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一</h3><h3> 从敦煌开始的故地重游到今天已经五十天了。同学相约到敦煌的重点实际是七里镇。因为那里曾经有一个单位。在那个单位里,我们由未成年学生转换成青年,由学生进入到社会,是我们走入社会开始人生经历的起点。</h3><h3> 记忆中的起点,起点的记忆。翻箱倒柜找到了这几样东西,显得很珍贵。</h3><h3><br></h3> <h3> 这是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日,酒泉专区中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发给我的新生录取通知书。</h3> <h3> 这是一九六五年8月8号,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工读学校发给我的新生录取通知书。编号是叁拾。最兴奋的是左下角用钢笔手写的“注:入学途中的车旅费凭证报销。”</h3> <h3> 这是学校后期改善我们学习环境新建的教室。这张照片来自青海局敦煌基地早期建设资料里。</h3> <h3> 这是一九八四年石油部补发的毕业证。那时开始讲究学历,讲究工龄。</h3> <h3> 毕业证书上钢印是“石油工业部教育司”。红印是“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教育处”。一半汉子,一半维吾尔文,是原新疆一分公司重挂石油部运输公司大牌后的后石运司大印。</h3> <h3> 仔细看了这几个资料,竟然没有“敦煌.七里镇”几个关键字。</h3><h3> 不过说实在的,记忆深处里的我们那时也对敦煌了解甚少,偶然去过两次千佛洞也是土路土台阶,无门无灯。知道的就是洋高炉,灯光球场,文化宫,电影院,公司大院,修配厂,报社等等,且都无七里镇排头挂名。倒是知道“七公里”,石运司驻地离敦煌城七公里,“七公里”也就是石运司。口头语:“我是七公里的”,“我回七公里去”。</h3><h3> 我们的经历在那几年虽短,但深刻。翻阅照片时,好奇心促使查询了一下七里镇的历史,结果使我崩溃。</h3> <h3> 这是石油商报记者和青海局特约记者有关青海局的大型报道里的一部分论述。其中对七里镇的早期描述令人惊讶,后石运司(原一分公司)的三分公司竟然代替了原石运司。</h3> <h3> 在公开的七里镇资料描述里,也是三分公司驻地的描述,不过有了“七公里”和“七里镇的”的说法。</h3> <h3> 我们的记忆和可看到的有可信度的资料有太大的差距,我怀疑我的记忆或有那个什么失忆症?又翻阅查找,,终于找到了证明我们记忆准确的资料。</h3><h3><br></h3> <h3> 这是一本记录石油师和它的师长张复振与敦煌七里镇经历的纪实传记。</h3> <h3><br></h3><h3> 记录了成立于酒泉的石油运输公司在敦煌建立基地的过程。</h3> <h3><br></h3><h3><br></h3><h3> 记录了建立敦煌基地的时间和选址过程。</h3> <h3><br></h3><h3><br></h3><h3> 记录了“七公里”的来由。</h3> <h3><br></h3><h3><br></h3><h3> 这是运输公司大院的门口。</h3> <h3><br></h3><h3> 有句话说的好,照片是记忆,记忆是为了回忆。</h3><h3> 当我在反复细看我们和周老师,李生荣同学相聚一刻的照片时,反复细看我们在至今唯一存留的当年学校教室门前的合影时,反复细看我们的同学张开双臂,扑向教室,全身紧贴那冰冷的墙面,似乎要拥抱那时的学生生活,拥抱走出这个学校后直到今日的全部记忆,不管是甜酸苦辣都值得紧紧拥抱时,我这70年龄的心又蹦回到那天真而不烂漫,风雨而不停歇,艰辛而又幸福的时光里。那与周老师和老同学见面时的喜悦,那拥抱着金婚纪念的花篮在有“敦煌七里镇”字样的名牌下,与已是银丝但笑容仍是当年模样的同学合影就是证明。</h3> <h3><br></h3><h3> 在周老师家门口</h3> <h3> 二</h3><h3> 一九六五年八月通过考试拿到石油部运输公司工读学校录取通知书的同学大致分三部分:包括一分公司、公司总部在内的职工子弟;酒泉专区所辖地域内的应届中考生;甘肃省会兰州应届中考生。而这2个地方与运输公司的起步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h3><h3> 酒泉专区所辖的玉门是我出生且成长的地方,故地重游,与酒泉的同学相聚更有意义:故乡的山水,熟悉的佳肴,动听的乡音,同窗共读的同学情,,,</h3> <h3> 三</h3><h3> 在兰州见到了施老师和十几位兰州同学,其中有几个是2015年未到荆州参加聚会的同学。相聚在黄河边上,难得难忘。同学情,一辈子亲,,,</h3> <h3> 四</h3><h3> 西安的同学都是长庆油田的。</h3><h3> 1969年底我们第一批坐专列直奔武汉。修配厂的大部分,特种队,公司直属的机关大部分,包括医院,技术处,后勤,农场等等多数人按照国家部署搬迁湖北,支援三线建设。由于是整体搬迁,从22团不断更名到现在,其企业的主体性质和文化传承都保留着原石油部运输公司的主脉。四机厂的史志就充分显示了这点。而后石运司的发展史里的记载就忽略了这一段,包括新疆,山东,四川的三个分公司和我们四机厂在原石运司发展过程与贡献。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h3><h3> 到七里镇找到当年的教室,是我们人生记忆的复原,而由始到终陪伴共享且记载入史至今蓬勃发展的四机厂是我们的故里。</h3><h3> 当时还没有到湖北会战留下的少部分人又都分批参加长庆会战,被分散安排到各需要的单位。现在退休搬迁到西安,住地也相互甚远。</h3><h3> 江汉和长庆是原石运司总部跟前的所有单位人员去处的2大基地。现在分散在其它地方的同学大都有这俩个地方调去。遗憾的是到长庆的就此断了石运司这根线,幸运的是四机厂延续了这根脉。</h3><h3> 虽然,长庆同学住的也较分散又远,但是,同学情缘还是把我们相聚到一起,美美乐乐了一天。</h3><h3> 记忆在心里,故里在情中。</h3> <h3> 五</h3><h3> 故地重游辛苦而快乐,见到了老师,见到了同学。七里镇,酒泉,兰州,西安先后四次和老师同学相聚共约40人。</h3><h3> 我们相伴一路旅游的同学朋友们,感谢你们,有你们真好!</h3> <h3>祝福我的老师!</h3><h3>祝福我的同学!</h3>