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小站--南杂木

水兵

<h1>南杂木镇</h1><h1>JAMU为满语“刺玫花”(野玫瑰)之意,又因地处浑河南岸而得名“南杂木”。南杂木镇隶属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辽东第一镇。南杂木地处抚顺市、铁岭市以及新宾县、清原县、抚顺县,“两市三县”结合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沈吉交通走廊”和游览满族故里黄金通道的交通枢纽,境内沈吉铁路与沈吉高速、沈通高速以及国道202线、省道铁长线纵贯交错而成的高速立交桥是东北三省最大的高速立交桥。通常的交通已将南杂木镇纳入到了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中。南杂木镇区域面积98.5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3个社区,户籍人口:3.5万 常住人口:5.2万;其中外来务工人口1.6万。2012年全镇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企业增加值达到30.5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09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全口径工业总产值5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008万美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h1> <h1> 南杂木火车站 南杂木站址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南杂木镇,建于1927年,离沈阳站92公里,离吉林站354公里,隶属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原沈阳铁路局)沈阳车务段管辖,为四等站。<br></h1><h1> 车站所在新宾县及赫图阿拉城是清王朝的发祥地,群山及河流都蕴含很多与清王朝发迹有关的传说,满人的风俗习惯在该地区体现的淋漓尽致。</h1><h1> 南杂木距清永陵、赫图阿拉城54公里,为适应旅游文化需要,铁路部门和当地政府重新对南杂木火车站进行了装修整饬,其风格古朴典雅,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并对有些职能部门依清文化特点设置标志,如捕快房(公安)、议事厅(办公或会议室)、茅房(公厕)等,内墙挂画均以清文化传承内容为主。</h1> <h1>  候车大厅</h1><h3></h3> <h1>启运山图</h1> <h1>背景图为启运山</h1><h3></h3><h1> 启运山是清永陵背靠的陵山。山下是清朝的祖陵——永陵的陵区,其南隔苏子河与烟筒山相望,两山之间,东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之都——赫图阿拉城,西有清朝皇帝祭祖的行宫——夏园遗址,山河相依,实乃大清国的肇兴之基也。</h1><h1>从地质环境角度观察,启运山属于长白山脉之龙岗山余脉。山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上林木苍郁、气势磅礴,大有巨龙欲腾之威。山之西南端稍低,山下有潭,仅隔一条公路与苏子河相邻,犹如蛟龙俯首,欲吸水腾飞;山之东北峰峦起伏,如龙尾摇曳,景致迷人。</h1><h1>20世纪80年代,有人站在烟筒山上北望,发现连绵起伏的启运山上共有12个大小不等的山峰,说来也怪,此数正与大清朝的12个皇帝相符,由此引来“启运山早已确定了大清命运”的各种传说。</h1><h1>“启运山”正式得名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当年的十月二十一日,顺治皇帝敕封兴京肇祖原皇帝与兴祖直皇帝的陵山为“启运山”,并派多罗贝勒吞齐固山、贝子吴达海前来兴京陵宣诏并祭告先祖。“启运山”者,乃开启大清朝鸿运之山也。</h1> <h1>  茅房 开水房</h1><h1><br></h1> <h1>下图为八旗旗标</h1><h3></h3> <h1>八旗的由来</h1> <h1>赫图阿拉城城区图</h1> <h1>永陵俯瞰图</h1> <h1>附:赫图阿拉城 永陵的图片及简单说明</h1><h1> 赫图阿拉古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距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永陵5公里。“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小山岗,是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1> <h3>赫<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阿拉</span></h3><h1>赫图阿拉,是中国后金政权都城。又称兴京、黑图阿拉、赫图阿喇或黑秃阿喇,满语作hetu ala,为“横岗”之意。故址在今辽宁省新宾县。</h1><h1>赫图阿拉故城,第六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故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城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h1> <h3><h1>清永陵</h1><h1>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东经124°49′24″,北纬41°20′48″。清永陵北依启运山,南临苏子河,对恃烟筒山。</h1><h1>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兴祖直皇后)、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景祖翼皇后)、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母亲喜塔拉氏(追封显祖宣皇后)以及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的墓地陵园。[1]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h1><h1>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h3> <h1>附清12帝真画像</h1><h1>清朝历经十二帝,从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奠定下大清的基业,到末代皇帝溥仪成为一名普通公民,这近三百多年的时间,从帝国的繁荣到日暮西山,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当提起清朝十二帝的时候,清朝后裔们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给中国带来的辉煌和繁荣,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或许我们想到的则是鸦片战争后的屈辱和割地赔款时的悲凉,时至今日,在满族的祭祖大典上,仍然讲究皇家的排场和盛典,不仅要祭祀这十二位祖先,而且还要找人扮演皇帝进行祭天活动,实在是排场巨大,或许清朝十二帝已经成为了清朝后裔们心中唯一的念想了。</h1> <h1>0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号“天命”,在位11年(1616-1626),庙号“太祖”。</h1><h1>&nbsp; &nbsp;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受伤大败而回,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h1> <h1>02.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号“天聪”“崇德”在位17年(1626-1643),庙号“太宗”</h1><h1>&nbsp; &nbsp;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即位不到十年,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于清军入关前夕,端坐无疾而终于盛京清宁宫,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终年52岁。</h1> <h1><h1>03.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 ,年号“顺治”在位18年(1643-1661),庙号“世祖”</h1><h1>&nbsp; &nbsp;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七年后亲政。因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消极厌世,身体每况愈下,英年早逝于紫禁城养心殿。终年24岁。</h1></h1><h1><br></h1><h1><br></h1> <h1><h1>04.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号“康熙”在位61年(1661-1722),庙号“圣祖”</h1><h1>&nbsp; &nbsp; 康熙帝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一生中完成了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晚期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后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h1></h1> <h1></h1><h1>05.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号“雍正”在位13年(1722-1735),庙号“世宗”</h1><h1>&nbsp; &nbsp; 雍正帝胤祯是康熙的第四子,在位期间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为后来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圆明园。终年58岁。</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 <h3></h3><h1>06.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号“乾隆”在位60年(1735-1795),庙号“高宗”</h1><h1>乾隆帝弘历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在位期间编纂了《四库全书》,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嘉庆四年逝于养心殿,终年89岁。</h1> <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 <h3></h3><h3>0<span style="font-size: 20px;">7.爱新觉罗</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顒琰(1760-1820),年号“嘉庆”在位25年(1795-1820),庙号“仁宗”</span><br></h3><h1>嘉庆帝喁琰是乾隆的第十五子,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61岁。</h1><h1><br></h1><h1><br></h1> <h1>08.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号“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庙号“宣宗”</h1><h1>道光帝旻宁是嘉庆的长子,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守其常而不知其变”。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最终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终年69岁。</h1> <h1>09.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号“咸丰”在位11年(1850-1861),庙号“文宗”<br></h1><h1>咸丰帝奕宁是道光的第四子,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带者无穷的忧虑病逝于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内。终年31岁。</h1><h1><br></h1><h3><br></h3> <h1>10.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号“同治”在位14年(1861-1875),庙号“穆宗”</h1><h1>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慈禧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在位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他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同治十二年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终年19岁。</h1> <h1><h1>11.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号“光绪”在位34年(1875-1908),庙号“德宗”</h1><h1>光绪帝载恬其父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奕寰,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19岁时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积极支持变法,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终遭失败。其后被慈禧幽禁在瀛台,成为傀儡。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于光绪三十四年死于急性砒霜中毒,终年38岁。</h1><h3><br></h3></h1> <h3>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爱新觉罗·溥仪 (1906-1967),年号“宣统”在位3年(1908-1911),无庙号</span><br></h3><h1>宣统帝溥仪是光绪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庭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后因患肾癌于首都医院去世,终年61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