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蓮花绽放,夏荷飘香;蝈蝈声声,天气晴朗。2018年8月26日上午,我們一群14位童年的伙伴,曾經的刘文学战斗队员——毛主席的红小兵,相聚在全国旅遊圣地金山脚下的味雅大酒店,舉行"老友相聚叙友情、话改革"活动。50年前,我們这些老友都是镇江地区丹徒县幸福大队佘西生产队的少年兒童,我們年龄相当,经常在一起玩耍,相处得很好。時光飛逝,歲月靜好。如今,我們都已到了花甲之年,有的人已近古稀之年。</p><p class="ql-block"> 50年来,由于乡鎭行政体制的調整和征地拆迁等,現在的行政体制名称已改成了鎮江高新区蒋乔街道龙门村佘西组,集体土地已全部被征用,原來住在村子里的农户已全部搬迁。很多农户已不住在一个小区了,有的儿時的伙伴几十年都沒有见过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联系了大家,我們相聚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大家坐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祖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大变化。党中央的富民政策让全村人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在小康路上向前迈进。</p><p class="ql-block"> 吃的方面:大家都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前出生的人,大家在长身體的時候吃的都很差,早上经常吃稀粥,中午吃面条、菜粥、面順順,偶尔吃上米饭,晚上吃大麦粥,荤菜、蔬菜吃得很少。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很多的家庭里大人小孩是吃不饱饭的。現在,我們的日子是芝麻開花节节高,人们追求的不是吃饱,而是吃好,吃健康食物、綠色蔬菜和无公害食品。</p><p class="ql-block"> 穿的方面:以前穿的是粗布衣服,補钉衣服,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補補给老三。現在,穿着时尚的衣服,有的人买鞋帽、衣服还讲究品牌。</p><p class="ql-block"> 住的方面:以前是住茅草屋,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后来,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住上了瓦頂的平房。現在,住的是拆迁安置小区,有多层的楼房,有高层的电梯房,有的住上了城里的商品房。家家可谓窗明几净,舒适宜人。</p><p class="ql-block"> 烧的方面:以前稻草、麦草、油菜桔杆不夠烧,就到高山上剐柴草、捡煤碴、捡槡树条和捡槡树桩、枯树枝回家烧。現在,家家用上了管道煤气,干净方便。</p><p class="ql-block"> 出行方面:过去基本上是步行,大家到几十里外的市区购物是用小板車,有時是用担子挑物品。現在,出门是自行车、电瓶車、摩托車、汽車,居住小区还通了共交车,交通十分便捷。</p><p class="ql-block"> 村鎮道路方面:以前都是走土路,晴天灰蒙蒙,雨天一身泥。到了过春节,遇上雨雪天出行就慘了,开冻化冻,好多天路上都不好行走。現在,到处是水泥路、沥青路,晚上有路灯。</p><p class="ql-block"> 吃水方面:以前是全村人吃水共用三四个水塘,前面的人刚洗完衣服、鞋子,后面的人就挑水回家燒飯用了,有些不自觉的人还将马桶在水塘里洗一下,吃水很不卫生。現在,大家用上了自来水,有的家庭用上了净水裝置,吃的是净化水。</p><p class="ql-block"> 教育方面:以前的人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读中学、大学的人很少。現在,适龄少年儿童都享受政府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專、本科、研究生不稀奇。</p><p class="ql-block"> 医疗方面:以前村里人有个病,因經濟條件差又离城市远,很多人就忍着、拖着。現在,醫院在家门口,就医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 環境方面:以前到处可见茅缸,路边是杂草丛生,居住房的周边脏乱差。現在,居住小区和村鎮道路上有保洁员,環境十分干净。</p><p class="ql-block"> 娛乐方面:以前是和泥巴、打弹球、打弹弓、拾螺絲、"砌房子"、玩洋火枪、踢毽子、躲猫猫、漂洋画画、滾铁环、打陀螺、打掼炮、老鹰捉小鸡等。过去沒有电,家家是煤油灯。自从有了电(1975年上半年,村上通上了電),家家戶戶迅速安裝上了電灯。現在,家家有电视、电脑、电话,老人们都玩起了智能手机,互发信息、微信,雖然不出门,能知天下事。</p><p class="ql-block"> 大家聊的还有是劳动,我們队里种过水稻、麦子,种过玫瑰花,种过棉花,种过蔬菜。脸朝黃土背朝天,一天挣不了多少钱。我清楚的記得,我16虛岁时(读高一),有一天出一户叫王广才家的猪灰。我每一担猪灰平均是160多斤,最多的一担猪灰是195斤,那一天掙了4.6个工分,下节田每百斤一分工,上节田每一百五十斤一分工。平时,我們劳动一天是1.1个工(整劳力),每个工大约三毛钱左右。</p><p class="ql-block"> 后来,分田到户了,我一个人分得一亩多田种棉花。一个人既要到乡镇企业上班,又要种田。第一年,我种的棉花还得了奖状和一包化肥。記得一位有经验的农民跟我分析,她说我抓住了棉花的頂部桃。她问我是怎么做的,我说,我最后施的一次肥是將菜籽饼泡在茅缸里一段時间,然后在雨前下肥,间隔两棵棉花打一个洞,放入肥料后再盖上土。結果棉花杆长得同小树一样,整棵桃子非常大,花开的很漂亮。我认为,对于种庄家,一定要遵循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八字"方針,一个字都不能马虎。想想那時,我們种田经常是披星戴月,真的是非常辛苦!但是,我在农村里吃的苦,比起我的二哥、三哥、姐姐她(他)们在农村吃的苦差远了(我大哥65年考取了清华大学,沒有吃到种田的苦,但是,他脑力劳动也吃了苦。几十年里,他每次回到老家都帮助家里干农活)。</p><p class="ql-block"> 老友们說,沒有共产党的正確领导,就沒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忠心地感謝党,感謝这个伟大的时代。</p> <h3>老友们还沒有到了,练习一下葫芦丝吧</h3> <h3> 我們四人从小学一年级同到初中毕业(左一与右二同到高中毕业)</h3> <h3> 原三任队长和目前的村民小组負責人(村民代表)</h3> <h3>哥俩好(我和三哥——种田好手)</h3> <h3>两位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大哥</h3> <h3>原正副队长(左一为队长)和前后任队长</h3> <h3>原生产队队委</h3> <h3>
刘荣发 1952年农历8月6日出生 ,1980年7月任生产队队长至今;妻子 龚立芳 住富润华庭四区。育有一个女儿 刘灵娣 女儿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br></h3> <h3> 陈松宝 1953年农历11月15日出生 ,妻子 林世萍 住富润华庭一区 。育有一个儿子 陈君 儿子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h3> <h3>陈松宝的儿媳和孙子</h3> <h3> 王宏亭 1954年农历10月12日出生, 1976年7月至1979年7月担任第二任生产队长(因顶替父親的职赴外省工作,1983年调回镇江工作)。原配妻子 丁其梅 于2004年5月10日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去世。育有一个儿子 王烨 ,王烨成家后育有二个男孩。王宏亭于2009年10月与第二任妻子邓跃进结婚,邓跃进原育有一个女儿 郭佳,郭佳成家后育有一个女孩。</h3> <h3>王宏亭、邓跃进及二个孙子</h3> <h3>郭佳和丈夫、女儿</h3> <h3> 王爱平 1955年农历2月2日出生,妻子 陈翠凤 住富润华庭一区 。育有一个儿子王超群,儿子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h3> <h3> 吕荣盛 1955年农历3月19日出生,妻子 王红娣 住富润华庭四区。育有一个女儿 吕雁霞,女儿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二个女孩。</h3> <h3> 陈桂香 1955年农历8月28日出生,丈夫 洪平 住桃花坞二区。育有一个女儿 洪卫娟,女儿成家后育有一个女孩。</h3> <h3>姊妹俩</h3> <h3> 孙月山 1955年农历10月24日出生,妻子 倪荷英 住恒美家园小区。育有一个儿子 孙昀,孙昀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h3> <h3> 吕文华 1956年农历10月11日出生,丈夫 丁其来 住金山水岸小区。育有一个儿子 丁毅,儿子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h3> <h3> 刘明发 1956年农历12月24日出生,1979年7月至1980年7月担任生产队队长。妻子 史跃先 住富润华庭四区。育有一个女儿 刘璐,女儿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h3> <h3> 陈桂兰 1957年农历8月11日出生,2005年与丈夫离婚后至今未婚,住富润华庭一区60号。育有一个女儿 费飞,女儿成家后育有一对双胞胎女孩。</h3> <h3> 王月峰 1957年农历11月5日出生,2011年8月至今,由上级组织任命为佘西村民小組負責人。妻子 吕香玉 住富润华庭一区。育有一个女儿 王俊轶,女儿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h3> <h3> 王爱芬 1959年农历1月14日出生,丈夫 戴福明 住悠然居18栋。育有一个儿子 戴傑,儿子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h3> <h3> 王宏平 (美篇作者)1959年农历1月29日出生,妻子 瞿云 住朗香园小区。育有一个女儿 王姗珊,女儿成家后育有一个女孩。</h3> <h3>西欧旅游——意大利苏连托阿玛菲海岸</h3> <h3>苏北旅游</h3> <h3>西津渡旅遊</h3> <h3>三峽旅遊</h3> <h3>北京旅遊</h3> <h3> 我的外孙女与我的母親 (93岁 目前生产队年龄最长者)玩推球游戏</h3> <h3> 陈宏平 1959年农历8月9日出生,妻子 韦小来 住鲇魚套解放湾52号。育有一个女儿 陈蓉蓉,女儿成家后育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