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记忆——大街小巷有华章

华山中学初二6班 角娅萌

<h3>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h3> <h3>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h3> <h3>忠爱坊建于元代,是人们为了纪念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的功德而建。之所以取名忠爱坊是缘于塞典赤在滇时,体贴民情,造福于民。谓其“忠于君而爱于民”。其中最显著的有开僻金汁河灌溉良田上万亩。 忠爱坊曾两遭火毁。第一次是在前清丁巳年(咸丰七年,1857年)润五月二十五日,因云贵总督恒春惧怕马献欲“架大将军炮于忠爱坊石狮上,攻击衙门”,下令用火箭射上忠爱坊,将整座牌坊烧去,使马献无架炮之处。当时火焰腾空,数百年的建筑几小时内便为灰烬。直至清光绪1882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集款重修。值得一提的是牌坊的四条站柱均为同种材质且同尺寸,长有四丈,径约一尺五寸,所用木材是云南记名提督李维述由嵩明方面运来。据载此次修复忠爱坊不包含材料仅工资就耗费六千余两。</h3> <h3>旧时,昆明南城外,有金马坊、碧鸡坊和忠爱坊三座牌坊。因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故称为“品字三牌坊”。三牌坊中,又以忠爱坊的建造时间为最早。据有关史籍记载,忠爱坊原在鄯阐城中(今昆明城),在明代汪湛海筑昆明砖城时,以鄯阐城之建筑,与北来之山的龙气不接为由,舍弃旧城,另择地皮建筑新城,把忠爱坊划到城外。这样推算起来,忠爱坊的建造年代,应在元朝时期。当时建造忠爱坊,是为了纪念元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执政时期的仁政功德。“忠爱”,谓其对皇上尽忠,施民以爱,故名“忠爱坊”。</h3> <h3>踏进昆明地界,遥遥在望的高层建筑就是东西对峙的两茎高塔---东寺塔与西寺塔,如果是夜晚光临,则两塔所有佛龛明灯燃起,灿若星河串落,立时令人有天上人间之感。东寺塔位于昆明市书林街,是南诏国时期的古塔。东寺塔全高40.57米,东寺塔是昆明最早古塔之一,塔顶四角立有4只铜皮做成的鸟,俗称金鸡,所以也有“金鸡塔”之称。东寺塔今在书林街,云南人民出版社旁。其形制与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比西寺塔略高。两塔一西一东,遥遥相对,在现代化建筑的衬托下,更显得古朴苍劲。</h3> <h3>护国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中段,桥长23米、宽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朴典雅的双拱石桥;护国桥属于与护国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纪念性建筑;护国桥与护国门、护国路均建于1919年,被称为纪念云南护国战争胜利的三大工程;护国桥不仅是个纪念性建筑其自身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我国传统双孔石桥的桥梁建筑风貌,同时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h3> <h3>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h3><h3>1935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改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由龙云兼主任。抗日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办。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学校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