而痴迷,不懈地追求终于成功。转年俩人订婚,1831年2月在莫斯科结婚。在结婚典礼上交换戒指时,普希金的戒指突然掉在地上,同时手里的蜡烛又不可思议地熄灭了。普希金喃喃着对自己说:“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呀!” 后来发生的事果然应验了他这句话。 冈察洛娃出身于上流社会,生活奢侈,喜欢在豪华盛大的场面抛头露面,制造魅力,乐于应付男人们蜂拥而至的殷勤。于普希金而言,与心爱的冈察洛娃结了婚,就是达到了幸福的极致。他说:“我惟一的愿望是,这一切不再改变,我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妄想了。” 随后,他们到圣彼得堡定居,普希金仍回到外交部供职。冈察洛娃以她的美艳很快成了圣彼得堡上流社会最耀眼的明星,无数爱慕者与追求者包围着她,这之中包括沙皇尼古拉。 普希金陷入一种困境中。当妻子与那些达官显贵们花枝招展地翩翩起舞时,普希金只是在一旁,郁闷地饮酒,吃冰淇淋,消磨时光,每夜都要等到凌晨三四点舞会散场时陪伴她回家。但因为爱她,他甘愿忍受这一切。 可是在别人看来,普希金只是一个多余的人。彼时,普希金最渴望离开圣彼得堡, 他一次次申请外出,都没被获准。</h3><h3> 1836年,是普希金最艰难的一年。 他虽为贵族,却只是一个小官吏,年薪仅五千卢布,要负担已有四个孩子的家庭,偏偏妻子热衷于交际,每年个人需要至少两万卢布。她奢华的穿戴与开销使得普希金难以承担,这使他负债累累,常常是妻子刚在晚会中风光回来,第二天债主就上门催债。普希金一直有个愿望,想办一家纯文学杂志,将俄罗斯的文学精英凝聚起来。1836年4月他获准主办《现代人》杂志,但杂志办得不景气,这让他心情很坏。 同年他母亲去世了,对他打击很大。他亲自护灵,将母亲安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圣山大教堂的墓地里。在母亲坟墓的旁边,他还为自己购置了一块墓地。那一年,关于冈察洛娃的绯闻已经沸沸扬扬。一方面是沙皇尼古拉的穷追不舍,一方面是法国军官丹特士对冈察洛娃公开而露骨的追求。丹特士风度翩翩,舞跳得好,能说会道,冈察洛娃对这位浪漫的法国人也同样抱有好感。于是上流社会种种暗中讥讽与尖刻的嘲笑落到了骄傲的普希金头上。尤其是那些曾经被普希金的讽刺诗嘲弄过的人,趁机恶语中伤。这一切普希金都知道,但他深爱着妻子,依然默默忍受着。1836年11月,普希金收到一封匿名信,公然称他是“乌龟团长”。同样的信也寄到普希金的朋友们手中,丑化与诽谤成了社会新闻。被监视下的生活,不幸婚姻,还有沉重的生活重担,都象巨石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盛怒的普希金,要以决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按照当时俄罗斯男人们解决纠纷的习俗, 普希金提出决斗,出人意料地要求九步的距离,声明两人只能活一个。</h3><h3> 决斗在1837年1月27日清晨进行,地点在圣彼得堡近郊小黑河边一块冰雪覆盖的林间空地上,丹特士打了普希金致命的一枪,鲜血染红白雪……。事情距今已过去181年。</h3><h3> 关于这场决斗,有两个版本。有说是丹特士“偷袭”,还没走到规定的位置上,转身就给了普希金一枪,子弹打进了诗人腹部。诗人倒地,还了一枪,只打中对方的手臂;另一种说法是,规定两人发两枪,丹特士先发一枪打空,另一枪打中诗人腹部。诗人忍痛开了第一枪,打中对方手臂,丹特士狡猾,马上倒地装死,诗人信以为真,就声明放弃第二枪,见丹特士爬起来,想补打第二枪,遭到见证人拒绝。据说普希金的朋友想帮他报仇,要和丹特士决斗,诗人却说:“不要去,要讲和,要讲和”,又对妻子说:“你没有过错,这事只和我个人有关”。两天后,诗人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年仅38岁。 如今,在普希金和丹特士决斗时站立的地方,各竖着一块灰红色的花岗岩石碑,同样大小。当时,丹特士被中弹后的普希金还了一枪,子弹没有击中要害,丹特士没有因决斗而死,他的石碑背面只刻着一个名字:丹特士。普希金的石碑正面刻着:"在黑河这个地方,一八三七年一月二十七日(新历二月八日),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伤致死。” 同时代的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惊闻普希金逝世,当天写了名诗《诗人之死》,石碑的背面刻着那首诗开头的几句:"诗人死了!光荣的俘虏!!他倒下了,是为流言中伤,,胸膛里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他垂下了高傲的头颅! ”</h3><h3> 世人普遍相信这是一场谋杀或阴谋。普希金反对沙皇,曾经被流放到南方,迫于舆论,沙皇勉强释放了他,让他在被监视下生活。这次的事件,是沙皇想通过这种办法除掉眼中钉,并非桃色事件这么简单。沙皇政府是知道这场决斗事件的,据说也曾派人去制止,但是派去的人,找错了地方。而整件事的背后,也似乎有支黑手在推波助澜,让事件的发展最终脱离了控制。莱蒙托夫的名诗《诗人之死》,把矛头直指沙皇当局,结果也被流放。几年后,莱蒙托夫竟也死于决斗,人们认为那又是另一场阴谋。至于丹特士,事后只是被逐出俄国。而冈察洛娃,后人经过研究却发现,她似乎并没有什么出轨行为,只是虚荣而已。</h3><h3> 普希金死后七年,冈察洛娃再婚。</h3><h3>  多年后,冈察洛娃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兰斯科睡在了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与诗人再无瓜葛了。</h3> <h3>  上三图是普希金咖啡馆一楼餐厅。</h3><h3> 餐厅有钢琴演奏,还有美声伴唱,女歌手的声音太好听,声情并茂,十分有感染力。如此近距离看她演唱,有些莫名的感动。</h3> <h3>   8月16日</h3><h3> 参观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和圣以撒大教堂。</h3><h3> 上图是滴血大教堂正面。</h3><h3>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皇帝,他继位时,民不聊生,农奴造反。于是他实施改革,宣布了解放农奴等一系列大政,开始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但这位皇帝遭到方方面面的不满,成为欧洲历史上被刺杀次数最多的帝王之一。从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五次。曾经有一位女巫师预言,亚历山大二世将会在第八次刺杀中身亡,不幸言中。</h3><h3> 1881年3月1日清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乘马车准备去冬宫签署法令。经过冬宫旁边的运河时,埋伏冬宫拐角的刺客投掷一枚炸弹,炸伤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卫兵和车夫,没有击中沙皇,旁边的人说感谢上帝,亚历山大二世说现在还不是感谢上帝的时候。他不顾左右劝阻,执意下车查看卫兵伤势。结果,第二个刺客投掷的一枚炸弹在他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第三个刺客改变了主意,救护了亚历山大。但是受伤的沙皇被送回到冬宫几小时后,医治无效死亡。第三个刺客被发配西伯利亚,其余的刺客都判了死刑。</h3><h3>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身亡第二天,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决定在父皇被遇难处修建一座教堂。教堂于1883年奠基典礼,24年后教堂完工。传说:教堂里可听到沙皇被炸伤时的呻吟声。</h3><h3> 1941年,政府决定摧毁教堂,但很快二战开始了。二战期间,在纷飞的战火中教堂竟然损失不大。人们相信,这教堂对城市有守护作用。</h3><h3> 据传,当你在教堂里面看向圣像时,会出现几个日期:1917、 1941 、 1953,分别是十月革命、第二次卫国战争开始、斯大林去世。十九世纪建的教堂里,竟然出现与二十世纪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年份,十分诡异。</h3> <h3>  上图是滴血教堂的背面。</h3> <h3>  上图是滴血教堂局部的近镜头。</h3> <h3>  上图是教堂里面的喋血亭,亚历山大二世喋血之处。</h3> <h3>  上图是亚历山大二世死前经过的那条河。他的马车走到现在的教堂位置时被刺身亡。</h3> <h3>  上图是圣彼得堡以撒大教堂。</h3><h3> 该教堂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修建,1818年破土动工,由法国人蒙弗朗担任设计师。他设计了24种方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选定了其中一种。1858年大教堂竣工,先后共有44万民工干了整整40年。为教堂祝圣那天,一个亲信让沙皇注意看雕像群,所有的圣徒都微微低首欢迎,唯有设计师傲慢地没有低头。沙皇只字未言,从他身边走过时,既没同他握手,也没说一句感谢的话。蒙弗朗黯然神伤,回到家便一病不起,教堂竣工一个月后,设计师抑郁而终。他生前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大教堂的穹隆下,这是欧洲自古以来的传统,然而沙皇却认为这种荣誉过高。于是设计师的灵柩只是绕行教堂一周,然后被葬在涅瓦大街的天主教堂。不久,其遗孀将丈夫的遗体运回法国。</h3><h3> 72岁的设计者蒙弗朗,32岁接手教堂的建设,把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这个庞大的工程。</h3><h3> 圣以撒是彼得大帝的守护圣人,教堂因此得名。它是圣彼得堡最大的东正教堂,也是俄罗斯最大的主教堂,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是世界四大圆顶教堂之一。里面可容纳1. 5万人。</h3><h3> 教堂耗用了400公斤黄金作装饰,仅镏金圆顶就用掉100公斤黄金,光是圆顶和十字架镏金,就花了整整8年时间。教堂落成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但是制作工艺很不容易,许多工匠因此而中毒身亡。</h3> <h3>  上图是以撒大教堂内景。</h3> <h3>  上图是以撒大教堂穹顶壁画和浮雕。</h3> <h3>  上图是教堂顶部的浮雕,绿色的条纹柱子由孔雀石雕刻而成。</h3> <h3>  上图中我身后的蜡台下安放着大主教的灵柩,供人们朝拜。</h3> <h3>  上图中上半部的雕塑由纯金打造。</h3> <h3> 8月17日</h3><h3> 游冬宫广场,参观冬宫。</h3><h3> 冬宫广场坐落于涅瓦河畔,由冬宫、总司令部大楼、凯旋门和海军总部围成。</h3><h3> 那天碰上了一个不知道有什么说法的日子,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的人们拉起手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大声呼喊,喊的什么,语种太杂,听不懂。</h3> <h3>  上图是俄罗斯著名皇宫------冬宫(朝向广场一面)。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h3><h3> 冬宫是1762年由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建成,但是在宫殿即将完工之时她撒手西去。彼得三世和新婚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入主冬宫,而彼得三世在位仅180天,就被他的皇后叶卡捷琳娜篡位。</h3><h3> 叶卡捷琳娜在嫁给彼得三世时,有自己的德国名字:索菲娅,信奉德国天主教。她嫁到俄国后放弃自己的信仰改信东正教,重新受洗时给她起了个教名:叶卡捷琳娜,并名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叶卡捷琳娜是个德国公主,从她的出身和血统都不该做俄国沙皇,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在所有俄国沙皇中在位时间最长34年。其后不久,叶卡捷琳娜二世迁入新落成的冬宫。</h3><h3> 冬宫正式收藏艺术品是从彼得大帝(1682-1785)开始的,彼得大帝早在荷兰留学期间就购买许多油画。但是把冬宫正式成为博物馆是从1764年,德国一位商人以画抵债偿还俄国的债务,送220幅油画。于是女皇在冬宫旁建造小型回廊建筑----小埃尔米塔日。当时女皇就把220幅油画放到小埃尔米塔日展览,但只供女皇自己欣赏。从此埃尔米塔日就收购全欧洲最神奇、最珍贵的艺术品,满足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私人博物馆。</h3><h3> 1837年12月17日到19日,冬宫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深夜里仆人没有看好壁炉中的火焰,使火焰从排烟道窜到房顶,当时房顶都是木质三角架,引起火灾,大火烧了3天,当时沙皇动用了所有的皇家禁卫军、全城的消防队也没能扑灭大火,沙皇下令抢救了部分字画古董,但损失惨重,冬宫烧得只剩了四面墙。事后,动用六千名工人,花了15月时间,又恢复冬宫原貌及漂亮的内部摆设。今天所看到的冬宫都是1837年以后重新修复的。</h3><h3> 截止到1917年之前,这里一直是沙皇的官邸,后来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占据。1917年11月7日,起义群众攻下了冬宫,最后一位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在此宣布退位。</h3><h3> 十月革命后,冬宫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h3> <h3>  上图是冬宫朝向涅瓦河的一面。</h3> <h3>  上图是冬宫近镜头。广场上有装扮成十九世纪的马车,可以付费乘坐游大广场。</h3> <h3>  上图是冬宫里著名的约旦楼梯。全部用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当年举行重大宗教仪式时,宫廷中的男性成员都必须经由约旦楼梯,通过约旦大门,到涅瓦河的宫廷堤岸上,举行将涅瓦水神圣化的典礼。而对于女性,这里去参加宫廷舞会的必经之路。</h3> <h3>  上图是约旦楼梯整体造型,从两边向上,在二楼汇合。</h3> <h3>  上图是冬宫殿内一隅。</h3> <h3>  上图是冬宫的拉斐尔长廊。是画家依照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喜好,再现了著名的梵蒂冈画廊,每一个拱上都绘有圣经主体画。</h3> <h3>  上图是冬宫的黄金会客厅。是沙皇处理朝政和日常起居的地方。</h3> <h3>  上图是冬宫一隅。俄罗斯宫殿是拼黄金的地方。</h3> <h3>  上图是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书房。</h3><h3> 书房是纯木质结构,用名贵古木精雕细琢而成。右边的桌子上放着他的雕像。当年尼古拉二世就是坐在这里读书写字。</h3> <h3>  上图是尼古拉二世用过的书架。关于尼古拉二世的故事将在后面讲述。</h3> <h3>  上图是冬宫的孔雀石大瓶,外边镶嵌着纯金蜡台。大瓶下边的台面也是孔雀石。冬宫的装饰用了大量孔雀石、碧石、玛瑙制品,仅孔雀大厅就用了2顿孔雀石。</h3> <h3>  上图是漂亮的蜡台。</h3> <h3>  上图中高的是地灯,矮的不知道是什么,觉得好看,就拍下了。</h3> <h3>  上图是漂亮的花瓶。</h3> <h3>  上图是被大片挖掉的中国莫高窟壁画。怎样流失到冬宫的,天知道。</h3><h3> 冬宫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来自敦煌、黑水城等,有200多件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公元1世纪的珍稀丝绸和绣品,敦煌千佛洞的雕塑和壁画的样品,以及中国的玉器、青铜器、瓷器、珐琅、漆器、山水和仕女画等。 <br></h3><h3> 文物的大量流失,折射了民族的伤痛。 1905年初,俄国人奥勃鲁切夫在黑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15公里)盗掘时,得知了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当年10月,他仅仅用了50根蜡烛,轻易拿走了两大包藏经洞写本(敦煌遗书)。</h3><h3> 敦煌遗书被盗始于俄罗斯人奥勃鲁切夫,“最后一个” 盗贼也是俄罗斯人,叫奥登堡。</h3> <h3>  上图是来自西藏的千手观音。</h3> <h3>  8月18日游夏宫。距离圣彼得堡市区30公里。</h3><h3> 上图是夏宫喷泉群。</h3><h3> 夏宫喷泉群,拥有世界上最美妙也最精巧的喷泉。其独到的水利工程技术折服世界。花园中央由64个纯金喷泉和250多尊金铜像组成梯级大瀑布。其中几处大型阶梯式喷泉,最高喷水达22米,形影交错,蔚为壮观。没有借助任何外部动力,完全靠自上而下的地形产生自然水压。</h3><h3> 台阶上面的黄色建筑是夏宫宫殿。</h3><h3> 夏宫,也叫彼得宫。是沙皇彼得大帝亲自参与设计的,1714年始建,1723年竣工,两年后彼得大帝离世。</h3><h3> 据说调皮的彼得大帝特别喜欢用喷泉戏弄人,借以取乐,所以有了这个喷泉群。人们路过这里,一不小心就能踩到会喷出水来的石头;走在花园里,不知道哪里就会射出一只水箭。 夏宫花园作为皇室的郊外行宫,自彼得一世起,皇室在这里办公理政、举办大型聚会、接待外国宾客,夏季休闲避暑。当时,这座顶级花园还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像普希金等许多的俄国著名作家等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时光荏苒,300多年过去,往昔的沙皇行宫如今成为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艺术与人文的珍贵文物。<br></h3> <h3>  上两图中:喷泉前面沿河直走1公里,即到达波罗的海芬兰海湾。可乘船直达冬宫,返回圣彼得堡市区。</h3> <h3>  上图是喷泉群中的金铜塑像。</h3> <h3>  上图是宫殿前的金铜塑像。</h3> <h3>  上图是夏宫花园一隅。</h3> <h3>  上图是夏宫宫殿里楼梯拐角处。</h3> <h3>  上图是夏宫宴会大厅墙壁。</h3> <h3>  上图是夏宫宴会大厅。</h3> <h3>  上图是公主的卧室。</h3> <h3>  上图是普希金市的一个小教堂。门前竟然有中文介绍。</h3> <h3>   8月19日参观叶卡捷琳娜宫。</h3><h3> 上图是叶卡捷琳娜宫大门外的私人小乐队,看见有中国人走过,立刻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意者,自愿往地上的塑料箱里投小费。</h3> <h3>  上图是叶卡捷琳娜宫的正面。上午晴空朗朗,下午阴转小雨,冷。</h3><h3> 叶卡捷琳娜宫又叫皇村,位于圣彼得堡市区南24公里的普希金市。始建于1708年,是彼得大帝为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修建。后经其女儿伊丽莎白及叶卡捷琳娜二世两位沙皇改建成现在的规模。</h3> <h3>  上图是宫殿正面金顶近镜头。</h3> <h3>  上图是叶卡捷琳娜宫的背面。</h3> <h3> 上图是叶卡林娜宫会客厅。</h3> <h3>  上图是宫殿内地毯。</h3> <h3>  上图是宫殿里的地板。完全用名贵的木材拼出的花色。</h3> <h3>  上图是叶卡捷琳娜宫的琥珀厅。面积55平米。</h3><h3> 1711年,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下令建造一个琥珀室。用了6吨多琥珀,上面饰满了黄金、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5年后,弗雷德里克一世的儿子威廉一世皇帝为了普鲁士与俄国结盟,将琥珀室送给彼得大帝。彼得大帝将其收进珠宝库。</h3><h3> 18世纪中叶,叶卡捷琳娜二世命令工匠用琥珀室装饰大厅,1770年完工,变成了琥珀厅。当宫殿内的565支蜡烛被点亮时,整座琥珀厅光彩夺目、熠熠生辉。</h3><h3> 1941年,德国纳粹占领了圣彼得堡,德国士兵在叶卡捷琳娜宫里发现了琥珀厅。在希特勒直接干预下,琥珀厅镶面全部被纳粹拆卸下来,装入27个箱子运到了被纳粹占领的柯尼斯堡。</h3><h3> 1944年,盟军开始向希特勒发动全面反攻时重点轰炸了柯尼斯堡,从此琥珀厅的镶面下落不明。艺术专家,探宝者,特工人员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四处探寻琥珀厅下落的行动,但多年来一无所获。</h3><h3> 1997年有人在德国北部城市不莱梅意外发现了琥珀厅的一副原作镶面。不久,又有人在柏林发现了一个镶嵌琥珀的装饰柜。这两起发现又唤起了人们对失落珍宝的追求。 1997年,俄罗斯不惜重金收集了全国的琥珀,按照当年的琥珀厅画集,重新装饰琥珀厅。2003年庆祝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之前,琥珀厅全部竣工。这才有了现在的琥珀宫。 </h3><h3> 前不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文章说:当年装有琥珀大厅零件的27个柳条包,由一名德军官护送到一城堡,被空袭炸毁了。1997年那军官的儿子高价拍卖琥珀大厅的碎片,儿子自称不知来处。柏林当局2000年4月,将这件珍品郑重其事地赠送给普京总统。有人认为27个柳条包装在轮船上航运时,被鱼雷击中沉入波罗的海。还有人认为27个柳条包被隐藏在某废弃矿井中,至今下落不明。总之,琥珀大厅失踪之谜,已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谜题之一。</h3> <h3>  上图是琥珀拼成的图案。</h3><h3> (琥珀厅不许拍照,上两张照片是下载来的。)</h3> <h3>  上图是皇宫餐厅。墙角处是青花瓷的壁炉烟道。</h3> <h3>  上图是叶卡捷琳娜宫的金銮大厅。</h3> <h3>  上图是小客厅的墙壁。</h3> <h3>  上图是什么厅,忘记了。</h3> <h3>  上图是宴会厅。</h3> <h3>  上图是叶卡林娜宫音乐厅。</h3> <h3>  上图是宫殿花园。</h3> <h3>  上图也是宫殿花园。</h3> <h3>  上图还是宫殿的花园。花园非常大,一天都游不完。</h3> <h3> 8月20日参观彼得堡要塞。</h3><h3> 上图是彼得堡要塞正门。门洞上正中位置是俄罗斯国徽-------双头鹰。要塞位于涅瓦河岸边。</h3><h3> 1703年5月16日,根据彼得一世建议,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建立要塞--------圣彼得堡。彼得一世亲临奠基。工程持续了30年。这是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初始。现在这里是圣彼得堡国家历史博物馆、造币宫及其它机构。</h3><h3> 要塞里有彼得堡罗教堂,安放着彼得一世及俄国历史上近乎所有统治者的石棺灵柩,仅缺彼得二世、约翰四世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2008年,悲剧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也被移迁了进来。</h3><h3> 要塞原为军事堡垒,防瑞典人进攻,1717年改为国家重要的监察监狱,有69间单人牢房,两处禁闭室,共囚禁过1500名政治犯。高尔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拉吉舍夫等都在此关押过。1887年列宁的哥哥乌里扬诺夫试图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要塞中被杀害,年仅21岁。1924年起,这里改建为博物馆。</h3><h3> 要塞有六座棱堡,棱堡中有300门大炮。从18世纪起,每日中午12点,大炮射出一发空爆弹,向全城居民报时,这一习俗保留至今。我们游览时正赶上了发炮,震耳欲聋。</h3> <h3>  上图是彼得堡罗要塞教堂,这里安葬着沙皇历代皇室祖先。教堂里摆放着众多华贵的石棺灵柩,最抢眼的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一排七个洁白的石棺,大人小孩儿的都有,里面分别装有尼古拉二世一家的遗骨,规格很高。尼古拉二世夫妻的棺盖上镶嵌着偌大的金质十字架,四角嵌有四大金质花朵,金灿灿,非常耀眼。尼古拉二世是俄国末代沙皇,与中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有相似经历,但他远没有溥仪幸运。</h3><h3> 尼古拉二世笃信东正教,一生当说过无数次的"爱"、" 宽恕"、" 兄弟"……。他是专制俄国的沙皇,同所有专制君主一样,下达过许多"镇压"、"流放"、"枪决"、"绞刑"的皇谕。然而,许多年之后,当他自己面对行刑队的枪口时,他只发出了"什么?"、"什么?"的喃喃声。</h3><h3> 尼古拉二世,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丹麦公主玛丽亚的长子,他的妻子亚历山德拉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的亲外孙女,维多利亚女皇患有先天性血友病,遗传给了外孙女亚历山德拉。1884年亚历山德拉12岁时,在一场婚礼上与16岁的俄皇储尼古拉二世邂逅。开始秘密交往。俩人1894年4月订婚,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在那一年的11月初去世,26岁的尼古拉成为了全俄国的沙皇。携新婚妻子跟着俄国皇室一起,伴随着亚历山大三世的遗体回到圣彼得堡,人们因此流传着新皇后会带来不祥的谣言:“她跟随着棺材之后到来。”</h3><h3> 1896年5月26日,俩人在莫斯科进行了奢侈的加冕典礼,正式成为俄国的沙皇和皇后。加冕典礼上出现了不祥的征兆:镶满钻石的沉重的" 圣安德烈勋章" 银链从沙皇的肩膀上滑了下来,落在地上。接着举行加冕典礼时,重达4公斤的帝国皇冠不巧卡在尼古拉5年前被日本人砍伤的旧伤口上,让他疼痛不已。人们更加认为新皇后给国家带来了不祥。沙皇夫妻生了四个女儿后,有了唯一儿子阿列克谢,极其宠爱。可儿子却遗传了母亲的血友病,身体羸弱,隐居在深宫。尼古拉二世自从有了儿子后,减少了很多社交活动,专心陪伴儿子,皇后更是全心都扑在儿子身上。皇子阿列克谢的病大众并不知道,只有皇室成员、近亲和高级别的亲信贵族知情。</h3><h3> 尼古拉二世统治俄国2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屡战屡败,沙皇将国内政府诸事交由皇后处理,自己赴前线督战。此时,国内矛盾也日益尖锐,到了1917年,俄国已经被大战拖垮,随即二月革命爆发,将俄王室推翻,迫使沙皇退位。年近50岁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携妻子儿女离开皇宫,被隔离软禁。革命后成立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先是将尼古拉全家幽禁于他们的主要住宅-------位于圣彼得堡近郊的亚历山大王宫。1917年8月将他们迁往西伯利亚,远离首都以避免遭受伤害。当时的临时政府是善待他们的,沙皇一家被极其舒适地安置在当地的政府官邸,有众多仆役相伴,他们待在那里,除了没有统治权,日常起居与在宫廷无异。直到十月革命爆发,克伦斯基临时政府被列宁领导的苏维埃红军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不再优待尼古拉二世,11月他们被迁往由红军控制的叶卡捷琳堡。年底,不再允许沙皇佩戴象征荣誉和权力的帝皇肩章。</h3><h3> 1918年,沙皇一家的生活条件持续恶化,他们被囚禁于叶卡捷琳堡一座别墅里。布尔什维克削减了十几位随侍沙皇的忠心奴仆,沙皇一家希望每日能吃黄油、喝一次咖啡,被认为“过于腐化奢侈”而拒绝。 尼古拉二世终生爱好摄影,在囚禁途中,相机一直随身携带,此时,相机也被没收了。虎落平阳被犬欺,看守们甚至绘制展示淫秽下流的图画,以此羞辱嘲弄四位尚未出阁的公主。即便如此,尼古拉二世仍然天真地认为,就算一无所有,只要熬过这个关口,他和家人还是可以活命的。他甚至觉得俄国红白势力的内战,会给营救他的欧洲皇室亲戚们创造某种时机。尼古拉二世低估了列宁革命的彻底性。 1918年7月底,布尔什维克突然宣布,沙皇全家已被秘密枪决。这个消息,震惊了欧洲,没人想到一代沙皇居然连公审都没有,就被杀害了。 1989年,处决沙皇的布尔什维克行刑队长尤洛夫斯基的“处决沙皇家族”证词报告被公布。 列宁最初是打算按惯例和正常程序公审沙皇的,可是严酷的内战形势让他改变了主意。俄国白军一直在寻找沙皇的下落,沙皇一家是俄国白军复辟皇权的最好筹码,能使他们够迅速集结欧洲很多国家和保皇势力的支持,与红军对抗。而沙皇家族只要留有活口,被欧洲其他皇室扶持成立流亡政府,对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就会产生很大阻碍。 1918年7月中旬,尤洛夫斯基接到命令,枪决沙皇全家。被处决的有沙皇夫妻和五个子女,还有4名誓死忠心陪伴他们的仆人,分别是沙皇的御医、厨师、贴身女仆和男仆。 1918年7月17日凌晨两点,尤洛夫斯基让御医唤醒熟睡中的沙皇一家,到地下室集合,声称要临时转移。 地下室空无一物,尼古拉二世拥着儿子和全家一起走进地下室,4名仆人跟随其后。皇后问能否给他们椅子坐,尤洛夫斯基命人搬来三把椅子。于是,沙皇夫妻坐下,儿子坐在父母中间,四位公主和随侍围站在后面。尤洛夫斯基带领的八人行刑队扑进地下室,关上房门后,他简短宣布了死刑令:“鉴于你的皇室亲戚不断干扰攻击苏维埃革命,决定对你们进行处决!”尼古拉二世懵了,对着家人喃喃自语:“什么?什么?”尤洛夫斯基快速重复了一遍处决令,立即指挥行刑队举枪射击。他亲自用手枪朝沙皇的咽喉近距离射击,沙皇倒在血泊中,他朝沙皇的前胸补射数枪后,随即向皇太子头部射击两枪至其毙命。与此同时,其他行刑人员向沙皇家人及仆役乱枪扫射。皇后想双手合十做临终祷告,没能如愿,中弹身亡。 枪弹飞射约4分钟后,地下室内充满火药味和血腥味,烟尘四起,无法辨别倒地的人是否已彻底死亡。尤洛夫斯基命人打开地下室门,烟尘散去后,发现四位公主和那位贴身女仆依然活着。公主们的衣襟里都细密地缝着1.5公斤钻石和无数珠宝,犹如防弹衣一样帮她们抵挡了枪击。而女仆用随身携带的枕头护体,挡住了子弹,鹅毛枕头里藏的全是钻石和金银珠宝。 尤洛夫斯基命人开始了第二轮杀戮。刺刀和手枪并用,每人身中数刀后又被近距离枪击头部,无人生还。这场对手无寸铁的末代沙皇一家的杀戮,混乱无序,残酷血腥,持续了近半小时才结束,11具尸体,血流成河。时年:</h3><h3> 沙皇尼古拉二世50岁; </h3><h3> 皇后亚历山德拉46岁;  大女儿奥丽加22岁;</h3><h3> 二女儿塔季扬娜21岁;</h3><h3> 三女儿玛丽亚19岁;</h3><h3> 四女儿安纳斯塔西娅17岁;</h3><h3> 儿子阿列克谢13岁。</h3><h3> 依据行刑的布尔什维克军官的笔记,尼古拉二世一家在地下室被枪杀后,11位死者的尸体都被脱去衣服。衣服被集中烧掉。最初尸体被扔进遇难地往北12里远的一个废弃矿坑,不久又被捞起灭尸。儿子和小女儿的尸体被泼上硫酸,但发现这种毁尸方法速度较慢,于是剩下的尸体被泼油焚烧,残骸肢解后,埋在一段铁路枕木的下方。</h3><h3> 之后的几十年里,寻找末代沙皇一家尸骨的事情一直没停止过。1976年有两名学者秘密找寻埋尸地点,成功发现了主要的尸体埋藏处,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而没有公开,将土堆埋回原处。</h3><h3> 1990年苏联解体后,埋尸地点的最初记录得以曝光。除了儿子和小女儿的尸体仍未找到外,其他家族成员和仆人的尸体都被发掘出来。</h3><h3> 1991年7月,沙皇家人及仆人的九具遗骨经过繁琐的DNA验证,确认这就是末代沙皇夫妇、三位公主及四位仆役的遗骸。</h3><h3> 1998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对尼古拉二世家族的遗体重新装殓,运至圣彼得堡,大行国葬,隆重安葬在彼得保罗大教堂,与沙皇历代皇室祖先在一起。 2000年,尼古拉二世夫妻和他们的子女,及被害的其它几名王室成员一起,被俄罗斯东正教会封为殉道圣人。</h3><h3> 2007年,沙皇家族另两具烧得焦黑的骨骸也被找到,DNA确认是皇太子阿列克谢和四公主安纳斯塔西娅。他们也被隆重下葬,长眠于父母与姐妹身旁。</h3><h3> 2008年10月1日,俄罗斯最高法院正式为尼古拉二世平反,宣布他的家族惨遭灭门,是苏联镇压运动的政治牺牲品和受害者。俄罗斯当局正式推翻布尔什维克当年宣称的“罪有应得”的观点。最高法院宣布,对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镇压毫无理由,应该恢复他们的名誉。</h3><h3> 有关尸骨的找寻过程、俄罗斯政府为末代沙皇全家平反实况、沙皇一家的骸骨等,在被移往圣彼得堡安葬之前,都在叶卡捷琳堡向公众进行了展示。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出席了尼古拉二世遗体重新安葬仪式。</h3><h3> 此时,距尼古拉二世全家被虐杀的那个凌晨,整整90年! </h3> <h3>  上图沙皇尼古拉二世夫妻订婚照。</h3> <h3>  上图是尼古拉二世的五个孩子。</h3> <h3> 上图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911年全家合影。</h3> <h3>  上图是彼得堡要塞教堂内景。</h3> <h3>  上图是彼得堡要塞教堂内穹顶。</h3> <h3>  上图是彼得堡要塞里监狱的外观。</h3><h3> 1917年以前,这里是俄国重要的监察监狱,有69间单人牢房,两处禁闭室,共囚禁过1500名政治犯。</h3><h3> 1924年起,这里改建为博物馆。</h3> <h3>  上图是监狱走廊一隅。</h3> <h3>  上图是关押过高尔基的房间里面。</h3><h3> 高尔基关在这里时不长时间,即被转移到别的监狱。床上放着高尔基穿过的一件大衣,床下还有一双他穿过的皮鞋。</h3> <h3>  下图是牢房进门处。左边高的是水池,右边矮的是马桶。</h3> <h3>  上图是监狱行刑室门前的断头台,旁边立了一个绝望囚徒跪地求天的塑像。</h3> <h3>  上图是游客体验戴木枷锁的滋味,哪里都有肆无忌惮的人。</h3> <h3>  上图是停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 巡洋舰。</h3><h3> "阿芙乐尔的炮声”,曾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很时髦的一个词,人们写诗作文颂扬"十月革命”都会用到,当时的说法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几十年前遥不可及的"阿芙乐尔”,近在咫尺,苏联却已解体27年。</h3><h3> 该舰建造于1900年,经历了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因参加十月革命而闻名于世。</h3><h3> 1917年11月6日,此舰被开到彼得堡尼古拉耶夫桥畔,7日(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在"阿芙乐尔" 号上向全国广播,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发射了第一炮。宣告十月革命开始。</h3><h3> 从1948年11月起,承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阿芙乐尔” 舰,永久性地停泊在了涅瓦河上。2010年12月1日正式退出俄海军编制,转为俄罗斯中央海军博物馆的分馆。</h3> <h3>  8月21日参观喀山教堂,游夏园、涅瓦大街,再去普希金咖啡馆。</h3><h3> 上图是喀山教堂。</h3><h3> 19世纪初期,沙皇保罗一世为安置《喀山圣母像》,下令建造了喀山教堂。1801年8月奠基,1811年全面完工,历经十年。</h3><h3> 喀山教堂竣工后,里面供奉俄罗斯最灵验的喀山圣母像。喀山圣母像曾经多次显灵,并且这些显灵都与军事战争有关。</h3><h3> 第一次显灵于伊凡雷帝时期的蒙古战争时,圣像显灵使蒙古大军不战而逃;第二次显灵于俄法战争,元帅库图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在喀山圣母前祈祷,圣母托梦给库图佐夫:将出现从未有过的寒流,这次寒流使拿破仑的军队冻死过半,失去战斗力,不战而逃,结果库图佐夫一战成功;第三次显灵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正教教皇向喀山圣母像祈祷,圣母再次托梦给教皇说寒流将第二次出现,这次寒流使德军冻死过半,坦克无法开动,飞机无法起飞,手无法扣动枪的扳机。据说喀山圣母像在每次显灵后都会消失。由于喀山圣母像不断地传出显灵的事迹,圣像不仅被视为俄国军队的守护神,也成了俄罗斯东正教徒最敬奉的圣像之一。</h3><h3> 1812年俄国打败拿破仑。次年,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去世,骨灰被安葬在教堂北侧祭坛,墓碑两边挂满了他在俄法战争中缴获的战旗和攻陷城市的城堡钥匙。</h3><h3> 喀山教堂成为战斗民族的精神殿堂。<br></h3> <h3>  上图中左侧的人们在排队等待到祭坛上亲吻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灵位。 </h3><h3> 1812年俄国打败拿破仑。次年,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去世,骨灰安葬在教堂北侧祭坛,墓碑两边挂满了他在俄法战争中缴获的战旗和攻陷城市的城堡钥匙。</h3> <h3>  上图是喀山教堂的穹顶。</h3> <h3>  上图是祭坛下半部的近镜头。</h3> <h3>  上图是住宿酒店旁的街心公园。</h3> <h3>  上图是圣彼得堡涅瓦大街。</h3><h3> 涅瓦大街有三百年历史,长4.5公里,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货商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 涅瓦大街是一条极具观光价值的街道,有精美的建筑,有普希金“文学咖啡馆”,有果戈理、柴可夫斯基等名人故居,有诸多恢宏的教堂。这里是个信仰宽容的地方,东正教、新教、天主教堂,荷兰教堂、亚美尼亚教堂等等,共处一地而相安无事。</h3> <h3>  上三图都是涅瓦大街的建筑。</h3> <h3>  上图:少年只管低头拉琴,不肯抬头看人,忧伤的表情,不知他经历了什么。不断有路人把零钱放进琴盒里。</h3> <h3>  上图:弄几个矿泉水瓶敲出节奏,小费,路人看着给吧。</h3> <h3>  上图:圣彼得堡涅瓦大街最后一瞥。</h3><h3> 再见,圣彼得堡。再见,涅瓦大街。</h3><h3> 早晨从圣彼得堡乘高铁返回莫斯科,700公里的路程,与北京到沈阳一样远。</h3><h3> 傍晚从莫斯科飞北京。</h3><h3> 再见,莫斯科。</h3><h3> 再见,俄罗斯。</h3><h3> 俄罗斯17天自由行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